•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四組在雙側等式之差異

於本節討論不同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在「雙側等式」的得分及其差異 情形。分為通過率、算式填充題和數學等式等三部分,以四組受試者(MD、

MD&RD、RD、NA)為自變項,「雙側等式」分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 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接著再呈現反應類型、協助量、及訪談前後 的改變。最後則為小結。

壹、 通過率

雙側等式共有 9 題,分別是算式填充題的題 8、題 9、題 10(5-□=

6-3;5+□=6+3;36+21=□+40),以及數學等式的題 5、6、7、8、

9、10(2+3=5+2;3+5=0+8;2×2=4×1;7-3=4+1;3×3=9+3;

2×4=5+3),每題滿分 2 分,共 18 分。以下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兩項,呈現統計結果。

一、 描述統計

數學學障組(MD)、數學與閱讀障礙組(MD&RD)、閱讀障礙組(RD)、

以及年級對照組(NA)等四組之雙側等式通過率的平均數與標準差,見表 4-5-1。

表 4-5-1 四組在「雙側等式」通過率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MD(N=9) MD&RD(N=7) RD(N=8) NA(N=10) 合計 雙側等式

通過率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1.64 .55 1.06 .76 1.61 .59 1.99 .04 1.62 .60

由表 4-5-1 可以得知,以各組通過率來看,雙側等式通過率的高低,

由高到低依序仍是 NA 組>MD 組>RD 組>MD&RD 組。

132

二、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四組在雙側等式通過率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請見表 4-5-2。從表 4-5-2 可以看出四組受試者在「反向等式」通過率,F 值為 F(3,30)= 4.245,

p<.05 的顯著水準,四組經 Scheffe 事後比較結果為 MD&RD 組顯著低 於 NA 組。接著做兩兩一組的事後比較,先以 MD 和 MD&RD 組與 RD 和 NA 組考驗組間差異是否受數學能力影響,得 F=6.079。再以 MD&RD 和 RD 組與 MD 和 NA 組考驗組間差異是否受閱讀能力影響,得 F=6.917。

兩兩一組的事後比較皆小於決斷值 F=8.76,結果皆未達組間差異。但 以 F 值來看,閱讀能力組間差異的影響力較數學能力大。

以 NA 組和 MD&RD 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計算效果值,效果值為 1.73,

係屬於相當大的實際顯著性,依據 Cohen(2011)效果值轉換百分等級,

NA 組在 MD&RD 組平均數常態分配中,PR 值約 95.5,重疊百分率僅約 24.6%,有高度以上的實際顯著性。

表 4-5-2 四組在「雙側等式」通過率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效果值 事後比較 雙側

等式

組間 3.533 3 1.178 4.245 .013 1.73 MD&RD<NA 組內 8.323 30 .277

總和 11.857 33 註:*p<.05。

四組學生在雙側等式題型,通過率表現達組間顯著差異,並且以 MD&RD 組顯著低於 NA 組。雖兩兩一組的事後比較未達組間差異,但 以 F 值來看,閱讀能力組間差異的影響力較數學能力大。平均通過率以 NA 組和 MD 組較高、RD 組和 MD&RD 組較低,且效果值達中度至高 度的實際顯著性。

133

貳、 算式填充題

一、 描述統計

算式填充題中,題 8、題 9、題 10(5-□=6-3;5+□=6+3;36

+21=□+40)是雙側等式,共 3 題,總分 6 分。表 4-5-3 則為 MD、MD&RD、

RD、以及 NA 四組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表 4-5-3 四組在算式填充題中「雙側等式」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MD(N=9) MD&RD(N=7) RD(N=8) NA(N=10) 合計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題 8 1.33 .87 0.43 .79 1.25 1.04 2.00 .00 1.32 .91 題 9 1.22 .97 0.29 .76 1.25 1.04 2.00 .00 1.26 .96 題 10 1.33 1.00 0.86 1.07 1.25 1.04 1.90 .32 1.38 .92

雙側 得分

3.89 2.42 1.57 2.15 3.75 2.71 5.90 .32 3.97 2.49

從表 4-5-3 發現,整體而言 MD、MD&RD、RD 和 NA 四組在算式 填充題中「雙側等式」的平均得分,以題 10 表現最好(M=1.38)、接著是 題 8(M=1.32)、最後為題 9(M=1.26)。以四組來看,算式填充題中「雙側 等式」的平均得分,由高分到低分依序排列為 NA(M=5.90)>MD(M=

3.89)>RD(M=3.75)>MD&RD(M=1.57),此排序也與題 8、9、10 相同。

二、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從表 4-5-4 可以看出四組受試者在「雙側等式」中,總分上有顯著差

