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國小科學教師解釋融貫性之分析

在本節中,研究者將依據國小科學教師之訪談內容,深入探討其對於「大氣 壓力、表面張力」相關的自然現象,所提出之一系列的解釋理由,其解釋理由之 間是否具有解釋融貫性。

在五個 S-POE 的實驗活動中,實驗一的主要目標在於探討受訪教師是否具備

「大氣壓力」的基本科學概念,著重於受訪教師的科學解釋能力,故於此不納入 討論範圍中;再者,研究者將針對單一變因的兩個實驗,實驗二與實驗三,實驗 二與實驗四,實驗三與實驗五,分別進行「解釋融貫性」之探討,依據各個實驗 活動改變「單一變因」的準則,分析受訪教師對於前後實驗活動改變一個變因的 結果,其所提出的解釋理由是否符合「解釋融貫性」的要求,而在其他實驗之間,

因同時包含兩個變因以上,故於此不作探討。

一、教師於實驗二與實驗三之解釋融貫性

茲將國小科學教師於實驗二與實驗三所提出的理由整理歸納如下表 4-5-1 所 示:表格中歸納了 20 位國小科學教師針對實驗二與實驗三實驗結果所提出的理 由,在「解釋融貫性」項目下,分成「預測」與「解釋」兩個子項,符號○代表 符合解釋融貫性,符號 X 代表不符合解釋融貫性,括號( )則為附註說明。

例如:T103—預測—X(未提及表面張力),表示教師 T103 在實驗二的解釋理由中 提及「表面張力」的因素,但在實驗三的預測部分的理由卻未提及「表面張力」

的因素,顯示教師 T103 在實驗三「預測部分」的理由與實驗二解釋的理由未能 符合解釋融貫性的原則。

表 4-5-1 國小科學教師於實驗二與實驗三「解釋融貫性」之分析表

實驗三 解釋融貫性

研究 對象

實驗二

解釋理由 預測理由 解釋理由 預測 解釋

T001 水壓、大氣壓力、

表面張力三者受

表面張力大小相同,水 壓的差異,杯子右側水

同預測理由

力均勻分佈於平

有關,表面張力承

起,水不會流下 ,造成表面張力被破 如:教師 T001、T102、T011 和 T118 於實驗二中以「表面張力」的因素解釋水不 會流下,接續實驗三,除了考量杯子傾斜造成水壓的差異(杯子右側水壓大)的 原因外,仍舊能夠連結到「表面張力」的因素,認為水壓的差異破壞了表面張力,

因此水會流下來,顯示其解釋符合解釋融貫性之原則,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118:……我認為應該是網子的孔徑比較小,所以彼此的表面張力,造成水 附著在一起。(實驗二)

T118:水壓會破壞它的表面張力,造成表面張力被破壞以後,水就流出來了。

因為它高度不同,水壓不同。(實驗三預測、解釋理由)

此外,教師 T006、T011、T016 和 T119 在實驗二中提及:水不會流下是因為 紗網上產生的「表面張力」的因素所致,針對實驗三,教師 T011 和 T119 接續「表 面張力」的概念,皆認為杯子傾斜後,表面張力被水的重量加以破壞,無法承受 水的重量,水即流下;教師 T006 則是認為大氣壓力破壞了表面張力,此外,教 師 T016 僅說明表面張力在杯身傾斜後遭破壞,卻未說明原因,節錄訪談內容如 下:

T011:因為這個網狀的孔剛好比較小,所以剛好會讓這水在網子上形成表面 張力,所以可以承受水裡面的重量。(實驗二)

T011:傾斜的話…那它的表面張力就會被水的重量給破壞掉,所以水就會往傾 斜的地方流下來。(實驗三)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 T005 在實驗二提及紗網的表面張力作用如同實驗一塑 膠片的功能,針對實驗三,在「預測」階段延續表面張力的概念,認為表面張力 阻擋水流下,而在「解釋」階段則是認為表面張力不足以支撐水的重力,水即流 下。由其解釋的歷程可知,這位教師所持的想法是以「表面張力」為核心概念來 進行不同階段的解釋,顯示其符合解釋融貫性的原則,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005:會不會是這個紗網的張力作用很像是剛剛實驗一的那個塑膠片一樣 的功能…。(實驗二)

T005:……因為應該還是會有表面張力,所以水不會流出來。

(實驗三預測理由)

T005:…而因為水往低處流,重力的關係,所以表面張力無法支撐住水的重 量,所以水就會流下來了。(實驗三解釋理由)

2. 在實驗三「預測」理由提及表面張力,「解釋」理由未提及表面張力

部分教師在實驗二的部分以「表面張力」進行解釋,在實驗三「預測」的 部分亦能延續使用「表面張力」的概念提出理由,但在「解釋」的部分卻忽 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例如:教師 T104 和 T114 在實驗二的部分皆提到:

「表面張力」的作用如同實驗一的塑膠片一般,水不會流下,接續在實驗三 中,他們於「預測階段」所提的理由符合解釋融貫性,連結了「表面張力」

的因素提出說明,認為水壓不平均,破壞了「表面張力」,所以水會流下來。

但在「解釋階段」所持的理由卻忽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 以「大氣壓力」的觀點提出解釋,由此可見,兩位教師在「解釋階段」所提 出的理由未能符合解釋融貫性。茲舉訪談內容如下:

