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管理與課程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技術報告. 指導教授:蔡進雄博士. 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 研究生:徐煜政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7 月. i.

(2) 謝. 誌. 終於來到寫謝誌的這一刻,內心是既激動又興奮,終於完成了論文寫作這個 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在職進修的關係,要兼顧學校工作與學業確實是壓力沉重, 尤其在學校行政負擔日益加重的情形下,讓我的論文進度一直停滯不前,也幾度 有想放棄的念頭,因此,我的論文如今能夠完成,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蔡進雄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鼓勵我、關心我,一句「Never give up」就能讓 我有動力、有信心的繼續向前走,在論文寫作上也給了我很大的空間,以老師豐 富的學養總是能在關鍵時刻給予我重要的提點,讓我有所突破,老師真的是我生 命中的貴人。 再來要感謝的是口委純敏老師、信賢老師,提供許多精闢的解析及寫作技巧, 很具體的給予修正建議,使論文能夠更臻完整,也感謝一起水深火熱的思璇、宜 敏、曉賢、穎馨,一路上不斷的鞭策,多次將我從懸崖邊拉回來,很開心我們都 畢業了,也很幸運認識妳們! 最後,要謝謝我的校長-廖純英校長,因為校長的鼓勵,我才有念頭報考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並且順利的拿到教育碩士文憑,在這二年多的修業 過程,校長時常關心我研究所的進度,在工作上給予我很大的彈性與協助,讓我 能夠在學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並且順利畢業,再次謝謝我的貴人-廖純英校長。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將這畢業證書獻給你們,感謝你們的栽培,希望這學 位能讓你們感到驕傲。 還有謝謝我的內人-穎馨,謝謝妳的一路陪伴,我們假日終於有時間可以出 門玩了。 也恭喜我自己,在追趕人生的進度中,又完成了一項里程碑。. 徐煜政. ii. 謹記. 106 年 9 月.

(3) 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之現況,了解個案學校教師在進行課 程內容設計時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教師對於國際教育之增能需求,最後建構「國 際教育週」之課程方案,並評估其可行性,期望能整合個案學校資源,作為推動 國際教育之主軸,未來進而發展成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此作為個案學校或其他 有意發展國際教育之學校在擬定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臺北市一所國中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及文件分 析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一、個案學校國際教育之實施現況是以「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為基 礎,同時國際教育的推動不只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及提升國際視野,還能改 變教師的教學。 二、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實施之困境為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的認知有待提升,且課程 發展受限於授課時數及教師員額的不足。 三、個案學校所建構「國際教育週」之方案能夠運用有限資源,整合個案學校過 去已發展的國際教育課程,設定共同教學目標,營造國際化氛圍。 四、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國際教育週」之方案,經由評估推論,能夠作為未來個 案學校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基礎。. 關鍵字:國際教育、個案研究、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iii.

(4)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taps into the difficulties the participant school bumped into when designing the course content, from which the study also infers the need for the school staff’s enhancement of relevant capabilities.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urse project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and assesses its feasibility, with which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ources of the participant school can be well organized and become the key to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chool-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The project would become a reference point for other schools that are also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study takes on the case study method, targeted at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 data for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text analys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articipant school’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lan (SIEP). Its implementation not only motivates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broadens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on but also has an effect on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2.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that the participant school faces is the teachers’ lack of 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ourses is impeded by the small numbers of teachers and their teaching hours. 3. The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as developed by the participant school can make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in school and integrate with previously-sugges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t helps set up shared iv.

(5) instructional goals 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atmosphere. 4. The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can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se study,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lan. v.

(6) v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5. 第二節. 國際教育政策的演變...................................... 20. 第三節.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案例.............................. 25. 第三章 歷程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之歷程.................................. 33. 第二節. 國際教育課程之實施...................................... 39. 第三節.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之困境.................................. 50. 第四節. 未來個案學校之國際教育課程發展方案與可行性評估.......... 56.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69 英文部分........................................................ 71 附錄 附錄一. 教案一:國際災變話題.................................... 72. 附錄二. 教案二:綠色實踐、永續發展.............................. 74 vii.

(8) 附錄三. 教案三:恐怖攻擊的背後.................................. 79. 附錄四. 教案四:拄拐杖的小男孩.................................. 81. 附錄五. 教案五:跨時空的對話.................................... 84. 附錄六. 對個案學校行政人員之訪談大綱............................ 87. 附錄七. 對個案學校教師之訪談大綱................................ 88. 附錄八. 對個案學校學生之訪談大綱................................ 89. 附錄九. 訪談同意書.............................................. 90. viii.

(9) 表次 表 1-1. 個案學校受訪者基本資料 .................................. 10. 表 1-2. 訪談編碼對照表 .......................................... 11. 表 2-1.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能力指標 ............................ 23. 表 2-2. 各縣市國際教育實施策略歸納表 ............................ 27. 表 2-3. 101-105 年度全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四軌面向辦理比例....... 28. 表 2-4. 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之四所國中課程主題、策略方案及特色 ........................................................ 32. 表 3-1. 新加坡國際交流參訪行程表 ................................ 35. 表 3-2. 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組織成員 ................................ 37. 表 3-3. 國際災變話題教案摘要 .................................... 43. 表 3-4. 綠色實踐、永續發展教案摘要 .............................. 44. 表 3-5. 恐怖攻擊的背後教案摘要 .................................. 46. 表 3-6. 拄拐杖的小男孩教案摘要 .................................. 47. 表 3-7. 跨時空的對話教案摘要 .................................... 49. 表 3-8. 上學期國際教育週之課程規劃 .............................. 57. 表 3-9. 新加坡學生課程表 ........................................ 58. 表 3-10 下學期國際教育週之課程規劃............................... 60. ix.

(10) 圖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 .............................................. 12. 圖 2-1.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 22. 圖 2-2.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 24. 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個案學校發展國際教育的歷程,探究學校教師在面對新興議 題的接受態度及在課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該各自扮 演何種的角色,讓國際教育課程能有穩定的發展以及順利的推動。本章共有五節, 首先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三節說明研究目的與闡述問 題,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資訊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國外的訊息透過各式各樣的資訊傳播,讓人們不再因為沒出國而對其他 國家一無所知,為此,國際素養已成為國家競爭力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各先進 國家在國際教育議題上已有相當的發展。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BC)創 立於 1934 年,為英國專責推廣文化關係並創造教育機會的國際組織,並將英國學 校連結至世界各地的學校,促進全球公民和建立跨國信任及理解(廖文靜,2013)。 國際教育交流協會(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CIEE)創立於 1947 年,是美國的非營利民間組織,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藉以幫助世人在文化互 異卻相互依存的全球環境中,增進了解、獲得知識並發展專業(廖文靜,2013)。 2000 年美國總統 Clinton 簽署了國際教育政策備忘錄(Executive Memorandum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1 年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國際教育政策決議 (NAFSA,2007)。而在 2002 年底,美國正式把國際教育列入教育優先政策,當 時的教育部長 Rod Paige 指出國際化教育不是附加品,而是應該要融入於中小學 的所有課程中(引自王澤瑜,2014)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 書」中序中提到:促進學生學習並適應社會的變遷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能覺察全 球相互依存的關係與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具備國際化、全球化世紀中所需要的 競爭與合作能力,我們必須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實施國際教育。 教育部在 2011 年 4 月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書中分析了中小學國 1.