異(F(3,30)=6.139,p<.01)。經 Scheffe 法事後比較得知,依然是 MD&RD

組顯著低於 NA 組,MD&RD 組在整體雙側等式的表現與得分最高分之 組差距達三倍之多。接著做兩兩一組的事後比較,先以 MD 和 MD&RD 組與 RD 和 NA 組考驗組間差異是否受數學能力影響,得 F=8.62。再以

134

MD&RD 和 RD 組與 MD 和 NA 組考驗組間差異是否受閱讀能力影響,

得 F=9.814。僅以閱讀能力的 F 值大於決斷值 F=8.76,表示閱讀能力 影響了雙側等式的組間差異,而數學能力則否。

以 NA 組和 MD&RD 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計算效果值,效果值為 2.65,

係屬於相當大的實際顯著性,依據 Cohen(2011)效果值轉換百分等級,

NA 組在 MD&RD 組平均數常態分配中,PR 值大於 97.7,重疊百分率小 於 18.9%,有高度以上的實際顯著性。

表 4-5-4 四組在算式填充題「雙側等式」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效果值 事後比較 雙側

總分

組間 77.967 3 25.989 6.139** .002 2.65 MD&RD<NA,

MD&RD 與 RD

<NA 與 MD 組內 127.003 30 4.233

總和 204.971 33 註:**p<.01。

三、 反應類型、協助量、及訪談前後的改變

以七種反應類型進行分類,得到四組在算式填充題「雙側等式」的 反應類型如表 4-5-5 所示,結果有 0、2、3、5、7 五種反應類型。反應類 型 2 代表未得滿分,等號概念不完整,屬於「等號的一方應該是另一方 的立即結果」的反應;反應類型 3 等號概念不完整的類型屬於「等號右 邊應該是算式中所有數字運算的結果」的反應;反應類型 5 等號概念不 完整,屬於「等號是有方向性的運算(單向、雙向)」的反應;最後,反 應類型 7 屬於「式子要對稱」的反應。圖 4-5-1 呈現四組在算式填充題「雙 側等式」反應正確次數百分比,協助量、及訪談前後的改變,請見表 4-5-6 所示。

135

MD&RD (N=7)

136

137 反應正確;15.74%呈現反應類型 2;13.89%呈現反應類型 3;2.78

%屬於反應類型 5;最後,5.56%屬於反應類型 7。以四組算式填 兩種反應類型,MD 在「雙側」3 題皆呈現反應類型 3+2、MD&RD 組 3 題皆呈現反應類型 7+2。經卡方考驗題 8(χ2.95,(8)=25.687,

p=0.012)和題 9(χ2.95,(8)=22.037,p=0.037)達.05 的顯著水準,表示 四組與五種反應類型之間有顯著的關聯。題 10(χ2.95,(3)=5.962,

p=0.113)則無顯著差異。

四組反應如下:

1. 反應類型 0:亦即反應正確,四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 NA>

138

MD>RD>MD&RD,使用等號兩邊量相等的概念進行計算。

2. 反應類型 2:等號概念為「等號的一方應該是另一方的立即結 果」,MD 組和 MD&RD 組的比例相同,接著是 RD 組。作答 反應有兩種:

(1) 完全忽略算式中的一部分、不予理會,等號的一邊是另一 邊的立即結果,MD 和 MD&RD 各有 1 名屬於此種反應。

例如題 8(5-□=6-3),MD 的原始反應回答「6-3=3,

3 就是□,題目沒有問題」;MD&RD 的原始反應回答「應 該寫成 5+1=6-3 才對,□應該是 1」。他們看到的式子 僅限於等號的一邊(□=6-3 或 5-□=6),因此僅計算等 號一邊的結果視為□中的數,MD&RD 甚至自行更改運算 符號。

(2) 直接把題目的值當作□中的答案,即便該生已把□中的數 字算出來,但在填寫□時,填上的是等式的值而不是正確 的答案,表示他看到的式子也僅限於等號的一邊。共有 MD 組 1 名、MD&RD 組 2 名、以及 RD 組 1 名屬於此類。

例如 MD 的反應在題 8(5-□=6-3)、題 9(5+□=6+3)、

題 10(36+21=□+40)的原始作答反應分別是「6-3=3,

5-2=3,□等於 3」、「6+3=9,9-5=4,□等於 9」和

「36+21=57,40+17=57,□等於 57」;MD&RD 組在 題 8、題 9 的原始作答反應為「5-2=3,□等於 3」、「5

+4=9,□等於 9」;另一名 MD&RD 的原始作答反應分 別為「6-3=3,5-2=3,□等於 3」、「5+4=9,□等於 9」;RD 組題 9 的原始作答反應為「5+4=9,6+3=9,

