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在探討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轉介前介入之 現況,並進一步了解實施轉介前介入所需的支援服務需求程度。本章共分四 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 假設;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美國受到1960 年代民權運動(civic right movement)及反機構化的影響,

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問題開始備受重視,而後接連在1975 年通過《94-142 公法》

「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案」(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1980 年代發起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運動,至 1990 年又修定《101-476 公法》

「障礙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足見教 育改革趨勢正一步步朝向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模式前進,在普通 教育的架構中,提供特殊學生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讓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 間存有一種「共同分擔的責任」(王文科,2000)。

融合教育的理念之ㄧ,是應把握「最少限制環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簡稱 LRE)的原則,讓障礙學生在適性教育下,盡可能在普通班 級中接受教育,增加與一般學生互動的機會,並針對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將 相關服務及支持系統帶進教室中(鈕文英,2008;Stainback & Stainback, 1992)。 擴大範圍來看,融合教育是確保所有的孩子不論其個別差異,都能充分融入學 校和社區的主流生活中學習(周天賜,2006)。

國內目前推展特殊教育的主流,是將特殊學生融入一般環境中生活和學習

(賴翠媛,2003),當班級中有學生出現學習及行為問題時,導師必須在第一 時間擔負起輔導與補救教學的工作,此時具備特殊教育知能及教學技巧更顯重 要,而邱上真(2001)的研究指出,當普通班教師發現自己無法解決學生問題 時,尋求校內相關人員諮詢、協助與合作是最常見的作法之ㄧ,透過合作諮詢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的方式,普通教師和特教教師共同為有學習或行 為問題的學生,發展具體的介入措施(王文科,2000),再由普通教師直接在 班級中運用輔導策略進行教學,如此可使更多學生在普通班級中獲得有效學 習,真正落實融合教育的精神,而非遇到無法適應主流環境學習的學生就直接 轉介至特殊教育的體系中。因此,融合教育成功與否,普通教師扮演了極為重 要的角色,唯有重新思考融合教育帶來的改變和挑戰,張開雙手接納所有學 生,才能使教學路途更為暢行無礙(賴翠媛,2003)。

「轉介前介入」的概念最早於1985 年由 Graden、Casey 與 Christenson 提 出,認為轉介前介入是進入特殊教育服務系統的第一步,以間接服務的方式提 供教師諮詢,一方面增加普通教師的教學技巧與知能,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疑似 身心障礙學生在特殊教育上的不當轉介(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2007)。

若能成功執行轉介前介入,就能減少在鑑定評量工作上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及 時間,亦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特殊教育安置,避免學生被標記的機會(胡永崇,

1996;Graden, et al., 1985a)。而轉介前介入在鑑定評量的過程中是重要的一 環,我國在學習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的鑑定標準中,均規定需「經評估後確定 一般教育所提供之輔導無顯著成效者」,才能確認其障礙身分。

目前國內許多縣市在鑑定流程中已開始提到轉介前介入的實施,學者也提 出轉介前介入在鑑定過程中的重要性(胡永崇,1996;洪儷瑜、何淑玫,2010;

陳淑麗等,2007),但近幾年卻一直沒有具體的作法可依循,也缺乏相關支持 系統,各縣市的作法仍未統一(陳淑麗,2004)。根據調查,國內許多縣市在 鑑定時,會以間隔一段時間重複施測來解決轉介前介入的要求,並未依循法規 確實執行轉介前介入,而資源較豐富的縣市,則以「疑似學障」或「疑似情緒 障礙」的身分由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轉介前介入,雖有行轉介前介入之實,但卻 違背轉介前介入的初衷,學生依舊無法避免被標記,這無疑是國內推行融合教 育所面臨的問題(洪儷瑜、何淑玫,2010)。

研究者目前擔任臺中市心理評量教師,發現本身服務學校內的普通班老師 對轉介前介入的知能是相當模糊的,但其對學生所進行的個別指導、申請參加 課後照顧班等輔導處理措施,都結合了轉介前介入的概念,只是整個教育行政

