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討論

第三節 建議

本節主要根據本研究之結論與發現,提出對未來研究與教育工作之 建議。

壹、 研究方面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由於等號概念是一 個連續性的歷程,故建議可針對不同年級與教育階段之學生,探 討其等號概念的表現與發展。

(二) 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除以書面問卷,更加入半結構訪談,同時獲得學童的 想法及作法,也提供四種提示層次,盡可能讓四組受試者回答。

由以反身性此種最能反映出是否具有等號關係概念的題型,需進 一步取得學童作答的理由,以免過度高估(Freiman 等人,2004)、

認為學童已使用等號關係概念、判斷等號兩邊兩量相等,但其實 學童仍以運算的方式求得答案,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反身性」題 型需多取得學童作答理由或透過觀察、訪問,能更精準的確定孩 童之等號概念。

(三) 在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採靜態組間差異比較的設計,只能說明不同數學學習 障礙類型學童在研究變項上是否有顯著差異,但不能解釋何為因、

何為果,因此建議未來可進行實驗性教學介入,進一步釐清關係。

再者,由於等號概念為連續性發展的過程,故建議未來研究可以 採取長期追蹤或縱貫性的研究,以探討學生在等號概念上的發展 歷程。

178

貳、 教育工作方面

(一) 教學方面

1. 教師需針對閱讀障礙學童進行等號符號教學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習等號符號相關的核心能力係閱讀能力,

閱讀障礙以及數學與閱讀障礙兼具此類有閱讀障礙的學童,在學習 數學等號符號的表現上,較沒有閱讀障礙的學童差。因此建議教師 需針對有閱讀障礙的學童進行等號符號的教學,加強數學閱讀的能 力,尤其是數學式子語意教學。

2. 等號符號教學應直接明示、呈現不同類型的等式

本研究結果發現等號學習與閱讀能力有關,閱讀能力低落的學 童無法閱讀數學符號、數學式子語義理解錯誤,因此建議在等號符 號教學時,採取清楚、明白的直接教學法、明示教學,從等號詞彙、

等號符號的使用、讀、寫等方面著手,給予不同類型的等式、足夠 的例子,徹底讓學童瞭解並解釋等號意義,並且監控孩童如何從符 號中獲得意義、以及他們如何獲得關係性的概念,以獲得對數學語 言中最基本的等號其背後的意義。

3. 等號概念教學應列舉不同類型之等式

無論是四大題型的難易程度,或是七大反應類型,皆可發現學 童大部分以等號運算觀點為基礎,遇到與此類型不符合的等式,皆 以計算的方式進行判斷,對於書面形式的等式根深蒂固、不容易改 變。建議透過呈現多元的等式類型加深、加廣等號關係概念,給予 學童認知上不同的刺激,再加上討論錯誤的想法、自我澄清,擴展 並瞭解等式的彈性。以本研究結果發現,「a=a」反身性題型是六年 級學童最感困難、錯誤率最高、但卻無知覺的題型,建議可以將等 號概念從運算觀點加以擴展,促使學童以等號兩邊等量的觀點理解 式子的意義,為代數式奠定更深厚且穩固的根基。

179

(二) 評量方面

等號概念的評量應逐步放入課程目標,比較 92 年與 97 年課程 綱要中與等號學習有關的部分,最明顯的是將分年細目 1-a-01「能在 具體情境中,認識等號兩邊數量一樣多的意義」完全刪除,但本研 究卻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童等號兩邊兩量相等的概念尚未成熟。等號 學習又是國小升國中進入代數的重要基礎,因此建議能力指標應在 國小中、高年級逐步放入等號運算觀點和等號關係概念之目標。而 教師平時評量時,尤其是反身性、反向等式、雙側等式等不同類型 的等式,也應逐步加入學童的評量項目之中。

1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Skemp(1985):數學學習心理學(林義雄‧陳澤民譯)。臺北市:遠流出版 社。

林炎全、洪萬生、楊康景松譯(1979)。Morris Kline 著。數學史-數學 思想的發展。台北:九章。

姚如芬(2011)。低年級學童對於「加法交換律」與「等號」的認識。

科學教育學刊,19(3),211-235。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9a)。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之追蹤與亞型研究。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6-2511-S-003-007-MY)。

洪儷瑜(2009b)。發展性計算障礙診斷與亞型研究─教育和腦科學的整 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6-2511-S-003-010-MY2)。

洪儷瑜(2011)。不同類型的數學學障學童的數學能力發展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8-2511-S-003-010-M)。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 育工作小組印行。

