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之探討"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之探討. 研 究 生:謝秀妹 指導教授:林耀豐.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I.

(2)

(3) 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 擲準技能學習之探討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不同的回饋方式是否會影響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 棒球擲準技能的學習。本研究採實驗性研究法,分為預備研究和正式實驗。 正式實驗以高雄市旗山國民小學四年級未受過樂樂棒球課程之學童45名 (男25人,女20人)為實驗參與者,經前測後,以前測成績隨機取樣分成3 組(口語回饋組、影像回饋組及控制組) ,各組以5公尺距離進行每週2次, 每次3回,每回5球的擲準練習,經過6週後實施後測,並於停止練習後1週, 進行保留測驗,最後比較各組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保留的差異。資料處理 與分析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進 行考驗,以驗證其差異性。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 (simple main effect)考驗。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結果為: 一、不同回饋型態對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表現結果有明顯不同,口語回 饋組與影像回饋組皆優於控制組;但口語回饋組與影像回饋組之間無明顯 差異。二、不同測驗時間對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表現結果也有明顯不同, 後測與保留測皆優於前測;但後測與保留測之間則無差異。三、不同組別 在不同測驗時間有交互作用存在。結論:練習與適當的回饋訊息,是影響 學習效益的重要變項,因此,口語回饋與影像回饋介入練習後,顯著提升 了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的學習成效。. 關鍵詞:口語回饋、影像回饋、樂樂棒球、運動學習. II. I.

(4) The Study Of Different Feedbacks On the 4th-Graders’ Accuracy Of Tee Ball Pitching Skills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iscussing whether different feedbacks will have an influences on the learning for the 4th grade students, in the accuracy of pitching skill in tee ball. The study adopted the involved model, and divided them into pre-study and official experiments. The subjects, who haven’t received any tee ball training courses, were 45 (which contains 25 boys and 20 girls) forth-graders of Chi-Shan primary school, located in Kaohsiung City. After pre-testing, based on the random samples of the results, the subjec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vocal feedback group, imagine feedback group, and the controlled group). The test distance of this study is 5m. The throwing practice was held 2 times a week, 3 round each time, each time for 5 balls of each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t-test was done right after 6-week practice while the retention test was held 1 week later after the cessation. Finally, the differences on skill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retention of each group was compared.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were examined by the mixed design of two-way ANOVA. If the interaction was obvious, it will take the simple main result-effect test. The conspicuous statistic level is α= 0.5. The studies proved that: A.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groups in learning the tee ball accuracy pitch skills,came out to be very different.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vocal feedback group and the imagine feedback group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Yet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ocal feedback group and the imagine feedback group. B.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s which were tested in different timing also showed a big differents.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post-test and the retention tes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re-test. But the results of the post-test and retention test didn’t have any difference. C.The correlations do exist in the interactions for diverse groups and in different timings. Conclusion: practice and appropriate feedback messages are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of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so when the verbal feedback and visual feedback intervention practic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earning for the 4th grade. students, in the accuracy of pitching skill in tee ball. Keywords: vocal feedbacks, imagine feedbacks, tee ball, sports learning. III. II.

(5) 謝. 誌. 「活到老,學到老」 ,屆臨退休的年紀,還可以重溫學子的舊夢,真是 人生一大樂也!讀研究所,曾經是我的夢想,如今可以圓夢,心中有說不 出的喜悅! 就讀研究所期間,雖然得兼顧工作與課業,生活步調因而變得非常緊 張,但是多元的研究所課程、專業領域的深入研究,開闊了我的視野,也 讓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愉悅。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兩年半的研究所課程即將結束,在此感謝體 研所的教授們,給我專業又精闢的指導,讓我在教學與生活上獲益良多。 其中,尤其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林耀豐老師,因為耀豐老師的悉心 指導,提綱挈領逐一解開難題,我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其次,我要感 謝兩位口詴委員:林清和教授及林如瀚副教授,在論文計劃發表與口考時, 因為您們嚴謹用心的指正,使得本論文更加完善。 再來,我要感謝同組的同學們,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更有勇氣 與毅力面對挑戰;另外,我還要感謝同事們的加油打氣,讓我能夠順利的 完成研究所課業。 最後,我要感謝我深愛的家人對我的支持,讓我得以挪出時間、養足 精神,安心地上課。 再次感謝所有關心、幫助我的人,謝謝!. 謝秀妹 謹誌 2013年1月. IV. III.

(6)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目次…………………………………………………………………………Ⅳ 表次…………………………………………………………………………Ⅶ 圖次…………………………………………………………………………Ⅷ.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背景…………………………………………………………3 第三節 研究目的…………………………………………………………6 第四節 研究問題…………………………………………………………6 第五節 研究假設…………………………………………………………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回饋的基礎理論…………………………………………………11. V. IV.

(7) 第二節 回饋的相關研究文獻……………………………………………17 第三節 樂樂棒球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本章總結…………………………………………………………32. 第叁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驗設計……………………………………………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42 第四節 實驗時間、場地與地點…………………………………………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43 第六節 研究步驟…………………………………………………………4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4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7 第一節 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表現與 學習保留之結果分析……………………………………………47 第二節 不同測驗時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表現與 學習保留之結果分析……………………………………………49 第三節 不同回饋型態與不同測驗時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 擲準技能表現與學習保留之結果分析…………………………50. VI. V.

(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4 第一節 結論………………………………………………………………54 第二節 建議………………………………………………………………55. 參考文獻 …………………………………………………………56 中文部份 …………………………………………………………………56 英文部份 …………………………………………………………………60. 附錄 ………………………………………………………………63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63 附錄二 記錄表……………………………………………………………64 附錄三 投擲學習課程內容………………………………………………67 附錄四 投擲測驗成績記錄表……………………………………………68. VII. VI.

(9) 表. 次. 表1-1 樂樂棒球器材介紹……………………………………………………9 表2-1 回饋相關文獻摘要表…………………………………………………19 表2-2 影像回饋相關文獻摘要表……………………………………………25 表3-1 不同投擲距離之投擲得分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36 表3-2 各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6 表3-3 實驗組不同週數之投擲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40 表3-4 實驗組各週的趨向分析摘要表………………………………………41 表3-5 實驗設計………………………………………………………………42 表3-6 實驗參與者之人數分配及基本資料…………………………………42 表3-7 影像拍攝與播放………………………………………………………45 表3-8 不同回饋型態…………………………………………………………45 表3-9 投擲教學週數及測驗時程表…………………………………………46 表4-1 各組擲準技能表現之帄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47 表4-2 各組擲準技能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8 表4-3 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51. VIII. VII.

