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戰後國語政策— 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戰後國語政策— 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戴寶村 教授.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臺灣戰後國語政策— 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陳南君.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0 第二章 國語政策推動背景與進行 ·······························13 第一節 戰前原住民族語言概況 ·······························13 第二節 戰後臺灣語言政策推展 ·······························24. ‧ 國. 學. 第三章 原住民地區國語政策推動 33 政 治 ······························· 大 第一節 國語推行組織與辦法 ·································· 34 立 第二節 國語的師資培育 ········································55 第三節 多方國語推動 ···········································60. sit. io. er. Nat. y. ‧. 第四章 政策影響與未來展望 ·····································69 第一節 國語政策影響 ···········································70 第二節 族語政策之未來展望 ··································86 第五章. 結. 論 ······················································ 103 a. 附錄一. 研究訪談紀錄 ·············································114. n. iv l C n hengchi U 參考書目 ······························································· 108.

(4) 表目次 表3-1. 與原住民相關之國語政策政令年代表 ····························40. 表3-2. 臺灣省加強山地教育實施辦法摘要 ·······························49. 表3-3. 臺灣省加強推行國語運動辦法內容摘要 ·························50. 表3-4. 臺灣省山地鄉國語推行辦法摘要 ··································53. 表4-1. 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統計表 ···········································72. 表4-2. 臺灣原住民族家庭主要用語 ········································74. 表4-3. 語言等級 ································································76. 表4-4. 臺灣語言瀕危的程度語種類 ········································76. 表4-5. 各族語別日常使用語言百分比 ·····································77. 表4-6. 各族語別之族語次數分配表 ········································84. 表4-7. 政 治 大 各族語別之身分認同感次數分配表 ·······························84 立 七方言別數據統計 ·····················································87. 表4-9. 原住民族教育法與語言相關之條文 ·······························88. ‧ 國. 學. 表4-8. ‧. 表4-10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條文 ···········································90 表4-11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 ········································95. y. Nat. sit. 表4-12 歷年度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統計表 ··································96. al 報考及通過人數一覽表. ……………………………………… 96 iv n C h e n g c h······································ 各族語別對於族語用途的看法 99 i U. n. 表4-14. er. io. 表4-13 歷屆「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 圖目次 圖 2-1. 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測驗練習試題 ······························31. 圖 3-1. 進入山地,請用國語 ················································60. 圖 4-1. 語言接觸的兩種可能結果 ···········································71. 圖 4-2. 各族語別對族語之看法百分比圖直條圖 ·························85. 圖 4-3. 族群意識的發展序列 ·················································86. 圖 4-4. 北市語言巢族語教學網站 ···········································93. 圖 4-5. 各族語別原住民族語能力考試報考原因百分比直條圖 ·······99.

(5) 摘. 要. 臺灣的歷史從荷西、明鄭統治、清領、日治到戰後國民黨政府的接收,經歷 過不同政權的更迭。然而這些統治者與臺灣人民之間分屬不同族群,如何有效且 快速地達成統治,全面性的施行統治者的語言是必要手段。這也是為何在日治與 戰後時期下的臺灣,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之因。 本篇論文所要探討的焦點在於:透過政府公報、具官方色彩報章資料,推敲 出戰後國語政策的推動背景與推行步驟。其次,臺灣屬於多元族群,筆者於研究 中發現政府在推動國語政策上,對於原住民族所採用的策略與漢人不同,如頒布 與施行山地推行國語辦法。而為使國語政策在部落中推展順利,另外為原住民族. 治 政 大 時亦對國語學習成果進行嚴格考核。在國語師資的培育上,山地國語師資與平地 立 師資相較取得較為困難,素質亦顯得參差不齊。再者透過學校教育、地區與全國 特別設立「山地鄉國語推行小組」組織,除負責指揮、監督山地國語推展外,同. ‧ 國. 學. 性的國語文競賽、普設山地民教班與運用各項媒體如《山光週刊》發行或專為山 地製播的廣播節目的推動下,山地國語政策自 1950 年代開始,而在 1960~1970. ‧. 年代初進入推展加強時期,在嚴厲與毫不尊重族群獨特性的政策施行下,帶給原. sit. y. Nat. 住民族或者臺灣其他族群莫大的傷害。. io. er. 透過各項訪談紀錄與研究調查得知,國語政策對於原住民族影響極深,除了 形成在社會環境均以國語為主要使用之語言的氛圍,更為嚴重是使得原住民族對. n. al. Ch. i Un. v. 自己身分與族語感到自卑感,於是造成目前原住民族所面臨各族世代間不再運用. engchi. 自己母語進行溝通的情況。同時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對原住民族而 言戰後的國語政策使得族群認同漸而流失,而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均用口語相 傳,並無文字可做記載,於是在失去語言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文化。因此, 筆者亦關注於原住民族語言復振的問題,目前所遇的困境在於學校與家庭間無法 持續提供母語學習環境,也因此筆者從國家政府、學校體系以及部落家庭三方面 提出建議,希望藉此對於原住民族族語復振給於幫助。. 關鍵詞:國語政策、原住民族母語、族群認同、語言復振.

(6) 第一章. 緒. 論. 200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報告,世界六千種語言中約兩千五 百種語言瀕臨危機,而臺灣現今 14 個原住民族群的語言,被列入瀕臨 滅絕危險之中。12010 年李壬癸指出,所有的臺灣南島語言傳承狀況不 佳,都面臨滅絕的危機。在缺乏跨族語世代傳承的情況下,原住民語不 僅是瀕臨危險,而是進入彌留(moribund)的狀態。22013 年原民會主 任委員孫大川在「差異與統合—我國原住民族政策的現況與挑戰」專題 報告提出,臺灣的原住民語言半數流失現僅存 20 多種,語言流失狀況. 政 治 大. 嚴重。3. 立. 臺灣族群結構多元,近幾年各族群議題被廣泛的討論與關注,當然亦涵蓋原. ‧ 國. 學. 住民族。從 1980 年代起「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還我土地與族名、姓 名運動、原住民自治運動,到現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設. ‧. 置、原住民族學院創立、原住民電視臺開播等,我們可以觀察到長期處於政經社. sit. y. Nat. 會弱勢的原住民,在這數十年來權利意識逐漸覺醒。然而這些議題中又以原住民. io. er. 族母語復振(還我母語運動),推動族語教學與族語認證為緊要與急迫,筆者前 舉 2009 年至 2013 年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狀況已知,目前族語流失狀況嚴重,而原. n. al. Ch. i Un. v. 住民族並無文字,傳統文化祭儀皆用語言予以傳承,倘若語言步入死亡勢必連帶. engchi. 文化也將消失,原住民族日後的發展恐將是平埔族的另一延續。.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大學時期就讀全臺唯一的原住民族學院—語言與傳播學系,多次進入部 落參與各項活動,觀察發現部落裡對於母語使用率偏低,然而母語是指一個人自. 1. 中央社,〈UNESCO:臺灣原住民族語言 瀕臨滅絕之虞〉,2009 年 02 月 20 日。(引自苦勞 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5566). 2. 李壬癸,《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前衛,2010),頁 7。. 3. ETtoday 政治新聞,〈搶救原民文化. 馬英九:江宜樺近期會與孫大川會面〉,2013 年 02 月. 21 日。(原文網址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220/165610.htm#ixzz2LWWactnl ) 1.

