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教學上的影響評估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教學上的影響評估調查研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文金 博士.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 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教學上的影響評估 調查研究. 研究生:張良弘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在教學上的影響評估,研究過程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先收集教育工作 第一線的教師想法,加以增刪編成問卷,再進行施測與訪談,以期能瞭解教師的 想法。研究範圍為桃園縣內四所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科教師。研究的結果顯 示,在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教師對於使用自編教材的意願提高,教學活 動會增加實驗操作、討論、與探究,也傾向運用教學媒材輔助教學,評量上增加 實驗與主題報告的比重,也期望新教育政策能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並增加學生學 習動機,從國中二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間為較合適的高中與高職分流時間點,認為 合科教學最困難在於教師專長無法配合。研究建議藉由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推動, 應重視落實生活科技課程、增加自然科教學時數、改善考試領導教學等陋習。. 關鍵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素養。. I.

(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the teacher who teaches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inion of teachers. The questionnaire compiled by the idea of teachers collected the first line of education and then surveying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area is fou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The study shows that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use their own teach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increase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discussion, exploration, and using teaching media. The proportion of experiments and thematic reports in assessment will increase. Expecting the new education policy can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tudy motivation. From second grade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the second grader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plit time. Teachers believe that teachers’ specialty is the most difficulty in team teaching. Study suggests that imple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increase science teaching time, and improve exam influence teaching by implement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subject, Scientific literacy.. II.

(4) 目. 第一章. 緒論. 錄.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3 ……………………………………… 3. ............................................................. 5. 第一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概述. 第二節. 三大願景與科學教育. 第三節. 影響國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因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 ……………............................ 11 .................... 21. ............................................................ 3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2. 第四節. 研究過程. ................................................................. 3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3. III.

(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5. 第一節. 自然科教師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的想法與感受 ....... 35. 第二節. 自然科教師預估國中學生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 ,學習自然科的改變 ................................................ 48. 第三節. 實施十二年國教後,教師期待自然領域在課程 規劃的改變 ...............................................................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8 1. 中文部分. ................................................................................ 81. 西文部分. ................................................................................ 88. IV.

(6) 附. 錄. 附錄 1 2005 年 9 月~2011 年 12 月間「十二年國教」相關報導 …… 89 附錄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願景、理念、目標、方案關係圖 … 113 附錄 3 從 72 年至今各教育部長其重要沿革之摘述 …………………114 附錄 4 桃連區高中高職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積分對照表 …………….119 附錄 5 網路文章─不爬樹的大象 附錄 6 研究問卷. ................................................... 121. ............................................................................ 123. V.

(7) 表. 次. 表 2-2-1. 各年代研究者提出科學本質的內涵及範疇重要觀點整理表............. 14. 表 2-3-1. 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內容概述表. 表 3-2-1. 接受問卷調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基本資料. 表 3-2-2. 接受訪談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基本資料(1). ……………………... 32. 表 3-2-3. 接受訪談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基本資料(2). ……………………... 32. 表 3-5-1. 問卷調查與訪談教師人數統計. 表 4-1-1.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5. 表 4-1-2.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二)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6. 表 4-1-3.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三)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7. 表 4-1-4.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四)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7. 表 4-1-5.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五)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8. 表 4-1-6.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六)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8. 表 4-1-7.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七)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39. 表 4-1-8.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八)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0. 表 4-1-9.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九)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1. VI. ………………………………………. 27 ...………………… 31. ………………………………...……. 34.

(8) 表 4-1-10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十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2. 表 4-1-11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十二)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3. 表 4-1-12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十三)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4. 表 4-1-13 問卷調查(第二部分問題十四)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5. 表 4-1-14 問卷第二部分各題改變顯著性之 x 2 檢定結果. ……………………… 47. 表 4-2-1.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9. 表 4-2-2.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二)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49. 表 4-2-3.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三)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1. 表 4-2-4.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四)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1. 表 4-2-5.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五)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3. 表 4-2-6. 自然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實施前後教學方式 可能差異與學生學習動力之獨立性考驗. …………………………... 53. 表 4-2-7.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六)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5. 表 4-2-8.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七)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6. 表 4-2-9.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八)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7. 表 4-2-10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九)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7. 表 4-2-11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58. 表 4-2-12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VII. ..…..………… 59.

(9) 表 4-2-13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二)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0 表 4-2-14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三)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0. 表 4-2-15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四)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2. 表 4-2-16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五)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3. 表 4-2-17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六)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4. 表 4-2-18 問卷調查(第三部分問題十七)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5. 表 4-3-1. 問卷調查(第四部分問題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7. 表 4-3-2. 問卷調查(第四部分問題二)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 69. 表 4-3-3. 問卷調查(第四部分問題二之一)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表 4-3-4. 問卷調查(第四部分問題四)教師意見次數統計表. VIII. ....………… 70. ..……..………… 72.

(10) 圖. 圖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概念示意圖. 圖2. 不爬樹的大象. 次. ……………………………………….…. 3. ………………………………………………………………… 46.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等,包含第一節研究背景與 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由時報 99 年 1 月 22 日報導裡寫到「換教長換政策,學生慘當白老鼠」 ,由 於十二年國教遲遲未提出時程,加上配套措施一改再改,擴大免試入學方案要怎 樣適用在明星高中職等,不僅家長團體氣得跳腳,全國教師會也提出建議,希望 暫時中止,不要造成學生更多考試災難(林 曉 雲 、 張 勳 騰 , 2010)。另有報導指 出我國 PISA 學 力 評 量 在 三 向 指 標 : 「 閱 讀 素 養 」 、 「 數 學 素 養 」 、 「 科 學 素 養 」排 名 都 大 幅 下 滑 , 全 國 教 師 會 呼 籲 要 盡 快 實 施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簡稱十二年國教),改變升學方式,以減輕學生負擔(胡清暉,2010;胡清暉、陳 怡 靜, 2010)。從民國 88 年教育基本法公布施行開始,就已開始著手規劃十二年 國教,過了 10 多年卻仍不見實行。從 2005 年到 2011 年期間家長團體、教師團體、 學者團體不停的提出建言,針對「是否保留升學考試」、「公私立高中職免學費門 檻」、「就近入學的學區規劃」等,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附錄 1)。 回想在進入國中校園當實習老師的那一年,那時國中教育剛開始實施九年一 貫課程,對於接受傳統分科教育的新手教師,需要許多時間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 方式、課程規劃、及與同領域教師合作等,對於剛替入職場工作的我著實感受到 不小的壓力。而國中升學方式的改變也帶來挑戰,以往的求學經驗無法分享供學 生參考,學生對升學考試、多元入學方案不曉得該如何決定未來的方向,當時任 教的學生都擔憂自己是教育政策改變下的犧牲品。 近幾年在國民中學任教理化科,恰逢十二年國教的啟動,周遭許多同領域的 教師對於實施十二年國教可能帶來的改變而感到憂慮,擔心是否又是一個邊實施 1.