(12) 際教育的現況與問題,也訂定了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 等四個國際教育目標,學校執行方面則有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國際化等四個面向,讓學校在推展國際教育上有一重要的依據。但在實際執 行中,各校推動大都集中在國際交流,其餘課程融入、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 化等三個面向則相對不足(教育部,2011) 。因為教師在面對新興教育議題的態度 較為保守,且在參與教師社群、公開觀課、共同備課等過程中,無形中增加了許 多工作量,若再增加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參加研習增進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相對 意願不高,因此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上,國際交流是較容易達成的目標。.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以個案學校為例,也是從強化第二外語-英語課程作為基礎,延伸辦理國際教 育交流活動,但發現只能受惠於少數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生,由此可見國際教育要 在國中推展,讓學生具備國際觀、國際視野以及最根本的國家認同,若不能發展 成課程,極易成為 M 型化社會中的另一項不公平。 研究者在高中求學階段,即遇到學校在召募學生至美國留學做交換學生,無 奈因家庭經濟無法支應龐大的留學費用而作罷;畢業後在某高中代理教師期間, 也遇到學校辦理國際交流招生事宜,對於為何國際交流需要如此高昂的費用,相 較於旅遊團的費用有顯著的差異,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之後研究者考上個案學校,並擔任行政工作多年,有幸參與學校國際交流活 動,連續二年帶領個案學校學生前往新加坡進行 7 天的交流課程,透過新加坡學 校安排,學生與學伴共同入班學習,設計特色課程認識新加坡的多元種族文化, 晚上入住學伴的家,完整的體驗新加坡在地生活,學生受到異國學習的激發,不 但結交到了國際友人,個人的思維,氣質、成熟度向上提升,連學習態度也變得 更加積極,見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再是井底之蛙、以我為尊,為此認為, 國際教育確實對於學生學習有正面的影響及明顯的提升,但畢竟出國的花費並不 便宜,除了需要家裡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參與名額也有限,而研究者也因參與了 2.

(13) 國際交流活動,了解國際交流真正給學生帶來了正面提升的契機,也讓研究者認 同推動國際教育的必要性。 以地理位置來說,個案學校位處北市邊陲,學區家庭社經地位與市中心有明 顯差異,家長對於學生教育方針多為依照舊有經驗,較無前瞻創新,學生外語與 文化理解意識薄弱,因此學校在辦理國際交流時,學生參與度略顯不足,為了讓 每位學生能體會到國際教育的魅力,及其所帶來的正向刺激,為現階段升學主義 掛帥的氛圍中,注入一道活水,因此希望能從國際交流的經驗中,設計發展學校 本位的國際教育課程,以嘉惠每一位學生。 但個案學校教師在面對新興議題的接受度上較為保守、不願改變,所以在課 程設計上僅少數幾位教師願意提供資源及協助,若要深耕國際教育課程於校園文 化中,還有一段路需要走,因此針對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的看法、了解學校在推動 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等,尋找出解決的方法,為本研究主要探究的面向。 基於上述動機,研究者將在個案學校實際參與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紀錄教師 的討論過程、課程的設計理念,同時了解小組內及小組外的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的 看法,統整出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的過程及建構未來學校本位的國際教育課程方 案。.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依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實施之現況。 二、 探討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實施之困境。 三、 建構個案學校「國際教育週」之方案。 四、 評估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週」之可行性。 依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之現況為何? 二、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之困境為何? 3.

(14) 三、個案學校建構「國際教育週」之方案為何? 四、評估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週」之可行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主要採用文件分析及訪談之質性方法來蒐集研究相關資 料,歸納出個案學校發展國際教育課程的歷程與未來展望,並評估未來實施「國 際教育週」之可行性,供日後個案學校或是其他欲發展國際教育課程學校參考。 壹、 個案學校背景說明 個案學校位處於北市邊陲地帶,創校 49 年,即將邁入 50 周年,目前全校普 通班級數 32 班,所在區域雖為文教區,但學區家庭社經地位差異大,與市中心亦 有明顯差異,半數家長對於學生教育方針多依循傳統,較無前瞻創新,學生程度 差異也相當懸殊,學生學習動機相對較低,學習成就不高,弱勢家庭如中、低收 入戶、單親、新移民家庭等學生數約佔四成,且近年受到少子化的衝擊下逐年減 班。 一、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現況 以下就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之四大執行面向「課程融入」 、 「國際交流」、 「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來分述說明個案學校目前的國際教育推動現況 (一)課程融入 1. 國際教育教案之產出:各領域已產出國際教育教案並依照課程進度於課程中實 施。 2. 配合教育政策實施議題融入:2017 年,臺灣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配合當前 教育政策,臺北市各校認養一個國家,除為該國家選手加油外,各科課程也實 施一校一國家之課程融入,依照所配對之國家進行教案設計,並於課堂中實 施。 3. 辦理外語相關活動 定期辦理英語歌唱比賽、英語讀者劇場、英語單字王比賽、每週星期二早自 4.

(15) 習辦理英語聽力練習、毎學期舉辦英語聽力期中考及期末考,讓學生在外語能力 的程度上有所提升。 (二) 國際交流 1. 外國學校師生來訪活動 102 學年度至 104 學年度期間,依序有臺菲中學生文化交流試辦計畫 (penpalprogram)-菲律賓崇德中學、香港博愛醫院教育服務考察團蒞校參訪、賓 州中學生物科教師 Susan 博士蒞校參訪、澳門中學中葡職業技術學校、高美士中 葡中學二校聯合參訪、國際筆友計畫(英國六校約 200 名師生)來訪及澳門中學 中葡職業技術學校、高美士中葡中學、鄭觀應公立中學三校聯合參訪,美國維吉 尼亞州教育廳副廳長蒞校參訪,丹麥南方大學健康中心主任及教授至校交流體育 教學、新加坡中學師生交流參訪。當國外學校蒞臨個案學校時,除了進行教育參 訪,個案學校亦安排許多學校本位課程讓雙方師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如學習共 同體公開觀課、閱讀認證系統、小田園課程等,促進個案學校師生與他校師生進 行跨文化之交流。 2. 師生出訪活動 從 103 學年度起,有鑑於開始籌畫國際交流活動,由 4 位教師帶領 20 位學生, 104 學年度由 2 位教師帶領 11 位學生,至新加坡中學進行為期七天的國際交流課 程活動,其中有三天的入班學習活動及配對學伴接待 Homestay,其餘時間安排參 訪新加坡著名景點及各項先進設施,深入了解新加坡繁榮的原因及體驗新加坡文 化,105 學年度起與韓國中學洽談交流計畫,規劃 106 學年度 10 月份出訪,預計 招募 20 位學生;同時 106 學年度 7 月出訪新加坡,預計招募 20 位學生。 3. 外國學生來臺服務學習活動 參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104 年度「真人生活書」計畫,一名來自宏都拉斯學 生至校進行 12 小時的互動式課程,由外籍學生入校與學生互動,進行語言及文化 交流。. 5.

(16) (三)教師專業成長 1. 利用寒暑假備課日安排國際教育增能研習 讓教師了解國際教育之意涵,同時深化教師對國際教育之概念,以及提升國 際教育教案設計之能力。 2. 於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會議及領域召集人會議安排國際教育增能工作坊 於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會議及領域召集人會議安排有關課程設計及提升國際觀 等相關研習,運用工作坊的形式來讓種子教師精進專業能力。 (四)學校國際化 1. 參與國際網路交流計畫 建置雲端智慧教室,透過網路平台對國際環境保護議題進行交流,每學期約 有 300 位學生參與此國際教育課程。而個案學校共有六位教師參與臺北市教育局 與英國文化協會辦理的國際教育初階認證工作坊,致力推動個案學校國際交流業 務,同時積極參與教育部辦理的學校本位國際教育工作坊,吸取經驗,落實國際 教育課程。 2. 成立國際教育社團 103 學年度起成立「國際小尖兵」社團,聘請空中英語教室外師擔任指導教 師,招募對外語有興趣之學生,於課後時間進行全英語授課,加強學生英語口說 對話能力。. 二、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一種情境分析,是由 Steiner(1977)所提出,分別是由優勢 (Strength) 、劣勢(Weaknesses) 、機會(Opportunities) 、威脅(Threats)等四字 之英文字首所組成,係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加以檢視,再依據檢視結果提出因應 策略,研究者針對個案學校目前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做一分析,並從個案學校之 「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書」(SIEP)整理如下:. 6.

