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謂回饋,是指人為因素的增強行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藉由非 學習者所提供的訊息,使學習者了解本身動作並修正錯誤動作(Magill, 2003)。回饋的來源,固然可由個人自己直接覺察而得到,亦可由他人提 供線索而獲知(朱敬先,1988)。Magill ( 1998)把回饋訊息分成兩種:內 在回饋及外在回饋。內在回饋是技能表現的直接結果,學習者可以直接從 聽覺、觸覺、視覺、肌覺等感官察覺自身技能表現的情形;外在回饋則是 來自於人為的提供,如透過口語、影像等方式告知學習者,讓學習者了解 動作學習過程的情形,並提供其改進或修正錯誤的方向。外在回饋又可分 為結果的獲知與表現的獲知:結果的獲知,簡稱KR。是動作完成後所看到 或聽到的結果;表現的獲知,簡稱KP。是對執行動作的技巧、感覺,有關 正確性的瞭解。

1930年代心理學大師Thorndike指出,回饋可以改進人類的反應學習,

並說明練習必頇伴隨回饋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然而,回饋在動作技能學 習的歷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它是如何影響動作技能的表現與學習,

成了國內外學者專家們所關心的課題,為了更瞭解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上 的重要性,茲介紹回饋的基礎理論如下:

ㄧ、閉鎖環理論

Adams在1971年提出閉鎖環理論,認為動作學習是利用閉鎖環的動作

控制原理。閉鎖環理論的基本原理是應用「回饋」、「正確參考值」、「錯 誤的偵測」,經過反覆練習,不斷的循環修正以維持實際狀況與正確目標 的一致性(Schmidt,1988 )。

閉鎖環理論包含兩個主題:知覺痕跡和記憶痕跡,它認為神經中樞存 在一個「動作該如何執行」的記憶痕跡,利用這個記憶痕跡,學習者會選 擇一個動作並開始執行;動作一旦開始執行,就會有另一個記憶痕跡—知 覺痕跡開始作用,這就是透過回饋的方式(對錯誤的認知,錯誤的修正)

來解釋動作技能的表現(林清和,2006)。當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 不斷的獲得回饋,並且與知覺痕跡作聯結,就會產生一個參考值,這個參 考值可以協助學習者不斷地去修正錯誤的動作,使動作技能漸漸地接近正 確的狀態。這個參考值就是學習者想要完成的動作知覺結果,是由先前動 作的知覺回饋與動作結果所組成,經過不斷地修正,這個參考值可以得到 最大的正確性而形成記憶痕跡。此記憶痕跡代表的是最正確的動作技能,

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必頇要有回饋的存在,以協助學習者建立正確的動作 知覺痕跡。

在閉鎖環理論中,錯誤的動作學習對學習者是不利的,因為它會形成 不正確的記憶痕跡;學習者在執行動作技能時需要不斷的回饋來修正錯誤 的動作學習並建立正確的參考值。對於短時間而且快速的動作技能學習,

學習者常常無法及時獲得回饋以修正錯誤作並建立正確的參考值,所以不 適用此閉鎖環理論。亦即閉鎖環理論只適用於慢速且時間較長的動作技能 學習;對於快速或複雜的動作技能,則無法於短暫的時間經由回饋來產生 參考值。閉鎖環理論之動作學習過程,如圖2-1所示。

二、基模理論

Schmidt(1975)依據認知心理學中的基模理論概念並改進Adams 閉鎖 環理論的缺點,提出了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這也是目前最被廣泛 使用的一種動作學習理論(Schmidt&Lee,1999)。所謂基模,指的是一 類事物的共同特徵,包含了一組原則,根據此原則可以建立這一類事物的 原形(林清和,2006)。此ㄧ理論基本上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開放環方 式,在開放過程中逐漸形成基模,建立基模之後,就會產生運動程式來控 制身體完成動作目標。Schmidt(1975)擴充運動程式的型態,說明每一組 動作有一組運動程式,相類似的動作則是以類化運動程式來控制,再加以 參數的控制而產生動作。

由此可知,類化運動程式的概念是基模理論中的重要假定,一旦執行 工作所需的動作參數確定後,就能以一個類化運動程式指揮、執行一組相 似的動作。形成運動基模需有四個訊息來源:有關初期狀況訊息、產生動 作反應之特定規格的訊息、動作反應之感覺結果及動作反應之結果訊息。

學習者在動作練習中所獲得之上述四種訊息,會被暫時儲存在短期記憶 中,經過不同情境的反覆練習,可以使四種訊息產生連結,此連結的強度 主要依據所接受訊息的質與量,量就是練習的次數,質就是回饋的正確性 與動作練習專注的程度,這個連結最後會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亦 即某種動作類別的基模。

