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六節 團體成效與各研究變項之複迴歸分析

在第四節中,研究者將研究對象的人口統計學資料、治療前症狀 嚴重程度、以及第一次團體聚會的感受與團體療效指標量表,包括貝 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中國人整體健康量表、團體治療性量表、

以及團體反治療性量表,進行相關性分析,以找出可能影響療效的各 種研究變項。而在本章節中,研究者將各個影響團體療效指標量表的 各種變項,分別進行複迴歸檢定分析,以進一步瞭解各種變項可以解 釋團體療效的程度。

一、治療後症狀之複迴歸檢定分析:

根據第四節所分析得到的結果發現,與後測貝氏憂鬱量表、漢氏 焦慮量表以及中國人整體健康量表具有顯著統計意義的個人特質分 別為:

1. 後測貝氏憂鬱量表部分: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受教育年數、

疾病年齡、職業、以及治療前憂鬱症狀。

2. 後測漢氏焦慮量表部分: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疾病年齡、前 測漢氏焦慮量表、以及團體氣氛量表 — 衝突性。

3. 後測中國人整體健康量表部分: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疾病年 齡、職業、前測貝氏憂鬱量表、以及前測中國人整體健康量表。

根據上述資料,研究者以三個治療性指標量表為效標變項,分別 與其相關之各種變項,以及重要之人口統計學資料:性別與年齡為預 測變項,進行複迴歸檢定分析,結果如表4-8 所示。

表 4-8 各種變項與後測貝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及中國人整體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n 40 26 33

F Value 3.83* 2.34 1.93

intercept -9.88(12.37) 7.21(12.11) -4.38(9.53) 年齡 0.14(0.21)

0.10

-0.12(0.25) -0.09

0.18(0.20) 0.15 性別 0.15(3.36)

0.01

4.51(4.88) 0.20

-0.29(3.48) -0.02 受教育年數 1.19(0.71)

0.24

疾病年齡 0.01(0.05) 0.04

0.10(0.06) 0.31

0.06(0.05) 0.25

0.31(0.14)*

0.32 0.27(0.17)

2. 以六項個人特質「性別」、「年齡」、「受教育年數」、「疾病年 齡」、「職業」、以及「前測貝氏憂鬱量表」的構面來預測「後 測貝氏憂鬱量表」,達顯著水準(F=3.83,P<0.05),其解釋 的變異量達 40.34%。此外,預測變項(性別、年齡、受教育 年數、疾病年齡、職業、以及前測貝氏憂鬱量表)對效標變 項(後測貝氏憂鬱量表)的重要性依序為「職業」、「前測貝 氏憂鬱量表」、「受教育年數」、「年齡」、「疾病年齡」以及「性 別」,其中「職業」與「前測貝氏憂鬱量表」兩個構面達到顯 著統計意義。

二、團體治療性因素之複迴歸分析:

根據第四節所分析得到的結果發現,與團體治療性量表八個因素 具有顯著統計意義的變項分別為:

1. 「認知性的獲得」(因素一)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

職業、疾病年齡、第一次團體滿意度。

2. 「對團體的正向感覺」(因素二)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為 婚姻狀況。

3. 「行動力的引發」(因素三)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

診斷及疾病年齡。

4. 「自我坦露與分享」(因素四):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診 斷、疾病年齡、以及第一次團體滿意度。

5. 「共通性」(因素五)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疾病年齡、第一次團體滿意度、以及第一次團 體氣氛-投入性。

6. 「利他性」(因素六)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括:診斷與 前測貝氏憂鬱量表。

7. 「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七)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 項包括:診斷與第一次團體滿意度。

8. 「建議的提供」(因素八)方面:並未具有任何顯著意義之變 項。

承續上述資料,研究者以八個治療性因素為效標變項,分別與其 相關之各種變項,以及重要之人口統計學資料:性別與年齡為預測變 項,進行複迴歸檢定分析,得到以下結論(詳見表4-9):

1. 八個複迴歸模式中,只有「建議的提供」(因素八)的複迴歸 模式未達到統計學上之意義,其餘七個複迴歸模式皆具備統 計學上之顯著意義。

2. 以五項變項「性別」、「年齡」、「職業」、「疾病年齡」、以及「第 一次團體滿意度」的構面來預測「認知性的獲得」(因素一),

達顯著水準(F=3.48,P<0.05),其解釋的變異量達29.79%。

此外,預測變項(性別、年齡、職業、疾病年齡、以及第一 次團體滿意度)對效標變項(認知性的獲得)的重要性依序 為「疾病年齡」、「職業」、「第一次團體滿意度」、「性別」以 及「年齡」,其中「疾病年齡」構面達到顯著統計意義。