(12) 邊修正、邊做邊改的教育政策,而再次犧牲一批學生當實驗白老鼠 (邱紹雯、胡清 暉、陳怡靜、翁聿煌,2011)。又擔心重大的教育變革造成課程內容的改變,教師 又得要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與改變評量的方式,此舉容易增加教師的工作壓力。加 上,這幾年高中職免試入學須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對於教師在評量學生學習成就 上,為求公平,需邀同領域的教師共同擬定評分標準,一旦標準受到質疑,又得 改來改去,增添許多麻煩。 尚未定型的教育政策除了讓人擔憂,也讓人期待,期待新的教育制度是否能 改善教育環境、提升教育品質、培養符合新一代公民所需的基本能力。而十二年 國教的推動對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課程、教學、與評量等會產生什 麼樣的改變,本研究藉由收集桃園縣內四所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 想法,供教育政策執行者、教育工作研究者、或其他地區的教師作為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對於國中與高中教師、國中學生、家長…等,都將造 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國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生在國中階段的自然 領域強調合科統整教學,等進入高中後將面臨自然領域被細分為生物、物理、化 學、地球科學、與生活科技等科目。故本研究藉由收集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師的想法,以期能了解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教育實施前後在課程規劃、教學方 式、評量方式等可能的改變,並經由教師預估學生在學習表現的差異,了解十二 年國教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二、待答問題. 1.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實施,預估在課程規 2.

(13) 畫、教學內容、與評量方式上可能造成的改變。 2.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預估學生在十二年國民教育實施後,在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上的學習表現差異。 3. 對於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與學生學習上,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依據行政院 100 年 9 月 20 日院臺教字第 1000103358 號函核定,十二年國教 是指國民的基本教育從 K1~K12,即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為期十二年 的國民基本教育。如圖 1 所示,我國現已實施 6 歲至 15 歲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是強迫入學、免學費、義務的教育,接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也是義務。目前推動 延長的十二年國教(增加 15 歲至 18 歲),指的是非強迫入學(非義務)、但是普及入 學、低學費的教育,接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簡麗卿,2008)。. 圖 1:十二年國 民基本 教 育概念示 意圖 (取自十二 年國民基 本教育 實施計畫 核訂本, 2011 年). 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根據教育部(2003a)公布的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 92 年課程綱要,所謂的自 3.

(14)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簡稱自然領域或自然科)是將國民中學原本的生物科、理 化科、地球科學科、生活科技科(工藝科)等整合為一學習領域,內容包含物質與 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的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 知能,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 於日常生活中。.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針對桃園區其中四所(北桃園兩所、南桃園兩所)國民中學的自然與生 活科技科教師實施問卷調查,四所中有三所學校的班級數皆超過 61 個班,即為大 型學校,校內各領域編制的教師人數較多,領域內教師能進行更多意見交流與討 論,議題也能有更多元與廣泛的想法,有助於本研究資料的收集。問卷共發出 61 份問卷,而回收 51 份問卷,並選擇四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本研究礙於研究時間, 無法讓全桃園區國民中學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科教師填寫問卷,故研究結論並不代 表桃園地區所有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想法。.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調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科教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 學上的影響。本章先概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再將科學教育融入十二年國 教的三大願景,並提出其他會影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因素來加以探討,希望 能夠透過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 第一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概述. 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本節將以其緣由、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 大目標、效益、七大面向與二十九個方案等方面(附錄 2)來加以敘述。. 一、緣由. 十二年國教之研議最初自1983年教育部朱匯森部長任內提出「延長以職業教 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給國中畢業後就業而未滿18歲的青少年,施以部分時間之 職業進修補習教育。之後,針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雖有諸多討論,但在細 節上始終沒有完整的規劃(蓋浙生,2010)。自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以降, 有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會議、專案、及論文,前仆後繼,盛況連連。官 方與民間、學界與業界、校方與教師,乃至親、師、生三者,贊同者有之,反對 者亦有之,可謂「眾聲喧嘩」之景象。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不僅是歷任教育部 長殫精竭慮的重要政策(附錄3),也是歷次總統大選的政見之一,並以「教育政策 白皮書」作為競選文宣,既是允諾的政見,就會有兌現的壓力(洪仁進,2010)。 前教育部中教司司長李然堯提出教育部考慮規劃十二年國教主要是基於下列 五項理由(陳羿汎,2010): (一)、高中職容量以遠超過國中畢業生,但是國中畢業生的升學壓力仍未減 5.

(16) 緩。 (二)、國中生升學壓力未能減緩,主要是由於對明星高中的追求、不同型態 高中職的喜好、公私立學校的差距等因素的存在。 (三)、國中升學壓力,導致國中教學難以正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一綱 多本、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等教改政策無法落實。 (四)、目前升學的競爭環境,特別不利經濟弱勢的學生,有違教育均等的理 念。 (五)、目前的後期中等教育未能全面提升公民素養,有違現代教育發展趨勢。. 2007年2月27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於立法院施政報告宣示:政府將自今年起逐步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透過縮小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差距、提高在學率、提升 優質高中職學校數及加強高中職社區化,以有效降低國中升學壓力、平衡城鄉教 育差距、保障國民受教權益,並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 爭力(教育部,2012b)。 蘇院長並宣告於2009年全面實施,但最終並未如期落實。2011年元旦,總統馬英 九先生宣告該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預計於2014年高中職全面免學 費、大部分免試入學,期達到紓緩國中學生升學壓力,促進國中教學正常化,建 構優質的國民基本教育,讓大家同心協力,給孩子希望、開創國家未來(教育部, 2012c)。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兩階段,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 迫入學條例」規定辦理,對象為 6 至 15 歲學齡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義務、 強迫入學、免學費、以政府辦理為原則、劃分學區免試入學、單一類型學校及施 以普通教育。後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 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 二、三大願景. 6.

(17) 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十二年國教方案,其中對教育目標的三大願景分別為:提 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從教育部提出的三大願 景,可看出中小學的教育品質,將是影響十二年國教的基石。. 三、五大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立基於九年國民教育的基礎上,並採取五大理念來 推動(教育部,2012e): (一)有教無類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 15 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 階 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 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 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 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 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 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以便 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 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 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 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 習。. 四、六大目標 7.

(18)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架構中,其六大目標分別為: (一) 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二) 引導多元適性發展 (三) 確保學生學力品質 (四) 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五) 均衡城鄉教育發展 (六)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係以國家、社會及學生個人多元角度之 觀點,訂定總體目標與分階段具體目標,並配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 年百年樹人》之政策規劃,自民國 100 年 1 月至 103 年 7 月,為啟動準備階段; 自 103 年 8 月 1 日起至 109 年 7 月,為全面實施階段。其總體目標與分階段目標 分述如下(教育部,2011): (一) 總體目標 1.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2.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 3.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4.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 5.落實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6.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7.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 (二) 啟動準備階段具體目標(100 年 8 月至 103 年 7 月) 1.就學率達 99%以上。 2.免試入學率達 75%以上。 3.就近入學率達 80%以上。 4.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 80%以上。 5.落實國中適性輔導及學習成就評量機制。 6.普及宣導建立共識。 8.

(19) (三) 全面實施階段具體目標(103 年 8 月至 109 年 7 月) 1.免試入學率達 85%以上。 2.就近入學率達 90%以上。 3.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 95%以上。. 五、效益. 配合總體目標與分階段目標,教育部(2012g)也將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預期效 益,也分為總體效益與分階段效益: (一) 總體效益 1.國中教學趨於正常。 2.國中階段過度升學壓力有效減緩。 3.國中生平均素質獲得確保。 4.中學生均能適性輔導升學。 5.城鄉與地區高級中等教育資源趨於均衡。 6.高級中等教育趨於多元適性優質發展。 (二) 啟動準備階段(100 年 8 月 1 日至 103 年 7 月 31 日) 1.九成九以上國中畢業生進入高中職(含五專前三年)。 2.七成五以上應屆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使得 國中教學與學習趨於正常並能有所創新。 3.八成以上高中職達優質水準,均衡區域及城鄉資源,且八成以上學生 適性就近入學。 4.高職免學費、齊一公私立高中學費,減少家庭經濟不利學生就學困難, 消除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5.建立學生適性輔導機制,以利其適性發展。 6.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利確保國中生素質。 7.建立課程統整規劃機制,以利中小學教育能連貫銜接。 9.

