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書館非使用者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書館非使用者研究

Madden(1979)藉著芝加哥一家大廣告公司的調查問卷,研究 Schamburg 圖書館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主要特性,對男性及女性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所參 與之活動、興趣和意見進行調查。為區分不同程度的使用者特性,研究將使用 者分為兩類-高度使用者及中度使用者,前者指一年中使用圖書館的次數達十二 次以上者,後者指每年一到十一次者,並有以下發現:

女性非使用者:鮮少從事戶外活動,其天地僅限於家庭、孩子間和清洗工 作,對創意性的計畫沒有興趣。喜歡從事的活動是小睡片刻和看電視,以人口 統計來說,顯示這類型的人包括許多長者、教育程度較低者、缺乏經濟保障者。

男性非使用者:是保守、愛國的,不喜歡改變,並同感世事變化太快,很 少出遊而且不喜歡外國。喜歡做家中的差事,樂於組合家俱、洗車、修理東西。

對上酒吧、看電視和小睡片刻有興趣。以人口統計來說,顯示這類型的人包括 許多年輕人和長者、教育程度較低者、收入較低者。

女性中度使用者:較非使用者活潑,主要活動是逛街購物、油漆房屋、看 體育活動,事事以家庭為重,並且重視個人儀容。收入較非使用者高,而低於 高使用者,大部分屬於家庭主婦。

男性中度使用者:活力充沛,常常搬家、慢跑、上教堂、對自己的工作相 當滿意,並且播空和孩子們在一起。這類型的人大部分屬於二、三十歲者,百 分之九十是高中畢業,家庭收入與男性高度使用者一樣高。

7

女性高度使用者: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九的被調查者屬於此類型,幾乎和女 性非使用者不同,活躍而喜歡參與是其特徵,喜歡閱讀、上課、游泳、散步。

這類型的人大概超過三十五歲,百分之三十大學畢業,幾乎全部獲得高中文憑。

男性高度使用者:在所有男性中站極小比例,僅有百分之十二,熱衷閱讀、

散步、選修課程、游泳、旅行,滿意自己的工作,觀念相當開放,大部分超過 三十五歲,幾乎都有高中文憑。

綜合以上圖書館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特性,有以下結論:

1. 使用圖書館和人們活動情形有極密切的關係。

2. 女性非使用者較不可能成為使用者。

3. 許多男性非使用者,可透過宣傳改善家庭和汽車修護等館藏吸引至館。

4. 高度圖書館使用者具有多方面的興趣,以致大部分圖書館很難符合這些 人的需要。

5. 男性和女性中度使用者是值得圖書館注意的潛在使用者。(吳明德,1980)

由這些特性可以得知,非使用者個性較為保守,使用者個性較為活潑願意參與 許多事物,所以圖書館的利用行為跟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性別與個性有相關。

Whittaker(1993)提到在使用者的分類上,使用者不一定要以「到訪圖書 館」為前提,其他如打電話尋求圖書館提供服務等,也屬於使用者的類型。部 份學校或專門圖書館則依管理之需要根據使用者是否登記註冊,將他們區分為 內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

Lange(1988)利用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 分成四群:

8

1. 典型非使用者(typical nonusers):能用判別分析正確地將之歸類的非使 用者。

2. 潛在使用者(potential users):被錯誤歸類至使用者群的非使用者,其 特性與使用者較相似。

3. 邊際使用者(marginal users):被錯誤歸類至非使用者群之使用者,其 特性較接近非使用者。

4. 典型使用者(typical library users):能正確將之歸類的使用者。

且 Lange(1988)曾指出公共圖書館在試圖評估民眾的圖書館需求,並且 對於圖書館是否成功滿足其需求方面,仍有兩項資訊的缺乏;其一是缺乏圖書 館使用情形的完整資訊;其二則是缺乏預測圖書館使用者(users)、非使用者

(nonusers)與潛在使用者(potential users)的理論基礎。

陳宏亮(2006)在調查板橋地區的民眾為何不使用圖書館的研究中,以深度 訪談了解圖書館非使用者之資訊需求及行為,依據受訪者使用或不使用圖書館 的流程分析將圖書館非使用者區分為以下五種不同類型:

1. 無需求的非使用者:此類型非使用者可能目前生活平順尚未遇到困難,

在生活中實際沒有需求的情境或自認為沒有需求,也可能採取迴避的作 法。

2. 無使用經驗者:此類型非使用者基本上有某種程度的資訊需求,未使用 圖書館是因為不知道或不瞭解圖書館。

3. 圖書館的服務無法提供需求者:此類非使用者曾經使用過圖書館,但圖 書館的資源不足以提供他們的需求。

4. 使用其他管道者:此類非使用者不論是獲得訊息或解決困難方面,以現 有其他資訊管道已足以解決他們日常所需,因此不需要使用圖書館。

9

5. 受外在因素影響無法使用者:此類型非使用者曾經使用過圖書館,也希 望繼續使用,但限於外在因素影響,如時間上無法配合者,欲改善此類 非使用者需求,圖書館必須克服現有服務功能在使用上造成的限制。

Zweizig(1976)認為,許多圖書館學研究者的研究未能提出理論或予以測 試,也沒有概念方面的進步,結果造成許多研究文獻都只是對圖書館的讀者做 一測試性質的描述,並沒有得到關於讀者為什麼不使用圖書館的資訊,也沒有 讓圖書館的從業人員得知如何改善或為什麼改善服務。因此,他談到若要打破 圖書館使用的舊有研究架構,我們便必須不斷地探索關於讀者資訊環境替代性 概念。

D’Elia(1980)以 Zweizig 模組,利用其中的一些變數來預測公共圖書館 的使用者行為。他對 Syracuse 地區 202 位居民進行調查,研究的主要假設是 圖書館的使用與下列五個因素有關:個人人口特質、對圖書館服務的認知、對 圖書館可檢索到資料的認知、對圖書館是否容易使用的認知、其他非公共圖書 館利用的經驗等。這個研究將居民二分為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企圖了解使用者 其圖書館使用的頻率、圖書館使用強度、館內(in-house)使用的情況。結果發 現公共圖書館的使用者比非使用者對圖書館資料可獲得性的認知高。圖書館的 使用者中,使用圖書館的頻率和使用強度都與對圖書館計劃之認知有關,館內 使用與其他圖書館的使用有關。

Sridhar(1994)的研究指出圖書館的使用者與擁有大學學歷和在組織的 地位是高度相關的,非使用中較少擁有學歷跟地位。那些參與規劃、系統分析、

設計、開發和管理者比那些有製造、測試和業務活動的工作性質的人更有機會 成為使用者。且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例如,科學家)比航空和結構工程師較不

10

可能成為非使用者,航空和結構工程師比其他工程師更不可能成為非使用者。

顯示不同專業背景、地位使用圖書館的程度也不同。

圖書館法(2001)中提到公共圖書館是使以社會大眾為服務對象,提供圖 書資訊服務,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大學圖書館是以大學師生為主要 服務對象,支援學術研究、教學、推廣服務。兩者服務對象及提供的服務都不 相同,但同樣都有非使用者的存在,尤其大學圖書館的目的是支援學術研究及 教學,與大學師生在學校就讀跟任教的目的息息相關,理應不應有非使用者的 存在,所以大學圖書館的非使用者研究就更加值得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