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S-POE「解釋」階段之分析

T102、T103、T006、

T008、T009、T012、

T114、T016、T119

9(45%)

2. 杯 子 外 面 的 大 氣 壓 力 壓 力 大 於 水 壓,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

T104、T005、T007、

T110、T115

5(25%)

3.大氣壓力支撐住塑膠片,水柱高 未達 1033.6 公分,水不會流下來

T113、T120 2(10%)

4.杯內裝滿水,沒有空氣,大氣壓力

由表 4-3-1 顯示,針對實驗一,分析國小科學教師在「解釋」階段所 提出的理由,其中有 19 位教師(95%)皆能提及與大氣壓力相關的理由 --「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的解釋,而有 1 位教師(5%)則未能 提及「大氣壓力」的概念。其中與大氣壓力相關的理由可細分為六項(理 由編號如表 4-3-1 所示)。以下就「與大氣壓力相關」的理由和「未提及 大氣壓力」的理由進行個別分析。

1. 與大氣壓力相關

雖然有 19 位教師皆能以「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的理由進行 解釋,但其所運用的概念卻有所差異,例如:持有「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 塑膠片與水的重量」之理由者最多,有 9 人(45%);而以「杯子內外壓 力的比較」為理由者次之,有 5 人(25%),其認為杯外的大氣壓力大於 水壓,因此大氣壓力得以往上支撐住塑膠片;其中有 2 位教師(10%)則 持有「水柱高未達 1033.6 公分,大氣壓力支撐住塑膠片」的想法進行解 釋。綜合以上所述,在 POE1 的實驗情境中,共有 16 位教師(80%)能夠 提出正確的科學解釋進行說明。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103: 大氣壓力從下面頂住塑膠片,所以杯子裡面的水和塑膠 片都沒有掉下來。(理由 1)

T110: 外面的大氣壓力比裡面的大。壓住了塑膠片或者是說壓 力從大的往小的……因此水出不來。(理由 2)

T120: 大氣壓力大於水壓,因為大氣壓力是 1033.6cmHg……大 氣壓力可以把那個塑膠片撐住,所以水不會掉下來。(理 由 3)

反之,部分教師卻未能針對實驗一提出合理而恰當的科學解釋,而持 有不同的迷思概念,舉例而言,教師 T001、T011 與 T118 認為塑膠片不會 掉下來的原因,除了提及「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的想法之外,也 考慮了其他的因素,教師 T001 認為表面張力吸住塑膠片,而大氣壓力往 上支撐住塑膠片,所以水不會流下;教師 T011 認為是因為杯子裝滿水,

沒有空氣的因素,而教師 T118 則是覺得除了大氣壓力往上支撐的作用之 外,與手施予塑膠片的動摩擦力有關,顯示這些教師所提出的解釋仍然存 在一些迷思概念,而未能提出符合科學解釋的理由。將其訪談內容節錄如 下:

T011: 因為杯子裡面沒有空氣,大氣壓力由外面往內推擠,

所以這個塑膠片不會掉下來(理由 6)

T118: 你的手在給它一個最大的動摩擦。你給它上來的力 量……可是同時有大氣壓力把塑膠片頂住了。(理由 5)

T001: 表面張力在塑膠片跟杯子交接的那個地方吸住塑膠片,

然後外面的空氣壓力把塑膠片往上維持著。(理由 6)

2.未提及大氣壓力

在 20 位國小科學教師中,教師 T017 的解釋理由未提及「大氣壓力」

的概念,其認為塑膠片本身含有「吸力」能吸住水,因此塑膠片不會掉下 來,水亦不會流下。由此顯示教師對於實驗一的自然現象未能提出符合科 學概念的解釋。

T017: 應該是水的那個塑膠片有一個,反正就是會有一個力 量會吸住吧!(理由 7)

(二)科學教師觀察後修正解釋的分析

針對 POE1 活動,雖然在「預測」階段中沒有任何一位教師預測錯誤,

唯研究者深入檢視教師的訪談資料後發現:部分教師在「解釋」階段提出了 修正的解釋,以下依據預測正確之教師修正的解釋(理由)分析如表 4-3-2:

表 4-3-2 預測正確之國小科學教師於 POE 實驗一「解釋」階段所持的理由 研 究

對 象 預測的理由 觀察後解釋的理由 T007 大氣壓力支撐住塑膠片 塑膠片的重量跟水壓加起來超過塑

膠片的重量即會滑落

T009 杯內裝滿水,有水就有水壓 大氣壓力支撐塑膠片和水的重量 T114 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

與水的重量

假設杯底有個洞,裡面的氣壓慢慢 的跟外面平衡的時候,水即會流下

T120 大氣壓力大於水壓,大氣壓 力支撐住塑膠片

水柱高未達 1033.6 公分時,水就 不會流下。大氣壓力從外面作用,

可撐住塑膠墊

POE 實驗一正確的科學解釋為:因為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與水 的重量,所以杯中的水不會流下。由表 4-3-2 的資料可知,在「預測」階 段,三位教師 T007、T114、T120 所持的理由皆為「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 塑膠片與水的重量」,其中 T007、T114 於觀察後提出更深入的說明,他們 假設在實驗情境中,若某些情況或條件成立,例如:塑膠片的重量過重、

杯身晃動或是杯底挖個洞等,則水會流下來。

T007: 杯子外面的大氣壓力大於裡面的水壓,大氣壓力往 上支撐住塑膠片。(預測階段的理由)

T007: 若塑膠片的重量跟水壓加起來超過塑膠片的重量,

還有就是不平衡的時候(杯身晃動等),也會滑落。(觀 察後的解釋)