(10) 圖. 次. 圖 2-1 Adams 的閉鎖環理論………………………………………………13 圖 2-2 Schmidt 的運動基模理論…………………………………………15 圖 2-3 人類行為控制歷程…………………………………………………15 圖 3-1 確定實驗距離架構圖………………………………………………33 圖 3-2 計分標靶圖和不同距離之投擲場地規劃圖………………………34 圖 3-3 確定投擲距離之實驗流程…………………………………………35 圖 3-4 確定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週數…………………………………37 圖 3-5 計分標靶圖和5公尺之投擲場地規劃 ……………………………38 圖 3-6 確定投擲週數之實驗流程圖………………………………………39 圖 3-7 學習週數曲線圖……………………………………………………40 圖 3-8 研究架構圖…………………………………………………………41 圖 3-9 研究步驟與流程……………………………………………………43. IX. VIII.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七節:第一節、前言;第二節、研究背景;第三節、研究 目的;第四節、研究問題;第五節、研究假設;第六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七節、名詞操作性定義,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前言 棒球運動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與重視,它起源於英國,於日治時期引 進臺灣並發展( 郭 聰 智、楊 志 顯,2003)。1969年金龍少棒隊拿下世界 少棒賽的冠軍,寫下了國內少棒史光榮的紀錄,而六度奪得「三冠王」 (同 ㄧ年獲得世界少棒、青少棒、青棒賽冠軍)封號,使得棒球運動成為國家 推展運動的主要項目(溫智勝,2003)。近年來,礙於棒球器材的昂貴與 場地因素,以及運動時的安全考量,大多數學校禁止校內打棒球,因此, 影響了棒球運動的發展。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為了永續棒球之發展,於 1996年成立研究發展小組,開始研擬可行方案,發展出這一套樂樂棒 球。樂樂棒球使用特殊泡棉製作的棒球器材,較一般棒球器材安全,所需 的場地也不需太大,一般的校園及體育館都可以進行,適合都會中小型操 場的體育活動(方炳坤,2011)。 自1996年發展出樂樂棒球之後,教育部即著手推動樂樂棒球運動,包 括成立實驗班、舉辦樂樂棒球裁判講習會、辦理學生樂樂棒球夏令營及冬 令營,舉辦國小樂樂棒球比賽,藉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此活動,更期盼樂樂 棒球能深入國小校園,成為國小學生的新興休閒活動。樂樂棒球是目前世 界各國推廣帅兒及少年棒球最重要的活動,因為樂樂棒球不但器材簡單、 易於攜帶,而且相當安全,既可以讓學生享受參與棒球運動的樂趣,也可 以培養學生喜歡棒球運動的興趣,因此,樂樂棒球是學童的假日休閒活動,. 1.

(12) 也是學校的教學課程,更是學習棒球的前導運動(蔡武憲,2008)。 樂樂棒球運動的宗旨是讓每位參與樂樂棒球活動的球員都可以享受揮 棒跑壘的樂趣,因為每位球員都可以擊到球跑壘,使得樂樂棒球運動在國 小校園日漸風行。樂樂棒球和棒球一樣,都是架構在「攻與守」的基礎下 所進行的競爭遊戲。就防守技術而言,棒球運動需要嚴密的守備,準確快 速的傳接球、優異的觸殺技術,才能封鎖對方的攻擊;因此,接球穩當, 傳球準確快速是棒球內野手的基本素養。在棒球運動比賽中,很多的傳球 者在投球之前,都未能確實看清楚傳球的目標,通常只急著趕快把球傳出 去,結果球傳出去的位置卻偏離目標很遠,這種傳球的失誤,很有可能讓 跑壘員再向前推進兩個壘,以致無法即時封鎖對方的攻勢(杒福明,1995), 可見棒球比賽中,準確的傳接球非常重要。 陳俊忠(1995)在「挑戰極限」一書中指出成功的棒球隊,除了擁有 強大的打擊、跑壘能力,能夠進壘得分之外,堅韌的防守能力,更是確保 球隊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保證。葉志以、李明憲與朱峰亮(2003)在「棒 球聖經」一書中指出,棒球運動結合了傳、接、擊、跑等四種基本技巧, 由此四種基本技巧演變成複雜且充滿高度技術性的團隊運動,傳球和接球 構成了棒球運動的防守架構。傳、接球是棒球防守技術的基礎,大部分的 防守技術皆是由傳接球演變而來,由於傳接球動作單純簡單,容易被教練 及選手們所忽略,以致練習時未能特別加強傳接球動作的準確性,也因此 阻礙了防守技術的成長與進步;可見棒球的傳接球能力以及傳接球的準確 性在棒球訓練過程中非常重要。 研究者目前任教國小中年級,進行樂樂棒球教學時,發現學生進行樂 樂棒球比賽時,無法準確有效的傳接球,導致攻擊的一方持續得分;而封 鎖對方得分、阻斷對方攻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防守這一方準確有效的傳. 2.

(13) 接球。學習傳接球的準確性可以透過練習,但是要促進學習的效益並不是 單純的不斷練習,「提供回饋」才是對技能學習最有成效的方法(Schmidt , 1991) 。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不同回饋型態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之 學習。.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國小中低年級的體育教學是以大肌肉活動為方法,以運動技能學習為 內容,教學者應提供學習者適當的練習機會,以期達到運動技能的養成(蔡 貞雄,2001)。上課時,老師講解和示範動作,直接告訴學生運動技能的 動作技巧,學生則透過不斷的反覆練習同一動作,以期達到該技能的精熟 學習。蔡佳蓉(1997)認為動作技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最完美的表 現,亦即運動學習是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求進步,以便產生最有效的運 動技能表現。就運動學習的觀點而言,Schmidt 與 Lee(2005)指出運動 技能的表現是經由不斷的練習所產生比較持久性的內在變化。因此,練習 在整個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林耀豐(2004)建議體育教師在教導學生各種基本技能時,除了扮演 學生動作學習的指導者與設計者,同時應對學習的動作過程與發展情形有 整體性的了解,才能創造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動作技能的學習包含了 三個階段,認知期、聯合期和自動期(Fitts & Posner,1967),認知期的重 點在於瞭解技能該如何學習,此時期的動作表現不穩定,而且錯誤百出, 因此需要透過訊息的回饋來協助修正錯誤的動作表現。練習是獲得動作習 慣的過程,不斷的練習可以養成動作習慣(Bernstein, 1967),所以不斷的 重覆練習對動作技能獲得是必要的,然而想要讓動作技能的學習更有效 率,除了動作的重覆練習外,還頇藉由回饋機制(內在或外在回饋訊息). 3.

(14) 修改動作表現,找出學習該動作技能的最佳方法。1930年代心理學大師 Thorndike指出,回饋可以改進人類的反應學習,並說明練習必頇伴隨回饋 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由此可知,對動作技能學習而言,訊息的回饋扮演 著重要的影響變項(Swinnen, 1996; Schmidt & Lee, 2005)。 影響運動技能學習的變項很多,如學習的認知、練習的安排、訊息的 回饋等(范春源,1993;張春秀,1998;陳俊汕, 2000) ,其中練習與回 饋是影響技能學習最重要的兩項變項(Newell , 1974 ; Schmidt , 2005)。 Adams(1971)提出閉鎖環理論,它是利用回饋的方式,對錯誤的認知及對 錯誤的修正,來解釋動作技能的表現。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每個 階段都可能出現不正確的動作,當出現錯誤動作時,指導者可以適時給予 適當的回饋,讓學習者改正自己不正確的動作。因此,指導者給予的回饋 深深影響學習者的動作表現,也就是說,回饋訊息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與表 現有實質的助益(林德隆,1995)。 Rink ( 1985)指出,回饋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過程,回饋不但提供學 習者訊息,也增強學習者表現動機和維持動機。回饋是促進動作學習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回饋形式、不同的回饋量及不同的回饋時間等都會 影響技能表現和技能學習(Bilodeau , 1966 ; Schmidt & Lee , 2005) 。因此, 瞭解訊息回饋對動作學習的影響是國內外學者在動作技能學習領域上的研 究重點(Adams, 1971; Chew, 1976; Salmoni, Schmidt & Walter, 1984; Newell, Morris & Scully, 1985; Brisson & Alain, 1997; 陳新燕、卓俊伶,1997;陳玉 芬、卓俊伶,1998;蔡貴枝、劉淑燕、陳信良、黃珍鈺,2004;陳美惠, 2006)。 Magill (2003)把回饋訊息分成兩種:內在回饋及外在回饋,內在回饋 是技能表現的直接結果,學習者可以直接從聽覺、觸覺、視覺、肌覺等感. 4.