(17) (一) 優勢(Strength) 1.. 具有國際交流實務經驗 個案學校的優勢在於,學校已有和國外學校進行深入的交流經驗,不管是課. 務安排或 Homestay 居家生活招待部分有實務經驗,學生在交流活動後,提供機 會讓學生在全校週會時間以英語發表交流參訪心得,使學生能展現自信,樂於學 習。在硬體方面建置雲端學習平臺,鼓勵學生透過數位學習與國際夥伴學校進行 視訊交流。 2.. 教師樂於創新發展 在跨領域課程部分,學校配合杜鵑花文藝季辦理七大領域融入課程成果展,. 各領域教師積極發展校本課程,展現領域專業,獲得好評,學生對於創新多元課 程興趣濃厚,樂於與外師學習,學校教師對於推動英語教學非常認同,有助於凝 聚共識,成立國際教育專業學習社群。 (二) 劣勢(Weaknesses) 1.. 學生弱勢比例高 個案學校的劣勢則在於學區家長社經背景差異大,中低收入戶學生較多,對. 於國際交流經費的支付,恐有困難,學生外語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差異極大,偏 向程度低落居多,經濟及文化弱勢學生比例較市區學校為多。 2.. 教師未能全面投入 教師組成多為社區型教師,成員調動機會低,過於穩定的環境造成部分教師. 思想保守,不願嘗試創新,因此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成員僅由少數有意願、有熱忱 的教師與行政人員組成,如無配套措施,恐因負荷過重而無顯著成效。 (三) 機會(Opportunities) 1.. 外部資源申請挹注經費 教育部提供國際教育計畫申請機會,爭取經費挹注,讓我們有機會與新加坡. 中學兩校師生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參與的家長也因此非常支持學校開設多元的學. 7.

(18) 生學習課程;另外雲端智慧教室的建置有助於創造遠距課程合作之機會,增進與 國際友校建立友誼關係。 2.. 迎接教育政策之挑戰 學校教師也因 12 年國教的實施,激發教師們的危機意識,重新思考課程發展,. 迎接新挑戰,有利於國際教育的推展,此為個案學校的機會。 (四) 威脅(Threats) 1.. 升學領導教學 家長過度在意學生學習表現,而忽略國際素養之重要性. 2.. 少子化的影響 國內的教育在的氛圍及少子化的影響之下,常為了減緩減班的速度,而迎合. 家長的升學期待,因此不容易在既有課程中發展國際教育。 貳、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 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是指研究者從各種文字記錄、照片、文件檔案等資料中予以分析(張 慶勳,2011) ,其範圍包含會議議程、會議記錄、報告書、書信等,主要是在確認 與增強其他路徑所獲得的證據(潘慧玲,2004)。 本研究文件主要來自個案學校在發展國際教育過程中的相關資料,如:學校 本位國際教育計畫書,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會議紀錄,國際教育研習計畫,國際教 育教學教案、國際教育年度成果報告、國際交流課程資料等,也包含中小學國際 教育相關之官方文件,如歷年政策發展、各縣市實施計畫、辦法等,供研究佐證 使用。 二、 訪談法 訪談法為研究者經由與受訪者的面對面互動,透過彼此間的對話而蒐集資料 的歷程(張慶勳,2011) ,其正式訪談是指研究者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地點,. 8.

(19) 說明研究目的的訪談方式(張慶勳,2011) ,而正式訪談分為結構式訪談、半結構 式訪談及非結構式訪談(潘慧玲,2004) ,其中半結構式訪談較具彈性,將訪談大 綱列出作為指引,研究者可依受訪者所回答之內容來彈性調整訪談問題與順序(高 淑青,2008),同時也鼓勵受訪者陳述個人意見(陳向明,2002)。 研究者為瞭解個案學校從過去到現在已實施的國際教育課程,梳理出個案學 校目前所具備的條件,從中找出未來國際教育發展的脈絡,透過訪談,將預設好 的題目,對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成員進行訪談,蒐集受訪者的想法,包含參與發展 小組的歷程感想及課程實施的過程、分享所面臨的困境及因應方式及未來國際教 育課程發展成新課綱跨領域彈性課程的可行性,同時對於教師本身在這過程中的 改變、學生的反應及收穫等面向,歸納出個案學校發展國際教育課程的歷程,希 望藉此整合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建構學校本位「國際教育週」之課程方案,供日 後個案學校或是其他欲發展國際教育課程學校參考。 基於研究倫理,研究者先與受訪者說明,本此訪談內容只限運用於本研究, 且以化名方式呈現,經受訪者同意後始得開始訪談。 本次訪談人員為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成員及其他有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 研究者先將訪談大綱交予受訪者,再與受訪者約課堂空檔進行訪談,並透過錄音 存檔,依照訪談順序,進行編碼整理,個案學校受訪者基本資料如表 1-1 所示,. 9.

(20) 表 1-1 個案學校受訪者基本資料 編號. 受訪者. 性別. 服務年資. 任教科目. 備註. 1. A 教師. 女. 26. 理化. 行政人員. 2. B 教師. 女. 9. 輔導. 行政人員. 3. C 教師. 女. 2. 英文. 協助行政 代理教師. 4. D 教師. 男. 16. 數學. 領域召集人. 5. E 教師. 女. 12. 生物. 行政人員. 6. F 教師. 女. 23. 公民. 專任教師. 7. G 教師. 女. 19. 地理. 專任教師. 8. H 教師. 女. 3. 地理. 協助行政 代理教師. 9. I 教師. 女. 24. 歷史. 專任教師. 10. J 教師. 女. 26. 童軍. 童軍團長. 11. K 學生. 男. 9 年級. 12. L 學生. 男. 9 年級. 表 1-2 為訪談編碼對照表,在資料編碼方面,訪-106T01,106 表示年度,01 代表第一位受訪對象,T 代表教師,因此編碼訪-106T02,代表 106 年第二位受訪 對象為教師,以此類推,而訪-106S11 中的 S 代表學生,即 106 年度第 11 位訪談 對象為學生。. 10.

(21) 表 1-2 訪談編碼對照表 資料來源. 資料編碼. 說明. A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1. 指 106 年第一位訪談者為教師. B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2. 指 106 年第二位訪談者為教師. C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3. 指 106 年第三位訪談者為教師. D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4. 指 106 年第四位訪談者為教師. E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5. 指 106 年第五位訪談者為教師. F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6. 指 106 年第六位訪談者為教師. G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7. 指 106 年第七位訪談者為教師. H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8. 指 106 年第八位訪談者為教師. I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09. 指 106 年第九位訪談者為教師. J 教師訪談紀錄. 訪-106T10. 指 106 年第十位訪談者為教師. K 學生訪談紀錄. 訪-106S11. 指 106 年第十一位訪談者為學生. L 學生訪談紀錄. 訪-106S12. 指 106 年第十二位訪談者為學生. 11.

(22) 參、研究步驟 發現實務問題 研究 前置 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計畫. 進行文獻探討 訪談法 確認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研究 進行 階段. 訪談研究對象. 建構課程方案. 評估方案可行性. 研究. 提出結論建議. 結論 階段 完成技術報告 圖 1-1 研究步驟圖 12.

(23) 從圖 1-1 可知,本研究步驟分研究前置階段、研究進行階段及研究結論階段 等三階段,研究前置階段包括發現實務問題、確定研究主題、擬定研究計畫,研 究進行階段包括進行文獻探討、確認研究方法、訪談研究對象、建構課程方案及 評估方案可行性,研究結論階段包括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建議,最後完成技 術報告。.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了解個案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以及歸納出未來發展的策略 及方向,因此將研究範圍及限制界定如下: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個案學校有在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教師,其中包含國際教育推 動小組成員,研究者經由研究對象的同意,先將擬定好的訪談大綱交與研究對象, 並約定時間、地點進行訪談,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如表 1-1。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個案學校之教師進行訪談及歸納資料,因此研究推論有其限制 性,結論及建議僅適用個案學校,各學校可能因之教師文化及推動策略不同而有 所差異,因此僅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參考。. 13.