(20) (三) 全面實施階段(103 年 8 月 1 日至 109 年 7 月 31 日) 1.八成五以上應屆國中畢業生免試入學,實質降低升學壓力。 2.九成五以上高中職達優質水準,且九成以上學生適性就近入學。 3.持續推動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學生基本素質獲得確保。 4.啟動課程修訂作業。. 六、七大面向與二十九個方案. 十二年國教的七大面向分別為:全面免學費、優質化與均質化、課程與教學、 適性輔導與國民素養、法則、宣導、入學方式等,其中學生與家長團體最關注的 莫過於全面免學費與入學方式這兩個面向(附錄 1)。 總體來說,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啟動,宣示了高中被納入基礎教育的範圍。基 礎教育的前提,不是為了訓練專業能力,也不是為了養成社會菁英,而是為了培 養「社會公民的基本能力與素養」 ,用以回應社會日趨複雜 的變化(張瀞文,2012a)。 「國中教學正常化」一直以來是大家所注目的焦點,環顧目前國中的教學現 場,仍存在藝能科目授課時間被挪用於教授「升學科目」,未能完全依據教師專 長排課,以及未能依照課表授課等情形,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甚鉅。此外,也常聽 聞學校利用「第八節課」趕授課程進度,學生於假日也要到校上課或自習,家長 對於學校趕授課進度之教學方式因升學競爭之氛圍或表贊同,亦或有反對者,但 無力扭轉。這對於正處青春期的學子,實無法達成全人化的教育目標,也造成國 中教育扭曲的現象(教育部,2014)。 對國中教師而言,最關注的莫過於課程與教學這個面向,尤其在自然科方面, 面臨國中整合性領域教學與高中分科教學,及生活科技課程長期被忽視,加上十 二年國教六大目標之一的「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在升學壓力減輕後,原本是升學 科目之一的自然科教學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改變,而學生是否能學得更好、學習動 機是否能更加提升,進而實現十二年國教的願景。. 10.

(21) 第二節. 三大願景與科學教育. Ornstein & Hunkins(2004)表示願景顯示意象與景象的概念,隱含的是生動活 潑的未來圖像。書中提及 Matthew Miles 與 Karen Louis 兩人的研究發現,在課程 計畫之前一定要先建立願景,在那些能成功地實施或改進革新課程方案的學校 中,都可以發現一群對於學校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抱持熱忱與共同願景的教職員。 當今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提昇國民的科學素養,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綱要中即明確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為國民科學素養的達成(教育部,2003a)。 十二年國教三大願景中,「厚植國家競爭力」將探討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並了解 科學素養與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成就每一個孩子」將探討如何提升 孩子的學習成就,並指出目前我國成就測驗的一些缺失。「提升中小學的教學品 質」將探討如何提升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動機。. 一、厚植國家競爭力─提升國民科學教育水平. 張芳全(2007)透過國際資料的分析,自1998年到2004年各國對義務教育年數 逐漸增加。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6年統計,在該組織198個會員體 中,計有46個國家已實施超過10年以上的國民教育。另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 競爭力排名前26名之半數國家亦已實施10年以上非義務、低學費之國民教育。由 此可知許多國家已經注意到國民基本教育與國家競爭力的關聯,加上21世紀已是 全球化的世紀,為因應全球化,世界各國都在做教育改革,特別是改進國民教育 階段的改革,而臺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在教育上也面臨了國際競 爭,因而為提高國民之素質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有必要提高國民教育到十二年的 國際水準(高雄市教育局,2012)。 前文已提到科學素養在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而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除了對自 然科學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外,也須了解科學的本質。在推展科學教育前,應了解 科學素養與科學本質。 11.

(22) (一) 科學素養 國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其強弱、高低攸關國家整體競爭力(陳玫良、李隆 盛,2011)。教育的品質良劣攸關國家未來的發展,基礎科學的實施成效對科 技人才培養尤有深遠的影響(魏哲和,2003)。在教育部(2003a)出版的「科學 教育白皮書」中提到,科學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相對於其他領域,它的特 徵是「科學素養」的養成,「素養」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 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教育部,2001)。因此,科學教育的理念是:. 科學教育是一項全民教育,涵蓋所有的國民;強調培養全民 的科學素養,發展每個人的「創新、創造能力」與「關心、 關懷態度」。. 而陳文典(2006)認為「科學素養」是「人們經由科學的學習,所能獲得 的知識、能力、態度等各方面的增進」。在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 要中將「科學素養」的內涵分成「科學與技術認知」、「科技發展」、「過 程技能」、「思考智能」、「科學應用」、「設計與製造」、「科學本質」 與「科學態度」等八項。林煥祥(2009)認為科學素養內涵包含的能力有: 1.「科學舉證」能力:能夠提出具有證據導向的結論,並說明它的原因。 2.「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在解決日常生活困擾的過程中,能夠提出 一些問題,然後透過科學探究的方式,蒐集證據進行研究來解決困 擾。 3.「解釋科學現象」的能力:能夠充分運用所了解的科學概念和知識, 對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加以解釋。 教育部(2003b)公布的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所 列的八項科學素養中,有一項是要求學生對科學本質的了解,歸納其科學本 質有: 1.科學是可觀察的。 12.

(23) 2.科學是可經過驗證或實驗查核的。 3.科學是可以複製的,只要條件相同。 4.科學是邏輯的,有因果關係的。 5.科學有時是無法採證的。 6.科學不是永久不變的。 7.科學是有其規律性的。 8.科學是一種嚴謹探究的過程,是確實記錄的累積。 (二) 科學本質 「科學」是一種以真確的事實為依據、提出能對事實加以合理詮釋的想 法與理論,並且在這些想法及理論之中又能經由邏輯思考建立起協同一致 的、不相互矛盾的、可以相互援引的知識體系(陳文典,2006)。 邱明富、高慧蓮(2006)發表的文章中,將許多研究者提出科學本質的內 涵及範疇重要觀點整理如表 2-2-1:. 13.

(24) 表2-2-1:各年代研 究者提 出科學本 質的內 涵及範疇 重要觀點 整理表. 研究者及年代. 科學本質的內涵及範疇重要觀點. 王美芬和熊召. 1.自然界中的事物存有某種一定的形式. 弟(1995). 2.藉由基本的科學原理可以推理應用在其他相關領域 3.科學的工作包括形成假說及驗證 4.假說和證據之間的連結只要是合乎邏輯推理 5.科學知識不一定完美,但可能會引導收集資料或解釋資料的 方向 6.科學學說不僅可以預測未來事物可能的發展情形,也可以解 釋過去人類未知的事物 7.科學家的觀察並非絕對客觀,但重要的是必須知道產生成見 的來源 8.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產生科學革命的,但當新的觀點解釋自然 現象比舊的親點更圓滿時,新的觀點方可能被認可 9.科學事業即是應用科學 10.即科學-科技-社會之觀點. 林陳涌(1996). 科學本質三大範疇:1.科學方法的本質 2.科學知識的本質 3.科 學事業的本質. 翁秀玉(1997). 國小階段所強調的科學本質內涵:1.科學知識的本質 2.探究過 程 3.科學與生活. 教育部(2001). 科學本質的能力指標分成國小中、低年段5條、高年段5條及國 中階段8條合計18條條文. Rubba &. 科學知識本質模式以六個概念表示:. Andersen(1978) 1.非道德的 2.創造性的 3.發展的 4.簡言的 5.可測試的 6.統整 的. 14.