(7) 幼習得的語言,更是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但是部落中對於母語使用情況與此 相差甚遠,這才因此觸發筆者對於原住民族語言使用問題進行探究。 臺灣的歷史從荷西、明鄭統治、清領、日治到戰後政府的接收,經歷過不同 政權的更迭。然而這些統治者與臺灣人民之間分屬不同族群,如何有效且快速地 達成統治,全面性的施行統治者的語言是必要手段。若以語言與政治之關聯性來 看,語言其實是政治力的展現,族群間以政治角力來決定語言的使用,求其維持 或改變現有的政治結構與權力的關係,4這也是為何在日治與戰後時期下的臺灣, 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之因。 臺灣第一次的國語經驗出現在日治時期,所學習之國語乃是指日語,其推行 的目在於讓殖民母國與被殖民地區之間能夠有效的溝通,而政府的政策命令能順. 政 治 大 當時社會更形成以會講日語的臺灣人是「真正的日本人」的特殊風氣。 根據統 立. 利傳達。其後約在 1937 年開始,因皇民化政策的實施更加速了國語運動推展, 5. ‧ 國. 學. 計 1942 年時,全臺日語的普及率已達到 60%,推估到了 1945 年普及率約達到 75%左右,6因此,日治臺灣後期日語順利成為最普及的用語,連帶著日文也成. ‧. 為共同的書寫文字。1945 年日本戰敗,臺灣第二次的國語經驗出現在政府接收 後,為了除去日本五十年對臺灣統治影響,同時亦解決政府、人民間的語言隔閡,. y. Nat. sit. 完成臺灣「中國化」的首要工作,因此政府隨即在接收臺灣後推動以中文白話書. er. io. 寫與北京話為基礎口語的國語運動。. al. n. iv n C hengchi U 語運動的推展分屬不同政權,但其影響皆使得臺灣各族群之母語使用漸減,其中 臺灣族群結構包含閩南(或稱福佬)、客家以及原住民族,雖然上述兩次國. 更是以第二次的國語運動對臺灣各族群的影響更深,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卑南族) 曾在其著作中提及: 日據時期所推行之「國語運動」使原住民社會文化雖有若干深刻 的變化,當時許多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並未徹底遭到摧毀,促使原住. 4. 施正鋒,〈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前衛, 2003)頁 9-18。. 5.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國語運動及其問題〉,收錄於《新史 學》6:2,1995 年 6 月,頁 85。. 6.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語言》29:4,1987 年 2 月,頁 158。 2.

(8) 民族母語喪失與文化的流失,其最主要因素乃是國民政府遷臺後對原 住民的治理政策有關。7 其現有的各項研究指出,第二次國語運動推行的政策是以「剛性的推行,不 能稍有柔性」,8因此於 1948 年開始行政長官公署便下令廢除報紙的日文版,這 與日治臺經過 42 年後才將報紙漢文欄廢除相比,政府的作法相當急遽激烈,9此 研究似乎也呼應孫大川對於原住民族母語喪失的觀察。1966 年政府更進一步施 行「加強推行國語計畫」,明定各級學校師生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嚴加勸導電 影院播放以及街頭宣傳勿用方言、外語。10 1970 年後由於中央機關認為推行效 果不彰,為加強推動國語統一政策,乃頒布諸多相關法令,最後語言教育政策演 變成「國語獨尊,壓抑方言」的趨勢。11由上述可知,國語在當時政府推波助瀾. 政 治 大. 下成為一語獨尊的「高階語言」,12迫使臺灣其他語言轉居於次或處於微不足道. 立. 的地位。. ‧ 國. 學. 是以,筆者本篇論文所要探討的焦點在於:戰後推動國語政策的背景原因為 何?透過《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 《臺灣省政府公報》 、 《立法院公報》等各電資料. ‧. 去分析國語運動推行步驟。其次,臺灣本屬多元族群,就筆者所知原住民與漢人. sit. y. Nat. 的國語政策推動策略便有所不同,那麼,原住民族的國語運動又是如何進行?是. io. er. 否有個別因應措施或組織的成立?部落中政策施行之特色、程度又為何?並且探 討國語政策推動如何促使原住民族語言瀕臨危機結果。. n. al. Ch. i Un. v. 此外,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筆者希望藉由本篇論文的探究可得. engchi. 知,語言政策對於原住民族所造成之各項影響。目前國語政策的研究探討,筆者. 7. 孫大川,《夾縫中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2000),頁 91。. 8. 〈陳儀長官演講詞全文〉,《臺灣新生報》,1946 年 2 月 16 日。. 9.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國語運動及其問題〉,頁 89、113。. 10. 張博宇, 《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 (臺中:臺灣省教育廳,1987) , 頁 367。. 11. 孫大川,《夾縫中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頁 22。. 12. 多語言社會的各個言語之間往往地位各不一樣。有些語言超出民族分布區而成為某一地域內 各民族的共通語言,謂之高階語言(High language),而被入侵的本土語言淪落為低階語言(Low language)。洪惟仁,〈臺灣的語言何去何從〉,收入於施正鋒編,《多國語言政策—多元文 化與族群平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年 12 月),頁 502。 3.

(9) 所掌握到研究論述切入的層面有政治、族群認同、權力、語言、教育政策等,但 嚴格來說,這些涉及原住民族方面探討仍舊略顯不足,而目前原住民族正面臨到 的處境在於各族世代間不再運用自己母語進行溝通,間接地促使該族群文化的流 失,對原住民族而言,部落中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均用口語相傳,並無文字可做記 載,於是在失去語言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文化,也因此,希望藉由本論文之 研究,除能夠將戰後針對原住民族之國語政策推展有全面性統整論述外,更能對 目前原住民族母語教育推廣有所助益。. 第二節. 研究回顧. 治 政 大 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值得注意,此文雖清 立 楚詳細條列出臺灣自戰後國語運動的推行歷程,到近幾年母語復興之運動,但較 目前探討臺灣國語運動之研究已有不少,近期以蔡明賢 2008 年碩士論文〈戰. ‧ 國. 學. 少析論族群間面臨不同運動推展體驗之回應,實為可惜之處,此更加深筆者欲研 究本文之動機,透過原住民族對於語言政策經驗與回應,對於國語政策推行有更. ‧. 深入了解。本節的文獻回顧筆者將分為兩部分進行論述,其一是專門針對國語運. sit. y. Nat. 動探討之資料,這部分包含官方資料、官方媒體與計劃報告,對本研究而言,這. io. er. 部分文獻可提供筆者對於國語運動推展有基礎的瞭解;另一部分則是其他學者對 於國家國語政策施行之回應,當然這部分又含括站在國家立場進而論述之文章,. n. al. Ch. i Un. v. 以及由臺灣主體性出發,探討與反省國家政策問題之著作。各學者雖由於所學、. engchi. 觀察切入之角度不同,譬如從族群、政治以及教育等層面探討國語運動,但均為 筆者在進行本研究時思考與想法之提供。 一、專門針對國語運動探討之資料 乃指戰後政府的官方資料,包括政府公文、計劃報告書、相關法規彙編等。 筆者主要參考的文獻包含張博宇編輯的《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13《慶祝臺 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中、下)》14與方師鐸《五十年. 13. 張博宇,《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 。. 14. 張博宇,《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中、下)》 (臺中:臺灣 省教育廳,1987) 。 4.