181

柯華葳(2000)。基礎數學概念評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 作小組印行。

徐偉民(2011):國小教科書中數學問題之內容分析:台灣、新加坡和 芬蘭之比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9-2511-S-153-001-M)。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文化。

教育部(199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編印。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 年 12 月 10 日,取自國民教育 司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 年 5 月 17 日,取自國民教育 司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陳敏華(2006)。國小數學障礙學生數感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皇(2007):國小三年級學童代數推理教學與解題表現研究。高雄 師大學報,23,125-150。

陳嘉皇(2008a):兒童代數融入國小數學教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6-2521-S-168-001)。

陳嘉皇(2008b):國小學童等號概念解釋與解題策略初探。台灣數學

182

教師電子期刊,13,34-46。

陳嘉皇(2009):提升學童等號關係概念理解教學設計與實施成效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26,21-41。

陳榮華、陳心怡修訂(2006)。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原作者:J Raven, J. C.

Raven and J. H. Court)。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秋霞(總校閱)胡永崇、黃秋霞、吳兆惠、胡斯淳、顏玉華 (譯) (2011)。

學習障礙 (原作者:W. N. Bend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 著出版年:2006)

楊坤堂、鄧國彬(2005):身心障礙教育叢書(四):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 認識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謝闓如(2010a):國小三年級學童等號概念在數字算式和文字情境的差 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8-2511-S-142-001-M。

謝闓如(2010b):國小二、三年級學生對等號算式的理解。教育研究月 刊,190,69-86。

183

二、英文部分

Ardila, A., & Rosselli, M. (2002). Acalculia and Dyscalculia.

Neuropsychology Review, 12, 179-231.

Behr, M., Erlwanger, S. and Nichols, E.(1976). How children view equality sentences, PMDC Technical Report No. 3,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4802).

Behr, M., Erlwanger, S., & Nichols, E. (1980). How children view the equals sign. Mathematics Teaching, 92, 13-15.

Cajori, F. (1928-1929). Signs of equality. In F. Cajori, 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 (pp.297-309). New York, NY: Dover Publications.

Chiappe, P. (2005). How reading research can inform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the search for the core deficit.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 313-317.

Falkner, K. P., Levi, L., & Carpenter, T. P. (1999).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quality: A foundation for algebra.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6, 232-236.

Freiman, V & Lee, L. (2004). Tracking primar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quality sign.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onference of the

184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2, pp. 415-422).

Garnett, K.(1998). Ma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trieved from LD-online.

http://www.ldonline.org/article/5896/

Geary, D. C. (1993). Mathematical disabilitie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genetic components. Psychol. Bull. 114:

345–362.

Geary, D. C. (2004). 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7(1), 4-15.

Geary, D. C., Hamson, C. O., & Hoard, M. K. (2000). Numerical and arithemetical cogn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ess and concept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77, 236-263.

Ginsburg, H. (1977). Children's Arithmetic; Van Nostrand, New York.

Haylock, D. & Cockburn, A. (2008).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for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Jordan, N. C., Hanich, L. B., & Kaplan, D. (200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versus children with comorbid mathematics and reading

185

difficulties. Child Development, 74, 834-850.

Kieran, C. (1981).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the equality symbo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3), 317-326.doi:

10.1007/BF00311062

Knuth, E. J., Alibali, M. W., McNeil, N, M., Weinberg, A., & Stephens, A.

C. (200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ore algebraic concepts: Equivalence and variable. Zentralblatt fur Didaktik der

Mathematik [International Review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37(1),

68-76.

Kulak, A. G. (1993). Parallels between math and reading disability: common issues and approach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10),

666-673.

Lerner, J. & Jonhs, B(2009).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New York,NY.

Molina, M & Ambrose, R. (2006). Fostering relational thinking while negotiating the meaning of the equal sign.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3(2), 111-117.

Oksuz, C. (2007).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quality and the Equal Symb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186

Saenz-Ludlow, A & Walgamuth, C. (1998). Third gr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equality and the equal symbol. Educational Sstudies in Mathematics, 35, 153-187.

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 1-36.

Toluk Ucar, Z & Yavuz, B. (2011).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equality signs. The 3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kara Turkey.

Usiskin, Z. (1997). Doing algebra in grades K-4.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3, 346-357

187

188 Ucar&

Yavuz

5.Only name。

6.其他。

189

Carpenter (1999)

Freiman &

Lee

36000+54000

=52000+□

25+□=25+45 25+□=45+25 小六 67000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