(25) 表 2-2-1(續). NAEP(1989). 科學本質的三個領域: 1.科學知識的本質 2.科學事業的價值與原則 3.科學的方法與 過程. AAAS(1989). 將科學本質分成三個領域:1.科學世界觀 2.科學探究活動 3. 科學事業. Collett &. 1.科學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 2.科學是一種「探究」的. Chiapetta. 方式 3.科學是知識的集合體。. (1994) NRC(1996). 分K-4、5-8、9-12 三個階段學生應具有的科學本質概念標準. Good(1996). 科學本質以數學式子表示就是NOS = (early NOST + later NOST) + NOSK. McComas、. 摘自八個國際科學標準文件中有關科學本質目標的一致觀點:. Clough &. 1.儘管科學的知識是經久的,但它有暫時性的特性。. Almazroa(1998) 2.科學的知識強烈但不完全的依賴觀察、實驗的證據、合理的 爭論及懷疑的態度。 3.從事科學沒有固定一個方法存在。 4.科學是企圖解釋自然現象。 5.定律及學說供應科學中不同的角色,因此,學生應該注意到, 即使有另外的證據存在,學說是不會變成定律的。 6.來自所有文化的人們促成了科學。 7.新的知識必須被清楚及不隱瞞地報告出來。 8.科學家需要精確的持續記錄,同儕檢查及可複製性。 9.觀察是理論蘊涵的(theory-laden)。 10.科學家是有創造力的。. 15.

(26) 表 2-2-1(續). McComas、. 11.科學史同時展現出進化的及革命性的特性。. Clough &. 12.科學是社會及文化傳統的部分。. Almazroa(1998) 13.科學及技學互相影響。 (續). 14.科學的想法被社會和歷史環境所影響。.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所研發的 Project 2061 於 1989 年所出版的《全 民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一書中,將科學本質分成三個領域,並 指出各領域所必須了解的內涵(轉引自陳文典,2006): 1.科學世界觀(scientific world view) (1)自然界是可理解的。 (2)科學知識是可改變的。 (3)科學知識並非很容易就可推翻。 (4)科學並非萬靈丹能解決所有問題。 2.科學探究(scientific inquiry) (1)證據對科學而言是重要的。 (2)科學是邏輯與想像的合成體。 (3)科學知識除了能說明自然界的現象,也具有預測的功能。 (4)科學家會試著驗證理論及盡量避免誤差。 (5)既定的科學知識並不具有永久的權威地位,常態科學會影響科學 的研究方向,但必要時仍會產生科學革命。 3.科學事業(scientific enterprise) (1)科學是許多不同科學領域的集合。 (2)科學的事業由許多機構來進行,例如大學、工業界、政府。 (3)各種領域的科學家在世界各地活動。 (4)科學活動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5)科學知識因資訊傳播發達而促使科學的進步。 16.

(27) (6)從事科學必須考慮倫理的原則。 (7)科學家兼具有科學專業及公民的身分,科學家利用科學思考的特 性來解決公眾事務。. 二、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2009 年我國學生在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表現結果,在「閱讀素 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排名都大幅下滑,且均落後上海、香港、韓 國、新加坡等鄰近主要競爭國家與城市,一度全球第一的數理能力跌落到第五名, 「閱讀素養」更由第十六名跌到第二十三名(臺灣 PISA 研究中心,2012)。 一般學校的科學學科「成就」測驗,較著重科學概念的瞭解與知識的獲得; 國際學生評量的「科學素養」評量,則較注重形成科學議題、科學舉證等能力。 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在大家較為熟悉的科展、學生獨立進行研究或解決問題時 是非常重要的,但鮮少被教師拿來當成評量的項目(林煥祥,2009)。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嚴宏洋(2007)指出當今教育現場充斥桑戴克式的學習,所 謂桑戴克式的學習是指透過反覆的學習(各類的習題演練與模擬考)以求在最短的 時間內(任何考試都有時間的限制),離開籠子以取得食物(進入明星高中、大學)。 而各大都會所謂的明星高中,其實只是以能考入臺灣大學的升學率作唯一依據, 故他戲稱所謂的明星高中只是培養會開「臺大」門的貓兒而已。 台南大學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洪碧霞分 析,臺灣學生平均分數降幅不大,排名退步,是因為其他國家對 PISA 的重視度 提高。但她也提醒,臺灣有一成七學生不為樂趣而讀書,顯示許多學生都是「苦 讀」。成大校長賴明詔認為,雖然一次的成績不能完全反映臺灣學生的實力,但 三項排名都呈現下滑,凸顯目前中學創意教學不夠,須好好檢討。建中校長蔡炳 坤指出,PISA 是項具有公信力的國際評比,從排名消長來看,被其他國家超前, 對臺灣確是一大警訊。全國教師會秘書長、敦化國中老師吳忠泰直言,臺灣學生. 17.

(28) 的學習走向受到考試影響太大,學生靠著不斷反覆練習,把基測分數衝高,「升 學考試方式不改,三年後的 PISA 成績會更差」(胡清暉,2010)。 我國的教育改革充斥著「修改了升學制度,就翻轉教育體制」的迷思,九年 一貫的確改變了一些情形,如非考科發展的很好,但是國文、英文、數學、社會、 自然等考科還是被基測所限制,這種「教育為考試而服務」的現象在國中端並沒 有改善(張瀞文,2012d)。宋耀廷(2012)指出有些能力需要非選擇題才能測出,要 說出為什麼,答案要講出推理歷程、做出辯證過程,但過去的基測為了計分公平 性而不能考非選擇題,也不能考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張瀞文(2012b)表示當學生從分分計較的考試壓力中釋放出來,要讓孩子在國 中的學習覺得有意義、有動機,學校和家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增加多 元探索的機會,找到他的長處與興趣,用「長處」而非「分數」,驅動孩子追求知 識與學習的熱情。. 三、提升中小學的教學品質──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動機. Ornstein & Hunkins(2004)表示:「一個為學生設計完善的課程,必須將課程 落實到教學」。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十二年國民 教育要成功有兩個關鍵的支柱,其中一個就是國中教學的改變,國中教學不改變, 十二年國民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何琦瑜、陳雅慧,2012)。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的實 施須仰賴教師的協助,教師願意投入新的課程方案,並對新課程充滿熱忱,才能 給新課程一個實現的機會。陳玫良、李隆盛(2011)提到學校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 成的動態社會,教師對教育的工作熱忱及奉獻程度,是學生能夠達到學習成效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學校組織運作與文化中,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教師在 實施教學時遭遇許多問題與困境,從教師的科技素養與教學熱忱,教學方法與教 學理論的完備,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學設備的充足與否等等,可謂不一而足, 但無論如何,教師絕對是重大關鍵因素(陳振綱、陳旭能,2009)。 目前實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已將傳統的學科課程革新為學習領域課程,它強調 18.