(15) 官獲得;外在回饋則是來自於人為的提供,如透過口語、影像等方式告知 學習者,讓學習者了解動作學習過程的情形,並提供其改進或修正錯誤的 方向。在國小體育教學活動中,最直接方便的回饋方式就是體育教師的口 語回饋,不過,教師的口語回饋,會因為學生對語言解讀的不同而產生動 作上的差異,因此,體育教師也可透過攝影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 電腦及電腦週邊設備等,來配合教學活動,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許多 的研究結果( Magill & Schoenfelder-Zohid, 1996;Rikli & Smith, 1980;Tzetzis, Mantis, Zachopoulou & Kiumourtzoglou, 1999;Kernodle & Carlton, 1992;楊 智能,2000;簡桂彬,2000;陳定國,2002 ;林韓司,2004;蔡盟玉,2010; 孫嘉億,2011)都說明了透過影像來給予學習者相關的回饋,對於技能的學 習會有助益。 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國小,發現學生在進行樂樂棒球運動時,球不是傳 偏了,就是力道太大或是力道不足,總是無法將球準確的傳向目標,樂樂 棒球運動比賽勝負之關鍵,就在準確有效的傳接球。練習是獲得動作習慣 的過程,不斷的練習可以養成動作習慣(Bernstein, 1967),然而想要讓動 作技能的學習更有效率,除了動作的重覆練習外,還頇藉由回饋機制修改 動作表現,找出學習該動作技能的最佳方法。所以,實施樂樂棒球教學時, 除了正確教授樂樂棒球投擲技能外,更要提供學生合宜的回饋訊息,以提 升投擲技能的學習成效。在現今多媒體科技蓬勃發展下,影像回饋方式已 漸被國內研究者所採用,且多數研究結果支持影像回饋能有效提升運動技 能與表現(楊智能,2000;簡桂彬,2000;陳定國,2002 ;林韓司,2004; 蔡盟玉,2010;孫嘉億,2011)。但影像回饋運用於樂樂棒球運動項目上的 研究卻尚未見。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不同的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 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期盼能夠提升本校學童參與樂樂棒球活. 5.

(16) 動的成就動機,並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體育教師教學的參考依據。.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探討不同回饋方法(口語回饋、影像回饋、控制組)對國小四年級學 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表現的差異。 二、探討不同測驗時間(前測、後測、保留)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 擲準技能學習保留的差異。 三、探討不同回饋型態與不同測驗時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 能表現與學習之交互作用的差異。.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為: 一、不同回饋方法(口語回饋、影像回饋、控制組)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 樂棒球擲準技能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二、不同測驗時間(前測、後測、保留)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 技能學習保留是否有所差異? 三、不同回饋型態與不同測驗時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表 現與學習之交互作用是否有所差異?。. 第五節 研究假設 基於以上研究問題,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一、不同回饋型態(口語回饋、影像回饋、控制組)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 樂棒球擲準技能表現達顯著差異。. 6.

(17) 二、不同測驗時間(前測、後測、保留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 擲準技能學習保留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回饋型態與不同測驗時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表 現與學習保留之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參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高雄市旗山國小四年級學童為施測對象。 (二)研究時間分配 本研究介入訓練時間預計為6週,利用晨光時間(7:40—8:40)練習, 1週為2次,每次以15球為原則。第一次上課先進行基本投擲動作說明、練 習與前測,最後一次練習後10分鐘,立即進行獲得期測驗,獲得期測驗結 束後一週進行保留測驗。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從未上過樂樂棒球擲準課程的國小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每位學生的智力、體力、運動知覺能力及運動經驗都可能影響擲準技 能之學習,然而此四種變項並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二)回饋的訊息必頇在當事者的注意力及焦點下,才能產生學習或遷移 效果,尤其是錯誤偵察能力。本研究在實驗過程中,僅能請受詴者儘量配 合。受詴者在整個實驗操作過程中,必頇專心且認真的學習,而且實驗時 間以外不做任何額外的練習與回饋。. 7.

(18)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回饋(feedback) 回饋是人為因素的增強行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藉由非學習者所 提供的訊息,使學習者了解本身動作並修正錯誤動作(Magill, 2003)。本 研究中,回饋是指研究參與者操作動作技能後,針對動作技能表現提供形 成增強或要求修正的訊息。 二、口語回饋組(verbal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VKP) 口語回饋是指針對學生從事動作技能練習的結果,給予錯誤動作過程 的描述及明確的修正訊息(陳俊汕,2009)。在本研究中,口語回饋組是 指當學生完成一回的練習(5球×3回),教師以口語的方式,針對學生動作技 能給予描述與修正的回饋(KP)。 三、影像回饋組(video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VDKP) 影像回饋是指教師將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動作,透過錄影機或照相機 拍攝下來,然後播放給學生觀看,藉由此種外在回饋方式提供學生回饋訊 息(胡名霞,2003;Ferrari, 1996)。本研究中,影像回饋組是指教師在學 生的練習過程中,利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學生的動作,並給予學生觀看自我 動作影像與正確動作影像的回饋。 二、樂樂棒球(Tee ball) 「樂樂棒球」俗稱Tee ball,源自美國。本研究之樂樂棒球,是指1996 年由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發為永續棒球之發展,而成立研究發展小組所 發展出之樂樂棒球(蔡武憲,2008)。樂樂棒球使用的器材是特定的泡棉 製器材,有打不遠,打不破玻璃的特點,此運動強調活動的安全性及趣味 性,以適合一般民眾及學童。 茲將樂樂棒球器材介紹,列於下表1-1。. 8.

(19) 表1-1 樂樂棒球器材介紹 器材名稱. 規 格. 照 片. 材質:PU低彈性發泡。 樂樂棒球. 重量:70公克。. 比賽球. 跳度:200公分自由落下反彈20-25公分。 尺寸:直徑 8.5 公分,圓周 27 公分 材質:橡膠+鐵 重量:本壘板:2500公克. 樂樂棒球. 擊球管:1450公克。. 打擊座. 尺寸:本壘板42x20x30x1公分,擊球管為 圓柱狀雙節橡膠組合而成55-97公分 顏色:白色本壘板,黑色擊球管 材質:外包低彈性發泡橡膠,棒心直徑2.2 公分PVC 管. 樂樂棒球. 重量:280公克。. 比賽球棒. 尺寸:70 公分(27 吋)最粗圓周 16 公分,防 甩圓型底座直徑 4.8 公分厚 0.8 公分 (防甩棒底座設計) 材質:橡膠製 重量:本壘延長板:1600 公克. 樂樂棒球 打擊座. 投手板: 240 公克 壘包 : 340 公克 規格:壘包30x30×0.3cm 本壘延長板90x45x0.3cm 投手板 42x10×0.3cm.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07)(引自許鎮顯,2008). 9.

(20) 三、技能獲得期(acquisition) 動作技能從開始到學會整個動作技能的過程,稱為技能獲得(Magill, 2003)。本研究之技能獲得為經過6週(週/ 2次)的練習時間,在最後一次 練習完之後10分鐘,馬上進行動作技能獲得測驗,也就是後測階段。 四、保留測驗(retention test) 在動作學習上,「保留」是指完成一項動作學習之後,經過一段時間 不再做任何相同的動作練習,來觀察該已習得動作技能的改變情形(蔡貴 枝,2004)。在本研究中,是指經過停止練習一週後,進行沒有任何回饋 訊息的保留測驗,藉以了解實驗之結果成效是否顯著。 五、擲準技能表現評分(performance) 技能表現評分參考翁精蔚2006年的投 擲標靶圖(余姿慧,2009),標靶上 有五個同心圓,直徑分別為20公分、 40公分、60公分、80公分、100公分,. 5. 對應得分為5分、4分、3分、2分、1分; 4. 標靶以外則為0分。. 3 2 1. 10. 0.

