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壹 壹 壹

壹、、、、國家認同的定義國家認同的定義國家認同的定義 國家認同的定義

「國家認同」是一個多維概念,它在各個學科都得到了發展與分析,且與其 相關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關於「國家認同」的定義出現在大量的文獻中,但不 同的學者對其定義有不同的看法。蕭高彥(1997)認為國家認同可界定為公民對 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主動的認同,由之產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願意積極地為共同生 活效力,而且在共同體有危機時願意犧牲自我,而共同體內成員政治意識的表 達、理性語言的運用過程,以及具有情感面向的凝聚力構成國家認同的三種主要 特色;施正鋒(2001)認為「國家認同」一詞相對應的英文為 national identity,

由於英文的 nation 不僅可以用來指涉「民族」,因而在學術界、政治上或媒體上,

「國家認同」往往蘊含了「對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國家的認同」兩種意義;劉 阿榮(2005)指出,國家認同係指國家的構成人員對國家的一種歸屬感,國家認 同可使人積極的為國家效忠奉獻,可使人消極的不背叛國家,不妨礙國家的生存 與發展。鄭富興(2005)認為國家認同感是個人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 治身份並產生歸屬感;郭豔(2004)認為,國家認同就是在有他國存在的情境下,

人們構建出對某一國家的身份感;佐斌(2000)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國家 認同感是人民對自己國家成員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一個包括許多成分的複雜的 心理結構系統,這些成分可以相對地被區分為知識與觀念亞系統、情感與評價亞 系統。

認同是一種認知、歸屬、接納的心理狀態,具有思想、價值、信念與行動準 則的內涵。白魯恂(Lucian W. Pye)等人便認為國家認同問題是國家最根本的問

題。在自我認同上,「我是誰?」便是一個與認同最直接相關的問題,而自我認 同便是其解答。然而在集體認同上其難度與之俱增。在團體中的問題變成「我們 是誰?」(周珊讌,2003);而伊士頓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種的「政治社群歸屬感」,

是系統內成員之間相互有「群體之內」(in-group)或「吾儕群體」(we-group)

的感覺,並認為自身為政治系統的一部份,根據某些共同的標準,如領土、血緣、

宗教等來排除其他成員(陳信義,2003)。

按照學界普遍的觀點,國家認同是使國民和國家結合起來的橋樑。所謂國家 認同,是公民對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主動的認同,由此產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願意 積極為共同生活效力,而且在共同體有危難時願意犧牲自我。國民國家認同感的 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效能,也標誌著國家和國民結合的緊密程 度和國民生活於國家中的舒適程度。國民的國家認同是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

只有當個人確認了自己的國民身份,才會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聯繫起來,

自願地擔起責任。獲取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成為國家制度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貳 貳 貳

貳、、、、國家認同的層面國家認同的層面國家認同的層面 國家認同的層面

國家認同是一個多維概念,加上各學者研究的旨趣不同,探討國家認同的維 度和測量指標也不一致,導致目前臺灣學界對國家認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陳慧 萍(2005)整理國內各學者對國家認同所下的定義發現,有些學者對國家認同取 決於國家構成要素(土地、主權、人民)的認知概念,有些學者將國家認同看成是 依照某種認同標準所決定的情感歸屬,另外也有學者從國家政治體制的認同來理 解國家認同。從她的歸納整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家認同感實際上蘊含著認知 與情感兩大系統。

一一 稱等等(Barrett, 2004)。

((

((四四四四))))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認知認知認知認知

國家認同感必須瞭解人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血緣關聯的知識信念。我國學者 江宜樺(1998)認為國家認同層面之一是「族群認同」,指的是國家成員因客觀 的血緣連帶或主觀認定的族裔身份,從而對特定族群產生認同感。因為國家有時 被視為是一個集體的大家庭,其中成員是相互認同的,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 先,所以成員才願意相信,並願意主動歸屬到一個廣泛且相互關聯血緣關係的社 會脈絡下。

二 二 二

二、、、、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

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主要是感覺、情感與評價所構成,本研究分四大方面 進行探討:

((

((一一一一)))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 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

個人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就是對某人而言,他可能主觀認定「國家」

身份是相當重要的;但對其他個體主觀認定而言,其他的社會認同項目,如性別、

身份或職業身份,可能就比國家身份重要(Barrett, 2000)。

(二二二二)))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

人們對於國家認同與領土的情感依戀是相當強烈的,某些國家強烈到可能會 引發兩國的戰爭,如以阿之間的衝突。所以人們將國土被侵佔,當作是對自己的 侵犯,爲了保衛領土,國家成員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衛家園。有些人們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國家認同,但是某些國家的人們卻很容易 移居到國外,或是很容易改變他們的國家忠誠度,因此對國家依戀感越深的人,

