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暨管理學院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建宇

博士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

關聯性研究

關聯性研究

關聯性研究

關聯性研究

研究生:黃淑雅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2)

謝 誌

首先,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林建宇博士及李炳昭博士,兩位老師悉心的 教導使我得以完成論文。回想來時路,在我找不到頭緒、分不清楚方向之際, 老師不時的提供我意見、給予我機會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使我這一路走 來,能很順遂、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卻讓 我獲益匪淺,尤其是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更是我學習的典範。此外,還要 感謝黃東治所長,在研究過程中提供諸多的建議與指導。 其次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我的公公、婆婆在這一段時間,幫忙照顧 接送我的女兒,謝謝我的先生幫我解決所有的電腦問題,謝謝我的女兒能乖 巧、聽話並配合大人的安排。因為他們強而有力的後盾,我才有支持奮鬥下 去的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同學及同事,動用關係 幫我發放問卷,也要感謝所有協助填寫問卷的朋友。因為有你們的情義相 挺,才能成就這份喜悅。 淑雅 謹誌於彰化 100.07

(3)

中 文

文 摘

摘 要

國民國家認同觀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效能,也標誌著國 家和國民結合的緊密程度和國民生活於國家中的舒適程度。因此提升國民的國家 認同觀意義重大,然而在提升國家認同觀的過程中,教育和運動是激發民眾產生 政治、社會和文化上國家認同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基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 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並以彰化縣國小體育教師為研究對 象,試圖藉由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個體背景,探究國小體育教師國家認同觀之國家 傳統、文化同質性、信仰體系以及本國中心主義的差異性為何。本研究藉由問卷 調查,取得有效樣本 206 份,利用單因素變異數分析以及相關性分析。得出如下 結論: 1. 目前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大多傾向於親和性與嚴謹性。 2. 不同背景變數之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並不完全存在差異。 3. 不同背景變數之國小體育教師之國家認同觀並不完全存在差異。 4.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相關性並不顯著。 關鍵詞:人格特質、國家認同觀、 國小體育教師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PE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ational identity

Abstract

The strength of national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ies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lso marks the level of close combination of state and national citizens, and the level of comfortable of national life in the country. Therefore, it’s significant to enhanc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in view of enhanc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and spor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ums that stimulate people to hav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national identity. Because of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PE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 and we asked a sample of elementary PE teachers from Changhua County, by use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sonal backgrounds, w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n elementary PE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By use of questionnaire, a valid sample of 206 responses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1) Elementary PE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tend to be affinity and rigor.

(2) 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PE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in term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3) 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PE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y in term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PE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eachers’ personality traits.

(5)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關聯性研究

目 錄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II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III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V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VII

第一

一章

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8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意涵……….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11 第二節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24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關聯性相關文獻回顧………...……….35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1 第二節 研究假說……….…………..44 第三節 變數操作性定義及衡量……….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執行程式……….…..49

(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52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3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資料分析與解釋

資料分析與解釋

資料分析與解釋………..55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55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57 第三節 相關性分析..……….………69

第五

五章

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9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95

參考

參考

參考

參考文獻

文獻

文獻

文獻

………..……….97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113

(7)

表 目

目 錄

表3-3-1 NEO-FFI量表各構面之題號….…..………...………...47 表3-3-2 國家認同觀量表各構面題項…..………..…49 表3-4-1 彰化縣國民小學規模與班級數統計表….…..………...…...51 表3-4-2 問卷樣本寄發回收統計表……..………..…51 表4-1-1 樣本資料次數分配表…..………..…56 表4-2-1 神經質量表之信度分析…..………..58 表4-2-2 神經質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58 表4-2-3 神經質量表因素分析結果…..………..59 表4-2-4 外向性量表之信度分析…..………..60 表4-2-5 外向性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60 表4-2-6 外向性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1 表4-2-7 經驗開放性量表之信度分析…..……….………..62 表4-2-8 經驗開放性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62 表4-2-9 經驗開放性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3 表4-2-10 親和性量表之信度分析…..………..……….64 表4-2-11 親和性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64 表4-2-12 親和性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5 表4-2-13 嚴謹性量表之信度分析…..………..………….66 表4-2-14 嚴謹性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66 表4-2-15 嚴謹性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7 表4-2-16 國家認同觀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67 表4-2-17 國家認同觀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8 表4-2-18 國家認同觀量各個構面之信度…..………...69

(8)

表4-3-1 研究變數與構面之 Pearson 相關分析…..……….70 表4-3-2 不同性別受試者之人格特質差異性比較…..………..71 表4-3-3 不同年齡受試者之人格特質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73 表4-3-4 不同教育背景受試者之人格特質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74 表4-3-5 不同族群受試者之人格特質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76 表4-3-6 不同政治認同受試者之人格特質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78 表4-3-7 不同性別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差異性比較…..………..79 表4-3-8 不同年齡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0 表4-3-9 不同教育背景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1 表4-3-10 不同族群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2 表4-3-11 不同政治認同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4 表4-3-12 不同神經質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5 表4-3-13 不同外向性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6 表4-3-14 不同經驗開放性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7 表4-3-15 不同親和性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8 表4-3-16 不同嚴謹性受試者之國家認同觀變異數分析比較摘要表…..……..89

(9)

圖 目

目 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2 圖 3-1-2 研究流程圖……….43

(10)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家認同觀是個體擁有有關於其所屬國家的群體身份意識,以及由該群體身 份意識伴隨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心理歸屬。個體國家認同觀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個 體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歸屬於某一政治共同體,意識到自己具有某國成員的身份資 格(劉國強、謝均才,2004)。國家認同觀是多民族國家屹立於世界的重要基礎, 它也是使國民和國家結合起來的橋樑。國民國家認同觀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在 現代化過程中的效能,也標誌著國家和國民結合的緊密程度和國民生活於國家中 的舒適程度。國民的國家認同是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只有當個人確認了自己 的國民身份,才會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聯繫起來,自願承擔起責任。臺灣 民眾對國家認同的混亂是現階段臺灣政治發展中最顯著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分歧 所在(吳乃德,1996),它是造成現今臺灣社會許多重大爭議的根源,也是影響 臺灣民主深化一項相當不利因素。一般而言,國家由領土、主權、人民和政府構 成,由政府來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在 20 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臺灣社會雖有 省籍情結、族群緊張的問題,但尚未具體浮現國家認同之爭。究其原因,除了臺 灣與大陸之間深厚的血緣、歷史及文化淵源外,臺灣民眾長期在大中國認同的薰 陶下,自然地對「中國」產生了祖國的情感與想像,因而「一個中國」一直是大 多數人在思考中國或臺灣問題時最主要的根據(張炎憲,1993)。雖然隨著兩岸 情勢的變化,民眾不再將大陸的共產政權視為匪寇而欲「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 胞」。但大體而言,對於兩岸同屬於一個民族以及以和平統一為遠程目標並無太

(11)

