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轉介前介入的意義及重要性

一、轉介前介入的意義

當普通班教師覺察班上有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出現適應困難的問題,而欲 將之提出做特殊教育鑑定及安置之前,先藉由轉介前介入的措施以發展出有效 的教學輔導策略,讓學生能適應普通班的學習(胡永崇,1996; Ysseldyke &

Algozzine, 1995)。而未做過轉介前的處理,直接將疑似身心障礙學生轉介至特 殊教育系統是不妥當的(胡永崇,1996)。正式的轉介應該在轉介前介入實施 之後,評估學生在普通班學習及行為問題的狀況,若仍無明顯改善時才進行(黃 柏華、梁怡萱,2005)。

「轉介前介入」一詞最早於1985 年由美國學者 Graden 等提出,指普通班 老師透過相關的支持系統協助,利用有效且具體的輔導策略,解決學生在學業 或適應上的困難。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習及適應困難的學生能在最少限制的環境 下學習,及增加普通教師的教學技巧與知能,以減少疑似身心障礙學生在特殊 教育上的不當轉介(陳淑麗等,2007),避免造成特教服務資源的浪費(Beck, 1991)。其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具有預防的功能

Graden 等(1985a)指出轉介前介入是進入特殊教育服務系統的第一步,

在特殊教育正式的篩選、診斷及鑑定之前就應實施。如此,可將有限的特教資 源運用在真正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身上,避免資源的浪費。而普通教師也能將特 教教師提供的策略運用在一般學生問題處理上,因此轉介前介入具有預防的功 能。

(二)從生態觀點解決學生問題

不當的生態因素可能造成學生學習及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環境的干擾、人 際關係的挫敗、不當的教學方法等等,教師不應只是將問題歸因於學生本身的 問題,若能針對學生和學校、家庭等生態因素來面對學生的問題,將有助於介 入處理問題的核心(胡永崇,1996)。Kauffman(2005)也認為,在提供轉介 前介入策略時,可以針對學生問題介入輔導,並使用功能評量的方式來檢視問 題是否有錯誤的判斷,以避免浪費正式評估的資源。

(三)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

當教師發現班上有適應困難的學生,且經過自行調整教學後仍無法改善現 況時,原班教師可向其他普通班教師、特教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員諮詢及共同討 論,以確認學生行為問題的可能原因,進而發展出有效的教育介入計畫,協助 學生成功適應普通班(胡永崇,1996)。

(四)提供間接服務

所謂間接服務是指,由轉介前介入團隊的成員,共同討論出個別化的介入 策略後,不直接對學生從事學習與行為處理,而是交由原班教師執行。轉介前 介入團隊則負責監控執行策略的成效,並給予必要的協助或支援,如果未能有 顯著成效,再進行特殊教育篩選、診斷與鑑定工作。整個轉介前介入的過程,

原班教師不能有將棘手問題及早轉手他人的心態(李桂英,2006;胡永崇,

1996)。

綜上所述,轉介前介入是一種預防程序,在學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前所做 的介入,而介入的模式是以團隊、間接的方式幫助普通班老師確認學生問題及 執行有效的輔導策略,待轉介前介入無明顯成效,才進行特殊教育的鑑定工作。

二、轉介前介入的重要性

在美國,已經將轉介前介入定義為一種有系統的方式,以間接服務的模式 協助班級中有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師。51 州中,有 23 州(佔 45%)要求、11 州建議要實施轉介前介入(黃柏華、梁怡萱,2005;Carter & Sugai, 1989)。而 1996 年的調查中指出,有 19 州將轉介前介入列為學習障礙的鑑定要項(陳淑 麗,2010;Mercer, Jordan, Allsopp, & Mercer, 1996)。轉介前介入如此受到重視,

起因於1977 年美國公佈《94-142 公法》後,學障的出現率逐年增加,從 1977 年的 23%,一直到 1995 年,學障人數竟然佔了特殊教育人口的一半(50%)

(胡永崇,2000;引自陳淑麗,2010)。許多學者認為,學障的出現率過高,

與鑑定標準中的「排他」和「差距」標準執行上產生困難有關,而導致環境因 素造成的的學習困難學生也被視為學障(Fuch & Fuch, 1998)。有研究發現,差 距標準無法有效區分學障和低成就兩個群體(Ysseldyke, Algozzine, Shinn, &

McGue, 1982),過分依賴差距標準,容易錯過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時機。在排 他標準方面,因為學障和低成就的臨床特徵十分相似,所以不易確實實行(陳 淑麗等,2007)。因此,許多國外學者建議以轉介前介入的教學反應,來區分 學障與一般低成就學生(Fuch & Fuch, 1998;Vellutino, Scanlon, & Tanzman, 1998)。爾後 2004 年美國 IDEA 修訂版中,也明訂學障鑑定不限於差距標準,

並將「教學反應」(responds to instruction,簡稱 RTI)列為鑑定學障的方法之 ㄧ,其目的在降低弱勢族群被誤判為學習障礙的機率,並且保障孩子的受教權

