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概述

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本節將以其緣由、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 大目標、效益、七大面向與二十九個方案等方面(附錄 2)來加以敘述。

一、緣由

十二年國教之研議最初自1983年教育部朱匯森部長任內提出「延長以職業教 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給國中畢業後就業而未滿18歲的青少年,施以部分時間之 職業進修補習教育。之後,針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雖有諸多討論,但在細 節上始終沒有完整的規劃(蓋浙生,2010)。自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以降,

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會議、專案、及論文,前仆後繼,盛況連連。官 方與民間、學界與業界、校方與教師,乃至親、師、生三者,贊同者有之,反對 者亦有之,可謂「眾聲喧嘩」之景象。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不僅是歷任教育部 長殫精竭慮的重要政策(附錄3),也是歷次總統大選的政見之一,並以「教育政策 白皮書」作為競選文宣,既是允諾的政見,就會有兌現的壓力(洪仁進,2010)。

前教育部中教司司長李然堯提出教育部考慮規劃十二年國教主要是基於下列 五項理由(陳羿汎,2010):

(一)、高中職容量以遠超過國中畢業生,但是國中畢業生的升學壓力仍未減

緩。

(二)、國中生升學壓力未能減緩,主要是由於對明星高中的追求、不同型態 高中職的喜好、公私立學校的差距等因素的存在。

(三)、國中升學壓力,導致國中教學難以正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一綱 多本、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等教改政策無法落實。

(四)、目前升學的競爭環境,特別不利經濟弱勢的學生,有違教育均等的理 念。

(五)、目前的後期中等教育未能全面提升公民素養,有違現代教育發展趨勢。

2007年2月27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於立法院施政報告宣示:政府將自今年起逐步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透過縮小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差距、提高在學率、提升 優質高中職學校數及加強高中職社區化,以有效降低國中升學壓力、平衡城鄉教 育差距、保障國民受教權益,並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 爭力(教育部,2012b)。

蘇院長並宣告於2009年全面實施,但最終並未如期落實。2011年元旦,總統馬英 九先生宣告該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預計於2014年高中職全面免學 費、大部分免試入學,期達到紓緩國中學生升學壓力,促進國中教學正常化,建 構優質的國民基本教育,讓大家同心協力,給孩子希望、開創國家未來(教育部,

2012c)。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兩階段,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 迫入學條例」規定辦理,對象為 6 至 15 歲學齡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義務、

強迫入學、免學費、以政府辦理為原則、劃分學區免試入學、單一類型學校及施 以普通教育。後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 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

二、三大願景

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十二年國教方案,其中對教育目標的三大願景分別為:提 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從教育部提出的三大願 景,可看出中小學的教育品質,將是影響十二年國教的基石。

三、五大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立基於九年國民教育的基礎上,並採取五大理念來 推動(教育部,2012e):

(一)有教無類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 15 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

階 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

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 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

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 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

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以便 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

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 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 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 習。

四、六大目標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架構中,其六大目標分別為:

(一) 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二) 引導多元適性發展 (三) 確保學生學力品質 (四) 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五) 均衡城鄉教育發展 (六)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係以國家、社會及學生個人多元角度之 觀點,訂定總體目標與分階段具體目標,並配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 年百年樹人》之政策規劃,自民國 100 年 1 月至 103 年 7 月,為啟動準備階段;

自 103 年 8 月 1 日起至 109 年 7 月,為全面實施階段。其總體目標與分階段目標 分述如下(教育部,2011):

(一) 總體目標

1.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2.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

3.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4.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

5.落實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6.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7.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

(二) 啟動準備階段具體目標(100 年 8 月至 103 年 7 月) 1.就學率達 99%以上。

2.免試入學率達 75%以上。

3.就近入學率達 80%以上。

4.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 80%以上。

5.落實國中適性輔導及學習成就評量機制。

6.普及宣導建立共識。

(三) 全面實施階段具體目標(103 年 8 月至 109 年 7 月) 1.免試入學率達 85%以上。

2.就近入學率達 90%以上。

3.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 95%以上。

五、效益

配合總體目標與分階段目標,教育部(2012g)也將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預期效 益,也分為總體效益與分階段效益:

(一) 總體效益

1.國中教學趨於正常。

2.國中階段過度升學壓力有效減緩。

3.國中生平均素質獲得確保。

4.中學生均能適性輔導升學。

5.城鄉與地區高級中等教育資源趨於均衡。

6.高級中等教育趨於多元適性優質發展。

(二) 啟動準備階段(100 年 8 月 1 日至 103 年 7 月 31 日) 1.九成九以上國中畢業生進入高中職(含五專前三年)。

2.七成五以上應屆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使得 國中教學與學習趨於正常並能有所創新。

3.八成以上高中職達優質水準,均衡區域及城鄉資源,且八成以上學生 適性就近入學。

4.高職免學費、齊一公私立高中學費,減少家庭經濟不利學生就學困難,

消除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5.建立學生適性輔導機制,以利其適性發展。

6.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利確保國中生素質。

7.建立課程統整規劃機制,以利中小學教育能連貫銜接。

(三) 全面實施階段(103 年 8 月 1 日至 109 年 7 月 31 日)

1.八成五以上應屆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實質降低升學壓力。

2.九成五以上高中職達優質水準,且九成以上學生適性就近入學。

3.持續推動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學生基本素質獲得確保。

4.啟動課程修訂作業。

六、七大面向與二十九個方案

十二年國教的七大面向分別為:全面免學費、優質化與均質化、課程與教學、

適性輔導與國民素養、法則、宣導、入學方式等,其中學生與家長團體最關注的 莫過於全面免學費與入學方式這兩個面向(附錄 1)。

總體來說,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啟動,宣示了高中被納入基礎教育的範圍。基 礎教育的前提,不是為了訓練專業能力,也不是為了養成社會菁英,而是為了培 養「社會公民的基本能力與素養」,用以回應社會日趨複雜 的變化(張瀞文,2012a)。

「國中教學正常化」一直以來是大家所注目的焦點,環顧目前國中的教學現 場,仍存在藝能科目授課時間被挪用於教授「升學科目」,未能完全依據教師專 長排課,以及未能依照課表授課等情形,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甚鉅。此外,也常聽 聞學校利用「第八節課」趕授課程進度,學生於假日也要到校上課或自習,家長 對於學校趕授課進度之教學方式因升學競爭之氛圍或表贊同,亦或有反對者,但 無力扭轉。這對於正處青春期的學子,實無法達成全人化的教育目標,也造成國 中教育扭曲的現象(教育部,2014)。

對國中教師而言,最關注的莫過於課程與教學這個面向,尤其在自然科方面,

面臨國中整合性領域教學與高中分科教學,及生活科技課程長期被忽視,加上十 二年國教六大目標之一的「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在升學壓力減輕後,原本是升學 科目之一的自然科教學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改變,而學生是否能學得更好、學習動 機是否能更加提升,進而實現十二年國教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