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得到幾個現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上的困 難,在此提出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時間的不足: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對於準備自編教材的比例偏低,因備課時間 不足,所以較少創意課程的教學,也就無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加上國中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教材內容太多,部分教材內容會需要花較多的教 學時間,也需要時間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再加上升學主義的影響,導致 教學活動只偏重公式運算解題,對於科學概念與科學本質容易忽略或混淆不 清,對於後續的學習容易產生較大的阻礙;再者,多元評量需透過不同的評 量方式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多元評量比紙筆測驗更費時。因此備課 與教學時間的增加,教師能對於課程、教學活動、評量測驗等有更多的瞭解,

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二、生活科技科的重視:多數接受問卷與訪談的生活科技科教師都配電腦課,而 部分學校的生活科技課在國中一年級請生物科教師授課,在國中二、三年級 就請理化科或地球科學科教師授課,一般生物科、理化科、地球科學科等教

師並未具備生活科技科專長,多數教師就將時間用在進行生物、理化或地球 科學的教學活動,甚至部分學校的生活科技教室都已荒廢好一段時間,教室 內的機械與設備也年久失修不堪使用。如果國中階段只重視紙筆測驗成績,

對於那些將來要進入職場或技職學校的學生,沒有學到技職方面的課程,對 於未來的就學與就業都會造成影響。

三、考試領導教學:考試會考的,學校才重視,老師才會教;考試不考的,學校 不一定重視,老師也不一定真的有教。升學主義影響下,在紙筆測驗中未必 能納入考題的科學本質與科學素養,容易被教師或學生所忽略,若教學仍偏 重考背誦與運算能力,忽略引導、探究等過程,這樣的教學只是不斷製造出 會考試的機器,而無法創新並進行獨立研究。

四、「免試」入學成了口號:依目前規定,免試入學如遇該校入學名額不足時需以 超額比序積分來一較高下,各縣市公告的超額比序項目中教育會考皆占有一 定比例,若想順利進入理想學校,勢必要參加教育會考。考試制度換湯不換 藥,比較的項目不減反增,以桃連區為例(附錄 4),比序積分項目共 9 項,合 計 100 分。加上部份明星學校仍維持考試入學,以特色招生的方式,變相多 了個「聯考」,且招生名額占該校總招生人數的 5~6 成,對於想進入這些學 校的學生而言,等於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都參 加,才能讓自己的錄取率提高。

五、新制亂象:103 年度免試第一階段的選填志願,對於國中畢業生及家長也造 成極大的焦慮,擔心自己因為選填失誤而造成高分低就,甚至名落孫山 (李佳 欣,2014;翁聿煌,2014)。免試入學放榜後,部分家長與學生不滿新制混亂,

無法進入理想學校,批評「志願序扣分」是不公不義的制度(胡清暉、唐筱恬,

2014)。有能力栽培孩子在各項競賽中獲獎,就更有機會進入明星高中職校,

更是凸顯制度的不公平(郭芷瑄,2014)。部分考區在比序項目中加入「作文 科」,甚至排在四標示(指各科精熟程度再區分為 A++、A+,基礎程度再區分 B++、B+)之前,造成考生即使拿五科 A++,但只要作文未達 6 級分,可能就 無緣進入前三志願的學校(林麗玉,2014)。對於學生與家長想進入理想學校,

主管機關應擬定合理公平的方式,讓「學科專長」的學生能進入以優質學科

為特色的學校,讓「技職專長」的學生能進入有優質技職課程的特色學校,

讓「體競(體能競技)專長」的學生進入培訓優質選手或擁有優質教練、防護 員、與設備的學校,若仍無較顯著專長或尚未決定升學方向的學生,則安排 社區綜合高中就近入學,課程能安排多元化的體驗與自我探索課程,有助學 生畢業前能幫助自己規劃未來方向。

六、特色學校與社區高中職校應區分清楚:教育部要求明星高中職校也要將一定 比例的招生名額讓學生透過免試入學,新生入學後,經由免試入學與特色招 生入學的學生,在程度上未必相同,若落差太大反而容易導致高中職教師的 教學負擔。其實應將高中職校做區分,將各學區內的前幾名明星高中職校定 義為「學科專長特色學校」、「技職專長特色學校」、「體競專長特色學校」,想 就讀「特色學校」只能透過特色招生的方式做考試分發,且特招考試可於免 試入學前,考試項目不以筆試為主,可多元搭配專長技能測驗;而其他學校 則規劃為社區高中職,以免試分發入學。如此有助於各校發展各自特色,不 必要同時兼顧「學科」、「技職」與「體競」,增加高中職校的負擔。