(10) 來中國國語運動史》15等書,上述文獻由官方人士主筆,所探討者在於國語運動 如何推行,內容則是介紹推行機構、法令規章、推行人員,並檢討推行國語的成 果及障礙。在其他的官方資料中還包含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的《國語 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16其內容是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於國語政策推行不 力的地方提出改進的建議,而《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 《臺灣省政府公報》 、 《立法 院公報》可提供本研究探討官方推動國語運動的歷程。值得一題的是,藤井志津 枝所著之《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 ,17內容清楚條列出政府針對國語運動推 行政令等,是筆者在研究時助益頗大的工具用書。 此外,官方色彩濃厚的《中央日報》 、 《國語日報》與《臺灣新生報》也是提 供筆者重要資料的來源。《國語日報》最重要的工作目標即是推動國語運動。而. 政 治 大 了鼓勵參與國語相關競賽之外 立 ,我們不難發現新聞內容亦隱藏著政府傳達國人學 在《中央日報》部分報導裡更可發現政府用其宣傳、推展國語運動,多則報導除. ‧ 國. 學. 習國語有附加利益之存在。. 而針對原住民部落國語運動的推行部分,以《中央日報》為例,在 1951 年. ‧. 4 月 9 日第二版中出現〈山胞效忠政府 明年全說國語〉18之報導,內容講述山地 鄉長與居民願意遵守與共同推動學習國語態度。當時吳鳳鄉鄉長高一生表示: 「明. y. Nat. sit. 年今日你們再來本鄉時,我可以保證每個山胞都會說國語」。此外,報導內容也. er. io. 提到山地青年如何對於國語推動的看法,如青年劉仲立講述:「我敢代表全體山. al. n. iv n C h e,n當時政府營造一種反共抗俄的國語教育, 打倒蘇俄強盜。」從上二者之言論可知 gchi U. 地青年向政府表示一個決心,我們一定要團結在總統的旗子下,去消滅朱毛匪幫,. 並且進行意識形態的灌輸,19此時的中央政府推進全面性的中國化運動,亦即是 「做為一個中國人」運動,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政府的做法乃是遷占集團的統治 菁英者所提出的主流文化的運動。筆者藉由耙梳當時媒體對國語運動在原住民地 區的推展報導,藉此看出統治者的治理角度。. 15.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國語日報,1965) 。. 16. 行政院研考會編, 《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 (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2) 。. 17. 藤井志津枝,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18 19. 〈山胞效忠政府 明年全說國語〉, 《中央日報》,1951 年 4 月 9 日,第二版。 森田健嗣,〈反共抗俄下臺灣之「國語教育」 :排斥「方言」與意識形態的灌輸〉,《跨域青年 學者臺灣史硏究續集》 (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9) 。 5.

(11) 二、對國語政策探討、回應之資料 由於 70、80 年代開始,政權漸趨於民主、各族群意識提高,學術研究多元 化,加上國語運動推行已三、四十多年,相關著作與論文研究漸多,不過筆者發 現初期的研究多站在官方立場進行研究,例如卓文義〈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20 李良熙所撰碩論〈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21史穎君〈我國國語運動之 研究(1912~1981 年)〉 ,22以及志村雅久〈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 究〉,23此四篇論文多著重於推行機構、法令規章以及人員培訓之介紹,同時認 為國語普及率相當高,而國語政策的推行成效相當好,但上述之研究卻忽略高普 及率的背後代表的是文化的控制、族群的不平等待遇,這更是筆者在本研究中所 欲進一步挖掘的問題。. 政 治 大. 其次,筆者在統整歸納後認為戰後國語運動文獻探討可以依族群、語言、政. 立. 治、社會學以及教育政策等層面。族群與語言之關係息息相關,該方面的文獻首. ‧ 國. 學. 推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24此文探討戰 後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這段時期的臺灣語言問題,作者認為政府未採循序漸進. ‧. 的方式來推動國語,使得語言問題政治化,該篇已提出語言作為統治團體排斥其. sit. y. Nat. 他團體參與、分享政治權力,以及作為改變被統治者意識的工具,該文並點出語. io. er. 言與語言位階形成之成因,對本研究而言該文為筆者立論重要基礎。 另外,黃宣範的族群與語言間之相關研究也是值得關注的,其文〈國語與方. n. al. Ch. i Un. v. 言之間〉25等論述一方面強調方言的重要性與功能性,其認為:因為方言依附人. engchi. 類生存而存在……同時方言不僅是人類認同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蘊含了個人早期 生活經驗的歷程,自有其重要的社會功能。26此論點一出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的 反應,並使得更多人開始反思各族群方言的重要。而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 20. 卓文義,〈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 21. 李良熙,〈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 22. 史穎君,〈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1912~1981 年) 〉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 23. 志村雅久,〈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 24.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語言》,1987) ,29:4。. 25. 黃宣範, 〈國語與方言之間〉收錄於林進輝編《臺灣語言問題論集》 (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 1983) ,頁 77。. 26. 黃宣範,〈國語與方言之間〉收錄於林進輝編《臺灣語言問題論集》,頁 83。 6.

(12) 意識》27一書更指出: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權力,一種意識型態,語 言與政治有很深切的依存關係……,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臺灣當前社會將語言當做 一種政治工具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另外,其也從族群社會學角度切入思考,而對 於族群人口數、各族群之使用語言調查、原住民其語言能力調查等數據資料都進 行相關的量化分析,對於本研究而言上述之資料是值得被參考與運用的。 而洪惟仁所著的《臺灣語言危機》28為例,洪惟仁認為中華國民政府所推行 的國語運動其實是最霸道的政策,並且使得臺灣語言文化失去了教育權、使用權、 傳播權,而最終的結果便是使臺灣人母語能力逐漸萎縮,此外,規定非說國語不 能當公務員,使得外省人壟斷政治文化資源,因此「獨尊國語」係消滅臺灣人精 英的政策。的確,透過他的研究結果可以藉此證明本研究的論點,就是國語運動. 政 治 大 的不當與霸道,透過學校教育和廣電媒體對臺灣本土語言進行歧視醜化,造成族 立. 迫使原住民,抑或其他族群母語的流失。再者,經其研究調查發現國家語言政策. ‧ 國. 學. 群地位的不平等,弱勢語族自尊心的喪失,進而改變認同的對象。 探究原住民語言相關問題時,孫大川所著《夾縫中的族群建構》一書是重要. ‧. 論著,孫大川為卑南族人,因此對於原住民語言政策以及教育上多有研究。《夾 縫中的族群建構》其內容在於探討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並且開宗明. y. Nat. sit. 義指出:語言載有民族的記憶與圖像,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生命之所繫,更是. er. io. 民族的基礎,就某種角度來說,對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的尊重與保存,是民族平等. al. n. iv n C h e n g c h i U 30一文,同樣也以原住 文化上的不平等。29而瓦歷斯‧尤幹〈語言政策該解嚴〉. 最起碼的要求;語言文字的不平等,在一定的意義上說,也顯示了政治、經濟和. 民的立場,從語言和文化的關聯性、語言與政治的關聯性,簡述臺灣當前語言政 策問題,作者指出語言是族群溝通的基本工具,更是族群認同的象徵。 夏金英所撰之碩士論文《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31除了探討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臺灣推行國語政策的背景和歷程外,並探究此一語言對 27.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臺北:文鶴,1995) 。. 28. 洪惟仁,《臺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 。. 29.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頁 7。. 30. 瓦歷斯‧尤幹, 〈語言政策該解嚴了—反思原住民語言文化重建的方向〉 , 《番刀出鞘》 (臺北: 稻鄉出版社,1992) ,頁 117-125。. 31. 夏金英,〈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4) 。 7.