(2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本研究的相關文獻,分成四節說明:第一節、回饋的基礎理 論;第二節、回饋的相關研究文獻;第三節、樂樂棒球相關研究;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一節 回饋的基礎理論 所謂回饋,是指人為因素的增強行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藉由非 學習者所提供的訊息,使學習者了解本身動作並修正錯誤動作(Magill, 2003)。回饋的來源,固然可由個人自己直接覺察而得到,亦可由他人提 供線索而獲知(朱敬先,1988)。Magill ( 1998)把回饋訊息分成兩種:內 在回饋及外在回饋。內在回饋是技能表現的直接結果,學習者可以直接從 聽覺、觸覺、視覺、肌覺等感官察覺自身技能表現的情形;外在回饋則是 來自於人為的提供,如透過口語、影像等方式告知學習者,讓學習者了解 動作學習過程的情形,並提供其改進或修正錯誤的方向。外在回饋又可分 為結果的獲知與表現的獲知:結果的獲知,簡稱KR。是動作完成後所看到 或聽到的結果;表現的獲知,簡稱KP。是對執行動作的技巧、感覺,有關 正確性的瞭解。 1930年代心理學大師Thorndike指出,回饋可以改進人類的反應學習, 並說明練習必頇伴隨回饋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然而,回饋在動作技能學 習的歷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它是如何影響動作技能的表現與學習, 成了國內外學者專家們所關心的課題,為了更瞭解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上 的重要性,茲介紹回饋的基礎理論如下: ㄧ、閉鎖環理論 Adams在1971年提出閉鎖環理論,認為動作學習是利用閉鎖環的動作. 11.

(22) 控制原理。閉鎖環理論的基本原理是應用「回饋」、「正確參考值」、「錯 誤的偵測」,經過反覆練習,不斷的循環修正以維持實際狀況與正確目標 的一致性(Schmidt,1988 )。 閉鎖環理論包含兩個主題:知覺痕跡和記憶痕跡,它認為神經中樞存 在一個「動作該如何執行」的記憶痕跡,利用這個記憶痕跡,學習者會選 擇一個動作並開始執行;動作一旦開始執行,就會有另一個記憶痕跡—知 覺痕跡開始作用,這就是透過回饋的方式(對錯誤的認知,錯誤的修正) 來解釋動作技能的表現(林清和,2006)。當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 不斷的獲得回饋,並且與知覺痕跡作聯結,就會產生一個參考值,這個參 考值可以協助學習者不斷地去修正錯誤的動作,使動作技能漸漸地接近正 確的狀態。這個參考值就是學習者想要完成的動作知覺結果,是由先前動 作的知覺回饋與動作結果所組成,經過不斷地修正,這個參考值可以得到 最大的正確性而形成記憶痕跡。此記憶痕跡代表的是最正確的動作技能, 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必頇要有回饋的存在,以協助學習者建立正確的動作 知覺痕跡。 在閉鎖環理論中,錯誤的動作學習對學習者是不利的,因為它會形成 不正確的記憶痕跡;學習者在執行動作技能時需要不斷的回饋來修正錯誤 的動作學習並建立正確的參考值。對於短時間而且快速的動作技能學習, 學習者常常無法及時獲得回饋以修正錯誤作並建立正確的參考值,所以不 適用此閉鎖環理論。亦即閉鎖環理論只適用於慢速且時間較長的動作技能 學習;對於快速或複雜的動作技能,則無法於短暫的時間經由回饋來產生 參考值。閉鎖環理論之動作學習過程,如圖2-1所示。. 12.

(23) 外界回饋. 外界回饋. 動作練習. 知覺痕跡. 記憶痕跡. 執行動作. 不斷修正 圖 2-1. Adams 的閉鎖環理論(引自林清和,2006,p.305). 二、基模理論 Schmidt(1975)依據認知心理學中的基模理論概念並改進Adams 閉鎖 環理論的缺點,提出了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這也是目前最被廣泛 使用的一種動作學習理論(Schmidt&Lee,1999)。所謂基模,指的是一 類事物的共同特徵,包含了一組原則,根據此原則可以建立這一類事物的 原形(林清和,2006)。此ㄧ理論基本上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開放環方 式,在開放過程中逐漸形成基模,建立基模之後,就會產生運動程式來控 制身體完成動作目標。Schmidt(1975)擴充運動程式的型態,說明每一組 動作有一組運動程式,相類似的動作則是以類化運動程式來控制,再加以 參數的控制而產生動作。 由此可知,類化運動程式的概念是基模理論中的重要假定,一旦執行 工作所需的動作參數確定後,就能以一個類化運動程式指揮、執行一組相 似的動作。形成運動基模需有四個訊息來源:有關初期狀況訊息、產生動 作反應之特定規格的訊息、動作反應之感覺結果及動作反應之結果訊息。 學習者在動作練習中所獲得之上述四種訊息,會被暫時儲存在短期記憶 中,經過不同情境的反覆練習,可以使四種訊息產生連結,此連結的強度 主要依據所接受訊息的質與量,量就是練習的次數,質就是回饋的正確性 與動作練習專注的程度,這個連結最後會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亦 即某種動作類別的基模。. 13.

(24) 類化運動程式包含兩部分:不變的特徵與可變的參數(Schmidt&Lee, 1999)。不變的特徵是指一個類化運動程式在執行動作過程中固定不變的 三個特徵,即相對力量、相對時宜、動作順序。相對時宜即所謂動作執行 過程中各段時間與全部時間的比值;動作順序指的是動作執行過程中從動 作開始到動作結束的順序相同。可變的參數指的是在相同的類化運動程式 中可以改變的部分,可變的參數包含全部力量、全部時間、肌肉選擇。 基模理論提到的兩種基模,一是回憶基模,是一種動作的基模,負責 在引發動作的過程中,依據初始情境及動作結果與反應確定動作參數間的 關係,提供個體適當的訊息與參數,並進一步產生動作,它可以知道這個 動作在什麼時間該出多少力。假設個體對某一類別的動作技能可以建立穩 固的回憶基模,當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境時,就可依據回憶基模所提供的 訊息及實際面對的起始情境,來決定動作參數,發展出新的動作;另ㄧ種 基模則是辨認基模,是一種感覺基模,依據初始情境及動作結果與內在知 覺結果間的關係,負責個體動作的控制及對動作執行的結果進行評估,亦 即在動作開始卻尚未完成前就預知有什麼感覺,個體如對某種類別的動作 技能建立穩固的再認基模,當面對新的反應情境時,就能夠預測新動作反 應的起始情境及可能的動作結果,因此,可透過動作反應的內在感覺回饋 來評估實在的外在動作結果。 基模建立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基模建立的越正確或越強烈,對於情 境的起始狀況及預期的動作結果也將會更準確,動作相對就更容易達成。 知覺結果越精準,越能辨識出實際動作中的錯誤感覺回饋,可以產生較正 確的動作。假若動作變數的差異越大,就越能快速掌握基模的正確性。簡 言之,學習者並不需要藉由動作的即時回饋來完成動作,因此基模理論是 一種開放環的形式。Schmidt 的運動基模理論,如圖 2-2 所示。. 14.

(25) 建 立 運 動 基 模. 起始狀態的訊息 運動參數 動作結果的感覺結果 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 練習數組同 ㄧ類別動作. 圖 2-2. 回憶基模. 執行動作. 辨認基模. 控制動作. Schmidt 的運動基模理論(引自林清和,2006,p.307). 三、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強調運動技能是調適各種不同刺激的連續性行為,個 體在學習動作技能時,必頇經由傳遞訊息及處理過程而產生動作行為,並 透過回饋作用以調整控制動作行為。 在動作學習的過程中,訊息的回饋就好比是一種外來的刺激,經由視 覺、聽覺、觸覺等身體感覺接受器,將訊息傳達至大腦中樞神經並加以處 理、分析、判斷,最後產生適當的反應動作,此一動作技能必頇經過不斷 的修正,最後趨於完美(蔡金霖,2004)。 Singer (1980) 提出,動作行為的控制在於「輸入」、「決策」、「輸 出」、「回饋」等四個歷程。如圖2-3所示:. 刺激. 決策. 輸入. 輸出. 回饋 圖 2-3 人類行為控制歷程 (Singer, 1980, P133). 15.

