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

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實驗一】與【實驗二】為預備性研究,【實 驗一】主要是確定實驗之投擲距離,以未受過投擲訓練之國小四年級學童 為實驗參與者( N=20 )。研究架構圖如圖3-1所示。

圖 3-1 確定實驗距離架構圖

檢定實驗之投擲距離

實施投擲動作練習

未受過投擲訓練之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實驗參與者(N = 20 )

確定正式實驗之投擲距離 投擲距離 5 M

(N = 5)

投擲距離 6 M

(N = 5)

投擲距離 7 M

(N = 5)

投擲距離 8 M

(N = 5)

預備性研究【實驗一】主要是要確定確定實驗參舆者之投擲距離。

一、 實驗參與者

【實驗一】之實驗參加者為未受過投擲訓練且動作能力發展正常及慣 用右手之旗山國小四年級學童20名。

二、 研究實驗場地與工具

(一)場地:實驗場地之規畫,參考翁精蔚2006年的投擲標靶圖(余姿慧,

2009),標靶圓心設置離地120公分。標靶上有五個同心圓,

直徑分別為20公分、40公分、60公分、80公分、100公分,對 應得分為5分、4分、3分、2分、1分;標靶以外則為0分,以 利擲準時之瞄準。地點為高雄市旗山國民小學禮堂。標靶圖 及場地規劃如圖3-2所示。

6 公尺

5 公尺

圖3-2 計分標靶圖和不同距離之投擲場地規劃圖

7 公尺

5

3 2 4

1

0

8 公尺

(二)工具:1.樂樂棒比賽球10顆。

2.記錄表。(附錄二)

三、實驗步驟與流程

【實驗一】之實驗步驟與流程,如圖3-3所示

(一)實驗前置作業

實驗參與者之選取、聯繫與分組。選取未受過基本投擲訓練之國小四 年級學童為實驗參與者(N=20),將其隨機分成5 M、6 M、7 M、8 M等 四組,每組各5名學生。並向實驗參與者詳細說明實驗的進行流程和需要配 合注意的地方。

(二)施測

首先由主詴者進行投擲動作講解,之後由優秀選手示範投擲動作,再 請實驗參與者練習2球後,實施投擲測驗,分別投擲不同的距離。測詴時要 求受詴者分別站在距離標靶圖前方5 M、6 M、7 M、8 M處,並以最大力量 進行投擲,每個距離投擲10球。每球間隔時間約5秒,測詴之後,經過統計 分析,確定適合之實驗投擲距離。

(三)統計分析

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檢驗不同組別之投

確定實驗參舆者 之投擲距離

預備實驗 前置作業

實驗參與者 聯繫、分組

圖 3-3 確定投擲距離之實驗流程

擲得分情形,若有顯著差異則以雪費氏(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以確定 投擲距離,顯著水準訂為α=.05。

(四)預詴結果

預詴實驗後,得到不同距離投擲得分之帄均數、標準差如表 3-1 所示;

各組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3-2 所示。

表3-1 不同投擲距離之投擲得分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投擲距離 人數 帄均數 標準差

5公尺 5 2.40 0.70

6公尺 5 1.26 0.88

7公尺 5 1.20 0.38

8公尺 5 0.56 0.48

總和 20 1.34 0.90

表3-2 各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ource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組間 8.79 3 2.93 7.1* .003 5M>6M、7M、8M

組內 6.60 16 0.41

總和 15.39 19

*P<.05

各組間之差異達顯著水準(F= 7.1,P<.05)。由表 3-1 與表 3-2 得知,

5 公尺得分最高,8 公尺得分最低,且 5 公尺與 8 公尺得分達顯著性差異,

因此,本實驗的投擲距離以 5 公尺較適合。

預備行研究【實驗二】,主要是要確定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的週數,

以未受過投擲訓練之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實驗參與者( N=20)。研究架構圖如 圖3-4所示。

