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教育推動情形之相關研究

本章旨在進行相關文獻探討,搜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書籍、期刊及論文資料,透 過彙整及分析,作為本研究設計研究工具、發展研究架構等理論依據,本章共分為三 節,第一節國際教育相關概念之探討,第二節我國與臺北市推動國際教育的整體概況,

第三節國際教育推動情形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際教育相關概念之探討

為研究推動國際教育所涵蓋的意義及實施方式,本節先探討國際教育的意義,然 後再整理歸納國際教育的目標及策略方向。

國際教育的意涵 壹、

有關國際教育的意義之探討,本小節將分成國際教育的核心概念、國際教育推動 的願景、國際教育的內涵等三部分來描述,將國際教育意義的看法,歸納整理出概念 性的定義,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一、國際教育的定義

因應全球化的時代趨勢,國際教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

對於國際教育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詮釋及看法,綜理如下,期能歸納出國際 教育共通性的定義。

Epstein, 於 1994 年指出國際教育以國際主義的面向來定義,為了建構學生對國 際面向的知識,培養國際態度,透過國家間學校、教師、學生的交流活動,增進彼此 的認識、瞭解與學習。(引自邱玉蟾,1992)

Schlz, Lee, Cantwell, McClellan, 與 Woodard, Jr.(2007)所定義的國際教育,係 指教育的歷程,國際教育強調的是整個學校的領導著重在因應未來導向、全球化趨勢,

進行多面向的科技整合,發展能回應全球環境改變的教育歷程。Higgins 與 Kirk 於 2006 年也曾提及經由全球化議題的學習,有利於世界公民的培養,並提升永續教育 的發展(引自黃乃熒,2011)。

國際化是教育發展場域與國際接軌的各種方式與歷程,為達到國際化目標所進行 的課程與教學活動,就是國際教育。(陳惠邦,2013)

研究者彙整以上國際教育的定義,小結為國際教育是學校隨著全球環境的改變,

因應全球化的趨勢,運用科技全方位的整合,實施與國際接軌的各種教育措施及歷程,

目的是培養世界公民,實現永續經營的教育願景。

二、國際教育的目標

2001 年臺灣公布國際教育白皮書,開宗明義揭示,中小學國際教育讓學生透過 教育國際化的歷程,瞭解國際社會,建立國際視野,培養具備「國家認同」、「國際 素養」、「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的國際化人才。所謂教育國際化的歷程必 須先有教學課程,所以依據國際教育的四大目標,訂定認知、情意、行動三大能力面 向的課程目標。依據認知、情意、行動三大能力面向所發展的學習內涵,作者整理如 表 2–1 所示。

表 2–1

國際教育目標三大能力面向的學習內涵 能 力 面 向 學 習 內 涵

認 知 面 培 養 學 生 認 識 全 球 重 要 議 題 瞭 解 本 國 與 國 際 文 化 的 異 同 性 理 解 全 球 競 合 的 現 象 與 運 作 模 式 瞭 解 永 續 發 展 的 理 念 與 實 務 建 構 國 際 知 能 與 全 球 意 識

情 意 面 培 養 學 生 欣 賞 與 尊 重 不 同 的 文 化 建 立 具 本 土 意 識 的 國 際 視 野 促 進 國 際 文 化 的 融 合 與 交 流

行 動 面 培 養 學 生 批 判 、 反 省 與 參 與 全 球 行 動 的 實 踐 力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 h t t p : / / w w w . i e t w . m o e . g o v . t w / G o W e b / i n c l u d e / i n d e x . p h p )

本能力指標係依據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揭示國際教育四大目標「國家認 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來建構,旨在提供學校發展 學校本位課程和作為國際素材融入課程與教學之參考。能力指標由易而難分為基礎、

中階及高階能力,三階層能力並非對應國小、國中、高中及高職教育階段,而是配合

各校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之實際情形,選擇適切

國際教育白皮書具體揭示推動國際教育的四大目標,由目標發展三大能力面向的 學習內涵,由學習內涵中建構課程主題,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係以「全球議題」、