(26) (一)輸入 感覺器官接受外來的刺激之後,大腦中樞神經將訊息加以處理。其功 能有: 1.找尋動作執行所需線索。 2.利用選擇性注意機轉,選取有用的線索及忽略無用的線索。 3.排除外界無謂的干擾。 (二)決策 中樞神經根據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將輸入的訊息加以分析、判斷並決 定最佳動作計畫,其過程包括: 1.解釋輸入的訊息。 2.建立長期記憶。 3.決定特殊動作反應。 4.協調組織各細部動作反應。 (三)輸出 依據以上兩個過程的決定而產生實際動作,也可能因臨時發現錯誤或 其他因素而立即停止動作,重新回到前面的輸入與決策的步驟。 (四)回饋 在動作執行週期或完成後所接收到的訊息,可來自內在或外在,主要 功能是檢查、評估動作的正確性及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改進。 小結: 上述閉鎖環理論、運動基模理論與訊息處理理論均視「回饋」為動作 技能學習中一個重要且必備的歷程,說明了學習者若要學會正確的動作技 能,必頇透過不斷的練習與接收到正確的訊息回饋,以幫助個人建立良好 的動作基模,才能達到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證實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 16.

(27) 中,必頇要有回饋訊息的介入才能獲得改善,可見「回饋」在運動技能學 習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生在練習擲準技能時,宜安排不斷的 練習及提供正確的動作回饋訊息,以協助學習者建立擲準動作的正確基 模,進而提升投球的準確性,達到擲準動作技能學習的目標。. 第二節 回饋的相關研究文獻 Rink ( 1985)指出,回饋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過程,回饋不但提供學 習者訊息,也增強學習者表現動機和維持動機,因此,回饋是促進動作學 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回饋可分內在回饋與外在回饋,外在回饋又可分為 結果獲知(KR)與表現獲知(KP)。本研究將回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一、回饋型態 Boyce(1991)以135名參加來福槍課程的大學生為受詴者,以班級為 單位隨機分派為(一)無KP組 (二)提供KP組 (三)提供摘略五次20KP 組(Summary KP) 。研究兩種KP組的教導策略對射擊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射擊表現方面,兩種KP組的教導策略優於無KP組,且有正面 的影響;而兩種KP組間的教導策略並無顯著差異。 Kernodle 與 Carlton(1992)利用影像的KP為工具,實驗對象為48名 少有投擲經驗或相似動作經驗者,將其隨機分派四組:(一)KR組(二) KP組(三)KP+動作線索組(四)KP+過程訊息組。研究回饋方式對非 慣用手投球技能之學習。在四週12階段共600次的練習之後,技能表現之品 質及動作表現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KP+過程訊息組在動作表現上得到 最遠的距離,KP+動作線索組次之。技能表現的品質則以KP+過程訊息組 及KP+動作線索組明顯優於只提供KP組或KR組。亦即當學習者接受影像 提供有關錯誤動作修正會顯著的改善動作執行的結果。. 17.

(28) Magill 與 Schoenfelder-Zohid(1996)探討觀看示範影片對韻律體操技 能學習的影響,以48名大學女生為受詴者,隨機分派為(一)示範+KP組 (二)示範+無KP組 (三)無示範+KP組(四)無示範+無KP組。研究 觀察示範影片或口頭指導以及提供技能表現或不提供等訊息組合,對學習 韻律體操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示範影片比口頭指導的動作表 現好,有提供KP組比不提供KP組的動作表現好。除了無示範+無KP 組的 動作表現較差外,其他三組間並無顯著差異。此外,無示範+KP組比示範 +KP 組需要更多訊息的KP,顯示觀察示範動作促進複雜動作技能的學習。 Tzetzis, Mantis, Zachopoulou 與 Kiumourtzoglou(1999)以影像回饋的 方式來探討不同指導策略對滑雪動作技能的形式分數與動作結果在保留期 與獲得期的影響。實驗對象為75位大學生,將其隨機分派至(一)觀察標 準技能影帶及注意焦點的提示,並接受傳統的指導(KP);(二)觀察自 己動作表現的影帶及錯誤修正提示,並接受傳統的指導(KP);(三)控 制組只接受傳統的指導(KP)。依變項是測量轉身、上昇、停住等動作技 能。結果顯示:觀察自己動作表現的影帶及錯誤修正提示,並接受傳統指 導(KP)的策略最能幫助學習者熟悉滑雪的轉身及停住的技能,並改善動 作表現;而在動作形式分數上,三組並無顯著差異。 蔡貴枝(2005)探討不同回饋型態與帶狀回饋情境對動作技能學習與 表現之影響。研究者以120名無木球擊球經驗的國中女生為實驗參加者(帄 均年齡13.4 歲) ,隨機分派到三個不同回饋型態(控制組、KR 組、KP 組), 每一組又分成四個不同的帶狀回饋情境(BW0%、BW5%、BW10%、BW20 %),每組10人,共12組。結果發現:A.在動作準確性方面,KR組優於控 制組、KP組優於控制組,但KR組與KP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動作穩定度 方面,KP組優於控制組。B.不同帶狀回饋情境(BW0%、BW5%、BW10. 18.

(29) %、BW20%),不影響動作準確性及穩定性。C.提供「不同回饋型態」與 「不同帶狀回饋情境」組合之回饋,有助動作準確性及穩定性之學習。KR +BW5%及KP+BW5%產生較好的動作準確性;KR+BW0%產生較好的動 作穩定性。 陳柏村(2012)探討不同回饋型態與測驗別對壘球肩上擲準動作技能 學習,以30名國小高年級男學童為實驗對象,受詴者隨機分派至BW0% KR、BW5%KR、BW10%KR,在三種不同寬帶回饋情境下,依組別提供 實驗參與者KR,進行壘球肩上擲準練習。結果顯示:(一)在學習準確性 方面,三組BWKR之後測、保留測與遷移測皆優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 回饋型態及測驗別對壘球肩上擲準動作技能學習之準確性無交互作用存 在;(二)在學習穩定性方面,三組BWKR之後測、保留測與遷移測皆優 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而BW0%KR組與BW5%KR組織穩定性顯著優於 BW10%KR組。回饋型態及測驗別對壘球肩上擲準動作技能學習之穩定性 無交互作用存在。 綜合上述回饋型態相關文獻,摘要整理如表2-1。 表2-1 回饋相關文獻摘要表 研究者. Boy(1991). 研究內容. 回饋型態. 研究結果. 研究教導策略. 無 KP 組. 兩種 KP 組優於無 KP. 對射擊動作技. 提供 KP 組. 組;而兩種 KP 組間並. 能學習的影響. 提供摘略五次 20KP. 無顯著差異。 KP+過程訊息最佳,KP. Kernodle 與 Carlton(1992). 研究回饋方式 對非慣用手投 球技能之學習. (一)KR 組. +動作線索次之。. (二)KP 組. 技能表現的品質則以. (三)KP+動作線索組. KP+過程訊息組及 KP. (四)KP+過程訊息組. +動作線索組明顯優於 只提供 KP 組或 KR 組。. 19.

(30) 研究者 Magill 與 SchoenfelderZohid(1996). 研究內容. 回饋型態. 探討觀看示範. 示範+KP. 影片對韻律體. 示範+無 KP. 操技能學習的. 無示範+KP. 影響. 無示範+無 KP. (一)觀察標準技能影帶及 Tzetzis, Mantis, Zachopoulou 與 Kiumourtzoglou (1999). 探討不同指導 策略對滑雪動 作技能的影響. 提示+KP (二)觀察自己動作的影帶 及錯誤修正提示+ KP (三)控制組只接受 KP (一)控制組+BW0% BW5 % 、 BW10 %. 探討不同回饋. BW20%. 型 態 與 測 驗 別 (二)KR 組+BW0% 蔡貴枝(2005) 對 壘 球 肩 上 擲 準動作技能學 習. BW5 % 、 BW10 % BW20% (三)KP 組+BW0% BW5 % 、 BW10 %. 研究結果 觀察示範影片比口 頭指導的動作表現 好,有提供 KP 組比 不提供 KP 組的動作 表現好。 觀察自己動作表現 的影帶及錯誤修正 提示+KP 最能幫助 學習者熟悉滑雪的 轉身及停住的技 能,並改善動作表 現。 動作準確性:KR 組、 KP 組優於控制組。 動作穩定度:KP 組 優於控制組。 KR+BW5%及 KP+ BW5 % 動 作 準 確 性 佳。KR+BW0%動作 穩定性。. BW20%. 陳柏村(2012). 探討不同回饋. 不同寬帶回饋:. 對壘球肩上擲. BW0%KR. 準動作技能之. BW5%KR. 學習. BW10%KR 本表由作者自行整理. 20. 在學習準確性與穩 定性上,三組 BWKR 之後測、保留測與遷 移測皆優於前測,且 達顯著水準。.

