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的主要策略,如利物浦的阿爾伯特碼頭(Albert Dock, Liverpool)、伯明罕

(Birmingham)的國際會議中⼼,和曼徹斯特的格納那達影城(Granada Studio Tours, Manchester),及倫敦的港區(Dockland)等皆運⽤⽂化園區的 建置及觀光業整合,作為經濟再⽣策略的⼀部分。

在整體⽂化創意產業政策上,據英官⽅統計,以⽂化為主體的創意產業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國發展最快的產業,1997~2001 年間增⾧率達到 8%,是同期英國總體經濟 增⾧ 2.6%的 3 倍多,創意產業產值 2001 年已達到 1,125 億英磅,產值增加值 占 GDP 的⽐例超過 5%,2002 年英國創意產業實現出⼝ 115 億英磅,約占英 國外貿出⼝總額的 4.2%。2003 年英國創意產業提供了 190 萬個就業機會,

1997年⾄ 2003 年的平均年增率為 3%。(楊芝敏,2009)在 2015 年⾄ 2018 年間,來⾃政府的公共資⾦投資英國創意產業⾦額有 11 億英鎊,以及來⾃國家 彩票的 7 億英鎊,以為所有⼈創造藝術和⽂化體驗為⽬的9。由英國⽂化產業的 發展脈絡可看出,英國⽂化產業總在商業競爭與社會意涵間求取平衡,兩者之 間並⾮全然互斥關係,⽽是存在折衷互補關係。

英國⽂化園區發展多為地⽅政府甚⾄民間商業部⾨發起主導,常⾒以公私 部⾨合夥作為執⾏主體,許多沒落的舊城市區,配合都市活化與更新等靈活的 開發機制,有效提升整體的經濟發展。倫敦是歐洲第⼀⼤創意產業中⼼、世界 第三⼤電影攝製中⼼;曼徹斯特是歐洲第⼆⼤創意產業中⼼,數字媒體產業頗 具國際競爭⼒;愛丁堡是英國重要的⽂化旅遊城市;格拉斯哥和利物浦分別於 1990年、2008 年獲歐洲⽂化之都;伯明罕的國際會議中⼼吸引全球知名藝術 團隊;雪菲爾將⼯業⾰命時期的⽼城區改建成多個創意產業園區;德⾥於 2010 年當選⾸個英國⽂化之城10

1.雪菲爾⽂化產業特區(Sheffield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CIQ)

位於英國約克郡區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的雪菲爾,從 19 世紀起 以鋼鐵⼯業為聞名,創造不少⼯業⾰新,如不鏽鋼發明,80 年代英國煤炭⼯業 衰落,雪菲爾諸多煤炭、鋼鐵、餐具等產業及製造⼯廠⾯臨倒閉的命運。市政 府當局主導都市更新計畫,雪菲爾市議會規劃市中⼼東南⽅之區域為「雪菲爾

⽂化產業特區」(CIQ 特區,如圖 2-5),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歷史緊密連 結,策略定位為:「以⽂化、媒體、⾼科技為主要發展產業,並提供都市與區域 活化之元素」其推動策略為(1)政府介⼊主導與計畫性開發;(2)閒置空間再利⽤

9 〈英國重視藝文價值 制定 10 年文創戰略計畫〉,謝清安,台灣銀行家 2017.2 月號。

10 〈2017 年最新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分布格局解析〉,文創資訊,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基礎建置;(3)產業專區規劃與備援機能;(4)新興廠商扶植與技術培訓;(5) 發展網路與園區⾏銷諮詢協助;(6)⼤學⼈⼒與科技的協助。

CIQ是以發展媒體和⾳樂為主要核⼼產業,發展攝影、電影創作、⾳樂錄 製、圖像設計,進⽽和周邊關連產業互動,雪菲爾市政府過去⼗幾年來⼀連串 市中⼼區市有閒置建物的再利⽤,⿎勵創意廠商使⽤,吸引⼈群來帶動地⽅⽂

化媒體⾳樂產業的成⾧,也是⾏動計畫中重要的⼀環。在 2000 年由市政當局 主導下成⽴ CIQ 機構(CIQ Agency),負責協助地⽅⽂化創意廠商的成⾧、

CIQ的營運和管理,⾄ 2002 年資料顯⽰已有 300 家廠商進駐,創造 2,500 個 就業機會。另外約克夏郡視訊委員會則積極扮演⾏銷機能的⾓⾊。

CIQ的發展在市政當局的介⼊和市政中⼼再⽣的策略主導下,逐漸地有機 式發展,也的確改變雪菲爾市中⼼區舊城市衰敗意象,為雪菲爾帶來發展的象 徵。惟在 CIQ 機構的建⽴後,市政當局的參與減少,並在缺乏私部⾨進⼀步的 投資與互動,現在的 CIQ 也⾯臨如何確保⾧期計畫和永續經營的問題11

圖 2-5 Sheffield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CIQ

資料來源: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Area Action Plan,2000.

