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品德教育發展與實施現況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內品德教育發展與實施現況之探討

自古以來「品德」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在儒家禮教思想的陶冶之下,道德教 育一向是我國所重視的領域。因此探究其淵源沿革是為品德教育發展理論之一,

本節首先討論品德教育發展沿革,其次探討國內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壹、品德教育發展之沿革

我國傳統道德思想,自古以來身受儒家的「明人倫」、「修己善群」倫理文化

所影響,在新學制之前,中小學課程列「修身」一科(歐陽教,1985),且隨著時 代演變,而其課程內容標準也不斷地修訂、改進。

(一)從 1949 年至 1968 年期間,國小德育課程曾有「公民」、「公民訓練」、「公 民與道德」等名稱 (李寶琳主編,2006)。

(二)1968 年課程名稱修訂為「生活與倫理」,課程內容多採德目教學,每週一個 中心德目的德育教學,進行包括「守法、禮節、正義、信實、公德、勇敢、知恥、

寬恕、愛國、友愛、睦鄰、孝順、合作、勤學、有恆、節儉、負責、和平」等十 八個德目教學,並附有實踐規條,強調學生應該要履行實踐 (李寶琳主編,2006)。

(三)1993 年頒定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所訂定教育目標:「以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 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及 1994 年頒定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所訂定教育目標:「以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及民主法 治教育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樂觀進取的青少年與健 全國民」,將「生活與倫理」課程,修訂為「道德與健康」單獨設科,一到三年 級採合科教學,以主題為架構;四到六年級分科,道德科的實施則以德目為單位。

此外,調修原來十八個德目成為禮節、信實、勤儉、守法、孝敬、愛國、仁愛、

正義八個德目。課程目的中將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單獨列項 (教育部,

1993) 。

(四)1998 年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建立輔導新體制,強調中小學「教學、

訓導及輔導三合一」,整合教學、訓導與輔導工作,提升品格與道德教育。1998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使德育課程在 2001 年後,在九年一貫正式課程中隱匿,德目教學劃上句點,僅能在「總綱」中提出 的基本理念、三層面共十點的課程總目標,以及自社會學習領域與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觀之的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看到廣義的德育意涵與精神(李琪明,

2003)。

(五)2004 年教育部在為發展學校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特依 2003 年「全國教育 發展會議」結論,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並研擬「品德教育促進方 案」,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之正確態度和情操,提出四項共識(李奉儒,2005):1、

品德教育應融入各項課程與教學;2、將品德教育成效融入現有相關評鑑機制;3、

品德教育職前教育與在職進修;4、結合民間資源推動。

(六)2005 年提出「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其中第四項社會關懷綱領就提到加 強「品德教育」行動方案的主要項目為:1、建立學校核心價值體系,發揮師生 倫理道德的精神;2、發展學校特色,結合學群、社區共同推動新品德教育;3、

增進學生服務的情懷的態度,強化學生積極負責的態度(教育部,2005),目標在 2008 年 12 月底,學生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

德。同年,教育部訂定「公民教育實踐方案」提到強化品德教育。

(七)2006 年 8 月第二次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提案,建議各 縣市加強推動品德教育,並自九十五學年度起落實融入各項課程與教學活動中,

教育部表示,將研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及評鑑指標,而各縣市推動品德教育績 效,納入年終統合視導項目,並列入績效考評與經費獎補助的依據(教育部,

2006)。

(八)2007 年首次執行「教育部獎勵品德教育績優學校實施計畫」,其目的為獎勵 品德推動績優學校,激勵學校親師生全面參與品德校園文化之塑造,並分享交流 各績優學校之推動經驗,以形塑優質之校園道德文化,特訂定本工作計畫(李琪 明,2008)。

(九)2009 年將推動「教育永續核心價值方案」名稱定為「台灣有品運動」,以品 德、品質、品味作為建立教育核心價值之基礎,期望可促進全民可以達到為人要 有品德、做事要有品質及生活要有品味,以達到品質、品德、品味兼具的現代公 民社會。教育部也將推動「品德伍佰:新世紀品德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3 年 計畫,目標 2011 年所有學校均成為品德教育學校;期能使學校運用各類課程,

協助學生認知重要品德核心價值,進而運用所學加以實踐,培育具有良好品德與 態度的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教育部,2009a)。

從上述可以發現我國從近幾年來積極推對品德教育,教育部在 2005-2008 年

所研擬施政主軸則以「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為核心,目 標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