按照美國學者魯斯托(Dankwart A. Rustow)的觀點,發展中國家進行民主轉 型的唯一前提條件是「國家統一」。因爲只有一個國家的全體人民對其所從屬的 政治體制具有高度的認同感,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在民主制度下「國家領土疆 界的穩固和國民構成的延續性」。可見,在後現代化國家(或地區)實行民主化, 全體人民對於其所從屬的政治體制的高度認同感是一個必要條件,而臺灣恰好在 這點上存在著先天不足。省籍矛盾、族群矛盾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就決 定臺灣的民主化進程會發生嚴重的變異。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省籍與族群矛盾 始終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伴隨著政治自由化、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歷程而來 的,自由化後言論尺度大開、再加上民主化後選舉操作的需要與政治人物的推波 助瀾,以及本土化後臺灣主體意識高揚,使得過去的省籍情結以及潛藏在檯面 下,對以中國主題為原則所建構的政治制度之質疑,演變為國家認同的爭議(王 甫昌,2004)。 以往的研究探討了個人背景變數對國家認同的影響(陳文俊,1994;葉孟宗, 2003);國家認同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陳怡昌,1997;謝易峻,1996);各 項政治化途徑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聯(陳信義,2003;陳韋碩,2001;蕭揚基, 2002);全球化對國家認同的影響(江玉貞,2004;袁鶴齡,2003);國家認同 與教學之間的關係(陳昭男,2001;蔡佩蓉,2004)以及國家認同的建構(趙志 龍,2008)。就個人背景與國家認同觀之間的關聯性而言,陳昭男(2001)認為 屏東縣國小教師的年齡、教育背景、族群及政黨認同等背景變項會影響其國家認 同觀;蕭揚基(2002)也認為在個人背景方面,性別、年級、省籍、學期總成績、 對兩岸未來發展的意見、家人常閱讀的報紙、家人的政黨傾向對國家認同的影響 顯著,但是學生是否擔任班級幹部、社會科成績、父母婚姻關係、家人經常收看

(12)

的電視節目以及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國家認同的影響並不顯著。陳慧萍(2004) 認為不同背景高中學生在國家認同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政黨傾向與族群是影響 國家認同態度的重要變項。透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出,個人背景會在一定程度 上影響國家認同觀。 人格特質是用來表達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達以及行為特性的總和,大 部分都是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一種獨特性質(周惠莉,2003)。一般而言, 人格特質可以分為五大類,即經驗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親和性和神經質。 其中經驗開放性係指某人具有好奇心、富有創造力、喜歡求新求變;嚴謹性係指 某人具有努力、負責的心理,若個人對於追求的目標越少的話,其嚴謹程度會越 高;外向性係指某人為健談、熱情的;親和性係指某人值得信賴、仁慈、對人有 禮貌;神經質係指某人對任何事情皆會產生焦慮、緊張以及不安感,且呈現悲觀 的心理。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個人背景對於人格特質具有顯著影響。其中性別在 人格特質上有顯著差異,比如女性員工的「嚴謹性」要大於男性員工(傅衡宇、 餘坤東,2006),並且Barrio、Aluja和Garcia透過研究西班牙青少年發現女性在 「嚴謹性」及「開放性」的特質得分都高於男生;在「外向性」方面,男性員工 要顯著高於女性員工(傅衡宇、餘坤東,2006),且劉奕蘭(2009)以臺灣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瞭解臺灣大學生的認知發展、人格特質、生活經驗及自我發 展的關係,研究發現男生在「外向性」方面要低於女性;在「神經質」方面,大 量研究也發現不同性別之「神經質」特質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張同廟、劉維群, 2007;傅衡宇、餘坤東,2006;黃彩霖,2002);不同性別之「親和性」特質方 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劉奕蘭,2009;蔡依潔,2003)。此外,大量研究也已經表 明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位和年資等之人格特質具有顯著差異。

(13)

以往研究雖有探究個人背景與國家認同之間以及個人背景與人格特質之間 的關聯,但鮮有文獻就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系統性的深究,但 人格特質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徵,具有支配個人行為的能力,使得個人在變 化的環境中給予一致的反應,而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個人心理行為的表 現,這種行為也必然會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因此在同一時期不同人格特質個體 的國家認同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Bergh & Robin, 2010)。此外,個人背景的差 異會導致國家認同與人格特質的差異性,由此亦可以判定人格特質的差異性對國 家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爲了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加強國家認同在民族政 治整合中的作用以及國家凝聚力,我們必須就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之間的關聯 性作出評判,因為只有瞭解了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聯性,才能採用針對 性的策略來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觀。基於此,探究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 聯性就成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此外關於個人背景與國家認同以及人格特質之間 關聯性的研究結論還存在較大的分歧,因此個人背景與國家認同以及人格特質之 間的關聯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學校爲第二個政治社會化的機構,當個人逐漸長大成熟而開始探索家庭以外 的政治環境,首先遇到的場所便是學校。學校老師的政治信仰,係透過有意識的、 有計畫的教學,以及非正式的透過學校環境裡無意中及偶然的經驗(張華娟, 2008)。師生互動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課。不論是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學態度、教學行為、教學風格或是領導方式,對學生政治社會化都具有影響性。 有研究指出,影響學童政治社會化最大的因素屬學校因素,而在學校因素中,又 以教師對學童影響最大(張智全,2003),張智全(2003)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 的互動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教師在教學情境中的言行舉止、態度、教學方式、領

(14)

導方式和師生關係,均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社會化產生內化的影響。更為重 要的是,未成年的孩童其政治社會化過程受師長影響程度,與其年齡呈現負相 關。亦即,對國中小學學童的政治社會化而言,學校佔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學校 因素中,又以站在第一線與學生互動最頻繁的教師影響最大。吳明清(1983)研 究指出,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念,年級越低者,受教師影響最大;年級越高者, 受同僚的影響最深。教育本身具有傳遞價值觀念的功能,教學活動亦爲價值塑 造、態度涵養的過程,故教師爲學童社會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因為教師不僅是政 治權威的代表者,也是政治文化的傳遞者。而學校其他活動更是有意無意地表達 主觀意識或政治文化,如同升旗典禮,主要目的為培養學童愛國心與國家認同感 (黃光雄,2006)。美國政治學者 Key, V. O. (1961)認為學校教師的政治教學是 在灌輸未來公民政治秩序的基本觀念與價值。因此,教師政治教學對學童政治社 會化的影響具有集中、統一、操縱和有計劃的特性。袁頌西(2004)認為教師教 學行為有雙重效果:其一爲明示的、正式的或直接經由計畫的教育程式傳遞學生 有關政治的知識、政治信仰等;其二爲暗示的、或非正式的經驗或影響,如教師 利用國定假日舉行紀念儀式以灌輸兒童愛國的情操。除此以外,教師的行事風 格、教學方式以及對於兒童的一般態度,也無形中影響到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因 此教師教學行為被認為是最重要、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政治社會化工具(Hess & Torney, 1967)。 林水波(1973)認為教師在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舉足 輕重的,他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教師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 一 一 一 一、、、、教師教師教師教師爲爲爲爲政治權威的代表政治權威的代表政治權威的代表政治權威的代表 教師對學生而言,是一個社會權威的代言人,且其權威角色對學生而言,相

(15)