(29) 「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帶著走的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對教師而言, 除了自行規劃教材與設計課程外,也必須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也為了學習者的適 性發展,必須採用各種的教學方法,如:探究教學、概念教學、分組合作學習、 資訊融入教學、協同教學與合科教學等(許麗伶,2005)。 欲了解學生的學習是否如預期的教學結果,就必須在教學之後做客觀而有效 的評量,有效的教學評量是適時提供回饋給學生,使他們知道自己的進步情形, 教學評量的實施愈有效,教師就愈能夠引導學生做有效的學習,而實現既定的教 學目標(郭生玉,1999)。所以除了教學方法需採用多元化的模式,在學生學習成 就或表現的評量方式上也需呈現多元化的樣貌。評量多元化之實施宜考量學生具 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及發展的特性,使用多元的評量及技巧,提供充分的機會並挑 戰學生的智能(Corbin,2008),而評量項目如:個人特殊表現、專題報告、遊戲化 評量、口試、實作評量、檔案紀錄、直接觀察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溝通等 方式,多方面蒐集學生的資料(王文中,2000)。 雖然課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並須採用多元化的教學與評量方式,但從 2013 年天下雜誌國中學習現場大調查結果顯示,近 8 成的教師上課仍以「老師講、 學生聽」為主,同時間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學生認為採用混合式(含實際動手操作 練習、分組遊戲競賽、分組討論報告)教學的效果會是最好的(許芳菊,2013a)。前 文也提及目前的評量方式仍以反覆練習為主,過分重視認知而缺乏情意與技能的 評量,加上評量缺乏彈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挫折感與失敗的經驗。 學校課程過度重視智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大抵偏重知識的灌輸,往往造成知 識與生活經驗嚴重脫節,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與意願(劉新、張永達, 2003)。興趣是最重要的學習內在動機,因此去除如升學考試之類的壓力,有助於 學生多元學習,進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樂趣與動機(呂秀卿,2011)。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 的內在歷程,心理學家把動機解釋為行為的內動力,或將動機解釋為行為的內在 心理原因。動機本身無法直接觀察,只能根據動機引起的行為及行為表現方式去 推理,而動機引起的行為活動是有目標的,如目標不能達成,動機不能滿足,該 19.

(30) 行為活動是將持續進行(張春興,1996)。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中心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調查」發現,隨著年齡的 增長,學習動機愈低落,愈需要考試驅策,進而愈不滿意自己的學習表現。國中 三個年級平均有 55.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動機不強烈;有 77.5%的學生認為 如果不考試,偶爾會或一定不會主動讀書;隨著年級愈高愈會為了基測而讀書, 國三(九年級)學生有 47.1%認為取消基測會降低其學習的意願。調查國中生最討 厭的科目時,數學(48.3%)、自然與生活科技(44.1%)、英文(37.5%)、國文(28.2%)、 社會(22.2%)等考科,也是佔據時間最多的主科都在前幾名;反倒是非考科或是佔 據時間較少的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最受學生們喜愛(張瀞文, 2012d)。加上家長過度重視考科成績,容易將學生成績不佳的原因歸因於沒有好 好學習或是學習太少,導致學生學習時間增加,加上考試領導教學的影響下,教 師的教學重心也偏向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只重記憶的教學方法不僅無法提升學 生的學習成果,也進而抹煞了學生對該科的學習動機。 前項調查也請國中教師填寫問卷,近六成的教師認為大多數的學生經過三年 的國中教育後,不會對自己更有自信;而 56%的教師認為國中課程並不能幫助學 生養成獨立思考與判斷力(張瀞文,2012d)。 孫琇瑩研究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動機提升策略和對自然科喜好程度之 間具有交互作用(溫存儒、段曉林,2007)。張靜儀、劉蕙鈺(2003)指出自然科教學 設計策略不應只著重提升學生的學科成就,應詳細的考量激勵學習的要素,並將 這些要素轉換成策略運用於教學中,才能發揮教學的成效。 楊明獻(2008)認為現今的教育環境不斷地再改變,從升學制度、課程內容、 甚至教師的教學方式都必須因應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調整,教師已經不能再以傳統 的教學方式教育新一代的學子,一個因應多元社會的專業教師,應是能靈活轉換 教學策略並對學習者的學習條件掌握得宜者。今日的教師應致力於營造適合學習 的環境與方式,使學習者能有興趣的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並進而解決課程問題。. 20.

(31) 第三節. 影響國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因素. 在此提出幾項亦會影響國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因素,分別為課程銜接、 教師工作壓力與學生升學壓力、入學制度、補習文化等,以上幾點常為周遭幾位 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教師相聚時所討論的話題,也是本研究欲探討十二年國教的 實施是否有助於改善的部分。. 一、課程銜接. 「課程」是學校教育落實的藍圖,應具有前瞻性、契合目的性及可行性,必 須目標明確、內容合宜、合理的實施策略(劉新、張永達,2003)。且專業人才的 培育有賴適當的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吳明清,2012)。 丁志仁(2002)在全國教育改革協會中進行「新舊課程銜接報告」時指出,各 科的新、舊教材間存在內容重覆或無法銜接的問題。九年一貫課程與82年課程標 準之銜接產生一個關鍵問題,因為九年一貫課程並非採逐年實施,而是將一、四、 七年級分階段逐年實施,致使有些原本接受82年課程標準的學生,必須在跨新的 年級時轉換成九年一貫課程,因此可能導致課程轉換時,所造成的學習內容無法 銜接的情形發生(杜美芬,2010)。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之推動,有關教科書部分多半是由民間出 版社承擔。丁志仁(2002)提到教師在教科書的選擇上必須考量各家出版社之課程 內容程度上的差異性,在沒有充裕的時間去慎選、熟悉教科書,有時生物、理化、 地球科學與生活科技等各科之間所選擇的版本不一時,導致學年與學年之間的之 教材不統一,進而造成課程無法順利銜接(陳振綱、陳旭能,2009)。甚至有少數 學生再轉學之後,必須面臨換版本或是重頭再學等問題。 除教科書版本的選擇容易造成課程銜接的問題,李坤崇(2002)的研究結果顯 示自然科教材中出現相關概念接續的斷層情形,導致某些年級學生必須同時接受 新、舊課程而面臨某些概念要應用在新課程教材上,但舊教材卻未教過或未提及 21.

(32) 的問題產生。許麗伶(2005)指出目前的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統整了生物、理化、地球科學與生活科技等四科,可說是變化最大,亦是影響最 多。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考科課程的延伸,是在高中方面且傾向學術精進、培 養進入大學各學系的學生,而生活科技課程的延伸比較著重在高職方面,傾向熟 悉操作器械與職業技能的培訓為主,所以國中與高職課程的銜接也是應注意的。 臺灣現行高級中等教育包括高級職業學校(高職)與高級普通中學(高中),國中 學生畢業之後,原應選擇進入高職、高中或是就業。簡麗卿(2008)指出延長國民 教育年限,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後,變動最大的將會是高中職的教育體系, 因為高中職教育將由原本的選擇性教育變成國民基本教育。現在高中職的教育環 境,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社會經濟條件改變、教育市場開放、高科技人才需求、 終身學習時代來臨、國民教育課程改革銜接、高中與大學招生名額增加、教育資 源與品質差異等影響,再加上傳統士大夫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造成 從民國91年到96年間,高中與高職的學生人數從5:5漸趨為5.5:4.5,而參加四 技二專統測的學生人數從92年的21.5萬人到97年已經不足17萬人(教育部技職 司,2012)。接受技職教育人數的不足除造成國內技職人才的缺乏外,也凸顯國中 自然科教學的不正常,過去的工藝課,現在稱為生活科技課,多數已經淪為考科 教師的配課,將時間用在背誦教材與演算試題上,或將課程改為電腦課,運用套 裝軟體來製作網頁或動畫,以往在工藝教室內使用銼刀或線鋸來製作木工器具的 課程多已不存在。 以上文獻可得知,過去的九年一貫在課程銜接上已出現不小的問題,未來透 過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上要如何做好課程規劃與課程 銜接,還有技職課程的落實,實是眾人所應注意的。. 二、教師工作壓力與學生升學壓力. 前文提到教師對於課程改革與教學的重要性,既然教師在教育現場扮演如此 重要的角色,當原有熟悉的課程或教學工作發生改變而需要重新調適時,同時也 22.