(24)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進行關於國際教育相關文獻之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國際教 育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國際教育政策的演變,第三節為國際教育融入課程 的實施案例。.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壹、國際教育意涵 在全球化的競合時代下,國際教育的推動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面 對的事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 2009 年 10 月研擬出「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 育白皮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在 2011 年 1 月著手規劃「新北市國際教育白皮 書草案」 ,2011 年 4 月教育部更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宣示中央及地方 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針(引自吳宗憲,2014) ,顯見國際教育的發展重點由 高等教育逐漸往國中小紮根,奠基國際教育與培育國際教育人才更為教育單位刻 不容緩之目標。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中提到,辦理國際教育 必須遵循以下三個核心理念:一、以學校本位為基礎,提供教學資源與行政支援。 二、以融入課程為主軸,加強縱向連貫與跨科統整。三、以支持基層為重點,落 實中央地方雙向推動機制。考量上述理念精神,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時,研究者 認為應該以普及化為原則,並從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 化等四面向同時執行,達成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等四 項目標,藉以落實國際教育成為校本課程,並深植校園文化之中。 要能順利的推動國際教育,就必須先了解國際教育的意涵。楊巧玲(2004) 提到, 「國際化」一語所指涉的意涵因「人」而異,也因「國」而異。前者係指有 些學者著重外國語言的教育,有些強調國際間交換教師與學生,有些則主張教育 的交流與技術的合作,不過,整體而言,大多數人都以活動的類別或型態來定義 國際化(引自廖文靜,2013)。加拿大亞伯達省教育廳(Alberta Education)則指 出, 「國際教育」包括所有旨在建立學生和教育專業人員跨文化的能力、國際社會 15.

(26) 知識和世界公民意識的教育措施(取自廖文靜,2013) 。邱玉蟾(2009)認為「國 際教育」就是讓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的活動與過程來達到了解國際社會、參與國 際教育活動、發展國際態度,以促進世界秩序及和福祉的目的。陳怡青(2015) 則認為國際教育係指除國際主義理念外,亦參雜了民族主義、全球主義和世界主 義的意識形態,經由教育國際化的過程,培育學生具有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胸懷, 透過國與國間的互動,增進國際瞭解以及和國家間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楊深坑 (2013)則以 Cambridge 與 Thompson 的分析說明國際教育有三種涵意:促進國 際瞭解之哲學思辯與學術研究、培養國際眼光與國際心靈的教育,以及國際學校 所提供的教育。吳宗憲(2014)認為國際教育係指學校透過跨國或跨文化的教育 活動,將全球化議題融入其中,培養學生對於全球性問題的理解、思考、研究等 能力,同時能與各國人士進行溝通、交流、學習等活動,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具有 國際視野與國際知能的世界公民。 黃乃熒(2009)提到國際教育應強調未來導向以及多面向之科際整合,並深 化跨文化調和與創新的心智,來引領學校領導的行為,驅動教育全球化願景的實 現,以強化全球環境變遷的回應力,並促進學生面對世界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 學生的國際視野、競爭力、關懷力,來提升他們的世界公民素養。陳惠邦(2013) 則認為,國際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國際化人才的培育,而是指所有國民的國際化或 全球化意識、胸懷與精神的培養,且應蘊含三個觀點,包括多元寬容的理解、冒 險犯難的精神以及博愛互助的實踐。林義斌(2013)則認為國際教育是協助學生 從地球村的觀點,認知人類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事實,透過跨國的溝通與理解, 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的差異,培養其成為世界公民,促進永續發展,並且在全球化 時代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洪雯柔與郭喬雯(2012)則解釋廣義的國際教育, 不僅要讓學習者從全球一體的基礎概念上對各國、各種文化、情境脈絡的特質有 所了解,也要對全球議題與關係有所知悉,形成一種容納多元性、不帶偏見與歧 視的多元觀點,了解自己身為世界公民的角色,為全球更美好的未來貢獻盡一己. 16.

(27) 之力。上述文獻中均強調從全球化與多元化的脈絡下,培養學生國際觀與跨文化 溝通之能力,擴大學生學習向度,厚實國際能力,加速與世界接軌的腳步。 由上述文獻可見,學校教育系統扮演了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角色,應該透過 教育單位的力量,將國際意識與國際素養以課程教學的內容呈現,藉以培養具備 國際視野的人才,教師有責任發展學生的批判思考及培育學生全球思維能力。 綜而言之,國際教育意涵是透過教育單位進行課程設計及相關活動安排,從 理解不同文化到尊重與欣賞文化差異、從自我定位出發再擴大視野至全球、從本 土認同到增進學生之國際視野、培育多元文化素養及體認世界公民角色之過程。 貳、國際教育相關研究 國際教育近年來,已成為教育部主要推動的教育政策之一,各縣市政府教育 局也都各自訂定國際教育相關計畫,供各級申辦學校,各學校在推動過程中,除 了成果豐碩外,當然多少也會遭遇到困境,因此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國際教 育進行研究,以下歸納出各研究之結論,並從中梳理脈絡,作為研究者規劃學校 國際教育方案之文獻參考。 吳宗憲(2014)在「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認知與議題融入教學相 關之研究」中發現,在國際教育認知方面,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國際教育 之認知程度屬中下程度,而教師因教育程度的不同或學校所處的地區不同在國際 教育認知上有明顯的落差,研究所(含四十學分班)以上畢業的老師國際教育認知 情形現煮高於一班大學畢業的教師;在議題融入教學部分,實施情況尚佳,但多 屬知識性的教導;不同年資之教師對議題融入教學的看法亦有明顯落差,服務年 資 21 年以上教師的知覺情形顯著高於年資 11-20 年教師。林芯羽(2013)在「國 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中亦指出教師任教職位與資歷的不同,對 國際教育觀會有所差異,建議可透過校內會議、教學研討會增進專業成長,鼓勵 教師多參與國際教育相關研習,如:國際時事、全球公民課題等,以利國際時事 延伸至課程中。由上述文獻可見,國際教育雖已是教育重大政策之一,但多數教. 17.

(28) 師對國際教育內涵、國際觀、議題融入仍有偏頗,由此可見,校園內雖大量宣導 國際教育議題,但未關心到是否各領域教師均了解國際教育意涵以及是否具備國 際視野,此亦成為研究者在資料蒐集過程中想了解的重要內涵。 王澤瑜(2014)在「臺北市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中探討 一所個案國中與一所個案高中的差異。在規劃及實施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活 動方面:國中重視透過國際教育凝聚學校本位認同,而個案高中則較強調培養面 對全球化社會之國際素養;在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方式來看:國中以學校特 色來發展多元樣貌的課程與教學活動,而高中則以選修課程有系統地推動國際教 育;在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成效方面:國中希望可再增加課程執行面的深度與廣度, 以及思考如何評量學校實施國際教育的成效,而高中則是認為可再調整課程的內 容與執行模式;在課程參與機會與條件規劃來看:國中學生的課程參與機會視參 與門檻與否而不同,而高中學生以電腦選填志願方式選課,其參與課程的機會較 為相同;研究發現,學生對於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相關教學活動之學習感受皆成 正面的想法,而教師的國際教育理念會影響其規劃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 之內容方向,上述內容對研究者有很大的啟示,希望進一步探討了解校內教師對 國際教育的看法並分析規劃國際教育課程方案的可行性。 陳怡青(2015)在「從理想到實踐:花蓮縣中小學國際教育任務學校之政策 執行探究」中發現,花蓮縣學校教育工作者對國際教育理解較偏向全球教育的概 念,認為課程本身就應包含國際教育議題而非僅是要求教師融入,過多議題和中 小學教材編制問題使得教師課程融入成效不大;從 2008 年花蓮縣中小學開始與英 國進行國際交流,但 SIEP 計畫申請過程繁雜且經費不足以全額補助,教師對國 際教育研習參與度不高,且礙於偏鄉地區的關係,僅有少數學校有國際化教室和 外籍師資的加入,外部資源稍嫌不足。而花蓮縣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最佳的中 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執行模式為「學校本位」 ,但教育部對政策相關措施仍有部分限 制,雖然在推動國際教育政策上缺乏人力與經費的協助與支持,但仍抱持熱情並. 18.