T114:這是大氣壓力的原理呀! 大氣壓力是來自四面八方 的,所以從下面可以頂住,克服了水跟塑膠片的重 量。 (預測階段的理由)

T114:假設杯底有個洞,讓一點點的空氣進去,裡面的氣 壓慢慢的跟外面平衡的時候,氣壓之間沒有差別,水 就會掉下來。(觀察後的解釋)

教師 T120 則針對其預測的理由「因為大氣壓力大於水壓,大氣壓力支 撐住塑膠片」,更進一步提出「一大氣壓」的概念來佐證其解釋,顯示其 所提出的解釋是完整且恰當的。

T120: 因為大氣壓力大於水壓,大氣壓力可以把那個塑 膠片撐住這樣子,所以水不會掉下來。(預測階段 的理由)

T120: …….對這個杯子而言,水柱高未達 1033.6 公分時,

水就不會流下來。……大氣壓力是從外面作用,就可 以把塑膠墊撐住。(觀察後的解釋)

另一方面,原先教師 T009 於預測階段所提出的理由不僅不恰當,且也 未能符合實驗情境所做的預測,但在觀察實驗結果後,修正其原本的理 由,而能提出正確的科學解釋,摘錄訪談內容如下:

T009: 因為杯子裡面沒有空氣,水都滿滿的,那是因為 有有水應該是有壓力才是。(預測階段的理由)

T009: 是大氣壓力讓塑膠片和水沒有掉下來。(觀察後的 解釋)

小結:

針對實驗一,由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在「解釋」階段所提出的理由,

有 19 位教師(95%)能以「大氣壓力」的因素進行解釋,其中有 16 位教 師(80%)提出正確的科學解釋,能以「大氣壓力」往上支撐住塑膠片與 水的重量說明實驗結果;而僅有 1 位教師(5%)在提出解釋時未能提及

「大氣壓力」的概念,以「塑膠片的吸力」說明水不會流下的原因,由此 顯示,大部分國小科學教師在實驗一的部分,能夠針對簡易的實驗結果提 出正確且完整的科學解釋。

二、POE 實驗二

  (一)「解釋」階段解釋理由的分析

在POE 實驗二的部分,國小科學教師在「解釋」階段所提出解釋的理由,

研究者依據訪談內容歸納成兩類:「與表面張力相關的理由」以及「未提及表 面張力的理由」進行分析,如表4-3-3所示:

表 4-3-3 國小科學教師於 POE 實驗二之「解釋」階段所持的理由 POE

實驗二 解釋理由 研究對象 人次

(%) 1.杯子外面的大氣壓比水壓大,表面張力

使紗網的作用如同塑膠片

T009 1(5%)

2.表面張力使紗網的作用如同塑膠片 T104、T005、T016、

T114

4(20%)

3.水在網子上形成表面張力,可以承受水

4.表面張力與其他概念混用 T012、T115、T119、

T120

%),此外,將表面張力與其他概念混和使用的則有 4 人(20%)。

在 POE2 實驗情境中,能以理由 1、2 提出符合正確的科學解釋者共有 5 位教師(25%),他們皆認為表面張力的作用使紗網與實驗一之塑膠片有同 等的功能,因此空氣無法進入杯中,則水不會流下。值得一提的是,教師 T114 在解釋時偶而以「水和水之間的附著力」的說法說明表面張力的作用,

而教師 T104 認為表面張力的形成與紗網縫隙大小有關,本研究所使用的紗 網縫隙夠小夠密,因此得以形成表面張力。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009: 因為杯子外面的大氣壓力比水壓大,所以水不會掉下 去。……有紗網擋住,很像剛那個塑膠片擋住的意思。

(理由 1)

T114: 因為它跟紗網水分子之間的附著力,所以就形成一 瞬間暫時的那個完整的表面,如同實驗一的塑膠片 一樣,所以空氣進不去。(理由 2)

T104: 它水的表面張力不能太大孔,因為水的分子它剛好有個 比例在,孔不能太大,太大孔不能形成水的表面張力。

(理由 2)

教師 T001、T102、T103、T006、T110、T011、T118 在「解釋」階段所 提出的理由為:紗網上所形成的表面張力,能夠承受水的重量,所以水不會 流下,認為水不會流下的因素是因為表面張力支撐了水的重量,但實際上「表 面張力」的作用如同塑膠片的功能,水的重量是由於大氣壓力往上支撐所 致,因此,顯示這些教師的解釋雖然考量了「表面張力」的因素,卻未能提 出恰當且完整的解釋,節錄訪談內容如下:

T006: 水的表面張力會附著在紗網上,所以水不容易流下 來。因此除了大氣壓力之外,和表面張力支撐住水 也是有所關係。(理由 3)

T011: 因為這個網狀的孔剛好比較小,所以剛好會讓這水 在網子上形成表面張力,可以承受水裡面的重量。

(理由 3)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教師針對實驗情境所提出的解釋有概念 與概念之間混合使用的情形,在所有教師中,有 4 位教師(20%)容易將「表

面張力」的概念與毛細現象、內聚力等概念相互混淆。舉例而言,教師 T119 對於實驗結果雖能提出合理的解釋,卻認為「毛細現象是表面張力的一種」, 而教師 T120 則是將表面張力與內聚力混用而提出解釋。由此顯示這些教師 對於「表面張力」的概念是混淆不清而經常互為混用的,值得關注。

T119: 因為毛細現象是表面張力的一種,也是水分子一個 分力…………。(理由 4)

T120: 因為紗網的洞夠密夠小,所以水能形成一個介面,就是水

T120: 因為紗網的洞夠密夠小,所以水能形成一個介面,就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