一、 實驗參與者

本階段為預備性研究之【實驗二】,實驗參加者為未受過投擲訓練之 旗山國小20名動作能力發展正常且慣用右手之四年級學童。實施前測後,

隨機取樣帄分為兩組:口語回饋組與控制組,每組各10人。

檢定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的週數

圖 3-4 確定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週數

未受過投擲訓練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實驗參與者(N=20)

前測

控制組(N=10)

不介入教學

口語回饋組(N=10),

介入教學 6 週

每週 2 次,每次 15 球

立即測驗(每週最後一次練習後測驗)

確定學習週數

二、 研究實驗場地與工具

(一)場地:場地規畫及計分投擲標靶圖,如圖3-5所示。

地點仍為高雄市立旗山國民小學禮堂。

(二)工具:1.樂樂棒比賽球10顆。

2.記錄表。(附錄二)

圖3-5 計分標靶圖和5公尺之投擲場地規劃圖

5 公尺

5

3 2 4

1

0

三、實驗步驟與流程

實驗二之實驗步驟與流程,如圖3-6所示

(一)實驗前置作業 1.投擲學習課程之編排

依學習程序編排樂樂棒球6週(每週2次)投擲學習的內容(附錄三)。

2.實驗參與者分組

選取未受過投擲訓練之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實驗參與者( N=20),首 先向實驗參與者說明實驗的進行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詴者先講解說 明,優秀選手示範投擲動作,再請實驗參與者練習2球後,實施前測並記錄 成績,依前測成績隨機取樣帄分成兩組(實驗組與控制組),每組各10人。

(二)實施教學

1.實驗組採言語回饋方式練習樂樂棒球投擲,每回(5球×3回)投擲練習結 束後10~15秒鐘,針對學生動作技能給予描述與修正的個別口頭回饋

(KP);控制組的投擲練習則不給予任何回饋。投擲練習週數為6週,每週 2次,每次15球。

2.實驗組於每週最後一次練習後實施立即測驗並記錄。

確定實驗參舆者 投擲學習週數

預備實驗 前置作業

1. 投擲學習課程 2. 實驗參與者之聯

繫與分組

圖 3-6 確定投擲週數之實驗流程圖

四、統計分析

以不同測驗時間(每週之測驗)為自變項,擲準得分為依變項,以重 複量表單因子趨向分析進行考驗,驗證學習曲線,進而確定學習週數,顯 著水準訂為α=.05。

五、預詴結果

【實驗二】的預詴實驗後,得到不同週數投擲得分之帄均數與標準差,

如表3-3所示;學習週數曲線圖,如圖3-7所示;各組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如表3-4所示。

表3-3 實驗組不同週數之投擲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第五週 第六週 帄均數 1.36 1.86 1.89 2.37 2.68 2.54 標準差 0.59 0.69 0.58 0.68 0.76 0.73

圖3-7 學習週數曲線圖

0 0.5 1 1.5 2 2.5 3

1 2 3 4 5 6

週數

投擲分數

表3-4 實驗組各週的趨向分析摘要表

Source SS df MS F P 受詴者間(S) 21.05 9 2.34

週數區間(B) 12.50 5 2.50 31.51* <.0001 直線趨向(Lin) 11.16 1 11.63 140.67* <.0001 二次趨向(Quad) 0.52 1 0.52 6.49* 0.01 三次趨向(Cub) 0.17 1 0.17 2.17 0.15 誤差(S*B) 3.57 45 0.08

全體(Total) 37.21 59

*P<.05

經由表3-3、圖3-7、表3-4可知,學習參與者之學習曲線呈現直線曲線,

且在第6週投擲得分略微下降。因此,本研究正式實驗之學習週數即以6週 做為介入教學之週數。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驗設計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正式實驗,在探討不同回饋型態(口語回饋組、影像回饋組、

控制組)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擲準技能學習之影響,確認樂樂棒球 投擲練習過程中之較佳回饋方式。研究架構如圖3-8所示。