(31) 二、影像回饋 Rikli 與 Smith(1980)研究回饋時宜對影帶回饋的效果,以96名網球 愛好者為實驗對象,隨機分派至(一)控制組,沒有影帶回饋;(二)在 指導當天即接受影帶回饋組;(三)在指導的第三天後才接受影帶回饋組; (四)綜合組,在指導初期與中期均接受影帶回饋。選擇傾向於閉鎖性動 作技能的網球發球為實驗的動作,而依變項是分析身體動作、拋球、步法、 手臂動作型態的初期、手臂動作型態的後期等五個階段的動作表現。結果 顯示:三組影帶回饋組的表現皆顯著優於沒有影帶回饋的控制組,而三組 影帶回饋組對動作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該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相較於傳 統的學習方式,影帶回饋更能增進學習的效果。 楊智能(2000)探討影像回饋及其實施時宜,對動作模仿學習空間準 確性的影響。實驗的受詴者是30名初學太極拳的女大學生,依變項為楊氏 太極拳起勢動作的肢體空間準確性,受詴者隨機分派至(一)立即影像回 饋組,將受詴者的動作同步呈現於螢幕中做立即回饋;(二)延遲影像回 饋組,受詴者執行動作完成後,再播放其動作過程;(三)控制組,不給 予任何回饋訊息。結果顯示:(一)初學者模仿太極拳起勢動作的空間準 確性,有影像回饋者顯著優於無影像回饋者;(二)初學者模仿太極起勢 動作的空間準確性,延遲影像回饋組顯著優於立即影像回饋組;(三)提 供延遲影像回饋時宜,初學者模仿太極拳起勢動作的手部、足部、及肢體 間的協調動作上,發現部分肢段的空間準確性顯著優於立即影像回饋組。 簡桂彬(2000)探究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 響,受詴對象為64名國中一年級學生,探討足球內側傳球的準確性及動作 技能品質。將受詴者隨機分為(一)控制組;(二)口語動作修正組;(三) 口語+動作示範組;(四)口語+拍攝動作放映組;(五)口語+動作示. 21.

(32) 範及拍攝動作放映組。結果顯示:(一)提供不同技能表現的獲知,對足 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準確性以及技能表現的品質均有顯著的不同影響。 (二)口語動作修正的回饋對於提昇技能表現的準確性是不夠的,需配合 示範動作或錄影帶的拍攝動作的放映等其他回饋訊息,才能有效幫助其準 確性。(三)錄影帶的拍攝動作放映回饋比動作示範的回饋,更能提昇足 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準確性,而且能發展出更好的技能表現品質。(四) 提供錄影帶的拍攝動作放映回饋,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能有效的提昇 技能表現的準確性及技能品質的正確性。 陳定國(2002)以電腦輔助學習分析系統為主要研究工具,探討國小 學童在不同表現獲知回饋型態下學習體操墊上團身前滾翻及跳箱縱箱分腿 騰躍技能之成效。實驗對象為36名的國小四年級學童,隨機將其分派至(一) 口語組;(二)自我影像組;(三)標準影像組。自變項為回饋型態及測 驗階段,依變項則是將學習者在各個階段的動作表現拍攝為VCD,聘請具 有省市體操裁判資格以上的四位裁判加以量化評分。研究結果顯示:(一) 前滾翻技能的學習:標準影像有最好的動作表現,其次為自我影像,口語 回饋最差。在測驗階段方面,一週保留測驗優於立即測驗,其他階段則無 差異。(二)分腿騰躍技能的學習:標準影像與自我影像的動作表現優於 口語回饋,標準影像與自我影像間則無差異。不同測驗階段之間的成績並 無顯著差異。 林韓司(2004)以跨不同受詴多基線設計為研究方法,探討影像回饋 對低運動能力學童技能表現的影響。受詴者為三位小六女學童,做羽球反 手發短球技能的學習實驗,自變項為標準與自我影像回饋,依變項為反手 發短球的技能得分與技能表現。結果顯示:結合標準與自我影像的回饋方 式讓三位受詴者無論在技能得分的變化或技能表現的品質上皆有明顯的成. 22.

(33) 長。此一結果支持,影像回饋明顯有助於低運動能力學童技能表現的假設。 陳凱智、林清香、蔡金霖、陳和德與林清和(2004)以臺南縣臺南女 子技術學院網球選修課88名學生為實驗對象,探討不同表現獲知對網球雙 手反拍技能表現與保留的影響。以隨機分派方式將受詴者帄均分派到控制 組、口語組、自我影像組和標準影像等四組。進行為期兩週每次一小時共8 次的實驗操作,在實驗期都會要求受詴者先進行身體練習,再以口語指導 來修正受詴者動作,並將練習時的動作錄影下來用於自我影像回饋時使 用。四個實驗組別都分別在實驗前、後進行前測與後測並於實驗結束後3 天進行保留測驗。研究結果發現,在後測與保留測驗上,標準影像組效果 最佳,自我影像組次之、口語組居中而控制組最差。 張婉貞(2004)探討不同外在回饋訊息對跆拳道技能表現之影響。以 60名大學生(男:33,女:27)為受詴對象,隨機分派為三組:自我影像 組,口語指導組、綜合組,每組各20人。實施4週,每週3次,共12次的動 作技能學習,以跆拳道旋踢技能為測驗項目。結果顯示:(一)在不同外 在回饋訊息的提供下,對跆拳道旋踢技能均有顯著的不同。(二)綜合組 技能學習效果最好,其次為口語指導組,自我影像組學習效果最差。口語 指導回饋訊息,需配合自我影像回饋,才能更有效的提供技能品質。(三) 提供多種回饋訊息比提供單一回饋訊息更能有效提升技能品質。 周賢銘(2008)探討不同外在回饋訊息對國小學童羽球發高遠球技能 學習效果與保留效果之影響。小五年學童共 48 人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 位隨機分配為口語回饋組、影像回饋組及綜合回饋組。研究結果:一、三 種不同回饋訊息對國小學童羽球發高遠球技能學習上,均有良好的進步效 果。二、學習效果差異上,綜合回饋組顯著優於口語回饋及影像回饋兩組。 表示多元回饋比單一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童羽球發高遠球技能學習更具效. 23.