(33) 易產生壓力。MacNeil D. H.在 1981 年提到工作壓力是工作情境中的內外在變項與 個人人格特質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現象,當個人覺察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 況,以致威脅其心理的平衡時,此種現象即構成壓力(張晉昌,2005)。吳明清等 人(1996)指出教師的工作內容,可分別為:課前的準備工作、課後的教學工作、 生活輔導工作、行政與班級事務工作、研究與進修工作、社區服務工作等。蔡孟 珍(2001)認為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過程中,從事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工作時, 對學校工作情境知覺產生嚴重的壓迫感受,且影響及身心理的狀況。這樣的狀況 造成越來越多教師申請退休,主因為:教改工作推動不易、行政工作日益繁重、 教育政策更迭、家長要求高、學生難以管教、輿論媒體的負面報導等(張麗君, 2002)。陳文琪(2002)研究發現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自然與生活科技科教師所面 對的教學困擾有:工作量增加、學校排配課問題、專業知識不足、教學資源缺乏、 備課時間增加與來自於學生家長的壓力等。 黃淑苓(2003)認為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課程統整,旨在幫助學生將學習與生活 統整,並發展生活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學力,各個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或能力指標 都顯示九年一貫課程重視能力更甚於知識的學習,且對知識的學習也強調高層次 的概念而非零碎的知識細節。然而,這樣的改變對於教師而言,綜合她與饒見維 教授的觀點,預估教師角色與權力將有五種改變:1.由消極的課程執行者成為積 極的課程發展者;2.由不加思索的教育工匠成為不斷省思的教育家;3.由依賴的 教育研習者成為自主的教育專業發展追求者;4.由孤立的教育單兵成為合作的教 育夥伴;5.由系統的學科知識傳輸者成為基本學習能力的誘發者。這樣的轉變將 嚴重衝擊現有教師的教學運作模式,過程中極易引發教師的失落感、失能感、困 惑、與衝突。 游美香與張惠博(2001)的研究指出,國中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普遍遭 遇到的困難有: (一)、施教廣度與深度難以掌握。 (二)、必須花許多時間蒐集補充資料。 (三)、程度好的學生所學不足。 23.

(34) (四)、評量系統沒有相對的改變,造成評量與學習脫節。 (五)、教育當局與校方所提供的支持與資源不足。 除教師的工作壓力會影響教學外,學生在國高中時期受到升學主義影響的升 學壓力,也常逼得學生喘不過氣。呂秀卿(2011)認為教育為實踐之學,學校的課 程及活動都在體現「教育的本質」,然而,當「教育的本質」遇上「升學率」的 挑戰時,「潛能」的定義就被扭曲並框架在「學科能力」中,多元智能變無從展 現。 然而,張芳全(2007)認為延長國教之後,是否真能解決如學生升學壓力、明 星學校、學生是否快樂學習、會不會帶來升學壓力延緩至高中階段或大學階段、 教育環境與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是否會比以前好? 民國 99 年 8 月 29 日全國教育會議落幕,在二天的會議中,反對十二年國教 的人士只計較「十二年國教」的名稱、「明星高中」的存廢及「學區劃分」的問 題,對於減緩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卻無解決之道(李先鳳,2010)。長期參與升學 制度審議的一位教育部官員私下表示,十二年國教的方案洋洋灑灑,從教師教學 精進、優質化高中、補救教學政策等,共有 29 個方案,但大家只關心跟升學有關 的那幾個(陳雅慧、何琦瑜,2011)。 民國101年5月1日國語日報的首頁上斗大的標題寫著:「搶當志工為加分、12 年國教變調」,內容提到台中市有一名學生家長想利用暑假帶孩子到台中市文化 中心去擔任志工,卻發現大家都在搶,太晚去還排不到(張彩鳳,2012)。甚至台 中市有些文化機構還必須提前一年去預約,學生為了當志工還會挑選工作是否輕 鬆,為了未來的「前途」,可能促使學生的服務趨於功利化,導致服務的心態畸 形發展(楊惠芳、王建宇,2012)。 任何新的政策無可厚非的都有紊亂與過渡期,可是對於每一個獨特的孩子來 說,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是絕無僅有,寶貴的唯一(張瀞文,2012b)。天下雜誌2013 國中學習現場大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4成以上的學生承受高度壓力,而壓力的主 要來源有4成是來自於考試的壓力(許芳菊,2013a)。也難怪家長與學生如此惶恐 不安,唯恐在升學這條路上吃虧,拼命地去迎合制度的變化,更造成學生對未來 24.

(35) 感到迷惘的心理壓力。 韓繼成(2006)提到國中生升學高中職之升學率已超過95%,而且高中職之入學 機會也超過130%,但國中生升學壓力卻不減反增,這種現象顯然不合理。盧延根 (2004)認為對於未成年學生的學習,給予適度的壓力是有助益的,但是施予太 大 的壓力,對青少年學生則是會伐害身心、影響健康。且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十幾 年來,升學壓力並未解除,且出現諸多的亂象,社會詬病、民怨四起,真有如「過 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因而有學者認為中等教育學生升學之壓力應延緩到 高中生升大學,而不是國中生升高中。因而推行十二年國教或許可以減緩國中生 升學壓力,以使國民教育的推行能夠朝向正軌(韓繼成,2006)。 然而,林金源(2006)在教改總體檢論壇中提到,因為高中無法常態分校且明 星中學校長較具社會地位,加上優質、便宜的高中及大學供不應求,所以無論入 學方式如何改良,升學壓力必然存在。而中上階層的家庭孩子擠進較優質、便宜 的高中及大學,底層家庭需籌措學費去支付較昂貴的私校學費,造成越來越多的 貧窮子弟必須依靠借貸才能完成學業,如此將降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長期以來國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也普遍造成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壓 力。游美香等人(2001)在國中任教期間,發現沿用多年的理化課程,實有諸多有 待改進之處,對於學生普遍懼怕理化、排斥理化的情形感觸尤深,他也提到我國 的情況,理化一直是中等學校的主要學科,卻也一直是令大多數學生感到頭痛的 科目,由於升學主義的盛行,在統一標準、統一進度與統一考試的制度下,常見 老師教得筋疲力盡,學生也學得苦不堪言。許嘉仲(2002)研究指出學生學習理化 科的困難與障礙為:1.化學式與公式、單位符號;2.複雜與抽象概念的課程;3. 先備知識的不足。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學習困難與障礙,若不能適時察覺並加以補 救,時間一久,沒學好的部分累積愈來愈多,等到學生無法跟上教師授課的步伐, 想要追上,易造成教師的壓力與負擔。 在壓力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成效自然會受到影響,十二 年國教的六大目標之一是要減緩過多的升學壓力,希望藉此達到教學正常化的目 標。 25.