動作練習

圖 2-1 Adams 的閉鎖環理論(引自林清和,2006,p.305)

不斷修正 知覺痕跡

外界回饋 外界回饋

記憶痕跡 執行動作

類化運動程式包含兩部分:不變的特徵與可變的參數(Schmidt&Lee,

1999)。不變的特徵是指一個類化運動程式在執行動作過程中固定不變的 三個特徵,即相對力量、相對時宜、動作順序。相對時宜即所謂動作執行 過程中各段時間與全部時間的比值;動作順序指的是動作執行過程中從動 作開始到動作結束的順序相同。可變的參數指的是在相同的類化運動程式 中可以改變的部分,可變的參數包含全部力量、全部時間、肌肉選擇。

基模理論提到的兩種基模,一是回憶基模,是一種動作的基模,負責 在引發動作的過程中,依據初始情境及動作結果與反應確定動作參數間的 關係,提供個體適當的訊息與參數,並進一步產生動作,它可以知道這個 動作在什麼時間該出多少力。假設個體對某一類別的動作技能可以建立穩 固的回憶基模,當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境時,就可依據回憶基模所提供的 訊息及實際面對的起始情境,來決定動作參數,發展出新的動作;另ㄧ種 基模則是辨認基模,是一種感覺基模,依據初始情境及動作結果與內在知 覺結果間的關係,負責個體動作的控制及對動作執行的結果進行評估,亦 即在動作開始卻尚未完成前就預知有什麼感覺,個體如對某種類別的動作 技能建立穩固的再認基模,當面對新的反應情境時,就能夠預測新動作反 應的起始情境及可能的動作結果,因此,可透過動作反應的內在感覺回饋 來評估實在的外在動作結果。

基模建立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基模建立的越正確或越強烈,對於情 境的起始狀況及預期的動作結果也將會更準確,動作相對就更容易達成。

知覺結果越精準,越能辨識出實際動作中的錯誤感覺回饋,可以產生較正 確的動作。假若動作變數的差異越大,就越能快速掌握基模的正確性。簡 言之,學習者並不需要藉由動作的即時回饋來完成動作,因此基模理論是 一種開放環的形式。Schmidt 的運動基模理論,如圖 2-2 所示。

三、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強調運動技能是調適各種不同刺激的連續性行為,個 體在學習動作技能時,必頇經由傳遞訊息及處理過程而產生動作行為,並 透過回饋作用以調整控制動作行為。

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訊息的回饋就好比是一種外來的刺激,經由視 覺、聽覺、觸覺等身體感覺接受器,將訊息傳達至大腦中樞神經並加以處 理、分析、判斷,最後產生適當的反應動作,此一動作技能必頇經過不斷 的修正,最後趨於完美(蔡金霖,2004)。

Singer (1980) 提出,動作行為的控制在於「輸入」、「決策」、「輸 出」、「回饋」等四個歷程。如圖2-3所示:

練習數組同 ㄧ類別動作

起始狀態的訊息

運動參數

動作結果的感覺結果 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

回憶基模 執行動作

辨認基模 控制動作

圖 2-2 Schmidt 的運動基模理論(引自林清和,2006,p.307)

刺激 輸入 決策 輸出

回饋

圖 2-3 人類行為控制歷程 (Singer, 1980, P133)

(一)輸入

感覺器官接受外來的刺激之後,大腦中樞神經將訊息加以處理。其功 能有:

1.找尋動作執行所需線索。

2.利用選擇性注意機轉,選取有用的線索及忽略無用的線索。

3.排除外界無謂的干擾。

(二)決策

中樞神經根據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將輸入的訊息加以分析、判斷並決 定最佳動作計畫,其過程包括:

1.解釋輸入的訊息。

2.建立長期記憶。

3.決定特殊動作反應。

4.協調組織各細部動作反應。

(三)輸出

依據以上兩個過程的決定而產生實際動作,也可能因臨時發現錯誤或 其他因素而立即停止動作,重新回到前面的輸入與決策的步驟。

(四)回饋

在動作執行週期或完成後所接收到的訊息,可來自內在或外在,主要 功能是檢查、評估動作的正確性及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進。

小結:

上述閉鎖環理論、運動基模理論與訊息處理理論均視「回饋」為動作 技能學習中一個重要且必備的歷程,說明了學習者若要學會正確的動作技 能,必頇透過不斷的練習與接收到正確的訊息回饋,以幫助個人建立良好 的動作基模,才能達到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證實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

中,必頇要有回饋訊息的介入才能獲得改善,可見「回饋」在運動技能學 習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生在練習擲準技能時,宜安排不斷的 練習及提供正確的動作回饋訊息,以協助學習者建立擲準動作的正確基 模,進而提升投球的準確性,達到擲準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