較於雙親通常更具有新奇感。學生在學校情境中,觀察和模仿教師權威的模式, 以及學習如何服從權威。如教師有效運用獎懲製度,並落實於常規運作中,使學 生知曉服從權威就能得到獎勵,反之將受到懲罰。 二 二 二 二、、、、教師教師教師教師爲爲爲爲政治文化的傳遞者政治文化的傳遞者政治文化的傳遞者政治文化的傳遞者 教師教學的本質,即係在從事文化傳遞。政治文化是一國政治體系運作的依 據,教師負責傳播一國的信仰、價值標準,亦即在從事政治文化傳遞工作。如小 學教師教導學生愛國家,尊重國旗;高中三民主義課程等。 三 三 三 三、、、、教師教師教師教師爲爲爲爲室內學習文化的創造者和控制著室內學習文化的創造者和控制著室內學習文化的創造者和控制著室內學習文化的創造者和控制著 教師的教學方式、領導風格、價值觀念以及其對學生的一般態度,均在無形 中影響學生的學習。Dawson 和 Prewitt(1969)提出,教室文化可以塑造學生對於 成就、變遷、公平競爭、環境控制、合作以及服從和競爭的態度。故教室的氣氛 爲民主或獨裁,完全取決於教室如何運用其權威人物的角色而定。 由上述可知,教師既是文化的傳播者、政治權威的代表、同時也是教室內學 習文化的創造者和控制者。且因教師特殊的身份,故其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實 不容忽視,尤其教室領導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至深。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認同」作為自我主體的「心理歸屬」,與其說是理性的意識、選擇的結果, 還不如說是潛意識、情感的產物。穩定的認同是和諧生活的要件,否則就會使人 陷入「認同迷失」的困境,最終導致自我意象的割裂、失去中心,迷亂的感覺與 價值瓦解的恐懼(鄧志松,2005)。而作為國家社會中的一部份,個人唯有在「個

(16)

人認同」與「國家認同」協調一致且持久有效時,方才覺得自在。由此可知,國 家認同觀對整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爲了提升國民之國家認 同觀,其基礎便在於國民教育,透過正確地看待,視其為常態,進而思考如何合 理應因,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國家認同在這個開放多元社會中的發展。而教師作為 國民教育的重要承擔者,其國家認同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國家認同觀,從而對整 個國民的認同觀產生影響。因此,只有先提升教師的國家認同觀,才能提升整個 國民的國家認同觀。 另一方面,體育運動與國家認同之間也呈現出關係錯綜複雜關係,且存在多 面向和爭議,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受到不少學者的廣泛注意和討論(黃東治,2006; Bairner, 2001; Caldwell, 1982; Hargreaves, 1992; Maguire, Jarvie, Mansfield & Bradley, 2002; Smith & Porter, 2004)。特別是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以及在不同的時 空中,運動文化皆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並透過運動的儀式、賽會和參與,讓人 產生對自己群體的認同和歸屬感。由此可見,體育運動是激發民眾產生政治、社 會和文化上國家認同最重要的媒介之一。 所以,研究體育教師的個人特質與國家認同觀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體 育教師的個人情感、思考模式、感情表達以及行為特性等人格特質影響了自身的 國家認同觀,而其透過國民教育將這一觀念傳達給受教育者,從而不斷影響整個 國民的國家認同觀念。這一影響作用在國小教育中表現最為明顯。兒童自身的認 同感很低,對群體的態度、信念等價值也無法內化到個體(Doyle、Beaudet & Aboud﹐1988),所以兒童國家認同觀的形成在於兒童何時視自己為國家此一「心 理團體」中的一份子,而且兒童政治社會化與他們的認知與情感發展是平行的

(17)

子之後,他就會學習團體成員所共同認可的某些信念、態度、價值觀與行為方式, 同時內化並且表現在兒童的言行中。綜上所述,研究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對國 家認同觀的影響就成為本研究的重要議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國小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探究其人格特質對國家 認同觀的影響。本研究目的如下所述: 一、探究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之影響及其差異性。 二、探究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及其差異性。 三、探究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的影響。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擬定待答問題如下: 一 一 一 一、、、、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 (一)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包含哪些構面因素? (二)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包含哪些構面因素?不同個人是否有所差別? (三)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其人格特質的影響如何?各因素影響作用的差異 性如何? 二 二 二 二、、、、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及其差異性為何??? (一)國小體育教師國家認同觀包含哪些構面因素? (二)國小體育教師個人背景與其國家認同觀的影響如何?各因素影響作用 的差異性如何?

(18)

三 三 三 三、、、、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的影響為何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的影響為何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的影響為何?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的影響為何?? (一)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國家認同觀的影響如何? (二)國小體育教師之人格特質各構面對國家認同觀各構面影響的差異性如 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意涵

名詞解釋與意涵

名詞解釋與意涵

名詞解釋與意涵

茲將本研究有關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壹 壹 壹 壹、、、、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 本研究所指的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對環境表現出一種異於他人的態度。由於受 到不同外在環境、心裡成長與發展過程的影響,人格特質表現為個體有別於他人 思想與行為的持久特性,其不但是一種具有特定成份組織結構,並隨著環境不同 產生不同反應之動態特性,進而決定個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達以及行為模式。 人格特質的內涵包括了許多面向,哪些面向能確定不同人格特質的差異?可 以由哪些面向衡量其與國家認同之關係?不同的學者的主張各異。從 1940 年代 到 1960 年代,研究人格特質的學者獲得一個相似的結論:人格包含五大類特質, 一直到 1980 年代之後,最被廣為接受的則是 Costa 和 McCrae 所分類的五大人 格特質,因此,本研究主要參考 Costa 和 McCrae 的研究結論,整理出本文的人 格特質構面。人格特質的內涵意指五大人格向度「Big Five」,分別為:神經質 (Neuroticism) 、 外 向 性 (Extroversion) 、 經 驗 開 放 性 (Openness) 、 親 和 性 (Agreeableness)以及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

(19)

貳 貳 貳 貳、、、、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所謂國家認同,是公民對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主動的認同,由此產生的凝聚情 感使公民願意積極為共同生活效力, 而且在共同體有危難時願意犧牲自我。本 研究所指的國家認同包括有主觀的認知,即「對共同體的歸屬感」以及客觀的條 件,「對國家構成要素的認知信念」。 由於 Keillor 和 Hult 以東亞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韓國,臺灣、泰 國和新加坡,而發展了「國家認同觀」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並且其定義 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同(Phau, I., Chan, 2003)。因此,關於國家認同的內涵,本研 究參考 Keillor(1996)等人關於「國家認同觀」的研究結論,整理出國家認同的含 義包括:國家傳統、文化同質性、信仰體系和本國中心主義四個維度,並基於國 家認同的理論與內容兩個方面對國家認同尺度進行驗證。

(20)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小體育教師人格特質對國家認同觀之影響,因此 本章將針對人格特質與國家認同觀等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探討,本章共有三節, 第一節為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第二節為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第三節為人 格特質與國家認同關聯性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

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

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

人格特質相關文獻回顧

壹 壹 壹 壹、、、、人格特質的定義人格特質的定義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特質之概念型定義,主要為描述個人在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刺激時所 產生的反應,該反應具有穩定性與特殊性。個人具備之特質的養成可能來自於生 理、心理、社會等交互影響。林宗鴻(1997)認為人格定義是一種源自於個體內 的一致性行為模式和內在歷程,其中所謂的一致性行為模式是代表不論何時、何 地,個人的行為都可以輕易的被辨識,具有一致性,內在歷程則是包括會影響行 為和感覺的內在情緒、動機以及認識等歷程。周惠莉(2003)則認為人格特質是 用來表達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達以及行為特性的總和,大部分都是用來區 別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一種獨特性質。因此,人格特質是一種與他人互動的模式, 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因而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模式(曾靚雯,2009)。 這種模式往往具有穩定性,並且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透過它我們約略知道此人 的性格特質,同時也能從一個人的性格特質預測其可能的行為表現(劉怡芝, 2009)。袁明煜(2010)認為人格特質是個體對環境表現出一種異於他人的態度。 人格特質是個人對於外在環境的反應,對應於與他人不同的內在特質,進而決定