(36) 三、入學制度的改變─從多元入學方案到免試入學方案. 對教師而言,傳統聯招制度下,升學率是教學成效的唯一指標,考試領導教 學讓教師背負極大的壓力。因此,多元入學方案的訴求之一,便是希望能提供更 寬廣的教學空間,使授課教師能發揮專業自主的精神,配合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 提供更多樣化的教學材料與教學方式,輔助學生的成長(王聖銘,2006)。 我國於 1998 年先後發佈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與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 案(蔡炳坤,2009),並自 2001 年起,全面推動實施。希望在公平公正之前提下, 改變傳統聯考以單一智育成績分發篩選,改以學生基本學習能力評量作為門檻檢 定,期能導引國中教育轉向注重學生學習潛能之啟發與多元適性之發展。 高級中學與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教育部,2008)提出時,原有「推薦 甄選」 、 「申請入學」 、 「自學方案分發入學」 、 「資優及特殊身分學生保送入學」 、 「直 升入學」,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登記分發入學」等六種升學管道。 基於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追求教學卓越之理念,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關懷和 尊重,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自 99 學年度(2011 年)起,更以「穩 健推動」及「因地制宜」的原則,擴大辦理免試入學(教育部,2012a)。其入學模 式有:學區登記模式、國中薦送模式、學生申請模式,預期效果有:1.紓緩學生 升學壓力,促進學生多元適性發展。2.促進教師有效教學,落實學生的學習和成 長。3.建立學校辦學的特色,建構優質的學習環境。4.落實教育機會均等,奠定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基礎(教育部,2011)。 簡單的說,免試入學方案是指國中學生不必參加任何入學考試就有高中職的 學校可就讀。呂秀卿(2011)提到免試入學方案是令人期待的,當升學不以聯合考 試為依據,教學應可望正常化,所有領域課程可等量齊觀,全人教育的理想也許 可以得到體現的機會。 實施免試入學後,當學生選擇該學校的人數大於學校所能容納的人數,如: 校方只釋出一百個名額,卻有兩百個學生想申請就讀。這樣的情形怎樣選出一百 個學生能順利入學,就是依照「超額比序」的積分來一較高下(張瀞文,2012c)。 26.

(37) 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精神的超額比序原則有三:簡單易懂、容易溝通、引導國中 教學正常化,超額比序的積分項目概可分成五類、共十四項(教育部,2013),如 表 2-3-1 中所示:. 表 2-3-1:免試入學超 額 比序內容 概述表. 類別 基本 門檻 類 適性 比序 類 成就 比序 類 特殊 表現 類 德育 加分 類. 比序項目 畢(結)業資格 均衡學習 學生志願序 就近入學 扶助弱勢 適性輔導 體適能 會考表現 競賽 技職證照或資格檢 定 日常生活行為表現 評量 服務學習 幹部 社團(校隊). 內容概述 應符合國中畢業或結業資格 國中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3 領域 成績及格 學生選填志願的序位 提供一定比率給社區內學生,其餘給全區學生 協助偏遠鄉鎮、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學生 選填高中志願和「生涯發展規劃書」之相關性 柔軟度(坐姿體前彎)、肌肉適能(1 分鐘屈膝仰臥起 坐)、瞬發力(立定跳遠)、心肺適能(800/1600 公尺 跑走) 各科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 3 等級 參與競賽,依層級給與不同加分 (由高到低:國家代表隊→全國性→縣市) 技術士證照等 出缺席情形、已銷過之獎懲紀錄等 參加志工、社區服務或表演 擔任班級幹部或社團幹部 參與樂隊、體育性校隊、各類技藝班隊. 各縣市訂定「超額比序」的項目琳瑯滿目,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 虎先生在接受親子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各縣市大多數的超額比序項目都是基本 門檻,多數的學生都可以達到,真正要比的是會考與體適能,但最後的決勝關鍵 卻是競賽或是科展等特殊表現(張瀞文,2012c)。也因為比序項目加入德育與特殊 表現類,造成有學生家長擔憂比序的「公平性」(邱紹雯,2011)。 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會考考試規則為例,教育會考依學生答題表現可分為「精 熟」、「基礎」、「待加強」三個等級,且教育會考的難度會較目前國中基本學力測 驗要難一些,雖然考題變難,但並不會因為錯一、兩題而上不了第一志願,所以 27.

(38) 結果被模糊化了,學生不用再分分計較,也不需要去參加補習來反覆練習各種的 題型,而應將時間花在掌握基礎、把不懂的部分搞懂,就可以應付(宋耀廷,2012)。 以桃園區超額比序積分計算辦法為例(附錄 4),可分為適性輔導(30 分)、多元 學習表現(40 分)、與教育會考(30 分),其中各項又細分為幾個指標,根據學生的 表現成果給予不同的積分。從比序的項目中得知,若是想要進入桃園區內前三名 明星高中職校的學生,除了各項基本分數要拿到之外,也要想辦法在縣府主辦的 各項競賽中找自己專長的項目獲獎,才能在眾多競爭同儕中勝出。王韻齡(2012) 指出桃園縣外來就業人口眾多,但縣內公立高中職數量相對不足,僧多粥少,一 直是許多家長焦慮的源頭。過去桃園區頂尖學生,常以挑戰臺北是頂尖高中為目 標,預期在實施免試入學之後,跨區就讀無法享有就近入學加分,這些頂尖考生 回流勢必會讓原本就不足的公立高中職的競爭更激烈。. 四、補習文化. 伴隨著教育改革政策,常被提到的是臺灣特有的補習文化。最近10年,臺灣 補習班的數目,由2005年的9597家增加到2014年的18865家,成長了近兩倍;其中, 文理類補習班現為10813家,外語類補習班現為4924家,分別較1999年成長了2.26 倍與1.6倍,若從政府宣布實施十二年國教的2011年來看,招生對象為國中的補習 班數量增加了319家(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4)。從以上述 數據可得知,十二年國教雖然希望舒緩過多升學壓力與推動國中教學正常化,實 際上仍有許多家長在學校放學後將學生送到補習班做加強,為了能進入更好的高 中職校,而犧牲學生課餘的休閒活動與睡眠時間。 然而,補習班的課程內容多為解題技巧的練習與學校課程內容的複習,為的 是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科測驗成績。或許是如此沉重的課業學習壓力,造成臺 灣中學生擁有良好的科學與數學學習成就,卻是缺乏相對的自信與興趣(丁信中, 2009)。 何琦瑜(2012)給學生家長的建議:「如果孩子有天生學術傾向、學科資優, 28.