建立學生對於品德核心價值及其行為準則,具有思辨、選擇與反省,進而認同、

欣賞與實踐之能力,進而以提升家長與社會大眾之道德素養以及品德教育知能,

並藉由行動促進方案將品德教育落實,更利用評鑑方式來檢測其執行成效。2009 年的「有品運動」,以品德為基礎,協助學生認知品德核心價值,進而運用、實 踐,期望可促進全民可以達到為人要有品德、做事要有品質及生活要有品味,以 培育具有良好品德與態度的現代公民。

貳、國內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一、中央政府品德教育政策實施現況

我國目前正處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期間。以下首先檢視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總 綱,分為目標、內容、實施原則與策略等面向探討之(教育部,2009b)。

(一)目標

以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第二期「2009-2013 教育施政主軸」預期目標作為現階 段品德教育的發展目標,本方案將著重品德「核心價值」之建立與其「行為準則」

之實踐。其目標如下:

1、由下而上凝聚全民共識,鼓勵討論、思辨、澄清當代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及 其行為準則;並透過典範學習、經 驗感動、啟發思辨、環境形塑、做中學及自 我期許,使個人進而認同、欣賞及實踐。

2、引導並協助學校發展品德文化,由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透過課程、活動、

潛在課程、教師典範,形塑品德校園文化。

3、提升家長與社區對於品德教育之重視程度,並增進其對於當代品德核心價 值及其行為準則之認識與實踐,進而發揮家庭與社會教育之德育功能,並期與學 校教育產生相輔相成之效。

4、結合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資源,強化社會品德教育功能,並藉以強化社 會各界對於當代品德之共識與實踐,進而提升台灣有品文化。

(二)內容

1、由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可以窺知,我國品德教育指陳的內容包含自省、關懷、

尊重、公民、合作、責任、愛護環境等。

2、對照「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 實的強調,可以發現六大美德皆含括於上述的整理之中。

(三)實施原則

1、創新品質:品德教育之內涵,並非復古與教條,亦非否定傳統與既有文化,

目的在於創新品質原則,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面臨諸多挑戰,進而重整當 代之品德觀,以達永續目標方案。

2、民主過程: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產生,應考量依學校辦學特色、學 生特性及特有資源,透過共識自訂核心價值與實踐的行為準則;重要的是透過由 下而上之溝通思辨、省思感動及選擇與認同等過程來凝聚共識。

3、多元教學:品德教育教學需要兼顧認知、情意、行動三方面學習,透過多 元、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其效能。

4、全面參與:品德教育之推動,強調設立多方參與及理性論辨管道,透過共 同發聲及對話機會,使每個參與者皆成為品德教育之實踐主體,進而發揮其最大 功效。

5、統整融合:品德教育之實施,在既有學校基礎與特色之上,融合學校正式 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校園文化;並結合政府各機關及民間團體資源。此外,

亦可結合現有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媒體素養教育、社會或終身教育等政策的 推動,以強化家庭與社會品德教育之功能。

(四)實施策略

1、培訓品德教育種子教師與行政團隊 2、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及成效評量

3、強化品德教育課程活動內涵 4、鼓勵品德教育研發及調查

5、發展品德教育推動聯盟學校 6、推廣品德教育宣導及實踐活動

(五)評量

學生的品德良窳展現在生活脈絡之中,應以哲學思維、價值觀,重視學生心 理需求與情境脈絡整體性,以非制式與鼓勵性質的方式,兼顧認知、情意、行為 三面向來進行評量(李素貞、蔡金玲,2004;教育部,2009b)。

(六)評鑑

評鑑的內容可以包括建構品德校園目標與計畫方案、行政的道德領導、教師 之品德教育專業角色與知能、資源整合、品德融入各類課程、學生品德表現、校 園道德氣氛、品德教育之永續發展(李琪明,2008;教育部,2009b)。

綜合上述,教育部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品德教育,於 2004 年訂定「品德教 育促進方案」,經過 2006 與 2009 年兩次修訂,從最初要求請各縣市及各校選定 中心德目與具體行為準則,發展具有特色且永續之品德教育校園文化。接著督促 各校將中心德目與行為準則納入相關學習領域、彈性學習節數中實施,並納入課 程計畫妥善規劃。到現階段實施目標著重品德「核心價值」之建立與其「行為準 則」之實踐,鼓勵強化資源整合,積極塑造校園文化外,盼能結合家長參與、社 區與民間團體之參與,使品德教育由學校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

二、各縣市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教育部實施品德教育,並於 2004 年訂定「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各縣市依此

教育部實施品德教育,並於 2004 年訂定「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各縣市依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