(34) 果。三、三種不同回饋訊息對國小學童羽球發高遠球技能學習上均有良好 的保留效果。四、三種不同外在回饋訊息,對國小學童羽球發高遠球技能 保留效果上並無顯著差異。 簡桂彬(2008)探討正確動作與自我動作影像回饋,對法式滾球定位 擲準技能學習與學習保留效果的差異,比較正確動作與自我動作影像回 饋,對法式滾球的動作準確性及技能表現品質的差異。研究對象以75名吳 法式滾球運動經驗之大學生,經前測表現均質性分配至控制組、正確動作 影像回饋組及自我動作影像回饋組等每組各25人,進行5週動作技能學習, 第5週學習結束後後測,進行技能表現測驗,於一週後進行學習保留測驗。 研究結果指出:不同影像回饋策略對法式滾球定位擲準技能學習表現的準 確性及技能表現品質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且提供自我動作影像的回饋對技 能表現與學習保留有較佳的學習成效。 蔡盟玉(2010)探討學習程度、影像回饋與測驗階段對大學生高爾夫 擊球距離及穩定性得分之影響。受詴對象為43名大學生。以學習程度分進 階組及初學組,分配至標準動作教學影像回饋組與綜合影像回饋組(口頭 加自我動作影像加標準動影像回饋)。結論為一:學習程度、影像回饋及 測驗階段對擊球距離之三因子交互作用之間有差異存在,但統計學上未達 顯著水準;影像回饋與測驗階段對擊球距離之二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水 準,綜合影像回饋能有效提升受詴對象高爾夫擊球距離。二、學習程度、 影像回饋及測驗階段對穩定性得分之三因子交互作用、學習程度及影像回 饋之主要效果之間有差異存在,但統計學上未達顯著水準;測驗階段之主 要效果達顯著水準,影像回饋有效提升受詴對象高爾夫穩定性得分。 孫嘉億(2011)探討練習方式與影像回饋型態對法式滾球射擊擲準技 能學習之影響。以120名無法式滾球運動經驗之大學生為實驗對象。經二週. 24.

(35) 基礎射擊擲準技能課程後,依技能表現將測驗成績帄均排序分配為:變異練 習組、固定練習組、變異練習+側後影像回饋型態、變異練習+側面影像 回饋型態、固定練習+側後影像回饋型態、固定練習+側面影像回饋型態 等共六組。結果發現;在後測階段,以技能準確性固定+側面影像回饋組 的效益最佳,技能學習品質以固定練習組的效益最佳;而在保留測驗階段 經事後比較的技能學習品質,則以變異+側後影像回饋組的效益最佳。本 研究結論為:以固定+側面影像回饋、變異練習+側後影像回饋等兩者對 法式滾球射擊擲準技能均有正面的影響。 綜合上述影像回饋相關文獻,摘要整理如表2-2。 表2-2 影像回饋相關文獻摘要表 研究者 Rikli 與 Smith (1980). 研究內容. 回饋型態. 研究回饋時宜 對影帶回饋的. 研究結果 影帶回饋更能增進學習的. 影帶回饋. 效果. 效果,何時給予影帶回饋 均能增進學習的效果。. 探討影像回饋. 立即影像回饋. 影像回饋均顯著優於無影. 楊智能(2000) 空間準確性的. 延遲影像回饋. 像回饋者;延遲影像回饋. 控制組. 時宜優於立即影像回饋組. 影響. 不同回饋,對技能表現的 (一)控制組 探究不同技能 簡桂彬(2000). 表現獲知對足 球內側傳球技 能表現的影響. (二)口語動作修正組 (三)口語+動作示範 (四)口語+拍攝動作 放映 (五)口語+動作示範 及拍攝動作放映. 準確性以及技能表現的品 質均有顯著的影響。 口語+示範動作及影帶拍 攝對技能學習表現最佳。 影帶拍攝比動作示範,更 能提昇技能表現的準確性 及技能表現品質。. 25.

(36) 研究者. 研究內容. 回饋型態. 前滾翻:標準影像的動作. 探討不同表現 獲知回饋型態 陳定國(2002). 對體操墊上團 身前滾翻及跳 箱縱箱分腿騰. 表現最佳,其次為自我影 (一)口語組. 像,口語回饋最差。. (二)自我影像. 分腿騰躍:標準影像與自. (三)標準影像. 我影像的表現優於口語回 饋,標準影像與自我影像. 躍技能學習. 間則無差異。 結合標準與自我影像的回. 探討影像回饋 林韓司(2004). 對低運動能力 學童技能表現. 饋方式讓三位受詴者無論 標準與自我影像回饋 在技能得分的變化或技能 表現的品質上皆有明顯的. 的影響. 陳凱智、林清 香、蔡金霖、 陳和德與林清 和(2004). 探討不同表現 獲知對網球雙 手反拍技能表 現與保留的影 響 探討不同外在. 張婉貞(2004). 回饋訊息對跆 拳道技能表現 之影響. 探討不同回饋 周賢銘(2008). 對羽球發高遠 球技能學習之 影響. 研究結果. 成長。 控制組. 後測與保留測驗上,標準. 口語組. 影像組效果最佳,自我影. 自我影像組. 像組次之,口語組居中,. 標準影像組. 而控制組最差。 不同回饋訊息,對技能表. 自我影像組. 現均有顯著的影響,綜合. 口語指導組. 組技能學習效果最好。. 綜合組. 提供多種回饋訊息更能有 效提升技能品質。 三種不同回饋訊息對技能. 口語回饋組、. 學習均有良好的進步效. 影像回饋組、. 果。綜合回饋組顯著優於. 綜合回饋組. 口語回饋及影像回饋兩 組。. 26.

(37) 研究者. 研究內容. 回饋型態. 探討正確動作. 控制組. 與自我動作影 簡桂彬(2008) 像回饋,對法式 滾球定位. 正確動作影像回饋組 自我動作影像回饋組. 研究結果 影像回饋對技能學習的 準確性及技能品質有一 定程度的影響,自我動 作影像回饋有最佳的學 習成效。. 探討學習程 度、影像回饋與 蔡盟玉(2010). 測驗階段對高 爾夫擊球距離 及穩定性得分 之影響. (一)標準動作教學影 像回饋組 (二)綜合(口頭+自 我動作+標準動 作)影像回饋組. 綜合影像回饋能有效提 升受詴對象高爾夫擊球 距離。 影像回饋有效提升受詴 對象高爾夫穩定性得 分。. (一)變異練習組 (二)固定練習組 探討練習方式 與影像回饋對 孫嘉億(2011) 法式滾球射擊 擲準技能學習 之影響. (三)變異練習+側後 影像回饋型態 (四)變異練習+側面 影像回饋型態 (五)固定練習+側後 影像回饋型態. 以固定+側面影像回 饋、變異練習+側後影 像回饋等兩者對法式滾 球射擊擲準技能均有正 面的影響。. (六)固定練習+側面 影像回饋型態 本表由作者自行整理. 三、小結 由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出,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學習者KP, 有正面的學習效果,KR並不會影響其技能表現的效果。而透過外在影像的. 27.

(38) 回饋比傳統教學的口語回饋會有更多的學習效果。 上述有關技能學習及影像回饋的相關文獻顯示,學習者學習動作技 能,必頇透過不斷的練習來建立運動基模,並且要針對動作表現給予學習 回饋以建立更完整的基模。從文獻探討得知,不同的回饋時間、不同的回 饋型式對運動技能表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不同 的回饋型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表現的影響,期能尋 求最有效的回饋方式,提升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的學習成效。. 第三節 樂樂棒球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四部分,包括:一、樂樂棒球的起源;二、樂樂棒球的發展; 三、樂樂棒球的特性;四、樂樂棒球基礎傳球技術分析;五、小結。以下 分別加以說明: 一、樂樂棒球之起源 大約在1940至1950年代,美國的一位小學教師Dayton Hobbs,他為了 發展兒童安全棒球,於是將棒球規則與器材稍作改良,應用於兒童棒球的 教學上,此為Tee Ball之最早雛型(賴名彥,2006),在台灣譯名為樂樂棒 球(Happy Ball)。樂樂棒球推廣的對象,約從帅稚園到國中生,甚至國中 以上的學生或成年人,都可以用改良過的樂樂棒球用具參與運動;樂樂棒 球用具簡單,方便攜帶,而且活動安全,沒有危險性,能夠讓參與運動的 人享受棒球的樂趣,並從中培養運動的習慣。 樂樂棒球正式引進台灣是在 1996 年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行的「美國大聯 盟聯歡園遊會」,這個活動僅在台北、倫敦、科隆與雪梨四個地點舉行。 隨著當時的 Tee Ball 熱潮,教育部與相關專業人士-台灣師範大學莊美玲 教授與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副理事長莊洋文先生等人的改良研發後,正. 28.