七、增加溝通管道、延長規劃時間,避免不成熟的制度實行:教改沒有特效藥,

效果不可能一蹴可幾,長期以來家長與學生擠破頭想進前幾志願的觀念也不 可能在短時間改變,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想把每所高中職都能達到優質化與均 質化,這也不是短期內就能達成。教育主管機關不應只想單方面透過十二年 國教的實施就改變所有人的想法,雖然新制度的立意良善,仍需考量現實情 形與各界想法,例如: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教育環境,

學生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比其他同學有更多的機會進入所謂的明星高中職 校,如果努力唸書的結果卻與「快樂玩三年」的同學一樣,進入同一所學校,

又有誰願意努力讀書?在職場上,每天努力工作與打混摸魚的職員,如果領 同樣的薪水,那又有誰肯努力工作?

八、增加國中輔導人力,協助學生提早規劃未來方向:現今國中校園內,一位輔 導教師需分配多達 300 到 400 位的學生,如果要協助學生規畫自己的未來方 向,需透過持續的對話與輔導,教師可能要不眠不休才能完成工作。而適性

輔導不應只將學生分成「高中」、「高職」兩類,單純的分類法也難怪會有一 堆的學生努力要擠進那幾所明星高中職校的窄門。透過增加輔導教師人數,

減輕輔導教師的工作負擔,並配合各招生入學區設計的升學輔導教材,幫助 學生規畫未來方向,避免浪費氣力去擠那些不適合自己的窄門。

九、過多的研習,增加教師負擔:臺灣從 1983 年教育部就提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 想法,至今已 30 多年,臺灣師大教育系系主任甄曉蘭提到,什麼具體配套準 備也沒有,政策已經要上路了,才在一年之內要求所有老師上完十二年國教 相關的研習課程(許芳菊,2013b),身旁部分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實施前造成 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須參加多場的說明會與研習亦覺得十分困擾。對於教學 現場的改變,教育部希望達到「有效教學」、「多元評量」與「差異化教學」,

透過「適性輔導」來協助學生進入適合自己的專長的高中職校等。每個方案 希望教育工作現場的教師都能參與研習,而研習的內容品質參差不齊,以桃 園縣為例,縣府教育局邀請各校派員參加研習而成為種子教師,之後這些種 子教師必須回校擔任各校研習課程的講師,立意雖好,但忽略只憑短短幾小 時的課程,就能將種子教師訓練成上臺並正確宣導這些方案的理念或實施方 法?雖然多數的種子教師非常認真的準備,努力將研習內容傳達給學校教 師,但仍比不上縣府邀請的講師。再加上實施新教育制度,許多理念與實施 方案都要向教師說明,研習難免太過於頻繁,進而縮減教師的備課時間,反 造成課程準備不足而使教學成效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有效實施研習課程使教 師透過研習而增長教學實力,這應是未來教育主管單位值得注意的地方。

十、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從民國 96 年開始教育部陸續在各級學校推動「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這項計畫的目的並不在評量教師教學的優劣,而是提供教師一個 能自我成長、相互學習的機會。然而,仍有部分教師認為計畫與教師評鑑掛 勾,想藉此剔除校內的不適任教師。除了消除教師疑慮外,更應增加宣導,

鼓勵教師參與並持續進行專業成長,在專業成長的課程中加入多元教學與多 元評量的指標,協助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學習動力,挖掘學 生的潛能,成就每一個孩子。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方德隆譯)。台北市,高等教育。

ZeroRatio(2012)。不爬樹的大象。2014 年 5 月 24 日,取自 http://zeroratio.wordpress.com。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 報告。臺北市:教育局。

丁信中(2009)。芬蘭中學生PISA科學成就優異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7 歐 洲科學教育學術參訪反思。科學教育月刊,(316),2-19。

王文中(2000)。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13-15。臺北市:遠 流。

王家通(2004)。十年教改爭議癥結之探討。教育學刊,(22),1-17。

王聖銘(2006)。我國高中職多元入學政策制定合理性之研究 ,博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韻齡(2012)。桃園區優質高中不足埋下爭議。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 16,58-59。

呂秀卿(2011)。免試入學方案與國中生升學壓力之相關研究 -以基北區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吳明清(2012)。邁向公義與卓越:臺灣教育六十年的見證。臺灣教育雙月刊,(674),

4-12。

吳明清、吳毓瑩、蔡敏玲、張煌熙、詹婷姬、林旦聖、林偉人(1996)。台灣地區

吳明清、吳毓瑩、蔡敏玲、張煌熙、詹婷姬、林旦聖、林偉人(1996)。台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