(13) 臺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以及臺灣各族群對語言的選擇或使用,對國家認同感與 族群意識的消長有何影響。此研究對於筆者論述助益頗大,因為其點出政府政策 的偏差和執行過當也可能造成族群仇視和國家認同對立的問題。此外,內容談及 國語政策主要是使臺灣人儘速「中國化」,戰後來臺的外省人對於臺灣人的日本 化為「奴化」等議題提出,配合輔助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 中國化〉 、32〈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33與黃英哲《「去日本化」 「再中國化」 :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34之論述,對於筆者瞭解國語運 動的推展在文化影響上有更深一層之認識。楊聰榮在其研究提出原本臺灣社會可 說是漢化的社會,而中國化是從戰後才開始的,漢化與中國化之間的不同乃是「中 國化」伴隨著民族國家的模式而來,由於對民族國家對國民一致化的要求,形成. 政 治 大. 民族國家的暴力本質(violence of nation-state) ,國家在文化認同上強迫全體國民 接受一套建構的文化。35. 立. ‧ 國. 學. 謝麗君《戰後臺灣之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36其文主要在將語言與政治聯結 起來,從文化政治學的角度、站在臺灣弱勢語言族群的立場,將語言政策的形成. ‧. 與演變放在權力結構中加以觀察。再以歷史社會學的觀點、選擇事件作為切入點, 來觀察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究竟如何形成、如何演變,演變動力來源,以及結果. sit. y. Nat. 如何。. er. io. 另外,語言政策層面論述國語運動的文獻,則是以曹逢甫所著《族群語言政. al. n. iv n C hengchi U 運動政策造成族群語言流失,並且指出當今以原住民情形最為嚴重,客家次之。. 策-海峽兩岸的比較》37為主要。曹逢甫是以數據的量化分析,來證明戰後國語. 他認為原住民的語言問題較其他族群複雜,因為原住民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和 漢族有很大的差別,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有些族群人數稀少。更有進者, 原住民長期在大漢沙文主義下受到擠壓,語言文化流失殆盡,因此,他們的教育. 32. 楊聰榮,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33.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 ,《臺灣文藝》 (臺中:臺灣文藝雜誌社 138 期,1993) ,頁 77-113。. 34. 黃英哲, 《「去日本化」 「再中國化」 :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 》 (臺北:麥田,2007) 。. 35.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 ,《臺灣文藝》 ,頁 108。. 36. 謝麗君,〈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 〉 (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7) 。. 37. 曹逢甫,《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7) ,頁 156。 8.

(14) 體制應該允許和漢人的有所不同。在此書中曹逢甫針對改善原住民語言問題的幾 點建議,筆者整理出曹所要強調在於,只有當一般的人民都學會尊重與包容別的 族群的語言文化時,社會的族群關係才會和諧融洽。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38內容自 1945 年代談起, 迄 1996 年原住民委員會成立為止,並以 1987 年解嚴做為區隔,提出在解嚴前政 府對於原住民的語言政策主要採取壓制的方式,解嚴後朝向多元化的途徑發展。 其論文研究重要發現,單一化語言政策制定動機主要有四點: (1)政治統治的需 要。 (2)要建立大一統的信念及強化大中華文化意識。 (3)建立近代民族國家。 (4)面臨外交上的挫折。由此可知,國語運動推展的背後仍有其隱藏意涵存在; 此外,論文內容更提出國語運動的推展,在原住民社會造成各方面的影響,如:. 政 治 大 上的污名感等。更重要的是,其觀察到教會在語言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問題。 立. 原住民母語能力的喪失、推行國語造成了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以及產生族群認同. ‧ 國. 學. 李惠敏在 2000 年發表〈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39論文, 筆者認為前半部探討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值得參考,研究內容在呈現臺灣. ‧. 戰後語言政策與政治的關聯性,政府運用官方的權力實施國語政策,在施行過程 中,官方制定的法令、施行的手段及政策下所產生的庶民經驗,都是其前半部分. y. Nat. sit. 研究重點。然而論文第三章〈光復後臺灣語言政策下不同族群的集體記憶〉,內. al. er. io. 容囊括各族群閩、客以及外省族群對於國語運動推展的感受、自述等,不過原住. n. iv n C h e n g c h i 40U是從教育政策層面探討臺灣語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民族群的論述鮮少,這是頗為可惜之處。. 言政策的著作,其內容是敘述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背景,語言教育政策的內涵、 語言教育政策的執行、語言教育政策的檢討與展望。陳美如將戰後語言政策也就 是國語運動推行的政策,分為三個階段: (1)自 1945 年到 1970 年為語言教育政 策的「改制穩定期」,該時期以去除日本化建立中國化的認同,凝聚反共意識, 以推行國語為主要途徑。陳美如以政府所頒布之法令,作為區分語言政策方式,. 38.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 39. 李惠敏,《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 40.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高雄:復文圖書,1998) ,頁 72。 9.

(15) 而選擇以 1970 年為分界點,在於當時所發生的鄉土文學論戰。 (2)1970 年之後 是為語言教育政策的「計劃貫徹期」,加強推行國語統一政策,頒行諸多相關法 令,演變為「國語獨尊,壓抑方言」的政策。(3)1987 年後為語言教育政策的 「多元開放時期」 。以 1987 年作為界點,原因在於這年政府宣佈解嚴,中央及地 方以更開放的態度處理語言教育,尤其在民間的努力之下,語言教育政策逐漸朝 多元化發展。當然,陳著依據當時政令、鄉土論戰開始年份、解嚴時期,作為他 區分語言政策的根據,但真正仔細研究其區分的時間點仍是有待商榷,歷史發展 必有其因與果,點與點間有線串連,而環環彼此相扣,本書探討全依此而做區分 進而論述,筆者認為較不妥當。以「多元開放時期」而言,臺灣推行鄉土教育, 倡導多元文化社會,鼓勵各族群說方言、母語,其實在 1990 年過後才開始被大. 政 治 大 成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因此有關語言教育或者政策的討論,此著作將可提供本研 立 眾所知。但就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一書,對於教育政策形. ‧ 國. 學. 究背景的論述。. 部分人士的回憶錄也曾提到關於國語運動,如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41回. ‧. 憶錄中的論述:. sit. y. Nat. 在接收臺灣初期,我在自己的崗位上和民眾接觸甚多,如果要說. io. er. 我們政府曾犯大錯,我想最明顯的錯有兩個:一是放任內地來的公務 員以形同霸佔的方式封房子,另一個則是對語言文字的處理。. al. n. iv n C 此外,多位原住民作家如莫那能、孫大川也在回憶錄中提及自身學習國語經 hengchi U. 驗與觀察,透過這些回憶錄若與相關的政策互相參照,都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資 料。.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 研究方法 (一). 史料耙梳. 主要的參考資料除了政府公文、計劃報告書、相關法規彙編之外,亦包括 了張博宇編輯的《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 《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 41. 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臺北:商周文化,1991),頁 45-52。 10.