□等於 9」。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這些受試者使用 等號兩邊的量相等之概念進行計算,在填寫□中的數字時,

卻依舊只看見等式的一邊,忽略等式中的一部分。

139

3. 反應類型 3:等號概念為「等號右邊應該是算式中所有數字運 算的結果」,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 MD&RD>MD>RD,共有 MD&RD 組 3 名、MD 組 1 名、以及 RD 組 2 名屬於此類型。

作答反應有以下兩種:

(1) 勾選「我會算」,MD&RD、MD 和 RD 各有一名。MD&RD 在題 8、9、10 的原始作答反應為「6-3=3,5-3=2,□

等於 2」、「6+3=9、5+9=14,□等於 14」以及「36+21

=57,57+40=97,□等於 97」;MD 組的原始作答反應 在題 9 和題 10 為「6+3=9、5+9=14,□等於 14」和「36

+21=57,40+57=97,□等於 97」;最後,RD 組在題 10 的原始作答反應為「36-21=57(符號看錯),40+15=

55,□等於 55」。由上述的反應可以得知,此類學童認為 題目可以計算、並不覺得題目有問題,並且其等號概念是 將等號左邊的數字全部算出來,等號右邊是所有數字運算 的結果。

(2) 勾選「題目有問題」,共計兩名 MD&RD、一名 RD 組屬於 此類。一名 MD&RD 在題 9、題 10 的原始作答反應是「題 目有問題,應該改成 5+1=6+3=9,□應該是 1」和「題 目有問題,應該改成 36+21=57+40=97」;另一名 MD&RD 組在題 8、9、10 的原始作答反應是「題目有問 題,等號應該在後面,□應該在比較後面一點,我可以分 成兩步驟,改成 6-3=3,5-3=2」、「題目有問題,把□

和=去掉,放在後面,就變成 5+6+3=□,□是 14」和

「題目有問題,把□和=去掉,拿到後面,就變成 36+21

+40=97,□是 97」;最後,RD 組的原始作答反應是「題 目有問題,看不懂,應該要把所有都加起來,改成 40+36

+21=97」。此類反應,學童表示題目有問題,因此追問如

140

何列式子才能讓式子沒有問題,以列式的反應判斷,此類 學童等號概念也是屬於「等號右邊是等號左邊所有數字運 算的結果」,甚至 MD&RD 學童指出應該要把□和=放在 後面才正確、列出 5+1=6+3=9 此種錯誤的連加式子。

4. 反應類型 5:等號概念為「等號是有方向性的運算(單向、雙 向)」,此類型只出現在一名 RD 組的學童。在題 8、題 9 以及 題 10 的原始作答反應使用雙向運算,反應分別是「5+3=8、

8-6=2,因為外項加外項再減內項,5 和 3 是外項,外項算 出來的答案再減內項。」追問後回答「因為之前老師教的是外 項、內項去乘除,例如 48:□=12:8,算法是 48×8÷12。我 把它改成加、減」;題 9、題 10 受試者在訪談前後改變答案。

題 9 原算法是「5+3=8、8-6=2,5+3=8 是外項積、8-6 等於內項積」,訪談後改變算法「5+3=8、8+6=14,因為題 目的符號是加的,外項積加外項積的答案、再加內項積,這個 才對」。題 10 原算法是「36+40=76、76-21=55」,訪談後 改變算法「好像要改成加的,36+40=76、76+21=97,因為 題目是加的符號,外項加外項的答案、再加內項」。此 RD 學 童的等號概念具有方向性,必且不是使用單向的計算(等號右 邊由左而右、等號左邊由右而左),而是在計算雙側等式時,

使用了外項、內項相加或相減的雙向方式。

5. 反應類型 7:等號概念為「式子要對稱」,出現在 2 位 RD 組的 學童。作答只有一種,皆勾選「題目有問題」,一位 RD 的原 始作答反應在題 8(5-□=6-3)是「題目有問題,數字怪怪的,

因為 5-□=6-3 應該要改成 5-□=5-3,要一樣才對,這 樣比較好算」;另一位 RD 組在題 8、9 的原始作答反應為「題 目有問題,問題看不懂,5-□為什麼是 6-3,6-3 這裡怪怪 的,5-為什麼會等於 6-?要改成 5-□=5-3」和「題目有

141

問題,問題看不懂,5+為什麼會等於 6+?要改成 5+□=5

+3」。由兩位 RD 的反應以及自己列的式子可以得知,他們皆 認為題目有問題,因為等號兩邊的式子數字看起來必須一模一 樣。

6. 反應類型 7 和 2:因為訪問前後所呈現的反應類型不同,該

6. 反應類型 7 和 2:因為訪問前後所呈現的反應類型不同,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