(29) 繼續努力地進行。林芯羽(2013)在「國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 中亦指出礙於地區特性,學校國際化有限,資源的提供是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助 力。因此研究者發現,在推動國際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先理解從過去到現在學校 發展國際教育的歷史脈絡,包含已實施的、或曾經實施卻未能延續的,彙整並盤 點所有資源,作為重要的現況理解。 古基煌(2012)於「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中發現,參與學校校 長及老師多數對專案內容或國際教育不甚了解,邊做邊學,在推動過程中確實很 辛苦,因此學校師長對專案的了解應該要比師生更早明白,上級長官的支持也是 成功的關鍵。在課程規劃上,應該透過連結國家文化、語言課程、帶入 ICT 教學、 提升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並與社區社團配合,引進外師入班互動,才能逐漸建 立學校國際教育校本課程。王勝忠(2017)建議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及設計課程 時,應該以文化學習、全球議題、國際關聯等三大面向作為主要概念,並以學校 本位的課程模式來進行課程融入方案。黃冠勳(2014)認為唯有將國際教育的位 階提高到校本課程的層級,才能真正融入在學校的課程當中,讓更多的學生有機 會接觸。因此,推動國際教育並非一蹴可幾,但亦不可貿然推動,應該先讓教育 現場教師了解推動國際教育的真意,讓教師了解推動的必要性,否則再多的國際 教育課程、國際交流活動都只是流於形式,亦無法永續發展。 從以上國際教育相關研究可以得知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的現況及相關困境, 並能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而本研究是以一所個案學校為例,來探討個案學校 推展國際教育的情形問題並規劃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19.

(30) 第二節 國際教育政策的演變 在 21 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之下,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連結性日益密切;管理學大 師大前研一更提及現今的世界可說是無國界的世界。縱看世界發展情勢,現今的 社會儼然已形成國際社會,在全球化地衝擊與刺激下,教育更是深植國民國力的 重要基礎,因此,學校教育的課程改革應重視國家發展的需求並回應社會的期待, 本節即探討國內國際教育政策的推動演變政策發展,然因研究者的個案學校位於 臺北市,因此以下茲就教育部與臺北市兩者教育單位做政策演變之歸納整理。 民國 88 年, 《教育基本法》公布,第二條即明文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 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 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 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教育基本法,1999)。本法明 定將培養具有國際觀的世界公民列入教育目的,即已顯示國家政府對國際教育的 關注,也可視為是國家重視國際教育的初步作為。 民國 92 年,我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文化學習與國 際理解」列為十大基本能力,希冀學生可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 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 互助的世界觀。強調課程應重視跨文化學習的態度以及培養具有國際素養的世界 公民,建立學生多元接納的國際觀,正視國際教育議題應落實於中小學的課程教 學當中。 民國 94 年,教育部提出施政主軸以「培養現代國民」 、 「建立臺灣主體性」 、 「拓 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作為四大綱領,其中明定「拓展全球視野」的三 大策略是推動教育國際化、發揮創意展現特色及擴大雙向留學,在當時政府即已 感受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激烈,教育市場的必然開放之下,人才流動將無國界, 因此培養學生面對全球世界的發展趨勢,成為一位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更 20.

(31) 是國際教育的關切焦點。 詹盛如(2013)研究發現,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先後都提出相關的國際教育政 策,然以教育部及臺北市的著墨最多。教育部真正的國際教育行為起跑點始於 2007 年提出「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邀請國際高中生及大學生 來臺進行訪問學習及服務學習,並邀請國際高中學校或職業訓練機構提供我國高 中職學生的體驗與技職學習機會,惟此方案僅受惠於少數高中職學生(張碧娟, 2013;詹盛如,2103) 。然這也是高中職紛紛開始有計畫地辦理國際交流推動之起 點。隨後,教育部於 2011 年 4 月 20 日發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揭示「以 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人才」為願景,希冀透過課程規劃,落實國際化人才的培 育目標;國際教育四大目標,分別為「國家認同」 、 「國際素養」 、 「全球競合力」、 「全球責任感」(圖 2-1),旨在提供學校發展本位課程與國際素材課程融入教學 之參考;並主張學校為本位,以「融入課程」、「國際交流」、「學校國際化」、「教 師專業成長」四軌並進的四大面向發展;能力指標由易而難分為基礎、中階及高 階能力(表 2-1) ,各校可依校內實際發展國際教育之情形,選擇適切的能力指標 作為成效發展評估。白皮書提供具體的目標及策略發展,提供中小學教育可實際 操作之面向。 而臺北市身為首善之都,更在 2002 年即提出《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 推動國際教育六年計劃,是最早提出國際教育政策的教育單位(張碧娟,2013)。 其後,於 2009 年揭櫫「以全球教育」為主軸,繼續訂定《2011-2016 臺北市全球 教育白皮書》,以「世界級臺北、全球觀教育-培育友善關懷、公益盡責的世界公 民」為發展願景(圖 2-2),並從「世界公民意識」、「國際文化學習」 、「國際交流 合作」 、 「全球議題探究」等四個向度來推動(柯姵伃,2017) ,提出五項推動策略, 包括:建立專責推動機制、加強教育人員增能成長、推動教育國際化、善用網路 科技設施、發展議題融入課程。臺北市在推動國際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配合教育 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與政策之外,更以自身的優勢條件,強調全球教. 21.

(32) 育,更包含了國際教育與全球思維 ,希冀能更周延、更全面性地回應 21 世紀全 球化社會的需求。 儘管中央與地方都有提出相對應的國際教育政策,但因各縣市文化發展不同, 所提出的政策主軸也會有所差異,例如:教育部的願景強調培養國際化的人才, 而臺北市的願景強調培育世界公民,前者強調國際移動力的人才培養,後者強調 全球化的公民素養;縱然願景不同,但具備跨文化的素養以及文化溝通能力已經 是全球化時代必備的知識技能,無法避免地,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更應將國際 教育視為重要議題,過往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已不足以應付如此具備國際競爭力 的時代了,深植一個核心的價值在學生心中更為重要,在展望未來的同時,也有 賴於教育現場人員積極地回應與落實,才能奠基國際教育的基礎。. 圖 2-1 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 22.

(33) 表 2-1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能力指標 目標. 基礎能力 1-1-1 瞭解我國與世 界其他國家的 文化特質。 1-1-2 表現具國際視 野的本土文化 認同。 1-1-3 向外國人介紹 我國文化特色 的能力。. 中階能力 1-2-1 理解國家發展 和全球之關連 性。 1-2-2 具備國際視野的 國家意識。. 高階能力. 國際 素養. 2-1-1 認識全球重要 議題。 2-1-2 體認國際文化 的多樣性。 2-1-3 具備學習不同 文化的意願與 能力。. 2-2-1 瞭解我國與全 球議題之關連 性。 2-2-2 尊重與欣賞世 界不同文化的價 值。. 全球 競合 力. 3-1-1 認識全球競爭 3-2-1 檢視個人在全球 與合作的現象。 競爭與合作中可 3-1-2 探究全球競 以扮演的角色。. 2-3-1 具備探究全球 議題之關連性 的能力。 2-3-2 具備跨文化反 思的能力。 2-3-3 具備跨文化的 溝通能力。 3-3-1 分 析 我 國 在 全 球競爭與合作 關係中的地位。 3-3-2 具備解讀全球 勞動市場的能 力。. 國家 認同. 爭與合作關係 的能力並體認 其重要性。. 全球 責任 感. 4-1-1 認識世界基本 人權與道德責 任。 4-1-2 瞭解並體會國 際弱勢者的現 象與處境。. 3-2-2 具備參與國際交 流活動的能力。 3-2-3 察覺偏見與歧視 對全球競合之影 響。 4-2-1 瞭解全球永續發 展之理念並落實 於日常生活中。 4-2-2 尊重與維護不同 文化群體的人權 與尊嚴。. 1-3-1 從歷史脈絡中 理解我國在國 際社會的角色 與處境。 1-3-2 正視自己對國 家的責任。. 4-3-1 辨識維護世界 和平與國際正 義的方法。 4-3-2 體認全球生命 共同體相互依 存的重要性。 4-3-3 發展解決全球 議題方案與評 價行動的能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 23.

