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地理教育之內涵

課程綱要為一個國家管理和評量課程的基礎,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量和 考試命題的依據(黃朝恩,2006)。如何發展標準,引導課程、教學與評量以回應 多元化的學習者,是一個重要的課題(Paula, Kluth&Diana, Straut,2001)。Matthew 與 Jennifer(2001)也認為教育者應該教授最重要的知識給所有的學生學習。因此,

課程綱要會隨著國家政策、時代潮流及教育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再因應不同的課 程綱要,編輯出適當的教科書。由此可看出課程的產生是由一連串的演變改進所 產生的,有了對舊課程的檢討、修改,才能在舊有的基礎下,設計出適合當代的 課程。臺灣在這十幾年來歷經兩次的課程改革,分別是在 1993 年實施的社會科課 程標準(以下統稱為 82 年版社會科課程);以及在 2001 年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

為了能夠瞭解這十幾年來社會課程在地理教育內涵上有何延續、改變或修改,故 本節的文獻探討從 82 年版的社會科課程開始談起,再論及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以 期能夠對近十幾年來國小的地理教育內涵有一瞭解。

一、82 年版社會科課程的地理教育內涵

1988 年教育部有鑑於 1975 年公布的國小課程標準已逾 12 年未修訂,加上自 1987 年 7 月解嚴以來,臺灣社會與政治環境逐漸走向民主開放,國小教科書中仍 存在著許多不合時宜的內容觀點,實有大幅度修改之必要,因此開始進行課程標 準的改革,並於 1993 年公布。1993 年公佈的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標準中有四條總 目標(教育部,1993)條列如下:

1. 培養兒童適切的自我概念,建立和諧的群己關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發展健全的人格。

2. 輔導兒童瞭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愛鄉土、

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

3. 輔導兒童瞭解世界大勢,擴充其視野和胸襟,以培養平等、互助、合作 的世界觀。

4. 培養兒童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 生活的基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

其中總目標的第二條「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歷史、地理和文化,

以培養其愛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這是與地理教育直接相關的教育目標,

可見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在總目標中明定地理教育的目標外,在低、中、高這三個階段中,每一 個階段各有 4 個分段目標(附錄一),其中與地理教育的相關分段目標就有 9 個(表 2-4),比例高達 56%,且都包涵了認知、情意及技能三方面。這顯示出要達成 82 年社會科課程的教育目標,地理教材內容在各年段都不可忽視。

表 2-4:82 年版課程標準與地理教育有關之分段目標

年級 分段目標 與地理教育相對應

之概念 1.了解學校、家庭和居住的環境,並透過生活中常見

的習俗,認識我國的傳統,以培養熱愛鄉土的情 操。

互動 2.了解不同地區的學校、家庭和生活環境,以拓寬其

視野。 互動、差異

低年級

3.養成善用時間和金錢的態度和方法,並選擇適當的

休閒生活。 互動、因果

續表 2-4

年級 分段目標 與地理教育相對應

之概念 1.了解家鄉和臺灣地區的環境和政治、經濟和社會等

方面的發展,培養愛社會的情操。 互動、變遷 2.了解不同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互動,培

養寬廣的胸襟。 互動、差異、變遷

中年級

3.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

力。 互動、因果

1.了解我國的地理環境及文化傳統,培養愛國的情

操。 互動、因果

2.了解世界的地理環境、文明的發展及人類環境面臨

的問題,培養平等、互助、合作的世界觀。 互動、差異、因果 高年級

3.了解當前社會多元化的特質,培養適應多元化社會

生活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互動、差異、因果

資料來源:國小課程標準,教育部(1993)

依據民國 82 年公布的社會科課程標準所編輯的社會科教材,為了改革過去社 會科課程只重事實,而忽略概念及通則的缺失,在制定之時,參酌社會科教育理 論、外國社會科教育目標內涵,並舉行過問卷調查、座談、訪問等程序後,確立 社會科所涵蓋的科學範圍,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內 容,並將文化人類學併入社會學,並歸納出 7 個社會科最重要的概念,分別為:

團體、權力、互動、選擇、差異、變遷、因果;選出地理學 15 條、社會學 15 條、

歷史學 9 條、政治學 9 條、經濟學 8 條、心理學 7 條等,共 63 個通則(附錄二)。

秦葆琦(1994)曾針對此 82 年版的課程標準分析其主要概念架構,提出學生應學 習「互動」、「變遷」、「因果」、「差異」、「選擇」、「權力」與「團體」等 7 個主概 念,並針對不同的學科內容再衍生出 85 個通則。研究者將與地理教育有關的概念、