(吳清山、林天佑,2006)。

國內目前對於轉介前介入雖無具體明確的標準與做法,但在身心障礙及資 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中,情緒行為障礙及學習障礙的鑑定標準都有提 及:「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輔導無顯著成效者。」而其中提到一般 教育所提供之輔導,就已涵蓋了轉介前介入的概念。而特殊教育法第 46 條也 指出:「各級學校應提供特殊教育學生家庭諮詢、輔導、親職教育及轉介等支 持服務。」(2009)。由此可見,不論國內外,轉介前介入的觀點都有愈來愈受 到重視的趨勢。其重要性包含以下幾點:

(一)減少錯誤轉介,防止學生受到可能的標記傷害

Cegelka 及 Berdine(1995)指出,若能系統的執行轉介前介入,接受轉介 的疑似身心障礙學生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引自胡永崇,1996)。如此不但 能減輕心評人員的負擔、降低特教鑑定的成本,也能讓經由適當調整而成功適 應普通班級的學生,避免因不當標記而產生負面的影響(胡永崇,1996)。

(二)增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合作,促使身心障礙兒童適當的融入在普通 教育的環境中

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不應該是各自獨立的雙軌模式,透過轉介前介入這座 橋樑,可以讓兩者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共同找出關鍵問題、擬定介 入策略,促使身心障礙兒童成功的融合在普通教育的環境中。

(三)促使普通班教師負起對疑似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導的責任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有越來越多的身心障礙兒童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

普通班教師需要具備相當的特教知能才能帶好班上每一位學生。倘若自己無法 有效改善學生適應上的問題,那就應該尋求輔導室等支持系統的協助。而我國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 條(2003)也規定:「輔導特殊教育學生就讀普通學 校相當班級時,該班級教師應參與特殊教育專業知能研習,且應接受特殊教育 教師或相關專業人員所提供之諮詢服務。」換句話說,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問 題,不再只是特教教師的責任,普通班教師應有負起對任何身心條件之學生善 盡教育輔導責任之體認(胡永崇,1996)。

(四)落實特教法對學習輔導的要求

學習障礙的鑑定基準有一項重要的準則為「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 顯著成效者」,其中的學習輔導就是轉介前介入中補救教學的概念。陳淑麗等

(2007)也提出,為使心評人員能適切診斷出真正的學習障礙兒童,可行的辦 法是把診斷的時間延長為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教師必須提供兒童普通教育的 補救教學指導,若能成功提升成績,成為學習障礙的可能性就大為減少,並能 繼續融合於普通班級中,達到「最少限制環境」的精神。

若能確實執行轉介前介入,將能在親師生及教育行政四方面獲得正面的成 效(李桂英,2006):

1.學生方面:個別化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適性化的 學習環境中,降低習得無助感及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將可避免被標記的機會。

2.教師方面:讓普通教師正視身心障礙學生的權利,並從專業對談及經驗分享 中,提升普通教師的特教知能。

3.教育行政方面:讓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間互相合作,可避免浮濫的鑑定工 作,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4.家長方面:在親師互動中,家長可獲得教養孩子的資源,及在心理上得到支

持。親師相互合作、互相信任,學生必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轉介前介入與教學反應

近年來,國內討論RTI 的相關期刊中,各有不同的中文譯名,如教學反應

(胡永崇,2005);回應性介入(response to intervention)(吳清山、林天佑,

2006;林桂如,2008);介入反應效果(Responsiveness-to-Intervention)(詹士 宜,2007);介入反應(response to intervention)(洪儷瑜、何淑玫,2010)。而 教學反應其實是由早期介入的觀點所延伸出來的策略,Bender 與 Shores(2007)

將 RTI 定義為:「執行高品質及有效教學的過程,主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本位,

監控學生進步的情形,從監控過程及學生的學習反應做教學的調整,再判定是 否需要特殊教育的介入。」鈕文英(2007)則認為 RTI 是將「依障礙類別鑑定 與安置介入」的思考模式,轉換為「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之介入鑑定與安置」的 處理過程。換言之,當學校接到疑似身心障礙的個案時,其處遇流程應從傳統 的「鑑定-教學」轉變成「教學-鑑定」模式。

轉介前介入和教學反應其實不容易被區分,兩者相輔相成,在學習障礙的 鑑定過程中,轉介前介入是一項重要的參考資料,但要如何評估介入後的成 效?教學反應便是一個可依循的指標(楊雅芳,2009)。RTI 整合評量與教學,

將轉介前介入和評量建構出一套更有系統的鑑定模式,且對補救教學提出更具 體的作法(引自洪儷瑜、何淑玫,2010)。簡單來說,轉介前介入讓特教的推

將轉介前介入和評量建構出一套更有系統的鑑定模式,且對補救教學提出更具 體的作法(引自洪儷瑜、何淑玫,2010)。簡單來說,轉介前介入讓特教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