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族群文化與認同勢必連帶受到影響,如何影響而影響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此 外,若以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的研究顯示,臺灣的原住民族語言大至 介於彌留(moribund)與瀕危(endangered)等分級之間,那麼如何去拯救 在此情況下的語言呢?1980 年代解嚴後,臺灣進入「多元語言時期」,4語言 復振(language revitalization)等運動也逐漸展開,自 1990 年開始烏來國中 小實施母語教學,2000 年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納入「鄉土語言」、「原住 民族語能力認證」執行,以及原住民電視臺的開播等,這些針對原住民族語 言的復振工作也已有些時日,那麼究竟成效如何?這都是本章節探討的重 點。

第一節 國語政策影響

一、母語衰退與文化流失

何謂「母語」?其定義可從五方面來判斷:(1)就出身而言,一個人 最早學會或接觸的語言 (2)就能力而言,一個人最為精通的語言 (3)就 功能而言,一個人最常使用的語言 (4)就態度而言,一個人自己認定或經 別人認為自己母語的語言 (5)就直覺而言,一個人思考、做夢、寫日記或 寫詩所用的語言。5 就上述定義而論,母語應該是一個人最早學習、也是最 熟悉的使用語言,但在多族群組合而成的臺灣似乎為單一語言而取代,不論 是閩南、客家或原住民族對於自己母語使用均快速地減少。

Sommer 曾就「語言接觸」提出語言選擇有兩種可能:其一是語言維持,

其二是語言轉移。6前者語言維持是指當語言受到威脅時,使用該語言的群 體對其語言進行維護,因此導致出雙語社會的產生,使兩種語言最後形成功 能分化的現象;而語言轉移乃是指一民族或一民族的部分人口放棄使用本族

4 李台元,《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政治大學與研所碩士論文,2009),

頁 49。

5 張建成,〈臺灣地區的鄉土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 我們的課題與別 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苑,2000),頁 63-102。歐淑惠,〈從多元文化教育看臺灣母 語政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5),收錄於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網站: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1/51-23.htm。

6 李台元,《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頁 46-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語言,另外改用他民族之語言的現象,導致原先語言的衰退甚至於死亡。(如 圖 4-1 所示)就語言轉移而言,同一地區的不同語言或是不同地區的同一語 言,都有可能以不同的萎縮方式與速率在衰退:(1)有的是全面性穿孔溶 蝕,有的區塊崩散式的語言溶蝕 (2)有的才踏入語言轉移的初速,有的已 進入轉移的加速狀況;有的則已越過轉移的臨界點,已無回頭的可能,且宣 告語言死亡的結局指日可待(3)有的語言在都會區內逃不開轉移和衰退的 命運,但是同一語言在非都會區內,或在鄉下偏遠地區,短期內沒有語言死 亡的危機。7而臺灣的原住民各族在經過國家推行單一語言政策的影響下,

其族語正面臨如此多樣性的語言轉移,造成部分族群母語的流失。

圖 4-1 語言接觸的兩種可能結果

資料來源:引自李台元,〈臺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2003)。

黃宣範亦觀察到臺灣語言轉移的兩個現象:一種是移民(少數語族)語 族移居新地區,由於急欲進入主流社會或其他因素,而逐漸腐蝕自己的母語;

另外一種是入侵者的語言反而取代、消滅當地語族的語言,此二種語言的流 失同樣都是語言轉移現象。而當外來的語族侵佔一個地區之後,最常使用之 方法便透過法律或命令來壓抑當地的語言,並宣稱自己的語言是唯一的官方 語言(因此也是強勢的語言 ),這種殖民地政府一貫採用的語言政策,也就

7 詹惠珍,〈語言維持或語言轉移─臺灣地區語言政策本土化的時效〉,《政大公共政策 論壇:全球化與臺灣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原住民族母語流失的主要原因。8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計有 14 族、42 方 言別(如下表 4-1);另外尚有二種編有族語教材的平埔族語言:巴宰族的巴 宰、噶哈巫語;再加上頗有爭議的太魯閣語,臺灣目前至少還有 45 種原住 民族語言。9

表 4-1 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統計表

資料來源:邱英哲〈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 Hla’ alua 人為例〉(2008)。

那麼,原住民族母語流失的狀況程度為何?黃宣範在 1990 年研究發現,

原住民的母語熟悉程度有隨年齡降低的趨勢,尤其以 19 歲以下最陌生,在 原住民部落裡,國語已侵入家庭成為親密語言,而年輕的一代(指 30 歲以 下)的原住民母語已經有流失的現象。 另外,黃宣範針對原住民族母語的

8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一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1993 年),頁 258。

9 邱英哲,〈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 Hla’ alua 人為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 ),頁 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未來發展提出假設:

臺灣四大族群語言當中,原住民的人口與母語人口之間的差異 最大。原住民大專生的族語能力是 69%,假定他們將來都是族內 結婚,他們的下一代說族語的能力只有 47.6%,遠低於維持一個 語言生命最低限度「臨界人口」的 75%。如果母語的人口是零才 算死亡,可以推知再經過五個世代,原住民的母語人口則只有 0.6

%而已。如果他們是跨族通婚,則衰退的速度將更為劇烈,可能 在二、三代之間衰亡。10

而內政部 1995 年所做的調查顯示,移入都市的原住民,家中溝通主要 使用國語,約占六成左右,母語使用比率僅占三成五。汪明輝和浦忠勇的研 究中提到,阿里山鄉七個原鄉的族語能力,在 30 至 50 歲左右的族人還能說 族語者僅有 43.3%。林金泡在針對 25 所國中的母語現況調查中,發現原住 民學生會講母語的僅 68%,語言能力流利者僅有 16%。在曹逢甫的研究中 也將原住民、客家與閩南這三個族群中,三個年齡層的母語能力和國語能力 做調查,結果顯示就國語能力增加最多的是原住民,其次是客家人,最後是 閩南人;母語能力喪失最多的是客家人,其次是原住民,最少的是閩南人。

盧慧真針對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結果發現泰武鄉之排灣族 人有下列現象:(1)母語能力自 50 歲以下鄉民開始流失,且 30 歲以下之 鄉民的母語能力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受訪者認為僅約 6%的 30 歲以下排灣 族人會說非常流利的排灣語,而 40%以上的 30 歲排灣族人沒有排灣話的口 語能力;(2)大部分鄉民認為大致上有一半左右的族人不會排灣語。

陳慧萍針對臺東縣蘭嶼鄉達悟族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以及語言態 度進行調查,其研究發現中年以下的人國語能力優於老年人,而達悟語則是 從 20 歲以下開始流失。11此外,原民會在 1997 年針對當時原住民族做家庭

10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一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頁 424。

11 林金泡,〈母語與文化傳承〉收錄於李壬癸、林英津主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 集》(臺北:教育部,1995)。汪明輝、浦忠勇,〈鄒語使用現況之初步調查分析〉收 錄於李壬癸、林英津主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臺北:教育部,1995。

曹逢甫、韓世芬、陳淑美,〈臺灣原住民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臺灣研究通 訊》,9:2,1997,。盧慧珍,〈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高雄師範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運動的執行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原因在於這項政策推行主要即是透過教育體 制來實踐的,也因此若是接受國民教育越深者者,在語言選擇上必定以國語 為主,是以導致原住民族的國語隨者年齡層的降低而有顯著的進步,但族語 能力則呈現相反的趨勢。12以下分別為魯凱族、鄒族部落中實例:

青年、青少年的聚會巳經完全使用國語,不管在部落或是都市,

他們交流也完全用國語。國小以下的主日學聚會,亦同樣操國語。

如果要用母語講,他們完全聽不懂。有一次在一個聚會裡,面對青 少年團契和主日學崇拜,用母語講很簡單的故事之後,問他們聽懂 多少,他們同聲回答:完全不知道。

年紀在 20 至 30 歲之間者有 45.1%自認為母語不流利,但沒有 人自認不會母語。而 20 歲以下的受訪者自認母語不流利者已達 48.2%,且有 26.8%自認不會母語。

曹逢甫更清楚地指出,「年齡」和「教育程度」等兩大社會變數皆是影 響原住民族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重要因素,亦即年齡越低者,其族語能力 越低也越少使用族語;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國語程度越高,相對的族語程度 愈低並且也不常使用族語。同時,曹逢甫也推論指出族語能力的流失和政府 在學校強力推行國語、禁止使用原住民族語言有關。國語政策的推動與國語 教育的普及對於族語的衝擊,就連臺灣本島以外的蘭嶼達悟族也無法倖免,

族語同樣呈現流失。13然而,針對語言的流失語言學上仍有不同層級區分,

其分為五級:(1)可能瀕危:下一代之說話者已經開始變少。(2)瀕危:最 年輕的說話者已是青年。(3)嚴重瀕危:最年輕的說話者,至少已經 50 歲。

(4)彌留:可以流利使用該語言者,只剩寥寥可數的耆老。(5)滅亡:已 無說話者。14同樣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0 年在德國科隆召開瀕危語言 學會議,將語言按現狀分為七個等級,15分別如下:

12 曹逢甫、韓世芬、陳淑美,〈臺灣原住民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頁 2-32。

13 何德華,〈雅美語的語言活力〉發表於「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小型研討會」,臺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5 年 6 月。

14 轉引自邱英哲,〈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 alua 人為例〉,頁 11。

14 轉引自邱英哲,〈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 alua 人為例〉,頁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