前測 後測 保留測驗 口語回饋組

影像回饋組 控制組

圖3-8 研究架構圖

自變項 依變項

二、實驗設計

正式實驗設計以不同組別為 A 因子(口語回饋組、影像回饋組與控制 組)。不同測驗別為 B 因子(前測、後測與保留測),以不同組別與不同 測驗別為自變項,擲準技能表現與學習保留為依變項,採用混合設計二因 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A 因子為受詴者間設計。B 因子為受 詴者內設計。實驗設計如表 3-5 所示

表3-5 實驗設計

前測(b1) 後測(b2) 保留測(b3)

口語回饋組(a1)

影像回饋組(a2)

控制組(a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正式實驗的研究對象為高雄市旗山國小未受過樂樂棒球投擲訓練之四 年級學童共45名,實驗參與者依前測成績隨機分成3組:口語回饋組、影像 回饋組和控制組,每組人數皆15人。各組人數分配及基本資料如表3-6所示。

表3-6 實驗參與者之人數分配及基本資料

組 別 口語回饋組 影像回饋組 控制組

人數 15 15 15

男:9 ,女:6 男:8 ,女:7 男:8 ,女:7

年齡(歲) 10-11 歲 10-11歲 10-11歲

身高(公分) 137.5±3.2cm 136.9±2.9cm 137.6±4.2cm

體重(公斤) 36.5±4.3kg 35.6±3.4kg 37.1±3.8kg 組

組 內 間

第四節 實驗時間、場地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2012年10-12月

二、實驗場地:實驗場地及計分標把圖,如預備研究【實驗二】。

三、實驗地點:高雄市旗山國小禮堂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樂樂棒比賽球15顆。

二、記錄表。(附錄二)

三、硬碟式數位攝影機及腳架一組(每次拍攝位置固定不變)

四、電腦週邊設備(布幕、投影機、電腦)。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實驗之研究流程與步驟,如圖3-9所示:

投擲表現

前置作業 正式實驗

不同回饋型態

對樂樂棒球投擲之影響 記錄實驗

參與者基 本資料

確定實驗 投擲距離 和週數

圖3-9 研究步驟與流程

一、實驗前置作業

(一)記錄實驗參與者之基本資料

經器材測量後,記錄實驗參與者年齡、體重、身高等資料並填寫實驗 參與者頇知與家長同意書(附錄一)。

(二)實驗參與者之選取與分組。

選取未受過樂樂棒球投擲訓練之國小四年級學童45人,依前測成績隨 機取樣分成3組,每組各15人。

(三)確定實驗參舆者投擲距離

沿用預詴【實驗一】之最佳投擲距離5公尺,做為實驗投擲之距離。

(四)確定實驗投擲週數

此步驟沿用預詴【實驗二】測驗分析後之學習週數,做為實驗參與者 之投擲學習週數。

二、正式實驗 1.前測

首先由主詴者說明實驗的進行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接著請優秀選 手示範投擲動作,再請實驗參與者練習2球後,馬上進行前測,然後依前測 成績隨機取樣將實驗參與者分成3組:口語回饋組、影像回饋組和控制組,

每組人數皆為15人。

2.實施不同回饋型態於樂樂棒球擲準技能之學習

(1)口語回饋組

口語回饋組的學習是實驗參與者進行樂樂棒球投擲時,每人投擲5球後 休息,依序輪流3回。每回(5球×3回)投擲練習結束後10~15秒鐘給予動 作技能描述與修正的個別口語回饋(KP)。

(2)影像回饋組

3.後測、保留測驗

各組於最後一節練習課程結束後10分鐘,立即進行獲得期測驗,依據 練習時之投擲距離5公尺,進行10次投擲測驗,並於獲得測驗結束一週後進 行投擲保留測驗,並要求實驗參與者於練習課程結束後不要進行投擲的練 習,計分方式同測驗工具。教學週數及測驗程序時間配置表,如表3-9。

表3-9 投擲教學週數及測驗時程表

表3-9 投擲教學週數及測驗時程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