其國家認同程度越高(Barrett,2000)。

((

((三三三三)))國家歸屬感)國家歸屬感國家歸屬感 國家歸屬感

陳文俊(1996)提出「族群認同」的觀念,他認為群體的成員對自己所屬群 體懷有心理上的歸屬情感,它是個人主觀的認同與認知,又奠基於個人與團體的 歷史經驗中。人們對於自己國家人群的歸屬情感,這代表了一種人群的親近感,

人們會喜歡接近與其國際相同的人群。同時,也因為人們在團體中具有完整且平 等的成員身份,個體在其中能夠擁有歸屬感,當然主觀的歸屬感也與國家凝聚和 團結力有極大的相關程度(Barrett, 2000)。

(四四四四)))國家自豪感)國家自豪感國家自豪感 國家自豪感

陳文俊(1997)認為「國家自豪」就是人民感到他擁有的團體是獨立無二的,

以及對國家產生一種尊榮的情感。Barrett(2000)指出人們的國家榮辱感、民族自 豪感、民族自尊心等社會情感,會直接被國家象徵物所引發,例如:唱國歌或看 見國旗,就會引發人們的國家自豪感或提高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另外,Barrett 更進一步說明,社會情感也可能透過一些特殊的社會事物所觸發,例如,有選手 自奧運獲得金牌或是得到國際大獎,則會引發民眾的國家自豪感。

參 參 參

參、、、、國家認同的構面國家認同的構面國家認同的構面 國家認同的構面

當前學界對國家認同構面各有不同的說詞。Anthony D. Smith(1991)認為國家 認同的面向太多,但最基本的國家認同需求必須具有:一個歷史的領土或國家、

共同的神話或歷史記憶、共同的大眾文化、共同負擔的法律權利與義務、休戚與 共的經濟利益。黃俊傑(1999)在探討臺灣意識時,指出其應包含「文化認同」

與「政治認同」兩個層面。王前龍(2000)發現,國家認同在對「民族」(nation)

的認同之外,也包含對「國家」(state)或「制度」的認同,因此他認為國家認

同的內涵大致上可分為「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而蕭高 彥(2003)則認為國家認同至少有三種特質:它是共同體成員對其憲政體制和集 體目標之選擇,也就是政治意志之表達;另一方面,認同必然以論述的方式呈現,

從而牽涉到理性與言語之運用;最後,國家認同構成正當性不可或缺之基礎,因 而必須能形塑公民行為的動機,也就是必須要有形成凝聚力的情感面向。因此,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國家認同有兩種主要觀點:文化民族主義與憲政愛國主 義,前者代表「文化社群傳統所激發的情感凝聚力」,後者則重視「憲政結構所 提供理性反思的現代化意識」。

本研究中主要採用 Keillor 和 Hult(1999)的結論,將國家認同感分為四個構 面,它們分別是國家傳統、文化同質性、信仰體系和本國中心主義,以下就這四 個構面分別進行解釋並總結相關的文獻研究:

一、國家傳統國家傳統國家傳統國家傳統

國家特徵包含了某個特定的國家或地區所具備的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文化 特徵和歷史特徵等一系列構面,因此國家特徵是一個多維概念(Gellner,1983)。國 家特徵所象徵的血緣、文化或歷史等同質性,使得形塑齊一民族特徵性同化工 程,成為鞏固國家主權地位或凝聚國家認同的先決條件(鄧瑋羚,2008)。國家 特徵是各個民族對國家的集體認同,就其實質內涵而言,它能夠凝聚民眾向心 力、鞏固統治權力(施正鋒,2002)。Keillor et al 透過三個層面來反映國家傳統,

這三個層面分別是,「我們的歷史存有至今後世仍敬仰之重要人物」;「我們的 強盛之處,即在於強調歷史的重要性」;「我們擁有優良的歷史傳統」。為了便 於測度,本文也以這三個層面作為測量「國家傳統」的三個尺度。

在相關的文獻整理中,學者多數是從臺灣歷史傳統、制度體系等方面闡述當 前國家傳統面臨的發展趨勢。劉阿榮(2006)從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角度出發,

在相關的文獻整理中,學者多數是從臺灣歷史傳統、制度體系等方面闡述當 前國家傳統面臨的發展趨勢。劉阿榮(2006)從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角度出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