「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為三大課程主題軸,由主題軸發展出主題及次主題等各 項相關課程議題如表 2–3,再依據課程議題發展能力指標如表 2–4,藉由課程議題的 探索歷程、能力指標的檢核,培養學生世界公民意識,提高學生適應全球化的生活和 國際競爭力。

表 2–3

國際教育課程三個主軸的課程主題及次主題

三大課程主軸 主題 次主題

1.全球議題 1-1 和平與衝突 國 家 的 衝 突 革 命 與 內 亂 武 器 競 賽

恐 怖 主 義 國 家 安 全 1 - 2 合 作 與 競 爭 國 際 組 織 國 際 援 助 文 教 交 流 國 際 關 係 國 際 經 濟 競 爭 1 - 3 正 義 與 人 權 人 權

犯 罪 性 別 平 等 科 技 與 資 訊 社 會 公 平 饑 餓 與 貧 窮 教 育 與 福 利 健 康 與 醫 療 1 - 4 環 境 與 永 續 替 代 能 源 開 發

自 然 資 源 枯 竭 生 物 多 樣 性 環 境 惡 化 全 球 暖 化 熱 帶 雨 林 綠 色 革 命

(續下頁)

三大課程主軸 主題 次主題 2. 文 化 學 習 2 - 1 文 化 面 向 種 族

語 言 階 級

宗 教 人 口 ( 如 遷 移 、 客 工 、 難 民 、 人 工 流 產 )

2 - 2 文 化 多 樣 性 文 化 的 共 通 性 差 異 性 文 化 認 同 2 - 3 文 化 接 觸 文 化 互 動 與 交 流 文 化 衝 突 與 合 作 文 化 創 新 與 轉 化 2 - 4 文 化 識 能 文 化 詮 釋

文 化 欣 賞 文 化 批 判 3.國際關連 3 - 1 全 球 化 全 球 化 現 象

全 球 化 正 負 面 影 響 世 界 觀

全 球 化 與 在 地 化

3 - 2 時 間 關 連 過 去 、 現 在 、 未 來 全 球 發 展 的 相 互 影 響

3 - 3 空 間 關 連 個 人 的 、 國 家 的 、 全 球 的 相 互 連 結 3 - 4 議 題 關 連 全 球 生 命 共 同 體 的 相 互 依 賴 性

因 果 關 係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 h t t p : / / w w w . i e t w . m o e . g o v . t w / G o W e b / i n c l u d e / i n d e x . p h p )

表 2–4

國際教育課程三個主軸的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全 球 議 題

1 . 培 養 學 生 具 備 全 球 素 養 。 2 . 瞭 解 全 球 議 題 的 基 本 概 念 。

3 . 能 分 析 全 球 議 題 間 複 雜 性 與 相 互 關 連 性 。 4 . 具 備 評 估 、 辨 識 全 球 國 際 環 境 的 能 力 。

5 . 面 對 與 自 身 衝 突 之 價 值 觀 時 , 保 持 中 立 並 暫 時 不 做 判 斷 。

6 . 培 養 學 生 具 備 公 民 意 識 與 全 球 公 民 行 動 力 , 願 意 提 出 解 決 全 球 議 題 的 方 法 。

文 化 學 習

1 . 培 養 學 生 以 多 元 觀 點 深 入 瞭 解 自 身 文 化 以 外 的 文 化 。 2 . 瞭 解 文 化 的 改 變 歷 程 , 包 括 文 化 的 先 前 歷 史 、 現 在 及 未 來 , 科 技 、 遷 移 和 都 市 化 如 何 影 響 文 化 的 發 展 。 3 . 引 導 學 生 能 評 估 文 化 中 的 主 要 事 件 和 發 展 趨 勢 。 4 . 比 較 不 同 文 化 的 多 元 觀 點 。