(16) 語推行資料彙編》與方師鐸著《五十年中國國語運動史》等書。在其他的官方資 料中還包括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的《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 《立法院公報》 、 《臺灣省政府公報》與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的《臺灣光復三十 年:文化建設篇》等。另外必須利用中央相關部會的資料,才能呈現官方推動的 歷史面貌,例如《臺灣省議會公報》、《教育部公報》、《立法院公報》等。 (二)文獻蒐集 透過文獻的蒐集與分析,瞭解臺灣國語政策語言政策制訂動機與推行結果。 (三)經驗訪談 以訪談的方法、窺究語言政策所造成的影響。檢視語言政策在原住民族所 產生的回應狀況及其互動關係。 二、. 研究範圍與架構.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為研究臺灣原住民族所受到國語政策施行之影響,其探討年限範圍起. ‧ 國. 學. 於戰後自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過程歷經 1950 至 1970 年代國語政策確立. ‧. 與貫徹推行,1987 年臺灣解除戒嚴原權運動興起,2000 年國民教育九年一貫鄉. Nat. sit. 項有助於原住民族母語推動政策實施等。. y. 土語言納入施行,到現今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制度開辦、原住民電視臺開播等各. er. io. 研究架構擬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回顧、方法與架構. al. iv n C 簡述自荷、西與明鄭、清領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語言使用狀況,尤其著重於日治 hengchi U n. 等;第二章分析國語政策推行背景與進行,包含第一節戰前原住民族語言概況,. 時期國語政策的探討,藉由該部分的論述可以此對照第三章戰後時期語言政策推 動情形;第二節為論述戰後臺灣語言政策推展,除探討推動起因外,亦針對該政 策實行之過程分改制穩定期、計畫貫徹期、邁向多元開放時期進行研究。 第三章則專力於原住民地區國語政策推動進行論述。第一節為針對原住民所 發布之政策法令與辦法進行闡述,並且探討與一般地區的國語推動差異之處為何; 第二節為分析戰後時期原住民地區國語師資是如何進行培育與進修,是否有特殊 國語推行組織在部落進行督導等;第三節為論述國語政策是如何透過哪些管道在 原住民地區推廣,譬如各級學校、國語演講競賽、報刊以及部落廣播系統。 第四章則是探討國語政策對原住民的影響,首當其衝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 國語政策推行造成母語的流逝,筆者試圖從統計資料分析目前原住民族其使用母 11.

(17) 語之狀況,另外語言政策造成母語的流失,此狀況下,族群文化與認同勢必連帶 受到影響,其情況又是如何呢?其次,1980 年代解嚴後,臺灣進入「多元語言 時期」,語言復振等運動也逐漸展開,原住民母語納入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 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執行,以及原住民電視臺的製播等,這些針對原住民族語言 的復振工作也已有些時日,而哪些政策的推動是有助於原住民族母語的振興,那 麼究竟成效如何?是否尚有哪些內容需要再改進,這都是本章節探討的重點,希 望藉由筆者的建議能為瀕臨危機的原住民族語言帶來助益。 第五章則總結上述各章節之觀點,試圖建立起戰後原住民族國語政策的推展 過程與影響,並且針對現今原住民族語言政策提出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Un. v.

(18) 第一章 國語政策推動背景與進行. 臺灣各時代的語言政策皆有其特殊的歷史及社會脈絡。在第一章緒論時亦曾 提及語言實屬政治力的展現,族群間以政治角力來決定語言的使用,目的是為求 其維持或改變現有的政治結構與權力的關係。是以,歷經不同政權更迭的臺灣族 群在語言的使用多有所轉變。早在歐人東來與大批漢人至臺拓墾前,臺灣已有原 住民族在此生活,若以語言來分類,臺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長久以來並無發展文字符號,傳承僅靠口耳相傳,形成特殊的 語言文化。1因此在探討臺灣戰後國語政策推展前,本章節將先對戰前各時期的. 政 治 大 響?而這些影響又是如何促使日本與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其次,政策推展的 立 原住民族語言使用進行概述,而經過不同時期的語言政策演進,原住民族受何影. ‧ 國. 戰前原住民族語言概況. ‧. 第一節. 學. 過程亦是本章節關注焦點。. sit. y. Nat. 一、日治前原住民語言狀況. n. al. er. io. (一)荷、西與明鄭時期. Ch. i Un. v. 早在歐洲人東來前,臺灣由於地理位置位居東亞海域的要衝,島上除有原住. engchi. 民居住外,亦有不少漁民或海盜、倭寇等集團在此聚集。明朝末年,中國東南沿 海遭受海盜、倭寇的騷擾,1602 年(萬曆 30 年)明將沈有容率水師攻打藏匿在 臺灣與其附近島嶼的倭寇,其隨行人員陳第記錄了在臺灣的觀察因而著有〈東番 記〉一文。這篇文章是目前已知最早記載臺灣原住民的文獻,其中記錄著:「漳. 1. 約在 7 千年前,擅於航海的南島語族開始了橫跨海洋的大遷徙,陸續由華南或東南亞來到臺灣,. 最早到達臺灣的泰雅及賽夏族(約在 5、6 千年前),最晚到的達悟族,也大約於 8 百年前才到 達蘭嶼定居。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的語系,範圍幾乎涵蓋了大半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 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臺灣原住民各民族以及平埔族群皆屬「南島語系」的家族,而語言之發展 與人種血緣、民族也有一定的關係,於是也將原住民及平埔族群歸屬於「馬來族」,也是「南島 語族」的其中一分支。參見田哲益,《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臺北:臺灣書房,2010),頁 39-40。 13.