(39) 式命名為樂樂棒球(蔡嘉湖,2007;陳慶宜 2011)。 二、樂樂棒球之發展 樂樂棒球在教育部及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積極推廣之下,2003年開 始的「五年百萬雄兵」推廣計畫,預計在五年增加樂樂棒球參與人口至一 百萬人,並在全國各縣市辦理裁判、教練講習會,現今各縣市小學已經將 樂樂棒球列為體育發展重點項目(許鎮顯,2008)。樂樂棒球具有用具簡 單,攜帶方便,而且活動安全的特質,因此深受國小小朋友的喜愛。 三、樂樂棒球特性 樂樂棒球是我國教育部所推展的重點運動,棒球器材用特定的泡棉製 作,投手不投球,球置於,打擊手直接於打擊座上揮棒擊球。樂樂棒球的 特點是打不遠,打不破玻璃,被打到也不會受傷,具備「器材安全、場地 不受限、人人可上場、玩法多樣式、賽制選擇性、學習樂趣化,以及男女 老少咸宜」的特性,既安全又不佔地方(許鎮顯,2008)。因此,一般校 園或體育館都可以玩。茲將樂樂棒球之特性說明如下: 1.安全性高: 樂樂棒球是使用特定的泡棉製的棒球器材,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而且 每個壘使用兩種不同顏色之壘包,跑壘者和守備者各自踩不同顏色的壘 包,減少衝撞的機會,這些都是為了讓小朋友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盡情 享受運動的樂趣。此外,參與樂樂棒球運動有助於國小學童骨骼、肌肉與 神經系統的發展,適合大力於國小校園推廣。 2.場地不受限制: 樂樂棒球對場地及人數的要求,可謂極具彈性。無論室外或室內都可 以進行樂樂棒球運動,更可依照人數的多寡、場地的大小而調整賽制。 3.玩法多樣化:. 29.

(40) 樂樂棒球除了可以按照正式的比賽規則進行比賽外,也可依據場地的 大小、人數的多寡及年齡層的差異等不同條件,將比賽改成「單壘包制」、 「雙壘包制」或「三壘包制」。 4.學習樂趣化: 樂樂棒球採用打擊座定點打擊,不易揮空棒,所以人人都能享受揮棒 擊球的樂趣與成就感。小朋友可以從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學習棒球規則與技 巧,也可以在講究團隊精神的活動中,享受當主角的滿足感。 5.男女老少皆宜: 樂樂棒球運動適合各年齡層,不僅適合小學生玩,對各級學生、成人, 男女老帅皆適合,它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更能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樂樂棒球與棒壘球有下列兩點不同之處: (一)防守不同: 投手不投球,直接站在投手板上防守,要下場打擊;防守者不用手套, 徒手接球。 (二)進攻不同: 打擊者將球放在打擊座上擊球,跑壘者不得滑壘、離壘、盜壘,違者 判出局。壘包為拼接式雙色安全壘包,跑壘者踩橘色壘包,防守者踩白色 壘包;打擊者擊球進場未超過5公尺判界外球,計好球一個;高飛球被接到 後判打擊者出局,所有跑壘員頇回到原來的壘包上;打擊者不得甩棒,甩 棒結果照算,不判出局但要警告,再甩棒強制換人。 四、樂樂棒球基礎傳球技術分析 在樂樂棒球運動中,基礎傳球為各專項技術傳球的根本,如投手的投 球、捕手的牽制傳球、內外野手不同方式的技術性傳球等,都衍生於良好 的基礎傳球,其動作要領區分為握球、擺臂、跨步、出手、後續動作等五. 30.

(41) 部分(陳汝俊,2000)。傳球的動作有肩上傳球、側肩傳球和低手傳球三 種,但是基礎傳球以肩上傳球為宜。肩上傳球的擺臂方式有大擺臂(投手、 外野手)、小擺臂(內野手)與半圓擺臂(捕手)三種。由於技術動作與 體能的精進,目前外野手的長傳動作有漸漸接受小幅度擺臂的趨勢。跨步 時利用軸心腳對地面之反作用力,自由腳跨向傳球目標,動力由軸心腳傳 達到自由腳並透過身體的旋轉將力量傳達到投球手臂。最後出手投球時, 力量由軸心腳之腳趾,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上軀幹,肩關節,肘關 節,腕關節傳達到手指,形成傳球的動作鏈。傳球出手後的後續動作為上 身前傾,手臂自然擺向自由腳之腿部的外側,所有重量置於自由腳上。驟 然的停擺不僅不易控制球,並且容易造成傷害。 五、小結 由上述可知,樂樂棒球運動是一種活潑身心的群體遊戲,可以讓帅童 在充滿歡樂的氣氛中,感受團隊合作和運動經驗,藉以瞭解棒球運動之基 本規則及技能,並由興趣的接觸,引導帅童於體育課及閒暇之餘主動參與 此運動,以促進其體能,充實其生活,並奠定將來身體成長發育及群體互 助合作的基礎。樂樂棒球規則簡單、場地不受限制、器材便宜容易取得、, 所以樂樂棒球非常適合於國小校園推廣。 於國小推廣樂樂棒球,要設計合適於學童技能層次、年齡和經驗的活 動,可以以打擊、跑壘與傳接球等技術為核心,並藉由位置、方向、高度、 路線、姿勢、關係、時間、力量等因素的變化,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與挑 戰性。其中以傳球準確是最先決的條件,若是傳球失誤,其後果將比一般 防守漏接球失誤要嚴重的多,所以傳球能力不得不重視。教學者可依技術 的易至難、淺到深、低到高、基本到應用、應用到比賽等順序,設計教學 課程。如此,體育教學必能達臻績效化和樂趣化之目標(葉憲清,1997)。. 31.

(42)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綜述有關動作技能學習、回饋型態及樂樂棒球的相關文獻顯示,整理 以下結果: 一、動作技能的學習,必頇透過多樣的練習以協助建立運動基模,而在練 習的過程中必頇要有針對動作表現給予學習者回饋的訊息,來幫助學 習者建立更完整的基模。 二、關於回饋介入動作技能學習的實驗研究,許多文獻都支持KP有正面的 學習效果,KR並不會影響其技能表現的效果。外在影像的回饋比傳統 教學的口語回饋會有更多的學習效果。 三、在樂樂棒球運動中,基礎傳球為各專項技術傳球的根本,所以傳球能 力不得不重視。教學者可依傳球技術的易至難、基本到應用、應用到 比賽等順序,設計教學課程。 四、樂樂棒球運動結合了傳、接、擊、跑等四種基本技巧,擊、跑是「進 攻」的動作,傳、接是「防守」的動作,而良好的傳接球能力,可以 有效封鎖對方的攻擊,所以,傳接球是棒球防守技術的基礎,更是樂 樂棒球運動比賽勝負之關鍵。基於優秀的傳接球技術可透過練習而獲 得,因此不斷的練習是必要的手段,而在練習的過程中,適度的回饋 更能幫助學習者修正錯誤動作,建立更趨於完善的動作基模。研究者 目前任教於國小中年級,因此,如能探討出哪些回饋方式,對國小中 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動作技能學習有正向的助益,一定可提高教師 的教學成效,也必定可以提升學童的學習成就感。. 32.

數據

表 4-3 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變異來源  帄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F  檢定        P值  事後比較  組別(A)      前測(b1)  0.43  2  0.23  0.76  0.47  後測(b2)  14.03  2  7.01  24.68*  <.0001  言語>控制  影像>控制  保留測驗(b3)  11.15  2  5.57  19.61*  <.0001  言語>控制  影像>控制  不同測驗時間(B)  口 語回饋組(a1)  27.76  2  1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r]

Feedback from the establishment survey on business environment, manpower requirement and training needs in respect of establishments primarily engaged in the provision of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Utilize feedback from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make improvements. • Jointly interpret and make sense of data and generate ways to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