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與編碼

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實驗活動的實施與個別晤談,所蒐 集到的資料有S-POE實驗活動單的紙筆資料、個別晤談的錄音資料與研究 者隨筆札記等,在研究中進行全程錄音記錄,以確認受訪教師真實的想 法,並作現場札記,因此在訪談後隨即將錄音帶編碼並轉錄為逐字稿,同 時與現場札記互相結合,註明訪談之對象、內容、時間與地點。再針對研

究問題整理和分析資料,配合相關理論基礎加以探討,研究中的資料收集 與分析乃同時進行,以呈現研究的結果,最後達到研究目的。以下簡要說 明資料的蒐集與編碼方式:

(一)將晤談的錄音內容轉譯為文字稿,儘量謄寫出完整的引述,為 避免繁雜冗長,可斟酌刪除少部份與研究無關的話語及語助詞。

(二)受訪者個人錄音之編碼:首先將受訪者編以代碼,由一位英文 數字及三位數字所組成;第一位英文字母表受訪者身份,以T 表示受訪者為正式研究之對象,以t表示初探研究之對象;第二 位為數字,以1表男生,0表女生;第三及第四位為流水號。如

【T010】表受訪者為編號10號的女性教師。

(三)條列出關鍵的回答,逐項記錄每位受訪教師的回答,並將其想 法加以歸納分類、統計次數,以顯示針對各個S-POE實驗活動 所持之理由的分佈狀況。

(四)藉由逐字稿列出受訪教師所持有之想法,引用晤談的關鍵段 落,比對S-POE實驗活動單的資料,可釐清受訪教師真正的概 念,減少研究者判讀文字的落差,而在研究結果的論述方面,

亦可增加例證的說服力。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運用現場觀察札記與錄音進行資料紀錄,為了預 防遺漏受訪教師所呈現的質性資料,在每一個的活動過程中皆會將受訪教 師的回答情況(包含語氣、表情、動作等)記錄下來;此外,研究者為了 保有訪談內容的真實性,會將發生過的缺失記錄於隨手札記上,並直接將 晤談心得錄音,以保留當時情形的原貌,以免日後回想有缺漏情形發生。

二、資料歸納與分析

Patton(1990)指出質性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在數量上是非常龐大的,而 資料種類亦是非常龐雜,其中最大的挑戰即是要從大量的資料中尋找出意

義之所在,減少訊息的數量,辨別出對研究有重大意義的類型,並展現資 料所揭示的實質內容建立出概念(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而Bogdan & Biklen(1998)亦提及分析涉及資料的處理、組織,使之成為容易處理的單 位,再加以綜合,找出類型,以發現重要性的組型(黃光雄等人譯,2001)。

本研究採用「分析歸納法」(analytic induction)進行資料的分析。這種 方法所分析的組型、主題與範疇均來自資料,它們是由資料形成的,而不 是資料蒐集或分析之前就強加上去的(Patton,1990)。

遵循上述資料蒐集與編碼方式,在錄音內容部分,先逐字轉錄,再精 簡晤談資料,排除社交的談話和重複的問題。為排除研究者之主觀意識,

分析結果再商請指導教授及研究者同儕進行檢視,以求其客觀性。分析的 步驟如下:

(一)由逐字稿初步分類受訪教師於各實驗活動階段回答的內容,根 據不同S-POE之實驗活動予以分類。

(二)將於相同POE實驗活動中之所有受訪教師的回答,根據其不同 的「命題陳述」予以第二次分類。並將蒐集到的資料整理成一 個個小單元,或將重要概念以顏色做標記。

(三)依據其回答內容或隱含的意義,再次予以歸類,並給予一代表 之意義,以便進行事後之資料分析及討論。

(四)歸類製成表格,並將受訪教師於「預測」階段及「解釋」階段 中,所持有之理由的特徵、正確率、人數以及解釋類型記錄於 表格中。

(五)針對單一變因的兩個實驗,實驗二與實驗三,實驗二與實驗四,

實驗三與實驗五,依據各個實驗活動改變「單一變因」的準則,

分析受訪教師對於前後實驗活動改變一個變因的結果,其在「預 測」及「解釋」階段所提出的理由是否符合前後解釋融貫性。

將結果整理歸納成表格,依據教師在前一個實驗所持之解釋理

由,探討其於後續實驗所提出之「預測」與「解釋」之理由是否符 合解釋融貫性的要求。

(六)將各類的資料進一步的歸納、分析其特性。不斷的進行分析,

進行更進一步的判讀,比較各類資料間的關係是否正確,分類 是否有所缺漏。

(七)逐次討論、修正,並進一步重新檢視資料分類及形成的適當性。

三、研究的信、效度

質性研究之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問題是評鑑研究品質的依 據之一,因此,促進研究之可信性和有效性,是任何研究意圖達成的目標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信度是指研究結果的一致性、信賴性和穩定 性,本研究關注的是蒐集到的資料之正確性與完整性;效度則是指研究結 果的類推性,亦即研究的真實價值,這可能是本研究的限制,故儘可能提 高資料的真實性以增進之。由於質性研究沒有特定的方法或客觀的數據用 以提供判斷效度與信度,因此,主要以反覆精煉資料比對之方式,提高研 究的信效度。

研究者在初探研究前,即先自行試驗操作實驗的流程,反覆修正實驗 裝置,以確定實驗情境呈現的可觀察性;並在正式研究前進行初探研究,

以建立研究工具之信效度及評分者信度,在進行晤談時,研究者提問的問 題不只是受訪教師如何想?(what 的問題),也提問為什麼如此認為?(how 和 why 的問題),並追隨(follow up)其回答或想法繼續提問問題,例如教 師在回答其對於某現象的觀點之後,應適時反問如何得知?尤其是針對受 訪教師前後實驗之解釋矛盾不一致,或有待釐清的部份進行進一步之提 問,雖然教師有些概念的來源可能已經成為隱含的知識(implicit knowledge) 而無法明確地說出,但是由晤談設計之周延性的擴大,例如訪談技巧的精 進、研究夥伴相互批判與腦力激盪等等,相信可以獲得雖然不甚完美的結

果,但亦能達到足以令人滿意且具有研究與教學之參考價值的結果。

為了能由回饋的結果抽取出更豐富的資訊,提昇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冀望能更客觀地呈現研究的真相,以下就信、效度提出說明:

一、信度:

(一) 敘述研究進行的流程和步驟、研究者的角色以及訪談對象選 取的依據。

(二) 研究者進行個別晤談時,使用錄音的方式記錄資料,務使資 料蒐集更為完善,並於晤談後儘快轉譯成逐字稿,以免記憶 的過程中產生錯誤或是誤解。

(三) 詳細說明資料蒐集及分析的方法。

(四) 採低推論描述,多使用現場蒐集到的資料(如受訪者的談話 及實驗活動單等),並直接引用受訪者書寫及談話之內容,

避免研究者過度主觀的解讀。

(五) 針對研究之主題,將受訪者晤談內容的分類依據與指導教 授、研究小組討論,以進行交互核對,務使分析的結果客觀 化。

(六) 引用相關文獻資料佐證並提出說明。

二、效度:

(一)與受訪者建立相互信任(rapport)的關係,事先徵得受訪者的 同意,才進行 S-POE 實驗活動和訪談過程中的錄音。

(二)晤談者在訪談過程中對於實驗情境的敘述應具體明確,並避 免過多的引導,以免影響受訪者的回答。

(三)研究者與科教專家及研究小組成員討論,交叉檢核資料,將 受訪者的晤談內容資料與其在訪談過程中記錄於活動單上 的資料進行比對分析,以確定受訪者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