5 . 培 養 學 生 具 備 跨 文 化 的 理 解 與 溝 通 能 力 。

6 . 辨 識 文 化 的 共 通 性 與 差 異 性 , 能 欣 賞 多 元 文 化 價 值 、 包 容 文 化 差 異 , 學 習 與 不 同 文 化 連 結 。

國 際 關 連

1 . 培 養 學 生 能 分 析 個 人 行 動 對 在 地 、 國 家 及 全 球 影 響 。 2 . 辨 識 全 球 問 題 與 在 地 社 區 、 國 家 的 關 連 性 。

3 . 培 養 學 生 具 備 參 與 全 球 公 民 活 動 的 能 力 。

4 . 評 價 民 主 行 動 的 過 程 , 在 實 際 生 活 中 有 合 宜 的 表 現 。 5 . 在 解 決 全 球 議 題 的 歷 程 中 , 能 容 忍 全 球 議 題 的 問 題 情 境 與 解 決 方 法 之 不 確 定 性 與 模 糊 狀 態 。

6 . 能 以 各 種 方 式 取 得 國 際 議 題 相 關 資 料 , 並 察 覺 資 料 來 源 的 優 缺 點 、 可 靠 性 。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

( h t t p : / / w w w . i e t w . m o e . g o v . t w / G o W e b / i n c l u d e / i n d e x . p h p )

推動國際教育的必要性 貳、

為研究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推動國際教育之重要性及必要性,本小節整理分析整 個全球化的事實、提升國際競爭力及新住民增加等人口族群變化之因素加以說明。

一、全球化的事實,促進國際教育的發展

當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不斷創新與突破,經濟行為、政治運作、社會活動等形 成跨國性的流動,促成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NGO) 及非營利組織(NPO)快速

成長。就如 Friedman 在其<世界是平的>的書中提及 2000 年開始,進化全球化的時代,

全球化早己是實事,而不是一種選擇(楊振富、潘勛譯,2007)。

國家的進步與否,是否具競爭力完全取決於人力資源,其關鍵在於人才的培育,

所以世界各國因應全球化的挑戰,均全力投入各種資源,積極在教育國際化上的推動。

各國政府正視國際教育議題的重要性,除了高度關注投入高等教育推動國際教育,也 重視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紥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國際理解作為基本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之 一,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並於 1996 年發表 21 世紀學習的四個支柱:學會求知—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做事—學會在一定的環 境中工作;學會共處—培養人類在參與活動中合作的精神;學會做人—適應和改變自 己的環境。(右灰編輯部)。不論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之核心理念及推動 21 世紀 培養未來人才的學習支柱中,都涵蓋了教育應具備有國際元素,所以國際教育己成為 各國各級各類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二、國際評比落後,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教育政策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經濟合作暨發 展組織以終身學習為目標檢視教育的核心價值,發展了跨國評量計畫: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從 2000 年正 式推出,參與的國家逐次增加,截至 2015 年有超過 70 個 OECD 會員國與夥伴國(地 區)參與計畫,其評量的理念及執行的品質已獲認同。此計畫評量的對象是十五歲學 生,接近完成基礎教育,對於未來生活的準備程度、及面對各種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所涵蓋的知識技能包括;溝通技巧、適應能力、學習策略、彈性程度、時間管理、

自我信念、問題解決、資訊技巧等。PISA 的調查結果,是以教育品質和均等指標作 為主軸,進行跨國比較的分析與統計,作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依據。

臺灣於 2006 年首次參與 PISA 測驗調查,公布結果顯示,特別在數學成就是國 際排名第一;閱讀理解排名是第十六;科學素養是排名第四,整體表現大放異彩。而 2009 年第二次參加的結果,閱讀排名至第二十三;數學成就排名第五;科學素養排

臺灣於 2006 年首次參與 PISA 測驗調查,公布結果顯示,特別在數學成就是國 際排名第一;閱讀理解排名是第十六;科學素養是排名第四,整體表現大放異彩。而 2009 年第二次參加的結果,閱讀排名至第二十三;數學成就排名第五;科學素養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