(21)

個人之行為模式。由於每個人心理成長與發展過程都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特質,且為一種個體有別於他人思想與行為的持久性,不但是一種具有特定成份 組織結構,並隨環境不同產生不同反應之動態特性,進而決定個人行為模式。 由上述研究的觀點可以推知,國家認同觀作為個體的一種內在思想,這種思 想反應出個體的行為模式,而這種行為模式卻恰是人格特質所決定。因此,國家 認同觀可以說是人格特質某一構面之體現,並且國家認同觀會受到環境的刺激而 發生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將人格特質看作是決定個體國家認同觀的內在動力。 貳 貳 貳 貳、、、、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 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 人格特質理論起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 Allport 和 Cattell 以及英國的 Eysenck。人格特質理論認為,特質是決定個體行為 的基本特徵,是個人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驗評量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單位。隨 著人格心理學的發展,人格特質理論也不斷完善,其中特質學派對人格特質理論 的貢獻較大,現針對特質學派的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過程整理敘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ALLPORT(1897-1967)的特質論的特質論的特質論的特質論 Allport 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礎,是心理組織的基本構建單位,是每個人以 其心理為基礎而形成的一些穩定的性格特徵,他將人格特質區分為共同特質 (common traits)和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s)。共同特質是個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質, 所有人都具有這些人格特質,人與人之間可以在這些特質上分別加以比較,如外 向性,任何人都具備這一特質,個體之間的差異只在於不同的人具備此種特質的 多寡或強弱不同而已。個人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代表著個人的獨特行為傾向。 此外,Allport 又將個人內在特質細分為三種形式特質:基本特質(cardinal traits)、 核心特質和次級特質,其中基本特質係指最能代表個體特點的人格特質,它在人

(22)

格特質結構中處於主導性地位,影響個體行為的各個方面;核心特質係指個體性 格的核心成份;次級特質係指個體的某種具體偏好或反應傾向。顯然,某種特質 是個體的基本特質,但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卻是核心特質,在第三個人身上可能只 是次級特質。 二 二 二 二、、、、CATTELL(1905-1998)的因素分析特質論的因素分析特質論的因素分析特質論的因素分析特質論 Cattell 認為人格的基本單位是特質,因此有必要對人格特質做分類,就像化 學元素週期表那樣。他認為人格的元素是那些通常共同變化的特質或行為。換言 之,特質係指彼此相關的一些行為,他透過因素分析的方法將特質進行區分。第 一種方法將特質區分為一般特質與獨特特質。一般特質係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 有這個特質,只是程度不同。人之所以不同在於他們擁有不同總額或者程度的一 般特質。獨特特質是只有少數人擁有的某部份人格,而使其與眾不同。第二種方 法將特質區分為能力特質、氣質特質和動態特質。其中能力特質是決定一個人朝 向目標去工作的效率有多高;氣質特質係指個體普遍的作風和行為情緒的傾向; 動態特質是行為的促發力量,並定義我們的動機、興趣與抱負。第三種方法將特 質區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係指幾個相關但非從同一來源而來的人 格特徵;根源特質則是每個根源特質都會產生某些行為面向。此種分類方法是根 據特質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區分。而根源特質在 Cattell 人格系統內是人格最基本 的元素。Cattell 依據上述分類概念,透過因素分析發現 16 種根源特質為主要人 格基本因素,並於之後發展為 16PF 量表。 三 三 三 三、、、、EYSENCK(1916-1997)的特質論的特質論的特質論的特質論

Eysenck 在 1967 年,依據 Hippocrates 與 Galen 類型論及 Jung 與 Wundt 的相 關觀察,在人格理論上藉由 Hippocrates 與 Galen 與其他人的觀點,將人格分為

(23)

四大象限「內傾-外傾」與「神經質」並具有高低層次特色。Eysenck 認為人格特 質分為類型、特質、習慣反應和特殊反應四個水準。最底層特殊反應水準,是個 體對一次實驗性試驗的反應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最基本的「個別反 應」,屬於誤差因素。其上為習慣反應水準,例如重複實驗和生活情境重現,一 個人就會以相似的方式反應,屬於特殊因素。特質水準係由一個人的習慣反應所 構成的個人的人格特質,屬群因素。最上層的類型水準,是基於人格特質的相關 而顯示的類型,屬於一般因素。在特質形成來源觀點上,Eysenck 表示特質與向 度主要為遺傳所決定,雖然研究證據顯示外向與神經質比精神病性向度具有更強 的基因成份,此外 Eysenck 並不排除環境與情境對人格的影響。 參 參 參 參、、、、人格特質的分類人格特質的分類人格特質的分類 人格特質的分類 人格特質通常被認為可以由明顯的特定反應來量測,例如外向性者通常是喋 喋不休,較少傾聽他人;而通常所謂的神經質者做事或言談就有時表現出疑神疑 鬼之慮。大量研究者依據專業,從不同角度切入來分析個體的人格特質,目的是 爲了深入瞭解人們的內在思考模式以及外在的行為表現,最終再依原則加以分類 (彭意維、葉怡矜,2006)。 一 一 一 一、、、、常見的二分法分常見的二分法分常見的二分法分常見的二分法分類類類 ( ( ( (一一一一))))AB 型的分類: Hansson 等(1983)指出 A 型性格者缺乏耐性,都想要在很短時間內來做完更 多的事情,所以常常是事必躬親,不易授權,經常努力並可獨立完成工作,這是 有與時間競爭的意味,會為自己設定高標準,傾向持續在工作上來證明自己的能 力,也會因為小小的失敗或挫折而引發被否定的感覺。總之,A 型個性者是積極 進取、成就慾望高且具有高度的競爭性。反之所謂的 B 型個性者則是較具有耐

(24)

心,做事沉著而穩定,凡事期望能依時依序而為,成就慾望通常較低,因此有時 卻有給人做事消極的感覺。AB 型人格即綜合 A、B 二種人格特性者。 ( ( ( (二二二二))))內外控型分類: Rotter(1971)將人格特質分為內控和外控兩種人格,並且指出內控者認為許 多事情的發生,多由其本身的屬性、行為所造成。個人應該就有相當的能力可以 控制,即偏向認為有自我掌握命運的機會,反之具有外控型個性者則相信命運是 受到外力所控制,認為事件發生多不是由其身的屬性、行為所造成的,而係由外 在的環境、命運、運氣、機會或他人權威等外來因素所引起,自身個人是無能為 力可以控制。就整體而言,內控者比較主動、自主、積極;外控者比較依賴、聽 天由命、消極。在群體中多數人是介於兩者之間,極端內控者或外控者只是一種 相對的分法。 二 二 二 二、、、、五大人格特質分類五大人格特質分類五大人格特質分類五大人格特質分類

Norman (1963)曾經以 Allport (1937)、Cattell (1943)提出的人格向度,以密西 根大學學生為樣本做出更進一步的分析,利用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歸類出五 種類別的人格特質因素,Goldberg 於 1981 年命名這五大人格特質為「Big Five」;Costa 與 McCrae 於 1985 年以 Norman(1963)的五因素理論為架構,將 Eysenck 的人格理論加入之後進行研究,整理出五大人格向度,分別為:神經質 ( Neuroticism ) 、 外 向 性 ( Extroversion ) 、 開 放 性 ( Openness ) 、 親 和 性 (Agreeableness)以及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以下將對五大人格特質進 行詳述。