(34) 圖 2-2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 24.

(35) 第三節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案例 關於國際教育之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指出融入課 程(或課程發展與教學) 、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等四軌的推動方 向,都應以學生學習為主要考量。因此,推動國際教育應回歸平日的課程與教學 中,並提供學生外語、多元文化與國際事務的各項學習,透過多元學習管道,培 育具有國際素養的新世代人才(楊怡婷,2015)。 壹、縣市推動國際教育實施面向 中小學的國際教育有別於一般學校教育,一般學校教育是由教育行政主管機 關和學校系統來實施與推展,而國際教育倡議和推動,除了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和 學校系統外,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於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廖文靜,2013) 。國 際參訪交流計畫經常是學校夥伴方案的一部分,因為國際參訪交流可以提供師生 實踐第二或第三語言技能的機會,讓師生有機會經驗其他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生 活方式,暴露在嶄新的環境之中,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和實踐跨文化溝通、解決 問題和外交的技巧,並能即時反映生活和學習的方式成功的國際參訪交流計畫與 國際旅遊的區別,在於創造學生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專注於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和 對話,讓學生就當地重要景點進行觀察與省思,並鼓勵學生將他們的學習和反思 加以內化,連結到自己的學校、社區和國家。 此外,林明地(2013)提到,國際教育的推動本身就是一項變革,注意在各 階段所需的任務,對學校落實國際教育具有啟示作用,如:現況調查、資料蒐集、 需加強的領域、定義目的、可採用的策略等等,同時邀集持正反兩面意見的學校 成員共同討論,不只注重現在與未來,還需回顧歷史。 陳美如(2010)提到國際教育不應該是附加品,而應融入中小學的正式課程 中。國外許多國家體認到文化學習與國際視野的重要性,已經將文化學習與國際 理解融入不同學科,成為各科的要素,也是當前及未來在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中不 可或缺的一環。環境的營造勝於直接的交流亦即國際素養與實質能力的養成才是 25.

(36) 重要關鍵(陳美如、郭昭佑,2011) 。國際教育並不限於跨國交流,在學校內進行 國際理解是最容易進行的途徑,教師應配合國際時事,及時融入國際相關文化與 環境新聞,並利用語文、社會及相關文化與環境新聞做自然的延伸,在此課程架 構下,就可進行國際理解及培養國際視野(陳美如、郭昭佑,2011)。中小學國際 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也指出,國中階段課程融入多以英語與社會領域為 主,尚未普遍融入於其他科目,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專業不足,整合跨領域學科難 度高,呈現普遍以非正式課程的方式進行。 此外,各縣市均將國際教育的推動政策主軸分成國際交流、課程融入、教師 增能及環境營要等四大方向,茲整理如表 2-2:. 26.

(37) 表 2-2 各縣市國際教育實施策略歸納表 實施策略. 國際交流. 課程融入. 教師增能. 環境營造. 政策主軸 世界公民意識. 臺 北 市. 高 雄 市. 桃 園 縣. 〇. 國際文化學習 國際交流合作. 〇 〇. 全球議題探究. 〇. 全球公民. 〇. 國際競爭. 〇. 國際交流. 〇. 全球服務. 〇. 國際交流. 〇. 〇. 〇. 〇. 師資發展. 〇. 教材研發. 〇. 活動推廣. 〇. 國際理解. 新 北 市. 教 育 部. 〇. 國際學習. 〇. 國際交流. 〇. 國際合作. 〇. 國際交流. 〇. 〇 〇. 〇. 融入課程. 〇. 教師專業成長. 〇. 學校國際化. 〇. 資料來源:吳宗憲(2014)。. 27.

(38)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各縣市國際教育的推動方式,大多以國際交流及課程 融入這二個面向,教師增能則最少,因此在教師專業未能及時提升的前提之下,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及國際教育融入正式課程的進路,仍會受到不少困境。 貳、國民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課程案例作法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11)強調國際教育的推動應以學校為本 位,考量環境現況及資源需求,給予教學資源及行政支援。教育部為提供有意願 推動國際教育的中小學經費補助,自民國 101 年起,提供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school 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IEP)的撰寫申請,作為學校申請 經費的計畫依據,依據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統計 101 年度-105 年度四軌執行成 果資料中發現,每年度學校國際化辦理情形均是四軌成果中比例最高,而教師專 業發展則有逐年下降之情形,課程發展與教學除 104 年度之外,數據逐年提升的 比例最高,顯現各校在辦理國際教育的情形,已逐漸重視課程發展,全國中小學 四軌面向辦理比例如表 2-3: 表 2-3 101-105 年度全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四軌面向辦理比例 類別. 課程發展. 國際交流.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國際化. 年度. 與教學. 101. 51.43%. 31.37%. 43.42%. 59.26%. 102. 55.81%. 34.3%. 40.56%. 62.58%. 103. 57.12%. 36.13%. 40.56%. 65.68%. 104. 36.13%. 36.13%. 33.33%. 63.06%. 105. 59.93%. 38.91%. 38.54%. 64.4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王勝忠(2017)指出,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時,必須以學校為本位作為出發 點,整合學校現有的人力、資源,發展屬於自己學校特色的課程。因此,為利提 供教師推動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發國際教育學 28.

(39) 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教育部,2016),手冊中蒐集 16 所學校,分享推動國際教 育校本課程之經驗,並將其推展國際教育的方式歸納成模組,讓有心想推動國際 教育的學校可有參考依據。本手冊內容總計 4 所國小、4 所國中、6 所高中及 2 所高職,並兼顧都市與偏鄉學校、特色學校,解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校本課程的 背景脈絡、發展過程與困境,全面性地呈現國際教育推動歷程。因研究者所服務 學校為國中,因此以下就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中所提供之四則國中案 例,加以探討分析,作為研究者規劃國際教育課程方案之規劃參考及啟示。 一、第一所學校案例分析 臺北市立三民國中位於臺北市內湖區,因緊鄰公館山,校園自然生態豐富, 擁有 118 種蝴蝶,社區資源豐富,能提供學校國際課程發展的需要資源。自 97 學年度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 CC 及 CCOC 教室連結專案,由教務主任帶領三位英 語教師以基隆河截彎取直專案變遷研究,開啟國際教育之路。校內初期即推動以 蝴蝶生態為主軸、以保護河流環境的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並提升教師 國際素養,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中;後期國際教育觸角向外延伸,陸續接待馬來 西亞、英國、韓國等學校,並出訪英國、越南、韓國等學校,打開國際能見度。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營造下,能培養關心全球議題的能力及落實生態永續發展 的行動。 二、第二所學校案例分析 屏東縣私立南榮國中位於屏東縣崁頂鄉,因地處偏鄉,學校特別重視學生學 習表現,校內推展一人一才藝,學生因參與音樂性社團、童軍團,與國外多有互 訪交流活動,更以英語及資訊作為校務發展重點;中期透過董事會有計畫運作南 榮國中英日語村,每年固定與日本姊妹校交流,並進行校內行政編組,將輔導室 資料組改為國際教育組,由專職人員負責推動國際教育業務,並制定日語選修為 彈性課程,豐富學生基本外語能力;後期融入閱讀元素,並拓展非洲國家作為人 道關懷系列課程之配對,搭配 ICT 工具與交流學校共同討論課程,從校本閱讀到. 29.