系統尚未發展健全,未能確實以團隊的方式提供間接服務。轉介前介入近年來 才廣為討論及重視,而在第一線教學的普通班教師覺知其轉介前介入之知能情 況為何,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一。

根據臺中市100 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鑑定安置作業流程提及,未鑑定過的 新個案必須在鑑定之前於校內實施轉介前輔導或補救教學,但研究者服務之學 校實際上的作法大多是普通班直接進行補救教學,並未透過合作諮詢的方式與 校內特教教師合作,共同擬定出介入辦法,或由行政人員提供相關協助。研究 者本身擔任心理評量工作,瞭解心理評量人員在鑑定過程中扮演諮詢、協助及 溝通的關鍵角色及轉介前介入對疑似特殊需求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欲瞭解當普 通班教師發現班上有疑似特殊需求學生時,對其採取的教學調整及學校行政支 援服務的現況為何?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二。

Cegelka 與 Berdine(1995)指出,若能系統的執行轉介前介入,接受轉介 的疑似身心障礙學生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引自胡永崇,1996)。而部分研 究結果也發現,適當的介入讓學生在學習及行為表現上有不同程度的進步(邱 清珠,2006;陳淑麗等,2007)。目前國內的轉介前介入尚在推展階段,普通 班教師在實施上是否遇到困難,及所需的支援服務需求的程度為何?此為本研 究的研究動機三。

研究者進一步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實施轉介前介入 現況及支援服務需求程度的情況,瞭解教學現場與支援服務需求之間的關聯 性,以便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日後教育行政相關單位在落實轉介 前介入措施時,能針對教師執行現況及支援需求服務,提供更具體有效的協助 方式,方能使相關教育服務更完善適切。此外,研究者本身為臺中市心評人員,

透過研究的歷程,能夠對轉介前介入現況以及教師所需之支援服務需求更加瞭 解,使本身在特殊教育服務上能提供教師更多適切的服務,此為本研究的研究 動機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於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情形。

(二)瞭解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轉介前介入的調整現況 情形。

(三)瞭解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轉介前介入支援服務需求之現況情形。

(四)探討實施轉介前介入與支援服務需求之相關情形。

二、待答問題

(一)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對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得分情 形。

1-1 分析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對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各題項得分情形為 何?

1-2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對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差異 情形為何?

(二)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整體及不同背景變項對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實施 調整(教學調整、課程調整、評量調整)的差異情形。

2-1 分析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實施調整(教學調 整、課程調整、評量調整)的現況為何?

2-2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實 施調整(教學調整、課程調整、評量調整)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整體及不同背景變項轉介前介入支援服務需求的 差異情形。

3-1 分析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轉介前介入支援服務 需求的現況為何?

3-2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轉介 前介入支援服務需求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瞭解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轉介前介入與支援服務需求之相關情形。

4-1 分析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其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與支援服務需求 之相關情形為何?

4-2 分析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實施轉介前介入現況與支援服務需求之相 關情形為何?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對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實施調整之現況 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轉介前介入支援服 務需求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其轉介前介入覺知之知能與支援服務需 求有顯著相關。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普通班教師實施轉介前介入現況與支援服務需求有 顯著相關。

第四節 名詞釋義

ㄧ、轉介前介入(Pre-referral Intervention)

Graden 等(1985a)指出轉介前介入是進入特殊教育服務系統的第一步,

在特殊教育正式的篩選、診斷及鑑定之前實施。而實施的方式是普通班老師透 過相關的支持系統協助,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生在學業或適應上的困難,

目的是幫助學習及適應困難的學生能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學習,以減少疑似身 心障礙學生在特殊教育上的不當轉介(陳淑麗等,2007;Ysseldyke & Algozzine, 1995)。

本研究所稱的「轉介前介入」是指普通班教師在教學現場發現疑似特殊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