(25)

( ( ( (一一一一))))神經質神經質神經質神經質(Neuroticism) 具有神經質的個體表現為:個人情緒的穩定度和易於心理憂傷與適應不良重 複反應的傾向。具有害怕恐懼、悲傷、窘迫、生氣、罪惡、厭惡、敏感、較多的 非理性想法、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壓力處理較差的特質。相反地,即為冷靜、 鎮靜、面對壓力情境不會不安和慌亂。包含了焦慮、敵意、憂愁、自我知覺、衝 動、脆弱兩個切面特質(Costa & McCrae, 1992)。具有神經質特質個體通常較難控 制自己衝動與情緒,對壓力處理能力較差。但此量表之研究取樣來自於正常人, N 高分可能代表具有某些精神方面的問題風險,但不能視此量尺可測量精神疾 病,此分量表無法作為心理診斷用 (Costa & McCrae, 1992)。

( ( ( (二二二二))))外向性外向性外向性外向性(Extroversion) 外向性指的是一個人在與他人接觸時所感覺到舒適程度的高低,如果此種舒 適程度越高,則表示越外向,個性外向性較強的人通常善於社交、喜歡追求感官 刺激、較武斷且支配慾較強、做事是積極且表現出興高采烈的情緒,易成為團體 中的領袖人物,同時也和公司內同事相處良好。此面向則含有自信、親切、合群、 活躍的和正面情緒的概念,因此具此類外向特質的人即使在較緊張的環境中依然 能 夠 表 現 出 自 信 與 精 力 十 足 。 此 因 素 包 含 的 特 性 有 尋 找 刺 激 (Excitement Seeking) 、 積 極 (Assertiveness) 、 合 群 (Gregariousness) 、 正 面 情 緒 (Positive Emotion)、親切(Warmth)。 ( ( ( (三三三三))))開放性開放性開放性開放性 (Openness) 開放性指的是一個人興趣之多寡及深度。衡量一個人對不熟悉的事物之容忍 度和探索性。若一個人興趣越多樣化,其開放性越高。其正向特徵具有開闊心胸、

(26)

富有想像力、好奇心、喜歡思考及求新求變,善於主動追求經驗和體驗經驗。反 之,開放較低的人則較為實際、興趣狹隘、藝術性相對也比較低。 ( ( ( (四四四四))))親和性親和性親和性親和性 (Agreeableness) 親和性是一種易相處、溝通以及合作的人格特質,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相 信人都是善良的。親和性人格特質之特徵表現為可信賴的、溫和的、助人的、和 藹的、好相處的、有禮貌的和有同情心的。此種面向的人容易信任別人,坦率面 對他人,不善隱藏自己,也始終維持著謙虛順從的態度,具此個性的個體也富有 同情心的,對人際之間的事務常以較樂觀的一面來看待。此因素所顯示的有利他 主義、順從、謙虛、信任、坦率和有體貼心。 ( ( ( (五五五五))))嚴謹性嚴謹性嚴謹性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個體具有個人組織、自我克制、堅持和目標導向行為的動機。具有稱 職、井然有序、責任感、奮力完成、自我規律、深思熟慮的特質。具能力、條理、 盡責、成就驅力、自律、深思熟慮六個切面特質。嚴謹性的個體通常呈現出果斷、 守紀律、有堅強意志、可信賴。他們是成就導向的人,會努力達成設定目標,較 有決心與堅強意志。從正向來看,高嚴謹性與學術及職業成就有關;負向來看, 則可能造成困擾人的、強迫整潔,或是成為工作狂。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本研究採用五大人格分類作為本文人格特質的內涵,並 將五大人格特質定義之神經質定義為任何事情皆會產生焦慮、緊張以及不安感, 且呈現悲觀的心理;外向性定義該人為健談、熱情的;開放性指的是該人具有好 奇心、富有創造力、喜歡求新求變的;親和性指的是該人值得信賴、仁慈、對人 有禮貌的;嚴謹性指的是該人具有努力、負責的心理,若個人對於追求的目標越 少的話,其嚴謹程度愈高。

(27)

三 三 三 三、、、、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 目前,關於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以五大人格 特質為整體,探討其影響因素及其對其他變項的影響,例如林定蔚(2008)以教 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爲研究對象,瞭解人格特質對於創新教學之關係,人格特質 整體傾向經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檢定達顯著水準,事後比較發現,最高學歷爲碩士 (含)以上之教師其人格特質整體傾向顯著高於最高學歷爲師大、師範畢業者。另 一種是分別探討五大人格特質各自的不同影響作用,包括從背景變項研究人格特 質的差異,以及不同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的影響。 ( ( ( (一一一一))))經驗經驗經驗經驗開放性開放性開放性開放性 不同性別,對於「開放性」達到顯著之研究,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以海 運承攬運送業之員工爲研究對象,探討了人格特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在男 女性別在「開放性」有顯著差異,女性員工顯著高於男性員工。 而在年齡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開放性」會不斷減少(Srivastava﹐1999; 傅衡宇,餘坤東,2006)。 不同的學歷,對「開放性」達顯著之研究,蔡依潔(2003)的研究發現,「開 放性」構面會因學歷差異而具有顯著差異性,其中,碩士以上顯著的高於高職及 專科,學歷爲大學者也顯著的高於高職及專科;黃彩霖(2002)的研究發現,醫 院行政人員在其最高學歷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最高學歷在「開放性」構面達顯著 差異,經 Scheffe 檢定在「開放性」構面則是大學分別大於專科及高中職以下。 對於工作效能來說,開放性意味著樂於接受新知,嘗試新的經驗,對教師而 言,這種特質能使教師與時俱進,體察時代脈動,有益於教師習得更多新的教學 知識和方法,對教學效能無疑是正面的。Wenzlaff(1988)的研究提及,有效教師

(28)

的特徵包含「開放的心胸」,Dollinger & Orf(1991)的研究也顯示,開放性對高 中學生的工作績效而言,是最恰當的預測變數。 ( ( ( (二二二二))))嚴謹性嚴謹性嚴謹性嚴謹性 不同性別,對於「嚴謹性」達到顯著之研究,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以海 運承攬運送業之員工爲研究對象,探討了人格特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在男 女性別在「嚴謹性」有顯著差異,女性員工顯著高於男性員工,且 Barrio,Aluja 和 Garcia 研究西班牙青少年,發現女性在「嚴謹性」的特質得分高於男生;張 同廟和劉維群(2007)針對臺南地區大專院校社團幹部研究其人格特質與領導特 性,發現性別達到顯著,女性社團幹部在「嚴謹性」特質上顯著高於男性。 針對不同的年齡,Igier 和 Mullet 研究發現「嚴謹性」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而「嚴謹性」特質從青少年持續發展到中年表現最為明顯。而 Costa 也發現隨著 年齡的增長,個人會逐漸成熟,其「嚴謹性」會提高。 不同婚姻狀況,對「嚴謹性」達顯著之研究,黃彩霖(2002)的研究發現醫 院行政人員之婚姻狀況達顯著,即不同婚姻狀況的醫院行政人員在「嚴謹性」構 面達顯著差異,都是已婚者高於未婚者。 關於工 作績 效, 有許 多研 究確 認了 嚴謹 性 是工作 績效 的有 效預 測變數 (Caligiuri﹐2000;Mount﹐Barrick & Stewart﹐1998;Salgado﹐1997;Piedmont & Weinstein﹐1994;Barrick﹐Mount & Strauss﹐1991)。Ryan(1960)也在其研究提到 影響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最大的三項人格特質(Chu, 2003),其中之一是認真、有次 序,此概念與嚴謹性相同。一般來說,嚴謹性高的人傾向於嚴格的自我要求,他 們通常會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績效目標,最終的績效表現也比較好。其他人格特質 維度在績效表現的關聯性都不如嚴謹性來得穩定和可信,通常只在特定的職業和