(19) 泉之惠民、充龍、列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這表示當時臺灣原住 民所使用的語言與中國相異,如果中國泉、漳地區之人要與臺灣住民進行交易, 雙方必須依靠懂原住民語言的漢人翻譯才行。 十六、十七世紀歐人進入海權時代,海上探險與殖民活動逐漸展開,在亞洲 地區尋找貿易根據地成為各國之要,臺灣因具有優越地理位置,可用以打開西方 世界夢寐以求的中國市場,同時也是南洋到日本海運中間的轉運地位,因此,臺 灣在此時進入國際競逐時期,而荷蘭與西班牙分別於 1624 年與 1626 年在臺灣南、 北建立政權。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領有臺灣前曾派人至臺調查,並將其寫成〈蕭壠城記〉, 其中記載當時臺灣原住民語言使用狀況:「他們的語言異類,而且摻用很多馬來. 政 治 大 於是形成「多使用馬來語,又多用中國語,各成為不統一支混合語」 的特殊狀 立. 亞等外地的語言。」並且也觀察到在貿易上臺灣原住民多與中國漢人有所接觸, 2. ‧ 國. 學. 況。荷蘭治臺之初,尚有漢人及日本人在臺灣從事貿易活動,所以需要精通原住 民、漢人與日語之通譯,因此培養傳教士、教師、士兵與兒童學習各種語言,3以. ‧. 便傳譯,其中又以傳教士的角色為之重要。荷蘭透過傳教士在臺南西拉雅族新港. sit. Nat. 慣的嫻熟來協助政令的推行與領土的擴充。4. y. 社學習當地語言,並向附近村落傳教,並且利用傳教士們對原住民語言和風俗習. er. io. 如 1627 年宣教師甘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臺在臺南一帶進行傳教,. al. n. iv n C hengchi U 為共通語言,它包含有新港社、麻豆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大目降等社。甘 其間著有〈臺灣紀略〉一文,根據此文記錄,臺南一帶的原住民是以西拉雅族語. 治士為了便於傳教編譯西拉雅語字彙以方便繼任牧師如尤紐斯( Robertus Junius) 等人學習,同時亦將原住民祈禱文編成西拉雅語,教導原住民用羅馬拼音書寫自 己的語言文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稱的「新港文書」,因此開創臺灣方言使用拼 音方法書寫之始,其也影響今日教會以羅馬拼音文字保持原住民母語關係頗鉅, 也形成 1945 年後國民政府推行國語運動,落實以注音符號學習國語,並不斷禁. 2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頁 34。 3 原文為「一六四五年三月十一日條」引述臺灣報告云: 「臺灣之語言老人難學,因此,長官乃 將稍解文字之十歲十三歲乃至十四歲之少年五人,派置於各村學習語言。」 《巴達維亞城日記》 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頁 460。 4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 ,頁 12。 14.

(20) 止教會以羅馬拼音傳教的景況。5另外更設立學校教導原住民識字,1636 年第一 所學校在新港社成立。6另一方面,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各地殖民地普遍推行 荷語,為破除語言藩籬甚至不惜強擄原住民學習荷蘭語,7同時也要求巴達維亞 城增派識字之士兵,更曾經提議選派新港少年「送往祖國」之進修計畫,8於是 在 1648 年荷蘭語正式由官方引入臺灣。9 西班牙在 1626~1642 年佔領臺灣北部基隆、淡水等地,同樣也以傳教的方 式,對臺灣北部原住民進行教化,以母國語言來進行傳教工作。 《熱蘭遮城日誌》 記載了北部兩村落的情況:「金包里來的那些無論長幼,都懂卡斯提爾語,三貂 角來的那些,只懂一點點,因為他們的傳教士會說他們的語言。」10另外,天主 教傳教士也曾編譯淡水語詞彙及淡水語教理書,11不過由於佔據臺灣期間僅僅 16. 政 治 大 鄭氏王朝在 1662 年~1683 立 年統治臺灣,這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在. 年時間,北部地區原住民受影響層面與荷蘭相較下偏小。. ‧ 國. 學. 此之後,大批漢人透過鄭家管道進入臺灣開墾,連帶使得中國傳統政治體制,透 過鄭家在臺灣逐漸落地生根。12鄭氏在臺對原住民統治採安撫政策,並且以中國. 13. ‧. 文化作為教育的內容: 「永曆十二年,正月……各社令設學校延師,令子弟讀書」, 由此可知原住民族各社在當時須受教育與漢文化之影響,在清朝郁永河的《裨. y. Nat. sit. 海紀遊》裡同樣也記載原住民若想免除徭役須要接受漢文化:「新港、嘉溜灣、. n. al. er. io. 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令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以漸化. i Un. v. 之。」14此外,明朝遺臣沈光文在 1673 年左右由羅漢門移居目加溜灣社,也曾. Ch. engchi. 5.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頁 69。. 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頁 108-109、頁 112。. 7.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頁 382-383。 「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日條」引述臺灣報告云:「議長派遣帆船三艘往紅頭嶼,擬另帶領土番 前來,而土番見我等即逃入山中,僅帶三四人至臺窩灣,擬令其學習荷蘭語,然後引誘其他土 番.。」. 8.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頁 136。. 9.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頁 14。. 10. 寶安娟,〈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教會語言學〉(《臺北文獻》直字 125 期,1998),頁 95。. 11. 賴永祥,〈天主教傳入臺灣〉,《教會史話(一)》(臺南:人光,1990),頁 143-145。. 12. 薛化元,《臺灣歷史》(臺北:大中國,2000 ),頁 36。. 13. 江日昇,《臺灣外紀》,卷十一(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3 ),頁 178。. 14. 郁永河,《裨海紀遊》 (方豪校本) (臺北:臺灣省立獻委員會編,1947 ),頁 11-12。 15.

(21) 設塾以漢文教授原住民讀書。15總言之,明鄭時期對原住民治理採恩威並濟之方 式,此原因在於鄭氏將臺灣僅視為反清根據之地,為避免不必要的資源耗費故減 少臺灣內部衝突。此外,由於鄭氏王朝引中國之法治臺,在制度上將臺灣中國化、 漢化,對於原住民則是以未開化的「土番」稱呼,同時也未對原住民本身設計一 套符合其民族性的教材,忽略了原住民與漢人之語言及文化方面的差異。若將其 與荷、西時期用羅馬字拼音記錄原住民語相比,鄭氏王朝對於原住民之「番語」 未加以注重保存;並且由於荷、西較具國際觀,已知臺灣原住民語言與馬來語較 為相近。16 (二)清領時期. 政 治 大 民依其漢化程度,以語言的習得作為分界原住民的基點區分成「熟番」與「生番」, 立 清領時期由於漢人抵臺拓墾人數日增,為了避免番漢問題產生,政府將原住. 並且用土牛紅線做為區隔。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臺灣教化機構與制度大致上與. 學. ‧ 國. 17. 中國相仿,均有儒學、書院、社學、義學與番學堂等設置,社學自 1686 年(康. ‧. 熙 25 年)在平埔族西拉雅族主要四大社設立,1695 年(康熙 34 年)更有土番 社學遍佈南北,以乾隆時期為最盛。社學學習內容以漢文為主,但由於荷蘭時期. Nat. sit. io. 其後因牡丹社事件爆發乃促使沈葆楨抵臺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進行生番教. er. 18. y. 所遺留的羅馬拼音文字有礙漢字的普及,所以清朝亦有消除羅馬拼音政策實施。. al. iv n C 緒 16 年)於臺北設立番學堂,招收學童教授漢文、算學、官語、臺語等科目, hengchi U n. 育,更有〈訓番俚語〉編定作為教育課本。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更在 1890 年(光. 生活起居及禮儀皆仿照漢人,亦有教師引導外遊課程,使學童多與漢人有所接觸。 總括來說,清政府對於原住民是基於不甚平等的優越感,以具體的漢化目標與教 材做為教育的先導,欲使原住民的習性透過教育撫化後可以與一般漢人相同,由 於治理時間長而有計畫,所以影響不但及於一般行政區域,更深入山區與東部偏 遠,使得一些歷經不同政權統治,但因深居山區而仍能保守原始風貌的原住民也 開始難再維持封閉自足的生活。 15. 行政院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401 。. 16.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頁 17。. 17. 「生番」為深居內山未服教化,不與漢群,不通漢語者;「熟番」為雜居平地,遵法服役, 以漢語為語言者。參見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頁 70。. 18.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頁 288。 16.

