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案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案例

關於國際教育之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指出融入課 程(或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等四軌的推動方 向,都應以學生學習為主要考量。因此,推動國際教育應回歸平日的課程與教學 中,並提供學生外語、多元文化與國際事務的各項學習,透過多元學習管道,培 育具有國際素養的新世代人才(楊怡婷,2015)。

壹、縣市推動國際教育實施面向

中小學的國際教育有別於一般學校教育,一般學校教育是由教育行政主管機 關和學校系統來實施與推展,而國際教育倡議和推動,除了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和 學校系統外,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於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廖文靜,2013)。國 際參訪交流計畫經常是學校夥伴方案的一部分,因為國際參訪交流可以提供師生 實踐第二或第三語言技能的機會,讓師生有機會經驗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生 活方式,暴露在嶄新的環境之中,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和實踐跨文化溝通、解決 問題和外交的技巧,並能即時反映生活和學習的方式成功的國際參訪交流計畫與 國際旅遊的區別,在於創造學生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專注於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和 對話,讓學生就當地重要景點進行觀察與省思,並鼓勵學生將他們的學習和反思 加以內化,連結到自己的學校、社區和國家。

此外,林明地(2013)提到,國際教育的推動本身就是一項變革,注意在各 階段所需的任務,對學校落實國際教育具有啟示作用,如:現況調查、資料蒐集、

需加強的領域、定義目的、可採用的策略等等,同時邀集持正反兩面意見的學校 成員共同討論,不只注重現在與未來,還需回顧歷史。

陳美如(2010)提到國際教育不應該是附加品,而應融入中小學的正式課程 中。國外許多國家體認到文化學習與國際視野的重要性,已經將文化學習與國際 理解融入不同學科,成為各科的要素,也是當前及未來在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中不 可或缺的一環。環境的營造勝於直接的交流亦即國際素養與實質能力的養成才是

26

重要關鍵(陳美如、郭昭佑,2011)。國際教育並不限於跨國交流,在學校內進行 國際理解是最容易進行的途徑,教師應配合國際時事,及時融入國際相關文化與 環境新聞,並利用語文、社會及相關文化與環境新聞做自然的延伸,在此課程架 構下,就可進行國際理解及培養國際視野(陳美如、郭昭佑,2011)。中小學國際 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也指出,國中階段課程融入多以英語與社會領域為 主,尚未普遍融入於其他科目,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專業不足,整合跨領域學科難 度高,呈現普遍以非正式課程的方式進行。

此外,各縣市均將國際教育的推動政策主軸分成國際交流、課程融入、教師 增能及環境營要等四大方向,茲整理如表 2-2:

27

28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各縣市國際教育的推動方式,大多以國際交流及課程 融入這二個面向,教師增能則最少,因此在教師專業未能及時提升的前提之下,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及國際教育融入正式課程的進路,仍會受到不少困境。

貳、國民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課程案例作法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強調國際教育的推動應以學校為本 位,考量環境現況及資源需求,給予教學資源及行政支援。教育部為提供有意願 推動國際教育的中小學經費補助,自民國 101 年起,提供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school 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IEP)的撰寫申請,作為學校申請 經費的計畫依據,依據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統計 101 年度-105 年度四軌執行成 果資料中發現,每年度學校國際化辦理情形均是四軌成果中比例最高,而教師專 業發展則有逐年下降之情形,課程發展與教學除 104 年度之外,數據逐年提升的 比例最高,顯現各校在辦理國際教育的情形,已逐漸重視課程發展,全國中小學 四軌面向辦理比例如表 2-3:

表 2-3

101-105 年度全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四軌面向辦理比例 類別

年度

課程發展 與教學

國際交流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國際化

101 51.43% 31.37% 43.42% 59.26%

102 55.81% 34.3% 40.56% 62.58%

103 57.12% 36.13% 40.56% 65.68%

104 36.13% 36.13% 33.33% 63.06%

105 59.93% 38.91% 38.54% 64.4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王勝忠(2017)指出,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時,必須以學校為本位作為出發 點,整合學校現有的人力、資源,發展屬於自己學校特色的課程。因此,為利提 供教師推動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發國際教育學

29

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教育部,2016),手冊中蒐集 16 所學校,分享推動國際教 育校本課程之經驗,並將其推展國際教育的方式歸納成模組,讓有心想推動國際 教育的學校可有參考依據。本手冊內容總計 4 所國小、4 所國中、6 所高中及 2 所高職,並兼顧都市與偏鄉學校、特色學校,解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校本課程的 背景脈絡、發展過程與困境,全面性地呈現國際教育推動歷程。因研究者所服務 學校為國中,因此以下就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中所提供之四則國中案 例,加以探討分析,作為研究者規劃國際教育課程方案之規劃參考及啟示。