11 〈英澳文化園區發展案例〉,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2004,

http://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C90548F2DB23E8B9&sms=AB593F5AE64A02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伯明罕珠寶特區(Birmingham Jewellery Quarter)

英國第⼆⼤城市伯明罕是典型的⼯業製造業城市,和多數⼯業城市處境相 同,伯明罕在七⼋零年代⽯油危機時⼀落千丈,直到 90 年代,伯明罕市政府 制定改造⾧期計畫,以運河為中⼼,改造布林德利區。沿運河兩岸興建⼀系列 商店、餐館、酒吧、咖啡廳等商業設施和圖書館、國際會議中⼼、⾳樂廳等⼤

型公共⽂化設施,加上商辦⼤樓和住宅,創造了 8,000 個就業機會和每年 1.8 億英磅的收⼊。位於城市西北部擁有 200 多年歷史的珠寶特區(Jewellery Quarter,圖 2-6),以珠寶加⼯業成為伯明罕轉型為後⼯業化城市的重要資產。

珠寶特區藉由豐富的歷史背景及具特殊性的產業,利⽤⽂創園區概念復興傳統 產業,將教育及娛樂貫⼊園區的經營概念,擁有 800 多家企業,100 個專業零 售商和 50 名當代設計師,加上政策性的觀光⾏銷策略,促使伯明罕珠寶特區 成為英國珠寶中⼼。

珠寶特區整體⾯積約 1 公頃,並被「英國遺產(British Heritage)」歸為重 要⼯業遺產,園區內有三處遺產保存區,包含聖保羅廣場(St. Paul’s Square Conservation Area)、珠寶特區(Jewellery Quarter Conservation Area)和鑰 匙丘(Key Hill Conservation Area)。1988 年由社區協會「都市聚落論壇會 (Urban Village Forum)和公部⾨,包含伯明罕市政府及英國夥伴共同成⽴「珠 寶特區城市聚落再⽣計畫」(Jewellery Quarter Urban Village Regeneration Framework Plan),伯明罕市政府、國家相關單位和社區產業成⽴「珠寶特區 都市聚落再⽣組織(Jewellery Quarter Urban Village Regeneration

Partnership)。」此計畫初期主要提供園區中傳統產業或⽂創產業免費展⽰空 間,可惜公部⾨對於發展⽂創並無明顯做為,加上⽇漸⾼漲的租⾦影響產業經 營⽽受到批評。「珠寶特區發展基⾦會」(Jewellery Quarter Development Trust, JQDT)於 2011 年設⽴,為社區居民和業者對於社區期望的交流平台,

並藉由 2012 年成⽴珠寶特區企業發展專區(Jewellery Quarter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 JQBID),在扶植企業經營和園區整體發展⽅⾯提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源作為配套措施,達成為期五年(2012-2017)的計畫⽬標:形成園區和產 業間的合作,讓企業和藝術家們共同為經營環境及遊客體驗策劃服務和節⽬。

(蘇安婷,2013)此⼀階段投⼊超過 200 萬英磅,透過活動的辦理,例如社區 清潔、夏季活動等活化了社區,也努⼒的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讓產業發展帶 動了經濟的發展12

3.曼徹斯特北⽅園區(Northern Quarter, Manchester)

曼徹斯特不僅是英格蘭西北部地區政治與⽂化中⼼,也是商業中⼼,以倉 庫眾多聞名於世,別名「倉庫城市」。18 世紀第⼀家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誕

⽣,1789 年蒸汽機取代⽔⼒成為紡織廠的動⼒,直到 1830 年,棉紡織廠已達 99家,由於擁有⽅便運輸的運河、充⾜的⽔和煤炭供應,曼徹斯特以紡織⼯業 開創了⼯業⾰命的先河。⼆次⼤戰後,重⼯業設施受到嚴重破壞,曼徹斯特在 經濟上努⼒從製造業轉向服務型經濟。

北⽅園區位於曼徹斯城市中⼼的北部外緣,現在的北⽅地區充滿先鋒演出 場所、俱樂部、酒吧、獨⽴唱⽚店,還有⼯藝藝術中⼼、中國藝術中⼼,以及

⼤量的⼩型⽂化辦公室和⼯作室。(林厚成,2013)

12

圖 2-6 伯明罕珠寶特區地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利物浦(Liverpool)