(40) 領域融入課程,最後發展國際救援行動。運作特色強調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英日 雙語並重,更重視實際關懷行動展現,深度培育學生同理心及發展問題解決方案 的全球責任感。 三、第三所學校案例分析 花蓮縣立化仁國中位於花蓮市區,為原住民重點學校,雖交通便捷,但鄰近 傳統明星學校,近年學區內學生逐漸流失,面臨減班危機,為打破原住民學校就 是學習低落的刻板印象,並希望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引進外籍教師並以國際教育 為課程主軸方向,此為國際教育推動的開端。初期校內申請教室連結亞洲對話專 案,進行行政編組,先以英語教師為核心,逐漸拓展擴編納入各領域教師,後期 引進教育部 SIEP 計畫申請、外籍教師計畫申請,並於每年 6 月舉辦國際教育週 以及與英國師生進行交流活動,架構「文武雙全、藝起舞動」的校本特色課程。 化仁國中特別強調在地化的國際教育,課程規劃重視以學生為本的天賦能力本質, 讓學生理解重視家鄉文化資產,更以在地文化做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特色課程。 四、第四所學校案例分析 高雄市立正興國中係依高雄市國中增班設校計畫籌設建立,校內學生近 2,000 人,鄰近科工館、高雄醫學大學,吸引不少學生越區就讀。初期以英語學習為校 本課程發展核心,透過雙語實驗班的成立參與不少英語專案計畫:包括國際教育 資源網(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iEARN) 、英國文化協會線 上學校(British Council Schools Online)、全球青少年專案(Global Community, GTP)及全球線上筆友社群(ePals Global Community)等,中期師生開始參與 iEARN 國際會議、青少年自然防災高峰會等,發現單就英語教師並不足以具備自 然災害探究及資訊的能力,因此開始成立教師專業社群,從重視語言到跨域整合、 運用科技工具,是為讓學生能夠更快速與世界接軌。學校透過國際專案及運用資 訊工具輔助教學,真實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不僅具備語言溝通能力,更拉近 文化距離,與世界做朋友。. 30.

(41) 上述四所學校因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不同,各自以學校為主體,發展屬於校 內的國際教育本位課程,課程主題能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國際關聯為主軸面 向,並發展策略方案,具體執行。研究者發現,其中有三所學校特別強調語言能 力培養的重要性,語言能力確實是推展國際教育的重要入門票,但黃冠勳(2014) 認為除了英語之外,可以推廣第二外語,避免陷入教育迷思;另外也有兩所學校 特別重視外部專案申請,引進資源連結,透過網路科技媒體,可以同步與全球學 習者進行交流學習,在未來的學校裡,學習將不再侷限於教室,因此,如何透過 網路科技進行校園國際化,也是教育工作者將要學習與克服的重要議題。 國際教育的推動,應該重視學校的情境脈絡發展,無論學校規模大小、推動 經驗、家長與社區的態度、校內外經費等,都對學校推動變革有重大的關鍵(林 明地,2013)。因此,透過四所學校的案例分析(歸納如表 2-4),可從中吸取經 驗,比較本校與他校之相同與相異處,找出可能的發展性。研究者認為本校若欲 發展國際教育課程,應從學校外部及內部進行 SWOT 分析,盤點校內外資源,並 決定校內課程主題架構,建構可行性的長久延續方案,方案實施後必須進行回饋 與檢討,作為未來改善的依據。. 31.

(42) 表 2-4 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之四所國中課程主題、策略方案及特色 學校 臺北市立 三民國中. 課程主題. 策略方案. 1. 全球議題-環境 1. 以校園生物多 與永續 樣性進行調查 2. 國際關聯-全球 研究並進行實 生命共同體的相 踐生態保育的 互依賴性 希望工程。 2. 從參加世界河 流計畫的經驗 到具體淨灘行. 特色 3. 從學校本位課程到 國際交流 4. 已建立學校本位課 程地圖 5. 課程強調在地與全 球的連結 6. 申請 CCOC 教室連 結專案、國際教育. 動,強化對全球 環境的關心與 責任感。. 本位課程計畫 (SIEP)、國際學校 獎(ISA)認證. 屏東縣私立 南榮國中. 1. 文化學習-文化 多樣性 2. 全球議題-合作 與競爭. 1. 透過校本閱 讀,發展非洲相 關課程。 2. 以舊鞋救命化 為具體行動進 行人道關懷與 國際援助。. 1. 從國際交流到學校 本位課程 2. 全校師生參與 3. 英日雙語並進 4. 強調關懷與行動. 花蓮縣立. 文化學習-文化多樣. 因學生流失,面臨. 1. 國際教育從本土出. 化仁國中. 性. 減班危機,透過國 際教育尋找發展契 機,由各領域設計 課程與教學,培養 學生認識文化特色 與欣賞文化之美。. 發,強調在地化 2. 每年 6 月舉辦國際 教育週,接待國外 參訪學校,並展現 原住民文化特色舞 蹈 3. 於彈性課程時間安 排引進外籍教師計 畫,提升英語能力. 高雄市立. 國際關聯-全球化. 以科技輔助教學,. 申請各項國際專案,善. 進行線上各式專案 主題討論,創造在 地學習、全球思維 的理念. 用科技工具進行國際 交流,創造無疆界的教 室. 正興國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43) 第三章. 歷程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內容主要是透過訪談資料彙集分析而成,本章主要分成四節,為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之歷程、國際教育課程之實施、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之困境、未 來個案學校之國際教育課程發展方案與可行性評估。. 第一節.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之歷程. 一、申請「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 的緣起與脈絡 為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動,教育部於 100 年 4 月 22 日發布「中小學國際 教育白皮書」 ,並訂定 101-105 年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 ,希望從有意願、 有共識、有準備的學校開始,再逐年擴大推動(楊怡婷,2015)。 個案學校校長從前在友校服務時,也曾經推動過國際教育,認為國際教育有 其發展的必要。來到個案學校後,正好在 103 學年度個案學校一位國文代理教師, 指導班上學生與菲律賓的中學做書信交流,校長知道後覺得學校氛圍是可以推動 的,也認為發展國際教育的首要方向,就是一定要帶學生出國,親身去體驗,因 此個案學校自 104 學年度起開始申請教育部「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 從計畫內之「課程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等四 軌面向,選擇「國際交流」 ,作為學校推動國際校育的初步目標,當時新加坡中學 校長也在找尋臺北學校作為交流對象,正好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子斌教授的 介紹,與個案學校校長取得聯繫,表達想與本校進行深度交流的意願,幾天後, 新加坡中學的校長與副校長遠從新加坡飛至臺北,專程至本校訪問,校長簡單介 紹本校後,即與各主任帶領新加坡中學校長等參觀本校,經由實地參觀個案學校 教師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氣氛、教學設備配置及校本課程後,新加坡中學校長立 即表達想與個案學校簽訂姊妹校,做長期的交流活動,校長一口答應,因此 SIEP 計畫就以新加坡中學作為國際交流的對象。 確定交流對象後,即由教務處擬定學生國際交流計畫,開設課後社團「國際 小尖兵」 ,招募對國際交流有興趣的學生,並聘用外師來做全英語授課,以提升學 33.