通則、主題及內容整理如表 2-5。

由表 2-5 可得知,82 年版的社會科課程中有關地理教育的主概念有「互動」、

「差異」、「變遷」、「因果」等 4 個。地理教育應學習的次概念有為「環境」、

「生態學」、「土地利用」、「運輸」、「交通網」、「相互依賴」、「發展」、

「都市化」、「擴散」、「文化」、「空間關係」、「地區的差異」與「地區的 相似性」共 13 個,符合這些概念、次概念的通則共有 15 個。若依據 82 年版課程 綱要的教學主題來分析,與地理相關的教學主題共有 17 個,在總計 35 個主題中

(附錄三),所佔比例高達 48.5%。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課程的主概念、次概念或 教學主題安排上,地理教育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及重要性。

若再從與地理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在各年段分布的數量來看,低年級有 3 個,

中年級有 13 個,高年級有 21 個,可知與地理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隨著年段的升 高而增加。在教學內容上,一年級由學童的生活環境─學校開始教起,二年級外 推到社區,三年級介紹家鄉,四年級認識臺灣,五年級認識我國的地理環境,六 年級則是擴展到世界的地理環境。因此,82 年版的社會科課程標準在地理教育的 教學上,主要是以自身的生活環境為出發點,由社區、區域、全國以至世界,由 小而大、由近而遠以同心圓的發展模式,逐漸擴展地理的學習範圍。

表 2-5:82 年版社會科課程中有關地理教育的概念、通則、主題、內容架構表

概念 次概念 通則 主題 內容 年級

學校的運作 1. 學校及校內主要場所的位置及設備 一年級 社區的生活環境 1. 自己的生活環境

2. 不同的環境與人們活動的交互影響 二年級 世界的地理環境 1. 地形、氣候與生活方式的關係 六年級 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互影響

我們的地球村(二)—

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1.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六年級

文明與生活

1. 世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2. 農業發展與生活

3. 工業革命與生活 4. 資訊發展與生活

六年級 環境

科技發展對環境具有正、負兩 面的影響

我們的地球村(二)—

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1.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2. 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六年級 假期生活 1. 休閒生活的種類

2. 從事休閒生活的態度 二年級 家鄉(一)—鄉鎮市區

生態學與環境 自然和文化是我們生態系統交 互聯結的因素

家鄉(二)—縣市

1. 家鄉的自然環境 2. 家鄉的人文環境

3. 環境、習俗與生活的關係

三年級

各行各業 1. 本地區(縣市)的主要行業及其與生

活的關係 三年級

互動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資源 的影響。

臺灣的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的種類 四年級

續表 2-5

概念 次概念 通則 主題 內容 年級

我國的地理環境 1. 地理環境與人口分佈 五年級 土地利用

土 地 利 用 的 型 態 受 到 自 然 資 源、歷史背景以及社會價值的

影響 世界的地理環境 1. 地形、氣候與生活方式的關係 六年級 運輸與交通網 交通網和運輸系統是空間交互

作用的主要先決條件 臺灣的地理位置 1. 臺灣的交通 四年級 都市間、區域間具有相互依賴

的關係 我國的地理環境 1. 地理環境與人口分佈

2. 地理環境與經濟活動 五年級 我國的地理環境 1. 地理環境與經濟活動 五年級 相互依賴 土 地 利 用 的 型 態 受 到 自 然 資

源、歷史背景以及社會價值的

影響 世界的地理環境 1. 地形、氣候與生活方式的關係 六年級 互動

發展 都市化

擴散

文化的互動,促進技術、商業、

移民及交通網的發展。 文化交流 1. 歷史上的文化接觸與交流

2. 現代生活中的文化接觸與交流 六年級

臺灣的開發 1. 臺灣的開發 四年級

發展 都市化

一地的特性並非固定不變,它 反映過去、現在的利用情況,

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臺灣的社會變遷 1. 社會變遷的背景

2. 社會變遷的現象 四年級 文明與生活

1. 農業發展與生活 2. 工業革命與生活 3. 資訊發展與生活 變遷 六年級

發展 科技發展對環境具有正、負兩 面的作用。

我們的地球村(二)—

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1.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2.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 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六年級

續表 2-5

概念 次概念 通則 主題 內容 年級

文化

文化是調適環境的產物,依地 理環境、孤立程度及民族性的 不同而有差異

臺灣的民俗與藝文活 動

1. 臺灣的民俗與藝文活動的傳承 2. 現況簡介

3. 展望

四年級

文明與生活

1. 農業發展與生活 2. 工業革命與生活 3. 資訊發展與生活

六年級 空間關係

環境

科技發展對環境具有正、負兩 面的作用。

我們的地球村(二)—

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1.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2.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 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六年級

各行各業 1. 本地區(縣市)的主要行業及其與生

活的關係 三年級

土地利用的型態受到自然資源 的影響。

臺灣的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與生活的關係 四年級

臺灣的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與生活的關係 四年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