⼤英帝國的第⼆⼤港利物浦位於英國西北部,也是知名樂團「披頭四」的 故鄉,位於利物浦港⼝區興建於 1841 年的亞伯特碼頭(Albert Dock),為全英 國⼀級建築(Grade I Listed Building)。在⼯業⾰命時期為⼤西洋東岸的主要 貿易港,也是移民者前往美國新⼤陸的主要出發港⼝。然⽽ 50 年後船塢不敷 使⽤、⼆次⼤戰德軍轟炸、城市航運業衰退、港⼝泥沙淤積,以及六、七零年 代經濟衰退等因素,港⼝⾯臨即將拆除的命運。後幸藉由政府及民間⼒量合 作,1981 年成⽴了「梅西賽德區域開發公司(Merseysi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DC)」負責碼頭的再⽣計畫,耗資 1 億英磅經費,使原本破舊 廢墟搖⾝成為每年吸引 400 萬觀光遊客的熱⾨景點。結合利物浦城市特⾊-包 括海洋發展、港⼝歷史、流⾏⾳樂重鎮、重要歷史建築遺跡,在⼀百⼆⼗九萬 平⽅英尺⾯積內,包括直屬於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的七⼤博物館的梅西賽德海事 博物館與國際奴隸博物館、國家級藝術博物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國⽴海關博 物館及私⼈經營的披頭四故事館;加上利物浦市區受益於房價低廉⽽設⽴藝術 中⼼,無形中在九 O 年代成為英國境內倫敦之外的重要藝術家聚集地。(曾信 傑,2005)亞伯特碼頭結合博物館群發展觀光獲得市民極⼤認同,除了因為⽂

化遺產、博物館闡述的歷史與⽂化與市民記憶有⾼度連結外,它們更提供市民 親⾝參與與協議的機會與權利,使市民能從中找到歸屬感,進⽽以利物浦的⽂

化為榮。因為公共建築提供⼈民⽣活品質,觀光⼈潮湧⼊帶動周邊消費,刺激 經濟發展。居民對於城市發展觀光持正⾯態度,也讓⽂化遺產、觀光與當地社 群間持續維持著正向的關係。

2000年,利物浦申辦歐盟「歐洲⽂化之都」,共投⼊ 2 億多英磅於城市⽂

化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利物浦成功當選 2008 年「歐洲⽂化之都」,根據 Impacts 08 的經濟影響評估,歐洲⽂化之都 2008 年當年共吸引了 970 萬的額 外造訪⼈次(其中有 114 萬⼈次為過夜旅客),佔當年總造訪⼈次的 35%,並 為利物浦與周遭地區帶來了 7.54 億英鎊的經濟影響。在總造訪⼈次中,有 2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萬⼈次來⾃於英國以外地區,其中⼜有 97%之訪客為⾸次造訪利物浦13

(⼆)澳洲

依據澳洲創意產業與創新研究發展中⼼(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nnovation, CCI)2013 年澳洲創意經濟報告顯⽰,創 意產業在澳洲呈現績效最好的產業之⼀,每年產值⾼達 910 億澳幣(相當於台 幣 2.18 兆)。創造就業部分,2011 年總創意產業就業⼈⼝⾼達 61 萬⼈,約佔 澳洲整體就業⼈⼝ 6.2%。其中 2006 ⾄ 2011 年期間創意產業就業成⾧率相較 整體經濟更⾼出 40%。(鄧育奇,2016)

澳洲為發展⽂化產業,選定布⾥斯班奇雲⾓(Kelvin Grove, Brisbane)這個 地⽅做為創意產業聚落據點,配合整體性的造鎮計畫,昆⼠蘭州政府和昆⼠蘭 科技⼤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T),於 2002 年在 QUT 的 Kelvin Grove校區,共同建設了昆⼠蘭創意產業園區(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 CIP),佔地 16 公頃(如圖 2-7),包含 QUT 的原始校區、健康與⽣技 研究所、資優孩童創意學校、學⽣宿舍、國民住宅、⾼級公寓及完整的⽣活機 能社區,2004 年 5 ⽉正式啟⽤,是澳洲第⼀個致⼒於商業、學術、研發的創意 聚落,產、官、學共同合作發展模式,園區內有三個企業中⼼(包含育成中⼼

CEA)、兩個研究中⼼和⼀個創意產業學院(Creative Industries Faculty),包含

⾳樂、創意寫作、廣告、新聞、設計、舞蹈、視覺藝術、電視媒體、動畫等⼤

學部科系,更匯聚印刷媒體、視覺表演藝術、⾳樂創作和出版、新媒體、廣播

學部科系,更匯聚印刷媒體、視覺表演藝術、⾳樂創作和出版、新媒體、廣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