(29)

工作準則下,才可作為有效的預測變數(Caligiuri﹐2000)。Barrick 和 Mount(1991) 甚至建議,實務上甄選人員時只要考察嚴謹性因素就夠了。 ( ( ( (三三三三))))外向性外向性外向性外向性 不同性別,對於「外向性」達顯著之研究,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以海運 承攬運送業之員工維研究對象,探討人格特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在男女性 別方面,「外向性」有顯著差異,男性員工在「外向性」方面顯著高於女性員工; 劉奕蘭(2009)以臺灣大學生爲研究對象,瞭解臺灣大學生的認知發展、人格特 質、生活經驗及自我發展的關係,研究發現性別於人格特質「外向性」達到顯著 差異,女生高於男生。 不同年齡,對於「外向性」的相關性之研究,龔毅珊(2003)以酒癮、焦慮 患者與正常人爲研究對象,探討他們之間性格差異,獲知不同年齡與「外向性」 呈現正相關。另外,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整理幾項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女性伴 隨年齡的增長,「外向性」會呈現下降傾向。Costa 也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 的「外向性」會降低。 不同的婚姻狀況,對「外向性」達顯著之研究,黃彩霖(2002)的研究發現 不同婚姻狀況的醫院行政人員在「外向性」構面達顯著差異,都是已婚者高於未 婚者。 不同的學歷,對「外向性」達顯著之研究,黃彩霖的研究發現,醫院行政人 員在最高學歷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最高學歷在「外向性」構面達顯著,經事後檢 定「外向性」構面,研究所以上高於專科及高中職以下;龔毅珊(2003)的研究 發現,教育年數與「外向性」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在工作效能中,外向性意味著樂於與人接觸,與人分享,外向的人有較高的

(30)

社交性。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據支援外向性是評測高度人際互動工作類型的有效 預測變數(Mcmanus & Kelly, 1999;Piedmont & Weinstein﹐1994;Salgado﹐1997; Vinchur﹐Schippmanu﹐Switzer & Roth﹐1998)。Cutchin(1998)在其研究中提及外 向性與教師自評的教學表現呈正相關。但是,與此相對的是相反的研究結果也同 時並存,Barrick,Mount 和 Strauss(1993)在針對銷售業務代表所進行的一項研 究顯示,外向性不僅與業務員的銷售量無關,與上司對其工作績效表現的主觀評 價也無關,但是在自主性高的管理性工作類別中,則呈現顯著相關(Barrick & Mount﹐1993)。 ( ( ( (四四四四))))親和性親和性親和性親和性 不同性別,對於「親和性」達顯著之研究,蔡依潔(2003)以藥事人員爲研 究對象,研究專業承諾與人格特質相關性,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之「親和性」構面, 女性高於男性達顯著;劉奕蘭(2009)以臺灣大學生爲研究對象,瞭解臺灣大學 生的認知發展、人格特質、生活經驗及自我發展的關係,研究發現性別對於人格 特質「親和性」達到顯著差異,女性高於男性。 不同年齡,對於「親和性」達顯著之研究,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以海運 承攬運送業之員工爲研究對象,探討人格特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獲得不同 年齡層之受試者在「親和性」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存在。而 Costa 發現隨著年齡的 增長,個人的「親和性」會不斷提高。 不同的婚姻狀況,對「親和性」達顯著之研究,黃彩霖(2002)的研究發現, 醫院行政人員之婚姻狀況達顯著,也就是説不同婚姻狀況的醫院行政人員在「親 和性」構面達顯著差異,已婚者高於未婚者;林國華(2005)研究國內五星級渡 假旅館之高階主管人格特質、管理能力及工作滿足的影響,在變異數分析之結果

(31)

與事後檢定得知「離婚」狀況之主管在人格特質之「親和性」構面之表現是高於 「已婚」及「未婚」之主管,而「已婚」之高階主管在「親和性」之特質表現又 高於「未婚」之高階主管。 對於工作效能的研究,目前多數研究者支援親和性是對教學有利的人格特 質。Check(1986)進行一項教師正面特質與負面特質的研究,調查了 747 位大學 生、104 位高中生、及 93 位八年級國中生,他問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及核心性 的問題來評量教師,結果發現親和性為有效能教師的特質之一。Wenzlaff(1988) 指出,有效能教師的特徵主要為:善於激勵、擁有關懷的態度、開放的心胸,以 及善於傾聽,這其中關懷的態度和善於傾聽就是親和性的特質。與前述研究結果 不同的是,Cutchin(1998)用五因素人格量表(NEO-PI-R)所做的研究,其研究 結果發現教師在人格特質的神經質及親和性與行政人員評量及教師自評的教學 表現呈現低度負相關,外向性與教師自評之教學表現呈正相關,基於上述文獻探 討,親和性是否有利於教師的教學效能仍值得探討。 ( ( ( (五五五五))))神經質神經質神經質神經質 不同性別,對於「神經質」達顯著之研究,張同廟與劉維群(2007)針對臺 南地區大專院校社團幹部研究其人格特質與領導性,發現性別達顯著差異,男性 社團幹部則在「神經質」特質顯著高於女性;黃彩霖(2002)以醫院行政人員爲 研究對象,研究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 研究發現性別對人格特質之「神經質」女性高於男性;傅衡宇與餘坤東(2006) 指出 Cook 在研究中發現,人口統計變數及人格特質「神經質」在性別上展現出 顯著的差異,並與 McCrae 研究有共同發現。

(32)

不同年齡,對於「神經質」的相關性之研究,龔毅珊(2003)以酒癮、焦慮 患者與正常人爲研究對象,探討他們之間性格差異,獲知不同年齡與「神經質」 呈現顯著的負相關。Srivastava,Oliver,Samuel 和 Potter 研究發現女性在「神 經質」特質,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是男性則無任何變化。Costa 也發現隨著 年齡的增長,個人會逐漸成熟,其「神經質」會降低。 不同的婚姻狀況,對「神經質」達顯著之研究,黃彩霖(2002)以醫院行政 人員爲研究對象,研究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 相關,研究獲知醫院行政人員婚姻狀況達顯著差異,不同婚姻狀況的醫院行政人 員在「神經質」構面差異達顯著,已婚者高於未婚者;陳仙祺(2008)以國小教 師爲研究對象,探討經驗狀態與公民行為之個人內在模式,研究獲得教師的婚姻 狀況對於人格特質之「神經質」有顯著差異,事後檢定進一步分析,已婚者高於 未婚者。 而對於工作效能方面,研究者發現「神經質」有益於教師保持穩定的工作品 質,Parikh,Patel 和 Patel(1984)就提及有效能的教師在教學管理上具有「神經質」 的特質。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情緒穩定(神經質的反面)在所有職業類群與所有 工作準則中,都是有效的預測變數(Salgado﹐1997),可見神經質與工作績效呈反 向變化。具體來說,神經質對工作績效的預測效度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資料來佐 證。

