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內外轉介前介入的相關研究

壹、 美國轉介前介入之作法及相關研究

一、作法及相關研究

美國在轉介前介入的作法上,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提供普通教師協助,過 程主要是蒐集學生資料、評估學生問題、擬定教學計畫,最後再評估其實施成 效,以決定之後要持續介入或是接受特殊教育的評估。

Chalfant 等在 1979 年早已開始發展教師支援團隊進行轉介前介入的研 究,十年後做評估,有90%的參與者肯定此模式。之後,1985 年正式提出「轉 介前介入」一詞(Graden et al., 1985),目的為減少普通班教師不適當的轉介,

在正式轉介前,提供學習困難學生調整的教法及適性的教材。

Lane 等(2004)調查 354 位美國南加州的國小教師對於轉介前介入的看 法。研究發現約88%的教師會將閱讀及書寫困難的學生轉介出來以尋求協助,

但只有約27%的教師會將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轉介給轉介前介入團隊。另外,約 62%的教師認同轉介前介入的目的;約 58%教師認同轉介前介入的實施程序;

約55%的教師對轉介前介入團隊所提供的介入策略感到滿意,但對於學生改變 的情形,只有約27%的教師感到滿意。

Brown, Gable, Hendrickson 與 Algozzine(1991)分析文獻指出「諮詢其他 專業人員」是使用較為頻繁的轉介前介入策略。其他較常使用的策略還包括行 為管理、個別教學、小團體教學、調整課程、調整座位、同儕協助指導、合作 學習以及與父母開會討論等。

美國各州在轉介前介入的實務政策、實施狀況及實施評價上都各不相同,

依據Buck, Polloway, Smith-Thomas 與 Cook(2003)複製 Cater 與 Sugai(1989)

的研究,發現有以下的不同(張英鵬,2004;Buck et al., 2003):

1. 政策執行上的不同:

對於實施轉介前介入,各州之間有所差異,43%認為是州法的規定,29%

認為是被鼓勵實行,12%則認為由各學區自行決定。因此,實施現況也會因為 州法制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2. 名稱的不同:

有關轉介前介入的標準名稱,最常被使用的是教師支援團隊。其他被使用 的名稱包含:支持小組(support team)、兒童學習小組(child study team)、轉 介 前 介 入 小 組 (prereferral intervention team )、 教 師 介 入 小 組 ( teacher intervention)。

3. 執行者及領導者的不同:

佔最多數的州(37%)認為由普通班教師來執行轉介前介入,其次(25%)

為學校行政人員,最少(10%)的是特教行政人員。而轉介前介入小組的領導 者,多數的州(59%)認為是普通教師,其次(47%)為特教教師,最少(31

%)的是學校心理師。各州認為執行者與領導者不同的情況下,在責任及工作

分配上則會產生差異。

4. 會議中建議事項的不同:

會議中最常被建議的事項為教學策略的修正,佔96%,以下依序被提及的 是:行為管理、課程調整、諮商、檢視或更改安置型態及親職教育。

5. 相關專業訓練的不同:

超過半數的州(63%)有提供相關的專業訓練,其中 81%是由各學區提供,

47%由州設立的機構或由學校各自提供。

6. 評估整體成效的不同:

僅35%的州認為有成效(勾選通常如此),45%的州認為有時候有成效,

16%的州勾選其他。勾選其他則顯示在整個轉介前入的過程中,並無完整的資 料來判斷其成效為何。

相較於Carter 和 Sutgai(1989)的研究,Buck 等(2003)的研究發現,除 了在效率方面從4%上升至 35%有所提升外,輔導老師及行政人員也都覺察到 轉介前介入的成果並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綜合以上研究,團隊合作的介入方式是教師較常使用的策略,因此相關專 業人員的培訓,例如特殊教育教師、治療師、諮商師等則更顯其重要性。學校 人員若能具備轉介前介入知能及瞭解其對學生的重要性,並將之確實運用在教 學現場上,便能獲得良好的成果。

二、成效與問題

在美國,大部分的州都相當重視轉介前介入,但在執行上的限制及所得到 的成效卻有所不同。賓州的教學支持團隊(Pennsylvania’s Instructional Support Team)模式,於 1990 年開始要求該州全部的學區都要執行 IST,強調普通教 育和特殊教育的合作諮詢,以服務普通班級的學生為重點。Hartman 與 Fay

(1996)比較教學支援團隊與傳統特殊教育方案,評估 IST 模式的成本效益,

發現IST 模式所節省的成本不多,實施到第九年才顯示出節省成本的效果。但 其優點為學校能提供更多的服務給有學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使得越來越少的 學生被安置在特殊教育中(Hartman & Fay, 1996)。

愛荷華州為改善特殊教育的安置方式,全州採用革新的「重新服務安置系

統」,以問題解決模式正確介定問題,在進入特殊教育系統前,先評量行為問 題,再藉由普通教育進行介入,並在介入後經常監控學生的表現及進步情形。

Tilly 與 Flugum(1995)調查愛荷華州的特殊教育教師、普通教育教師、行政 人員及支援人員共 2100 位,所有的教育人員皆同意「重新服務安置系統」具 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引自張英鵬,2004)。