(39) 企圖心旺盛,希望爭取讀建中或北一女等級的明星高中,短期內,升學的壓力不 會減輕。但如果孩子沒有把握、沒有動機苦讀,或雖然他的學科成績優異,但你 或孩子願意就讀社區高中,參與免試入學,換取更豐富的國中體驗,那十二年國 教,開了扇大門,鼓勵四分之三的孩子,度過多元均衡的青春生涯。」 肯.羅賓森表示,歐美許多國家早就實施十二年國教了,問題的根源仍在教 育體系必須注入創新文化。父母親不能強迫子女念大學,應該讓孩子有多元學習 的機會,培養其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讓他們獨特的天賦可以被挖掘出來更加重要。 政府應加強學術研究與文化發展,強化文化方面的創新,讓年輕人在國內可以找 到更多元且富創意的工作機會(謝錦芳,2011)。. 29.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將就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過程與資料分析等 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設計主要是採用問卷調查,藉由自行編製的問卷,包含自然科 教師對於「現在授課的實際感受與想法」、「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後的可能感受與 想法」、「學生在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後自然科的表現情形」以及「在實施十二年 國民教育後教師期待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調查。另一方面,為了能進一步了解國 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想法,透過訪談 4 位教師, 將訪談的對話內容加以詮釋分析,以期能瞭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面 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期望,或從訪談的過程中了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 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疑慮與擔憂。.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再加上考量教師接受調查與訪談的意願,故選擇桃 園縣四所國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作問卷調查,根據回收問卷的結果,接 受問卷調查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相關資料如下表 3-2-1:. 30.

(41) 表 3-2-1:接受問卷調 查 的自然與 生活科 技教師基 本資料. 背景.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男. 35. 68.63. 女. 16. 31.37. 教師兼行政. 6. 11.76. 班級導師. 30. 58.82. 專任教師. 14. 27.45. 領域召集人. 1. 1.96. 21~25 歲. 0. 0. 26~30 歲. 7. 13.73. 31~35 歲. 16. 31.37. 36~40 歲. 8. 15.69. 41~45 歲. 8. 15.69. 46 歲以上. 12. 23.53. 專科. 0. 0. 大學. 23. 45.1. 碩士. 28. 54.9. 博士. 0. 0. 1~5 年. 10. 19.61. 6~10 年. 14. 27.45. 11~15 年. 9. 17.65. 16~20 年. 1. 1.96. 21 年以上. 16. 31.37. 性別. 職務. 年齡. 學歷. 任教 年資. 本研究為了能更了解教師的真實想法,透過訪談 4 位國中自然科教師,針對 問卷上的每一題,請教師說明自己的想法,收集的資料以甲、乙、丙、丁等代號 31.

(42) 分別表示 4 位教師,而四位教師的基本資料整理如下:. 表 3-2-2:接受訪談的 自 然與生活 科技教 師基本資 料 (1). 教師. 服務學校. 任教 性別. 年齡. 學歷. 代碼. 代碼. 年資. 甲. A. 男. 33. 碩士. 10. 乙. B. 女. 47. 大學. 22. 丙. B. 男. 36. 碩士. 12. 丁. D. 男. 31. 大學. 4. 表 3-2-3:接受訪談的 自 然與生活 科技教 師基本資 料 (2). 教師. 現任. 教師證. 代碼. 職務. 專長. 甲. 行政兼組長. 物理. 理化. 乙. 導師. 生物. 生物. 丙. 導師. 化學. 理化、生活科技. 丁. 導師. 物理. 生物、理化、地球科學. 五年內任教.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是想了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科教師對於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的期望,以及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後自己在教學上會有怎樣的改 變。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自行設計的問卷,透過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填寫來 瞭解多數教師共同的想法。 問卷的第一部分為受測對象基本資料的調查,分為性別、年齡、學歷專長、. 32.

(43) 任教年資、任教學校規模、現任職務、與近五年任教科目等。第二部分為教師就 現況與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上可能造成的改變 做調查,共 14 題,分為教材內容 4 題、教學方式 5 題、評量方式 5 題。第三部分 為教師預想學生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在自然科學習的表現差異,共 17 題,分為 學習動機 5 題、科學素養 8 題、時間安排 4 題。第四部分為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教 後,教師期待課程上的改變,共 4 題,分為高中與高職分流時間點 1 題、國中與 高中課程銜接情形 1 題、合科教學 2 題。. 第四節. 研究過程. 本研究從民國 99 年開始構想,當初是想藉由北星計畫了解學生在不需經過全 國性筆試測驗即可升學的制度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或教師教學成效帶來什麼樣的 影響。後來教育政策改為全面推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當政策宣布時,身旁有 多位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內容中尚未定案部分仍有疑惑,因此本研究將研究方 向訂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自然科教師授課的影響,問卷調查是在 101 年 4 月 進行,對象是桃園縣幾所國中的自然科教師,希望透過問卷資料的整理能獲知自 然科教師在實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後,教材選擇、教學方式、評量工具等的 改變為何。在 101 年的 10 月進行訪談,將問卷調查的結果與訪談的資料做整理, 希望能更了解自然科教師對於上述主題的想法。. 第五節. 資料分析. 透過回收的問卷,將每份問卷每一題的回答內容輸入電腦統計軟體 EXCEL 中,以加總各選項次數來了解自然科教師的想法,並透過 IBM SPSS Statistics 20 來進行改變的顯著性考驗與獨立性考驗。學校概況與該校實際收發問卷數量與訪 談人數,如表 3-5-1:. 33.

(44) 表 3-5-1:問卷調查與 訪 談教師人 數統計. 學校代號. 學校規模(班級數). 發出數量. 回收數量. 訪談人數. A. 61 班以上. 20. 18. 1(甲). B. 61 班以上. 22. 20. 2(乙、丙). C. 30 班以下. 5. 3. 0. D. 61 班以上. 14. 11. 1(丁). 透過訪談四位教師,以求真正了解自然科教師對於問卷中每一個問題的想 法。訪談過程中,先請每一位教師再將問卷重新填寫,但問卷內容不重複計算, 填寫後請教師就每一題的填答結果做詳細說明,每一位教師訪談的時間長度不 同,時間長度都介於 90 到 120 分鐘之間,訪談地點皆為學校內較不受干擾的實驗 室或會客室,訪談內容以錄音及簡短文字做紀錄,對於教師說明較不清楚處,再 發問並請教師做清楚說明。. 34.

(45)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自然科教師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的想法與感受. 問卷的第二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調查教師對於實施十二年國教前後,在課程 內容、教學模式、與評量方式的改變,共 14 題,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問題一到問題四想了解教師對於教材內容主題、教材與輔助教材(講義與考卷) 的選擇、及教材內容比重是否會因實施十二年國教而有所改變。 二、問題五到問題九想了解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會因實施十二年國教而有所改 變,此處所謂的教學活動包含教學時間、教學方式、課程規劃、與教學媒材 等。 三、問題十到問題十四想了解教師對於評分方式是否會因實施十二年國教而有所 改變。. 問題一:我可以選擇在上課時所用的教材主題或單元. 表 4-1-1:問卷調查(第二 部分 問題 一)教師意 見次 數統計表. 選項. 完全符合. 大部分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完全不符合. 現況. 18. 18. 10. 5. 未來. 19. 20. 9. 3. 從表 4-1-1 來看,大多數自然科教師對於實施十二年國教前後所使用的教材 內容與單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訪談教師的想法,甲與乙兩位教師在現況與未來 都選擇完全符合,甲教師表示他自己在課程中都使用自己編整過的講義,在講義 的內容中會加入自己選擇的文章或是近期的新聞報導;乙教師表示自己在上課的 過程中會加入一些課本內沒有的提到的部分做補充。另外兩位老師則持相反的看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若從國內的 教育體 系觀之,青 年學子 從國中畢業 開始, 便要對自己 的人 生做第一次的分流 ,選擇高中、高職 、專科、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等;上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