(33)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國家認同相關文獻回顧

壹 壹 壹 壹、、、、國家認同的定義國家認同的定義國家認同的定義 國家認同的定義 「國家認同」是一個多維概念,它在各個學科都得到了發展與分析,且與其 相關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關於「國家認同」的定義出現在大量的文獻中,但不 同的學者對其定義有不同的看法。蕭高彥(1997)認為國家認同可界定為公民對 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主動的認同,由之產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願意積極地為共同生 活效力,而且在共同體有危機時願意犧牲自我,而共同體內成員政治意識的表 達、理性語言的運用過程,以及具有情感面向的凝聚力構成國家認同的三種主要 特色;施正鋒(2001)認為「國家認同」一詞相對應的英文為 national identity, 由於英文的 nation 不僅可以用來指涉「民族」,因而在學術界、政治上或媒體上, 「國家認同」往往蘊含了「對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國家的認同」兩種意義;劉 阿榮(2005)指出,國家認同係指國家的構成人員對國家的一種歸屬感,國家認 同可使人積極的為國家效忠奉獻,可使人消極的不背叛國家,不妨礙國家的生存 與發展。鄭富興(2005)認為國家認同感是個人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 治身份並產生歸屬感;郭豔(2004)認為,國家認同就是在有他國存在的情境下, 人們構建出對某一國家的身份感;佐斌(2000)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國家 認同感是人民對自己國家成員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一個包括許多成分的複雜的 心理結構系統,這些成分可以相對地被區分為知識與觀念亞系統、情感與評價亞 系統。 認同是一種認知、歸屬、接納的心理狀態,具有思想、價值、信念與行動準 則的內涵。白魯恂(Lucian W. Pye)等人便認為國家認同問題是國家最根本的問

(34)

題。在自我認同上,「我是誰?」便是一個與認同最直接相關的問題,而自我認 同便是其解答。然而在集體認同上其難度與之俱增。在團體中的問題變成「我們 是誰?」(周珊讌,2003);而伊士頓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種的「政治社群歸屬感」, 是系統內成員之間相互有「群體之內」(in-group)或「吾儕群體」(we-group) 的感覺,並認為自身為政治系統的一部份,根據某些共同的標準,如領土、血緣、 宗教等來排除其他成員(陳信義,2003)。 按照學界普遍的觀點,國家認同是使國民和國家結合起來的橋樑。所謂國家 認同,是公民對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主動的認同,由此產生的凝聚情感使公民願意 積極為共同生活效力,而且在共同體有危難時願意犧牲自我。國民國家認同感的 強弱直接決定了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效能,也標誌著國家和國民結合的緊密程 度和國民生活於國家中的舒適程度。國民的國家認同是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 只有當個人確認了自己的國民身份,才會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聯繫起來, 自願地擔起責任。獲取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成為國家制度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貳 貳 貳 貳、、、、國家認同的層面國家認同的層面國家認同的層面 國家認同的層面 國家認同是一個多維概念,加上各學者研究的旨趣不同,探討國家認同的維 度和測量指標也不一致,導致目前臺灣學界對國家認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陳慧 萍(2005)整理國內各學者對國家認同所下的定義發現,有些學者對國家認同取 決於國家構成要素(土地、主權、人民)的認知概念,有些學者將國家認同看成是 依照某種認同標準所決定的情感歸屬,另外也有學者從國家政治體制的認同來理 解國家認同。從她的歸納整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家認同感實際上蘊含著認知 與情感兩大系統。

(35)

一 一 一 一、、、、國家認同的認知層面國家認同的認知層面國家認同的認知層面 國家認同的認知層面 從認知層面來看,國家認同的認知係指一個人對國家的信仰、認識與知識。 認知層面包括對國家事實瞭解與實際觀察(吳俊瑤,2003)。下麵就國家認同的 認知層面部份分點進行詳述。 ( ( ( (一一一一))))國家群體的觀念國家群體的觀念國家群體的觀念國家群體的觀念 人們必須具有自己國家存在的一些基本知識。個體必須知道自己是團體中的 一份子,並把自己定義為國家成員之一,因此人們至少要對國名有最基礎的瞭解。 ( ( ( (二二二二))))國家地理知識國家地理知識國家地理知識國家地理知識 人們必須知道關於自己國家地理知識,特別是自己身處地區與國家之間關聯 的正確知識(Barrett,2000)。陳昭男(2002)提出公民認為自己屬於哪個國家,就 必須對國家的要件(領土、主權、人民)產生心理上的期待與歸屬,該前提是公民 必須對國家領土知識有所認識。而地理知識包括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國家主要 城市、主要河川、湖泊、山脈的名稱,國家的主要氣候、特有的動物或植物的名 稱等等(Barrett, 2004)。 ( ( ( (三三三三))))國家象徵知識國家象徵知識國家象徵知識國家象徵知識 我國學者江宜樺(1998)所提出國家認同的「文化認同」層面,便是國家成 員必須分享共同的歷史傳統、習俗規範與集體記憶,從而形成對國家的歸屬感。 Barrett(2000)也提出人們能夠對代表和象徵自己國家知識、民族、制度、語言、 風俗習慣、符號意象、歷史傳統及人物有所瞭解,就是具備自己國家文化和社會 歷史的基本知識。因此當國小學童具備國家象徵知識,他對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 也會增加。

(36)

( ( ( (四四四四))))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血緣關聯的認知認知認知認知 國家認同感必須瞭解人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血緣關聯的知識信念。我國學者 江宜樺(1998)認為國家認同層面之一是「族群認同」,指的是國家成員因客觀 的血緣連帶或主觀認定的族裔身份,從而對特定族群產生認同感。因為國家有時 被視為是一個集體的大家庭,其中成員是相互認同的,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 先,所以成員才願意相信,並願意主動歸屬到一個廣泛且相互關聯血緣關係的社 會脈絡下。 二 二 二 二、、、、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 國家認同的情感層面,主要是感覺、情感與評價所構成,本研究分四大方面 進行探討: ( ( ( (一一一一)))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 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 個人自我分類屬性的重要性評比就是對某人而言,他可能主觀認定「國家」 身份是相當重要的;但對其他個體主觀認定而言,其他的社會認同項目,如性別、 身份或職業身份,可能就比國家身份重要(Barrett, 2000)。 ( ( ( (二二二二)))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國家依戀感 人們對於國家認同與領土的情感依戀是相當強烈的,某些國家強烈到可能會 引發兩國的戰爭,如以阿之間的衝突。所以人們將國土被侵佔,當作是對自己的 侵犯,爲了保衛領土,國家成員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衛家園。有些人們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國家認同,但是某些國家的人們卻很容易 移居到國外,或是很容易改變他們的國家忠誠度,因此對國家依戀感越深的人, 其國家認同程度越高(Barrett,2000)。

(37)