(22) 二、日治時期國語運動19 (一)政策內容與執行 1895 年甲午戰後,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將臺灣、澎湖劃歸予日 本,五十年的統治期歷經「無方針主義」時期、「內地延長主義」時期與「皇民 化運動」時期之轉變,直至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與澎湖才移交至中華 民國政府手中。日治臺期間,為了擴大臺灣作為殖民地的效益,除了做經濟上的 統治外,同時也企圖將臺灣建設為日本的一部分,使臺灣人民受教化成為效忠日 本天皇的公民。那麼,在異民族的殖民統治下,要如何達成臺灣人成為天皇子民 的目標呢?為成就此理想狀況必依靠教育推廣,尤其須著重在語言教育上,其原. 政 治 大 有「潛藏著使臺灣人的生活投入並融合於日本人之精神生活中,合為一體之強烈 立. 因不僅在使臺灣人學習日語、溝通思想、利於統治政策推動外,而且語言同化具. ‧ 國. 學. 的意圖」 。20如 1895 年 8 月任職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提出「臺灣教育意 見書」,內容明示:「臺灣的教育,第一應該使新領土的人民從速學習日本語」。. ‧. 所以,日治初期即確立以日語為中心主義的教育,另外,透過在 1896 年公布的 「國語傳習所規則」中亦可得知端倪:「國語傳習所以教授臺人國語,資其日常. y. Nat. sit. 生活且養成日本的國民精神為宗旨,初等教育的目標在傳授國語,陶冶忠良之日. n. al. er. io. 本臣民的性格,而其最高理想是在本島之皇民鍊成」 。21日治時期所進行的教育,. i Un. v. 除了教導日語使其成為交談的工具、講授實學之外,更重要在於透過教育灌輸日. Ch. engchi. 本國民精神,以同化臺灣人民成為忠良的日本臣民。. 此外,臺灣為日本初次殖民統治,治臺初期各地武裝抗日活動紛起,因此在 上段曾提及臺灣總督的施政自「無方針主義」 、 「內地延長主義」到「皇民化運動」 經歷三次轉變,連帶原住民語言政策的執行亦隨之轉變。大體而言,日治時期下 關於原住民語言政策推展以逐步強化方式可分五個時期:22. 19. 日治時期的「國語」乃是指日語,以下行文除非是直接引用文獻否則一概稱為日語。. 20. 歐用生, 〈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 《臺南師專學報》 (臺南:臺南師專,1979) ,12 期,頁 93。. 21.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頁 73-75。. 22.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 ,頁 24-35。 17.

(23) 1.. 綏撫期(1895~1898) 日本領臺後,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 1895 年以「綏撫」作為治理原住. 民族方針,其原因之一在於蕃地資源之豐,若想拓殖臺灣必須將原住民加以 收服。其次,當時日本急於解決臺灣各地抗日活動,為避免再與生蕃有所衝 突增加兵力消耗。而當時的民政長官水野遵認為若以誠信厚待蕃人,蕃人豈 有不服之理,也因此下令撫墾署人員招徠各社,贈以物品、饗以酒肉,使蕃 人信賴日本官廳,藉此可以經營山林、開墾土地進行樟腦採伐。23由於該時 期著重對於蕃人的瞭解與撫育工作,總督府亦命撫墾署員學習原住民語,並 且編纂各族蕃語集。另一方面,日人於 1896 年 9 月於恆春國語傳習所設立 猪朥束分教場,乃成為日人在臺實施原住民教育之始。猪朥束分教場主要收. 政 治 大. 容卑南族子弟,多少亦收容阿美族及漢人子弟。教學要旨以日語、習字與算. 立. 數為主要之教學科目,其中教學先以日語教授再用原住民語加以說明。. ‧ 國. 學. 2.. 警備期(1898~1906). ‧. 1903 年 9 月臺灣總督府決議將「蕃政」統一,將原先分別由殖產局、 專賣局與警察本署掌管之事務改為由警察本署主管。1904 年成立行政區外. y. Nat. sit. 之「蕃童教育所」 ,其上級機關為警務局,任警察或警察之眷屬為教師。24並. n. al. er. io. 且其利用警察力量迫使學生入學,因此原住民學童就學率頗高。25語言教育. 23. Ch. engchi. i Un. v. 原文節錄「教育蕃民為我政府責任,開發蕃地是培養富源之要務。蕃人不通事理,迂於社會. 世事,苟不待言。……樟腦之製造、山林之經營、林野之開墾、農產之增殖、對內地人(日本人) 之移居、礦山開發,無一不與蕃地無關。臺灣將來之事業看在蕃地,若要在山地興起事業,首先 要使蕃民服從我政府,使其獲得正常生活途徑,脫離野蠻之境遇。而欲使蕃民服從,則非用威力 與撫育並行不可。……設立撫墾局,時集酋長及其他蕃民饗以酒食給與布帛器物,並加以教訓, 諄諄不倦,則可獲其好意,得順利進行樟樹之採伐,製造樟腦,經營山林,開墾土地,開鑿道路 等」 。參見伊能嘉矩, 《理蕃志稿》第一篇(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大正 7 年) ,頁 2。 24. 「蕃地」警察不僅有警察權,同時還負責教育、授產、衛生等諸般事物。換句話說,臺灣「蕃. 地」警察,也是警察,同時又是教師、醫生,且為生產技術的指導者、主持諸般世事的家長。引 自鹽見俊二著、周憲文譯〈日據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一文,收入於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 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 ),頁 104。 25. 教育所的數量從 1904 年的一所逐漸增加到 1919 年的 100 所,1929 年更普及到 172 所。其就. 學率以 1929 年統計,阿美族最高達到 55%,其次是泰雅族 45%,布農、鄒族為 37%。參見鄭惠 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頁 26。 18.

(24) 方面,根據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規則〉第一條規定:「公學校係對臺人子 弟施行德教,教授實學,以養成日本的國民性格,同時使之精通國語為本旨」 26. 公學校自此成為最重要的推廣日語機關,並且確定了「國語普及」政策。. 其後在 1903 年 11 月後藤新平在學事諮詢會議上,重申「國語(日語)普及」 為一貫目的之臺灣教育: 臺灣教育始終不渝之目的為「國語普及」,雖然殖民地教育應 以國語或方言為教學用言一事,係殖民政策上爭訟不決之問題,且各 國的殖民地亦有成例,但臺灣教育自始即以國語教學,其後公學校建 立以國語為強制科目之制度,迄今未嘗改變。以普及國語為臺灣教育 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做為溝通用語,臺灣有閩南語與廣東語之. 政 治 大. 別,閩南語又分為漳州語與泉州語,尤其是蕃人,隨種族不同而語言. 立. 互異,島民之間欠缺一種可做為思想交通媒介之標準語,因此與其以. ‧ 國. 學. 文化未成熟的本島任一方言為標準語,不如採文化已發達之國語為標 準語,不僅有利於臺人之間互相溝通,且便於官民間之溝通。第二、. ‧. 作為發展文化必備之工具。第三、作為同化之必要手段,為使臺人的. sit. y. Nat. 思想風俗習慣等與日人一致,必先以普及國語為捷徑。27. er. io. 3. 討伐期(1906~1915). al. n. iv n C hengchi U 展開之際,當時實際策劃理蕃計畫之事的大津麟平警視提出變通辦法,由.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於 1907 年展開理蕃五年計畫,28因為正值計畫急待. 官方獎勵年輕單身的日警去從事所謂「蕃婦關係」,29此外,總督更獎勵警 官從事「蕃語」研究,同時編纂「蕃語」 。陸續出版有飯島幹太郎編著《黥. 26.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頁 262。. 27.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臺北:日日新報社,1937),頁 330~331。. 28. 日治時期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動該計畫,其全名是「五年計畫理蕃事業」,內容 是針對臺灣原住民採取的強硬武力鎮壓行動。. 29. 官方刻意選拔若干到「蕃地」服勤的日警,勸導其為日本國獻身,與「蕃社」中具有地位的 「頭目」或有勢力者的女兒結婚,如此一方面在生活環境當中逐漸熟悉「蕃語」、「蕃情」, 另一方面與「蕃社」頭目拉上裙帶關係,從心理和情感兩方面突破隔閡,進而更易偵察「蕃社」 內情,及時發揮牽制及防範的功能,終於達到培植親日「蕃社」。參閱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7),頁 228-220。 19.