一、第一所學校案例分析

臺北市立三民國中位於臺北市內湖區,因緊鄰公館山,校園自然生態豐富,

擁有 118 種蝴蝶,社區資源豐富,能提供學校國際課程發展的需要資源。自 97 學年度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 CC 及 CCOC 教室連結專案,由教務主任帶領三位英 語教師以基隆河截彎取直專案變遷研究,開啟國際教育之路。校內初期即推動以 蝴蝶生態為主軸、以保護河流環境的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並提升教師 國際素養,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中;後期國際教育觸角向外延伸,陸續接待馬來 西亞、英國、韓國等學校,並出訪英國、越南、韓國等學校,打開國際能見度。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營造下,能培養關心全球議題的能力及落實生態永續發展 的行動。

二、第二所學校案例分析

屏東縣私立南榮國中位於屏東縣崁頂鄉,因地處偏鄉,學校特別重視學生學 習表現,校內推展一人一才藝,學生因參與音樂性社團、童軍團,與國外多有互 訪交流活動,更以英語及資訊作為校務發展重點;中期透過董事會有計畫運作南 榮國中英日語村,每年固定與日本姊妹校交流,並進行校內行政編組,將輔導室 資料組改為國際教育組,由專職人員負責推動國際教育業務,並制定日語選修為 彈性課程,豐富學生基本外語能力;後期融入閱讀元素,並拓展非洲國家作為人 道關懷系列課程之配對,搭配 ICT 工具與交流學校共同討論課程,從校本閱讀到

30

領域融入課程,最後發展國際救援行動。運作特色強調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英日 雙語並重,更重視實際關懷行動展現,深度培育學生同理心及發展問題解決方案 的全球責任感。

三、第三所學校案例分析

花蓮縣立化仁國中位於花蓮市區,為原住民重點學校,雖交通便捷,但鄰近 傳統明星學校,近年學區內學生逐漸流失,面臨減班危機,為打破原住民學校就 是學習低落的刻板印象,並希望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引進外籍教師並以國際教育 為課程主軸方向,此為國際教育推動的開端。初期校內申請教室連結亞洲對話專 案,進行行政編組,先以英語教師為核心,逐漸拓展擴編納入各領域教師,後期 引進教育部 SIEP 計畫申請、外籍教師計畫申請,並於每年 6 月舉辦國際教育週 以及與英國師生進行交流活動,架構「文武雙全、藝起舞動」的校本特色課程。

化仁國中特別強調在地化的國際教育,課程規劃重視以學生為本的天賦能力本質,

讓學生理解重視家鄉文化資產,更以在地文化做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特色課程。

四、第四所學校案例分析

高雄市立正興國中係依高雄市國中增班設校計畫籌設建立,校內學生近 2,000 人,鄰近科工館、高雄醫學大學,吸引不少學生越區就讀。初期以英語學習為校 本課程發展核心,透過雙語實驗班的成立參與不少英語專案計畫:包括國際教育 資源網(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iEARN)、英國文化協會線 上學校(British Council Schools Online)、全球青少年專案(Global Community,

GTP)及全球線上筆友社群(ePals Global Community)等,中期師生開始參與 iEARN 國際會議、青少年自然防災高峰會等,發現單就英語教師並不足以具備自 然災害探究及資訊的能力,因此開始成立教師專業社群,從重視語言到跨域整合、

運用科技工具,是為讓學生能夠更快速與世界接軌。學校透過國際專案及運用資 訊工具輔助教學,真實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不僅具備語言溝通能力,更拉近 文化距離,與世界做朋友。

31

上述四所學校因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不同,各自以學校為主體,發展屬於校 內的國際教育本位課程,課程主題能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國際關聯為主軸面 向,並發展策略方案,具體執行。研究者發現,其中有三所學校特別強調語言能 力培養的重要性,語言能力確實是推展國際教育的重要入門票,但黃冠勳(2014)

認為除了英語之外,可以推廣第二外語,避免陷入教育迷思;另外也有兩所學校 特別重視外部專案申請,引進資源連結,透過網路科技媒體,可以同步與全球學

認為除了英語之外,可以推廣第二外語,避免陷入教育迷思;另外也有兩所學校 特別重視外部專案申請,引進資源連結,透過網路科技媒體,可以同步與全球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