( ( ( (三三三三)))國家歸屬感)國家歸屬感國家歸屬感 國家歸屬感 陳文俊(1996)提出「族群認同」的觀念,他認為群體的成員對自己所屬群 體懷有心理上的歸屬情感,它是個人主觀的認同與認知,又奠基於個人與團體的 歷史經驗中。人們對於自己國家人群的歸屬情感,這代表了一種人群的親近感, 人們會喜歡接近與其國際相同的人群。同時,也因為人們在團體中具有完整且平 等的成員身份,個體在其中能夠擁有歸屬感,當然主觀的歸屬感也與國家凝聚和 團結力有極大的相關程度(Barrett, 2000)。 ( ( ( (四四四四)))國家自豪感)國家自豪感國家自豪感 國家自豪感 陳文俊(1997)認為「國家自豪」就是人民感到他擁有的團體是獨立無二的, 以及對國家產生一種尊榮的情感。Barrett(2000)指出人們的國家榮辱感、民族自 豪感、民族自尊心等社會情感,會直接被國家象徵物所引發,例如:唱國歌或看 見國旗,就會引發人們的國家自豪感或提高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另外,Barrett 更進一步說明,社會情感也可能透過一些特殊的社會事物所觸發,例如,有選手 自奧運獲得金牌或是得到國際大獎,則會引發民眾的國家自豪感。 參 參 參 參、、、、國家認同的構面國家認同的構面國家認同的構面 國家認同的構面 當前學界對國家認同構面各有不同的說詞。Anthony D. Smith(1991)認為國家 認同的面向太多,但最基本的國家認同需求必須具有:一個歷史的領土或國家、 共同的神話或歷史記憶、共同的大眾文化、共同負擔的法律權利與義務、休戚與 共的經濟利益。黃俊傑(1999)在探討臺灣意識時,指出其應包含「文化認同」 與「政治認同」兩個層面。王前龍(2000)發現,國家認同在對「民族」(nation) 的認同之外,也包含對「國家」(state)或「制度」的認同,因此他認為國家認

(38)

同的內涵大致上可分為「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而蕭高 彥(2003)則認為國家認同至少有三種特質:它是共同體成員對其憲政體制和集 體目標之選擇,也就是政治意志之表達;另一方面,認同必然以論述的方式呈現, 從而牽涉到理性與言語之運用;最後,國家認同構成正當性不可或缺之基礎,因 而必須能形塑公民行為的動機,也就是必須要有形成凝聚力的情感面向。因此,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國家認同有兩種主要觀點:文化民族主義與憲政愛國主 義,前者代表「文化社群傳統所激發的情感凝聚力」,後者則重視「憲政結構所 提供理性反思的現代化意識」。 本研究中主要採用 Keillor 和 Hult(1999)的結論,將國家認同感分為四個構 面,它們分別是國家傳統、文化同質性、信仰體系和本國中心主義,以下就這四 個構面分別進行解釋並總結相關的文獻研究: 一、國家傳統國家傳統國家傳統國家傳統 國家特徵包含了某個特定的國家或地區所具備的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文化 特徵和歷史特徵等一系列構面,因此國家特徵是一個多維概念(Gellner,1983)。國 家特徵所象徵的血緣、文化或歷史等同質性,使得形塑齊一民族特徵性同化工 程,成為鞏固國家主權地位或凝聚國家認同的先決條件(鄧瑋羚,2008)。國家 特徵是各個民族對國家的集體認同,就其實質內涵而言,它能夠凝聚民眾向心 力、鞏固統治權力(施正鋒,2002)。Keillor et al 透過三個層面來反映國家傳統, 這三個層面分別是,「我們的歷史存有至今後世仍敬仰之重要人物」;「我們的 強盛之處,即在於強調歷史的重要性」;「我們擁有優良的歷史傳統」。為了便 於測度,本文也以這三個層面作為測量「國家傳統」的三個尺度。

(39)

在相關的文獻整理中,學者多數是從臺灣歷史傳統、制度體系等方面闡述當 前國家傳統面臨的發展趨勢。劉阿榮(2006)從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角度出發, 探討了臺灣威權時期民族同化政策對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以及在民 主轉型時期分化的民族政策與憲政體制使得國家認同趨向於「本土化」。李明嶽 (2006)則指出臺灣社會國家認同的紛爭來自於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不同,但也 因為民主政治體制逐漸成熟,人民的民主法治素養漸趨紮實,也奠定了不同族群 間都產生的國家認同遊移,未來一個自由民主健全法治的政治共同體認同將可慢 慢淡化統獨的國家認同紛爭,但還需要的是包容多元移民以及多元文化思維的務 實心態,讓民主、多元的價值認同取代民族情感認同,而成為國家認同的基石。 二 二 二 二、、、、文化同質性文化同質性文化同質性文化同質性 所謂文化同質性,係指一種共同體的歸屬感表徵,一群人分享共同的歷史傳 統、習俗規範以及無數集體記憶,也即一群人共同的文化認同,使得某類群體形 成對某一共同體的歸屬感(徐森益,2007)。成員之間的文化同質才是認同的基 礎,而這些相同的文化和認同的基礎,能將群體成員集合在一起(Huang, Liu & Chang, 2004)。江宜樺(1998)認為文化同質性係指一群人由於分享了共同的歷 史傳統、習俗規範以及無數的集體記憶,從而形成對某一共同體的歸屬感。 在相關文獻中,學者多是從文化同質性的形成、表現,以及當前文化同質性 遇到的挑戰及出現的分化角度進行闡明。John Hutchinson(2001)指出文化同質性 出現的原因,由於早期的共同體在文化上是異質的,因此,現代民族國家提供了 一種標準化且同質化的高級文化,它構成了一種複雜的勞務分工之特殊社會的連 結紐帶。並且現代國家對同質性文化的需求點燃了內部各個民族群傳統對共同體 不同觀照面的競爭。而國家內的不同族群,在爭奪成為高級文化的代表權時,莊

數據

圖  目 目 目  錄 目 錄 錄  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貳貳貳 貳、、、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一 一一 一、、、 、確立研究目的確立研究目的確立研究目的 確立研究目的::: :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瞭解研究目的與問題。  二二二 二、、、 、文獻資料蒐集及撰寫文獻資料蒐集及撰寫文獻資料蒐集及撰寫 文獻資料蒐集及撰寫::: :  針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讀、整理、歸納及撰寫等工作,探討過往的研究 成果、影響層面。確定本研究根據的理論基礎並提出研究問題。  三 三三 三、、、 、研究方法的擬定研究方法的擬定研究
表 4-2-1  神經質量表之信度分析  問卷題目 問卷題目 問卷題目 問卷題目  與總分 相關  刪題後 a值  題目 取捨  1.我不是一個愛煩惱的人。  .310  .817  ☆  2.我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507  .798  ★  3.當處於極大壓力下,我有時會感到好像精神崩 潰似的。  .456  .802  ☆  4.我很少感到寂寞或憂愁。  .547  .794  ★  5.我經常感到緊張且心神不定。  .601  .788  ★  6.有時候,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  .517  .
表 4-2-4  外向性量表之信度分析  問卷題目問卷題目問卷題目 問卷題目  與總分 相關  刪題後a 值  題目 取捨  1.我喜歡很多人圍在我身旁。  .375  .747  ☆  2.我很容易發笑。  .208  .764  ☆  3.我不覺得自己特別輕鬆愉快。  .282  .757  ☆  4.我很喜歡和別人交談。  .571  .728  ★  5.我喜歡身處其境,而置身於事件之中。  .461  .737  ☆  6.我一向比較喜歡單獨工作。  .200  .770  ☆  7.我時常感到精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positive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arrow matrix..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 Concept of High Conflict Complainan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 Tips in handling High Conflic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changing impact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pedagogies.. There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