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前述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社會以 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成立品德教育專責單位,提供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諮詢支援

本研究結果顯示,澎湖縣國小教師認為實施品德教育過程中所遭遇教材取得

不易、尋求品德資源支援能力不足、以及本身專業知能尚不足等問題。因此教育 單位應持續辦理品德教育相關研習與課程,並鼓勵學校教師參加品德教育種子教 師培訓課程,精進教師品德教育知能;成立縣級品德教育輔導團,提供所屬學校 品德教育教學推廣諮詢服務;建構品德教育資源輔導網,讓教師有學習成長、意 見交流的平台,並建立品德教育人才資料庫,以供學校專業成長課程師資之運用。

二、減輕教師行政壓力與教學時間,獎勵教師研發品德相關教學資源

根據研究結果,澎湖縣國小教師對於實施品德教育過程中所遭遇的事項,以 教學時間不足或時間不易安排為最大困難,以及缺乏適當獎勵。因此整減或併合 相關教育新興議題的教學與評鑑,避免排擠教學時數,進而減輕教師行政工作負 擔;對於品德教育相關課程與教學資源的研發給與適當獎勵,並表揚優良品德教 育教材,促進品德教育教學的多元與豐富性。

三、檢視品德教育實施成效,建立品德教育評鑑機制

依據研究結果,澎湖縣國小教師認為影響學校推動品德教育實施成效原因,

以不明確的具體實施措施、缺乏具體評鑑指標,以及缺乏相關經費資源。因此建 立一套符合學校品德教育實際運作與評鑑制度,以促使學校定期自我檢核與改善 機制;並且寬列經費獎勵品德教育實施成效績優之學校,進而促進品德教育之永 續實施與效能之不斷提昇。

貳、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營造友善的品德文化校園環境

本研究結果顯示澎湖縣國小教師對於如何有效提升品德教育教學,以營造優 良品德校園環境或教學環境為首要。因此學校校長應發揮道德領導的精神,加上 教師典範學習的言教、身教,搭配正向管教的制教與鼓勵小語的境教之功效,並 結合校內外社區資源,以形塑品德校園文化。

二、建構彰顯學校特色與需求的「核心價值」和符合親師生的「行為準則」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建立合乎品德規範的核心價值與具體的行為準則,有利 於落實品德教育。因此每個學校依據本身需求與特色、學生特性及既有資源,透 過全面參與與由下而上的討論與溝通過程等民主方式凝聚全校共識,選擇可彰顯 學校特色與需求的核心價值,進而並建構符合親師生的具體行為準則。

三、提供分享激勵的教師專業成長平台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澎湖縣國小教師對於學校如何落實品德教育作法中,提 升教師的品德專業知能為其重點之一。因此學校應協助教師組成專業成長團隊,

共同研究教材、活動設計、創新評量與課程的實施;並且鼓勵資深優良及年長的 教師分享品德教學經驗,共同提升品德教學成效。

四、設計以學生為出發,多元而生活化的品德體驗課程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如何培養具備品德教育觀的學生是現代學校教育之重要 課題。因此學校在實施品德教育教學時已非是從前的教條式灌輸,而應融入各領 域、各科課程中,結合生活教育及社區服務活動,發展出符合學生需求的學校本 位課程,使學生透過多元學習活動方式,認識與體驗品德核心價值,進而培養良 好的態度與行為習慣。

五、定期辦理品德教育活動,提升家長品德認知與正向價值觀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教師認為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所遭遇到困難中,受到社 社區家長支持配合度不高、品德教育內涵未能清楚的認識以及重升學輕品德觀念 所影響。因此學校應鼓勵社區家長參與相關活動,例如透過品德經驗交流與彼此

分享體驗,以提升家長品德內涵認知與瞭解;或與學術、民間團體合作,搭配課 程教學或活動,結合親職教育、社會教育等共同推動品德教育,以導引家長的價 值觀的正向發展,進而強化家庭品德教育之功能。

参、對社會、媒體的建議

一、樹立品德學習典範,營造正向的社會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教師認為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所遭遇到困難中,受到社 會不良風氣與倫理價值觀偏頗,以及政治人物的錯誤示範等因素影響甚鉅。因此 政府社會單位應積極推動良善的倫理價值與道德,以端正社會風氣與偏頗價值;

並且樹立典範學習,培養人民優良的品德觀念以及成為現代化公民的必備素養,

進而營造社會良善與正向的價值觀。

二、建立大眾傳播資訊素養,並運用媒體力量強化正確品德觀念

本研究結果調查顯示,國小教師認為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所遭遇到困難中,受 到大眾傳播媒體相關品德教育的負面報導影響。因此政府單位應輔導媒體本著社 會良知作好傳播資訊的社會責任,並且有效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來推動品德 教育,進而強化社會大眾正確的品德觀念。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澎湖縣國小教師為對象,探討品德教育實施現況。建議未來研究可 針對學生、家長、不同層級學校(國中、高中)或者擴大研究區域作為研究對象,

進行探究比對有無差異性之展現,以取得更精準的研究報告。

二、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品德教育實施現況的探討。建議未來可以嘗試針 對研究對象輔採取質性研究方式,藉由實地探察或當面晤談,期能獲得更完備的 資料判讀,以補本研究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 12 冊)。台北市:丹青。

王財貴(2002)。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台北縣:華山書院。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2006)。認識品德教育。2009 年 9 月 12 日,擷取自台中市 品德教育成長學園:http://140.128.166.232/~tceb/in.htm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品德教育工作願景。2009 年 9 月 12 日,擷取自台 北市品德教育網:http://tmw5.tmps.tp.edu.tw/personality/index.html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教學手冊。臺北縣:睿瀅。 但昭偉(1999)。假如我們還有一次機會-試論道德科課程規劃應注意的幾個面向。

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海峽兩岸『德育課程研究』研討會,1-12。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28。

何琦瑜(2007)。教出品格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余碧玉(2007)。品德教育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呂炎玲(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 育研究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盈慧(2005)。台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學校道德氣氛及其價值觀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 (8),153-173。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

8-23。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 教學季刊,9 (2),55-74。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李寶琳主編 (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台北

市關渡國民小學。

沈六(2006)。中小學品德教育的挑戰與經營對策。中等教育,57 (3),180-208。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林巧鵑(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宏宗(2008)。宜蘭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欣毅(2009)。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 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素芬(2006)。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北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崇德(1999)。教師素質與人格的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建構的再 探(頁 61-63)。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 育資料集刊,28,189-212。

邱金治(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模式實施調查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政皓(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金盛華(1999)。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 (頁 114-129)。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洪素芬(2000)。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的德育模式。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紫原(2004)。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

洪紫原(2004)。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