T114:水沒有掉出來的解釋是,它因為表面張力堵住了所有的空氣進去的密 封,它就掉不出來了。(實驗二)

T114:……因為水會就是破壞它的表面張力,就等於說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平 面...沒有堵住那個洞口就對了。(實驗三預測理由)

T114:…空氣進去…裡面氣壓變大,就跟外面平均了…..那平均了之後,水 的重量就沒有人來撐了。(實驗三解釋理由)

3. 在實驗三「解釋」理由提及表面張力,「預測」理由未提及表面張力

教師在實驗二的部分以「表面張力」的概念進行解釋,在實驗三「預測」的 部分卻忽略了「表面張力」的因素,而在「解釋」的部分又持續以「表面張力」

的因素提出解釋,例如:教師 T120 針對實驗二的部分同時以「表面張力」和「內 聚力」兩個因素進行解釋水不會流下的原因,接著在實驗三「預測階段」所提出 的理由卻未能延續此兩種概念,改以水壓小於大氣壓力的觀點解釋水不會流下,

而在「解釋階段」卻又回到以「表面張力」和「內聚力」兩大因素來進行解釋,

檢視其訪談內容,推測該名教師對於「表面張力」和「內聚力」的概念模糊不清,

故經常混用。由其歷程可知,教師 T120 在實驗二與實驗三的部分,僅於「解釋

階段」提出的理由符合解釋融貫性的要求。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120:就是跟表面張力跟內聚力有關係,…因為它網膜夠小,形成類似塑 膠片的封閉系統這樣子。(實驗二)

T120:就是一樣,不管它怎麼傾斜,它的水柱高度還是沒有大於大氣壓力啦!

(實驗三預測理由)

T120:…那照理講你傾斜拿的話,…水壓應該會侷限於在其中哪一點,所以 造成這邊的內聚力或表面張力被破壞掉這樣子。

(實驗三解釋理由)

4. 在實驗三「預測」和「解釋」理由皆未提及表面張力

部分教師在實驗二的部分以「表面張力」進行解釋,但在實驗三的部分卻未 能延續使用「表面張力」的概念提出理由,顯示這些教師提出的解釋未能符合解 釋融貫性的原則,例如:教師 T103、T110、T012 和 T115 在實驗二的部分皆提及

「表面張力」的因素造成水不會流下,其中教師 T012 更提到了「毛細現象」的 概念,認為毛細現象、表面張力與大氣壓力三者的作用,使得水不會流下。在實 驗三的部分,這些教師卻未能延續「表面張力」的因素提出解釋,例如:教師 T103 改以「大氣壓力」無法平均從底部支撐住水,水即流下;教師 T012 則是完全忽 略了表面張力與毛細現象的因素,僅針對杯子傾斜,空氣進入,水即流下進行解 釋;而教師 T115 則是進一步提到「水壓」的差異以及氣壓的因素使得水流下來,

但卻未能連結其在實驗二中所持的「表面張力」的觀點。綜合上述可知,其在實 驗三所提出的理由,無論是在預測或是解釋階段均未能符合解釋融貫性。節錄訪 談內容如下:

T012:水把網子給阻擋住了。那有可能是毛細現象….我現在又想到了一個 表面張力的一個東西把它封住了。(實驗二)

T012:…所以就是會有液體的流動,氣體直接流動。所以它裡面不會有水。

就是說拿起來,它裡面是不會有水含在裡面的。(實驗三預測、解釋理 由)

(二) 以「大氣壓力」因素解釋實驗二

1. 在實驗三「預測」和「解釋」理由皆有提及大氣壓力

部分教師在實驗二的部分以「大氣壓力」進行解釋,且在實驗三的部分亦 能延續使用「大氣壓力」的概念提出理由,顯示其解釋符合解釋融貫性的原則,

例如:在實驗二的部分,教師 T008 和 T113 皆認為紗網縫隙小,因此能受到「大 氣壓力」均勻的支撐,故水不會流下,同時他們在實驗三的部分,延續「大氣 壓力」的概念,認為杯子傾斜,大氣壓力作用在紗網上的力即不平均,故水會 流下,由此可見,他們所持的解釋觀點均圍繞於「大氣壓力」的因素,因此符 合解釋融貫性,雖然其解釋並非正確的科學解釋,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113:你這樣直接拿起來的時候,那它的下來的那個壓力…每一個的面都能 很均勻,很均勻的受到那個大氣壓力阿…。(實驗二)

T113:…杯子傾斜會形成高度差…大氣壓力給它的力應該就不平均了,所以它應該 是水會流下來。(實驗三預測、解釋理由)

2.在實驗三「預測」理由提及大氣壓力,「解釋」理由未提及大氣壓力

教師在實驗二的部分以「大氣壓力」進行解釋,在實驗三「預測」的部分 亦能延續使用「大氣壓力」的概念提出理由,但在「解釋」的部分所提出的理 由卻忽略了「大氣壓力」的因素,例如:教師 T009 在實驗二的部分以「壓力比 較大小」的觀點提出解釋,認為大氣壓力較杯內的水壓大,因此水不會流下,

而在實驗三「預測階段」的部分,仍舊以「壓力比較大小」的想法提出解釋,

而在實驗三「預測階段」的部分,仍舊以「壓力比較大小」的想法提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