(25) 蕃語集》、《排灣阿美蕃語集》、《布農蕃語集》、《抄本太魯閣蕃語集》、《臺 東廳蕃語集》、《北蕃語辭典》。30因此,收集語彙也成為日警的工作之一, 並且採取可兼職通譯者的優待辦法,同時會按日警學習「蕃語」之程度, 給予津貼;另一方面也獎勵臺灣警察人員學習日本語,以便同化政策推行。 4. 撫育期(1915~1931) 在 1914 年末丸井圭治郎向佐久間總督提出「撫蕃意見書」 、 「蕃童教育 意見書」,其內容主張運用「撫育」手段使原住民脫離野蠻未開化的狀態, 直接同化為日本國民。31另外,丸井圭治亦認為警政體系是對其積極撫育與 強制同化的最佳工具,促使蕃地警察駐在所成為教育、醫療、交易、裁判. 政 治 大 應教導蕃童簡易日語及禮儀生活知識等,使之能聽命於日本人,進一步地 立 之機關,讓警察集政治、經濟、文化、衛生與司法等功能於一身。同時也. 培養優秀蕃童,讓其進入為日本學童所設立的小學校就讀,成績優秀者再. ‧ 國. 學. 分別施予中學、師範、農事與醫學等高等教育,以便日後領導蕃人並協助. ‧. 日本的統治。1928 年發布「教育所教育標準」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明示: 「為 教育不能使用國語(日語)或臺灣話子弟,得設教育所於警察官吏駐在所. Nat. sit. y. 或派出所」 ,並且當時規定須以警部或警部補擔任教育所長,巡查擔任老師。. er. io. 值得注意是,在撫育期內原住民族日語普及率已具有良好成績,數據顯示,. al. iv n C 臺灣全島原住民族的日語普及率則從 U 27.8%升高至 1928 年的 h e n g c1924 i 年的 h 32 n. 阿里山鄒族在 1924 年日語普及率為 29.82%,至 1928 年已達 36.04%;至於. 38.8%。. 5. 教化期(1931~1945) 在教化期階段臺灣總督府對原住民的教化著重在兒童的教育上,33從. 30.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頁 248。. 31. 為了將原住民族改造為「純然的日本人」,丸井建議徹底實行「漢蕃隔離」措施:例如禁止 蕃人使用漢服與漢語;禁止「漢蕃兒童」同在公學校念書;禁止「漢蕃」婚嫁。參見藤井志 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頁 269-270。. 32. 田中一二編輯,《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1924),引自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 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頁 22-36。. 33. 1923 年原住民山地教育所計 170 處,就學兒童共 4018 人。1930 年教育所增至 177 處,學童 20.

(26) 1930 年、1935 年的就學率分別為 60%、71%;與漢人之公學校就學率分別 為 32%、41%相較下,顯示出原住民的就學率偏高。造成此現象原因為十 任總督太田政弘著重原住民教化,總督府提出蕃人教育的具體方案,如改 善蕃童教育所、振興社會善良風俗,使蕃人生活全部以日語對話,而這些 目的在於培養原住民具有日本國民精神文化,成為使用日語交談的「新日 本人」 。34此外,1937 年臺灣進入「皇民化」運動期,當時致力於日語運動 的教育家山崎睦雄曾述:「國語是皇民精神的母胎」,也就是說講日語能培 養愛國情操,也因此,原住民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就必須使原住民在日 常生活中真正使用日語。35隨著皇民化運動的展開,總督府機關報《臺灣日 日新報》中陸續刊登關於原住民使用日語的情況,同時也藉機達到宣傳效. 政 治 大 期還好。6 月 28 日,五十幾歲的原住民老人口操流利的日語」 。同時報紙也 立. 果。例如 1937 年 6 月 20 日報導, 「原住民老人及小孩學習日語的成績比預. ‧ 國. 學. 刊登報導原住民日語講習會、演習會開辦的各種消息。36值得注意是,該時 期出現所謂的「模範部落」 ,其中之一為阿美族下朥灣部落,1939 年該部落. 部落。37. ‧. 會說日語者佔全部落之 46%,兒童就學率更高達 91.96%,因此當選為模範. sit. y. Nat. io. er. (二)施行結果與影響. al. iv n 38 C 別是將日語視為交談的工具、文化發達的手段與同化的武器。 但值得注意是, hengchi U n. 以日本殖民政府的角度而言,日語普及教育的目的,大致上可分為三項,分. 統治之初期並無排除本地語言,此時期臺灣社會包含原住民社會已漸漸出現雙語 並用的現象,也就是說,視情況而定必須時常交換使用日語與母語;直至「皇民 化」運動開始,即強迫禁止本地化,所以在 1937 年將小學的漢文課取消。對於. 6695 人。1940 年則增至 180 處,學童 10096 人。收錄於田中一二編輯,《臺灣年鑑》,引自 鄭惠美,《臺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頁 22-36。 34. 〈理蕃之友〉,昭和 8 年 6 月號,頁 1、2。. 35.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 ,1995),6:2,頁 122。. 36.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 12 年 6 月 20 日以及 6 月 28 日,頁 739、759。. 37. 陳金田譯,〈訪問臺灣的模範部落〉(《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期 3,1990),頁 171。. 38.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頁 120-127。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修妬路) 。我先破無有法自性生。復次汝意謂鹽從因緣出。是故鹽不自性醎。我不受汝

準或至代理原因消滅為止 備取 若干 名 國中美術科 1 留職停薪缺 聘期以臺中市政府核定聘期為. 準或至代理原因消滅為止 備取 若干 名 國中資訊科

4.以年資辦理國民小學教師加註英語專長證書者,以本參照表為採認依據,不在本參照表之

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加 3.75%;若同時通過原住民文 化及語言能力並持有證明者,則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 加 5.25%。優待錄取名額為 7 名,甲組 3 名(男生 2 名,女生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位於沿江中路 193 號,建於 1924 年,現為廣州人民銀行分行。中央銀行原為「聯俄容共」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