(44) 生的聽與說的能力,在出訪前二個月,由教務主任、學務主任、英文教師進行徵 選面試,從中挑選 20 位學生進行國際交流,之後各處室主任、教務處組長、藝文 領域教師等,分別對這 20 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課程,包括國際禮儀、新加坡文化 介紹、儀態訓練、表演活動編排、英語自我介紹及英語學校簡介等,皆是為了個 案學校國際交流的「第一炮」做足準備,創造歷史性的一刻。 二、學生對國際交流持正面的看法 至新加坡進行共 7 日的交流行程,其中安排三天的入班課程及四天的文化體 驗(新加坡國際交流參訪行程如表 3-1) ,在三天的入班學習中,主要是跟隨配對 學伴入班進行正式課程,另外學校會安排二堂共同時間做特色課程,如實驗課及 烹飪課,還有參加學校印度日、學生都用手直接抓著食物享用印度風味餐,體驗 新加坡學校上課的氛圍、上課型態以及多元種族的互動,晚上則由配對學伴的家 庭接待,藉由入住新加坡的家庭,完全融入其生活,各家庭也都會帶他們到許多 具有道地新加坡文化的私房景點,部分配對到馬來西亞學伴的學生,更是入境隨 俗的參與齋戒月的活動,如此深入的接觸新加坡文化,著實帶給學生相當的衝擊, 另外四天的文化體驗,則是帶學生到新加坡的著名景點以及重要的建設及設施, 例如濱海灣花園的溫室如何運用高科技將各國的植物聚集再一起;乘坐水上計程 車,藉由導覽新家坡河兩岸的建築特色,了解新加坡建國 50 年來的演變;參觀土 生華人博物館,了解各族群在新加坡的生活與融合,到新生水世界了解新加坡是 如何在天然資源極度匱乏的情形下,建造水資源循環過濾系統,將全新加坡的廢 水回收再利用,其他還有動物園、魚尾獅公園、環球影城、佛牙寺等著名景點, 在路途中,也介紹了新加坡有名的公宅制度及特有的交通規則、車輛管控方式, 都讓學生大開眼界,當然在新加坡嚴刑峻罰的法治下,學生感受最深的便是新加 坡的街道環境非常乾淨,另外也對於新加坡學校多元人種相處融洽及強調課後社 團的重要性也是印象深刻。有關新加坡國際交流參訪行程表如表 3-1 所示。. 34.

(45) 表 3-1 新加坡國際交流參訪行程表. 日期. 行程內容. 第1天. 台北桃園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 CI 753 07:50-12:25. 07/04(一). 船遊新加坡河、魚尾獅公園、濱海藝術中心、牛車水(佛牙寺). 第2天 07/05(二) 第3天 07/06(三) 第4天 07/07(四) 第5天 07/08(五) 第6天 07/09(六) 第7天 07/10(五). 新加坡學校參訪交流活動-文殊中學Homestay. FLYER 觀景摩天輪、濱海灣花園、烏節路、VivoCity 晚上:金沙廣場水舞秀 Homestay. 新加坡學校參訪交流活動-文殊中學Homestay. 新加坡學校參訪交流活動-文殊中學-. 全日:新加坡環球影城 新生水世界 新加坡樟宜機場>台北桃園機場 CI 754 13:25-18:20. 從學生回國後所撰寫的國際交流的心得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於新加坡國際交 流的活動都持正面的想法,認為國際交流的活動提升了他們的視野,也跨出了台 灣,更重要的是結交了國際友人,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家長看見 自己孩子回國後的轉變,不論在成熟度、思考靈活度、自我信心等,整體氣質大 幅提升,讓各家長感到驚艷,也消除了一開始對於孩子必須離開身邊,去到陌生 國度生活的擔心,當然對於三個月後新加坡學伴的來訪,秉持臺灣人的熱情以及 感恩的心,無微不至的接待,學生也很有想法的帶領自己的學伴來認識學校及認 識臺灣,班上的其他同學也是既好奇又興奮,而整個交流活動所帶來的衝擊,改 35.

(46) 變了學校的氛圍,師生對於國際教育開始有了初步的接觸及認識,正向的影響正 逐漸發酵。 三、成立國際教育推動小組 在連續二年與新加坡的深度交流中,看到學生的轉變與成熟,加上新加坡學 生到校的入班學習,讓全校師生均感受到文化的刺激與視野的開闊,但也凸顯了 國際交流只有小眾的學生能參與的問題,對於外語程度不足,或是家中經濟弱勢 者,均無法參與,造成教育無法均等的情形,但不管是在未來的教育趨勢亦或世 界的潮流,國際教育絕對是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之一,但要如何讓全校學生都能 完整的接觸國際教育課程,成為現階段必須面對及解決的問題。 而在課程發展階段,教師社群是一種必要且有效的途徑,若不尋找志同道合 且有意願的教師聚在一起討論、研發課程,研究者認為單憑行政或是教師,是絕 對無法有效發展成為全校性的課程,為此,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應運而生,本校目 前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成員為校長、教務主任、總務主任、教學組長、領域召集人 及有興趣之教師。個案學校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組織成員表如表 3-2 所示。. 36.

(47) 表 3-2 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組織成員 組別. 職稱. 召集人. 校長. 工作事項 督導國際教育事務推動、課程領導。. 教務主任. 協助國際教育推動、參與課程規劃、參訪 課程規劃、協調各處室工作、寄宿家庭安 排。. 副執行秘書. 教學組長. 帶領教師社群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國際小 尖兵社團管理、行前課程規劃、落實與追 蹤執行修正、成果填報。. 活動組. 學務主任. 國外參訪團進入校園後維安工作及規劃參 與校園活動、行前訓練、. 執行秘書. 參與當年度國際教育研習、各項課程研 課程組. 各領域召集人. 行政組. 總務主任. 發、教案設計、協助國際交流活動及國際 教育教學實施。 計畫管控、經費核銷、國外參訪團招標、 國際交流食宿及交通安排. 在國際教育推動小組首次的集會中,校長提到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必要性, 也分享其他臺北市學校辦理的經驗,帶出這二年新加坡國際交流的成果,期許小 組能夠開發出完整的國際教育課程,讓全校每一位學生均能參與到國際教育,也 期許教務處能夠帶起這個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的社群,同時訂出每周固定討論的時 間以及每次集會的進度表,讓整個團隊能及早動起來,組內成員也都開始討論, 課程設計的方向,盡量以各科的共通議題來討論,因此初步擬定以環境議題為主 來做課程設計。 四、教師的國際觀略顯不足 為能順利推動國際校育,教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識及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 以現有的研習課程認證機制等,其深度及廣度都略顯不足,以個案學校國際教育 推動小組為例,教務處行政人員已先參加過國際教育知能初階研習,在領導小組 時,也規劃了友校的教師來做經驗分享,希望能作為個案學校的借鏡,但教師本 身的課程觀不足,對於國際教育的認識也只是一知半解,學校間的文化差異很大, 37.

(48) 友校的方式也不見得適合個案學校,因此在課程的發展上就容易遇到瓶頸,教師 的增能研習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是受訪教師的看法:. 國際教育應該要做且要全面,是有本身的困境和難題,比如課程觀的提 升,但研習一次能去的也就幾個人,也不可能都讓他們出去研習,應該要找 人進來教,但國際教育講師能講得很感動得不多,畢竟那是別人的經驗,這 需要一些安排才有可能。(訪-106T01) 所以我覺得增能很重要,我覺得國際教育一知半解,或我今天成立一些 東西我沒給你武器卻要你去打仗。(訪-106T06) 可能可以先有些講師,帶領工作坊,讓大家增能實作,大家都有做東西 出來,行政再給支援,再加上每個領域都一定要要求,就像每個人都要做行 動研究,先幫你增能,讓你有初步共識、討論,因為自己發想出來也會覺得 有意義。(訪-106T07) 我目前有個教案都一樣會侷限住,實施下去後發現好像跟國際較議題連 結好像沒那麼好,好像沒搔到癢處,如果能配合其他領域,如果有專題演講, 讓我們吸收也好,有關國際教育的本質含意是什麼。(訪-106T04) 覺得力不從心…,他們會想把田園結合世大運,結合國際教育,走向就 是為了交東西而交東西,不是大家都對國際教育很清楚,包含程設計的原則, 只是拼湊,我們沒有釐清國際育的原理,需要增能、需要熱情、需要帶領的 人…。(訪-106T08). 從受訪中可以清楚知道,教師增能是國際教育課程發展中相當重要的關鍵, 社群的領導者必須有系統地從對國際教育的認識、用工作坊的形式找出個案學校 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的方向,以及課程設計的內涵等等,慢慢的建構出教師對於國 際教育的課程觀。.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小學中國語文評估系列: : :課堂追問 : 課堂追問 課堂追問 課堂追問」 」 」 」研討會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experimental results carried in this research, it proves that the writing mechanism and its functions may improve the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