在 Minneapolis 的公立學校,是以問題解決模式進行轉介前介入,強調使 用功能性評量及多元評量,對學生問題加以分析及確認,再計畫及實施介入方 案,並連續監控其成效。學校人員實施之後發現,有色人種的學生在進步情形 的後續監控中,能有效改善其行為表現,被鑑定需要特殊教育的人數大為減少

(Marston, Muyskens, Lau, & Canter, 2003)。

轉介前介入並非完美無缺的,部分研究已提出可能發生的問題,諸如可能 延後部分學生的鑑定及其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時間、忽略障礙的核心特徵等,

且轉介前介入的執行需具備相當多的條件,並非容易勝任的工作。根據國際學 習障礙學社2010 年會的討論,美國只有佛羅里達州預定 2010 下半年大規模實 施轉介前介入,大部分州及學區都仍處於觀望態度或維持原來的作法,主要還 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妥切規畫、現場診斷人員不知如何進行及未具備執行的條件

(洪儷瑜、何淑玫,2010)。

貳、 國內轉介前介入之作法及相關研究

一、作法

國內的轉介前介入服務流程,是在接收到個案後,以團隊的方式蒐集學生 資料以確認其目標行為,接著針對目標行為擬定介入策略並執行策略,最後評 估介入成效,若能達到一般兒童水準則結束介入,若未達一般兒童水準,則決 定轉介至特殊教育鑑定或以修改計畫的方式繼續介入(李桂英,2006;胡永崇,

1996;陳淑麗,2007)。

二、相關研究及成效

以下針對臺灣實施轉介前介入的相關實證研究,分述整理如下:

(一)邱清珠(2006)以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落後的新生為轉介前介入輔

導的對象,持續至少五個月的教學介入之後,11 名學生中有 7 名學生成績明顯 進步,回歸普通班級;另四名學生仍須提示與協助,進步較少,後經進一步的 測驗診斷及特推會的討論,決定入資源班繼續接受補救教學,再視其學習狀況 決定是否提報學習障礙的鑑定。

(二)王川銘(2004)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義工老師對一年級學生進 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成效。經過一學期的輔導,發現 12 位學生中,只有 3 名學生因為無明顯進步而轉介至資源班,其餘9 位學生皆因注音符號補救教學 而有顯著進步,已能跟得上班級進度,成功達到減少不當轉介的目的。

(三)黃瓊儀(2008)針對臺北市資源班教師對疑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轉 介前介入實施現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教師覺知學校對疑似嚴重情 緒障礙學生進行的轉介前介入尚不足夠,且實施轉介前介入時遭遇到缺乏專業 人員支援、校內缺乏轉介前介入的團隊資源等困難。另外教師也建議實施轉介 前介入應加強普通班教師對情緒障礙的特教知能及鑑定工作的手冊中應提供 情障類轉介前介入的參考策略及規劃轉介前介入的步驟等。

(四)孫愛華(2010)針對新竹縣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疑似學習障礙學生 實施介入-反應效果模式現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對RTI 知能 了解程度介於「不太了解」至「普通了解」之間,而了解程度最低的項目是「介 入反應效果模式實施密集度由弱漸次增強」,其次為「介入反應效果模式主要 由普通班教師執行」;教師在教學調整現況方面,教學環境調整整體的平均數 大於課程教學調整,也大於考試評量調整;教師所面臨的困難,以「班上學生 人數多,又要顧及疑似學習障礙學生」此項最高。因此積極宣導介入反應模式、

培養教師教學調整的能力及建立有效的支援系統為特教相關行政單位可參考 推廣的方向。

(五)陳淑麗等(2007)以臺東市 47 位二、三年級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 民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分析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中 的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轉介前介入能有效區辨出「學障」和「一般低成就」, 具有篩檢及降低特教鑑定需求的功能。

(六)張英鵬(2005)以轉介前介入最常見的模式「教師支援團隊」,針

對國小有學習困難及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行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轉介 前介入之後,對學生能造成正面的影響,諸如專注力提升、自信心增強及能自 我要求等。而在疑似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上,以個別指導、小老師安排佔最多;

教師需求上,提供進修研習、行政支援及專業協助皆相當需要。

綜上研究得知,國內在轉介前介入的研究以疑似學障及疑似情緒行為障礙 為主要研究對象,且以語文方面的介入輔導為主。而轉介前介入運用在學習困 難的學生身上,均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且有效篩選出疑似特殊需求學生,達到 降低接受特殊教育鑑定人數的功能。但實際執行上,尚需由行政主管單位推行

綜上研究得知,國內在轉介前介入的研究以疑似學障及疑似情緒行為障礙 為主要研究對象,且以語文方面的介入輔導為主。而轉介前介入運用在學習困 難的學生身上,均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且有效篩選出疑似特殊需求學生,達到 降低接受特殊教育鑑定人數的功能。但實際執行上,尚需由行政主管單位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