3. 以三項變項「性別」、「年齡」以及「婚姻狀況」的構面來預測

「對團體的正向感覺」(因素二),達顯著水準(F=3.19,P

<0.05),其解釋的變異量達18.29%。此外,預測變項(性別、

年齡、婚姻狀況)對效標變項(對團體的正向感覺)的重要

性依序為「婚姻狀況」、「年齡」、以及「性別」,其中「婚姻 狀況」構面達到顯著統計意義,未婚狀況相對於已婚者具有 顯著意義。

4. 以四項變項「性別」、「年齡」、「診斷」與「疾病年齡」的構面 來預測「行動力的引發」(因素三),達顯著水準(F=5.47,

P<0.001),其解釋的變異量達 41.62%。此外,預測變項(性 別、年齡、診斷及疾病年齡)對效標變項(行動力的引發)

的重要性依序為「疾病年齡」、「診斷」、「性別」以及「年齡」,

其中「疾病年齡」與「診斷」兩個構面達到顯著統計意義,

而「診斷」變項中,又以「憂鬱症」特別具有顯著意義。

5. 以五項變項「性別」、「年齡」、「診斷」、「疾病年齡」、以及「第 一次團體滿意度」的構面來預測「自我坦露與分享」(因素 四),達顯著水準(F=5.00,P<0.001),其解釋的變異量達 46.65%。此外,預測變項(性別、年齡、診斷、疾病年齡、

以及第一次團體滿意度)對效標變項(自我坦露與分享)的 重要性依序為「疾病年齡」、「診斷」、「性別」、「年齡」以及

「第一次團體滿意度」,其中「疾病年齡」構面達到顯著統計 意義。

表4-9 各種變項與團體治療性量表各因素之複迴歸分析(N=88)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認知性的獲得 對團體的正向感覺 行動力的引發 自我坦露與分享

變項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n 46 61 52 47

F Value 3.48* 3.19* 5.47*** 5.00***

intercept 2.26(1.06) 4.09(0.80) 3.28(0.74) 3.36(1.14) 年齡 -0.003(0.02)

-0.03

-0.02(0.02) -0.15

-0.001(0.02) -0.01

-0.02(0.02) -0.12

性別 0.09(1.06)

0.05

-0.09(0.25) -0.05

-0.21(0.29) -0.10

0.30(0.28) 0.13 診斷(以適應障礙疾患為參考組)

雙極性情感疾患 -0.99(0.51)

-0.24

-0.84(0.50) -0.21

憂鬱症 0.79(0.31)*

0.35

0.32(0.33) 0.15

焦慮性疾患 0.15(0.36)

0.06

-0.49(0.37) -0.18

0.22(0.17)

0.18 0.12(0.19)

3.88,P<0.01),其解釋的變異量達 44.98%。此外,預測變 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疾病年齡、第一次 團體滿意度、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投入性)對效標變項(共 通性)的重要性依序為「年齡」、「疾病年齡」、「第一次團體

滿意度」、「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第一次團體氣氛-投入 性」以及「性別」,其中「年齡」構面達到顯著統計意義。

7. 以四項變項「性別」、「年齡」、「診斷」與「前測貝氏憂鬱量表」

的構面來預測「利他性」(因素六),達顯著水準(F=3.97,

P<0.01),其解釋的變異量達 38.54%。此外,預測變項(性 別、年齡、診斷以及前測貝氏憂鬱量表)對效標變項(利他 性)的重要性依序為「診斷」、「前測貝氏憂鬱量表」、「年齡」、

以及「性別」,其中「診斷」與「前測貝氏憂鬱量表」兩構面 達到顯著統計意義,而又以「憂鬱症」特別具有顯著意義。

8. 以四項變項「性別」、「年齡」、「診斷」、以及「第一次團體滿 意度」的構面來預測「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因素七),

達顯著水準(F=2.98,P<0.05),其解釋的變異量達27.96%。

此外,預測變項(性別、年齡、職業、診斷與第一次團體滿 意度)對效標變項(家庭關係的體驗與瞭解)的重要性依序 為「診斷」、「第一次團體滿意度」、「年齡」以及「性別」,其 中「診斷」構面達到顯著統計意義,又以「憂鬱症」特別具 有顯著意義。

表 4-9 各種變項與團體治療性量表各因素之複迴歸分析(續)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EP(SE)

Standardized BETA

n 46 44 52 61

F Value 3.88** 3.97** 2.98* 1.44

intercept 3.35(1.65) 2.62(1.07) 1.71(1.28) 2.59(0.65) 年齡 -0.06(0.02)*

-0.36

0.01(0.02) 0.08

-0.01(0.02) -0.09

-0.003(0.02) -0.03

性別 -0.01(0.36)

-0.00

-0.12(0.37) -0.04

-0.02(0.33) -0.01

0.44(0.27) 0.21 診斷(以適應障礙疾患為參考組)

雙極性情感疾患 -1.25(0.71)

-0.24

-0.94(0.61)

-0.21

憂鬱症 0.98(0.38)*

0.37

0.77*(0.37)

0.31

焦慮性疾患 -0.10(0.50)

-0.03

-0.25(0.44)

-0.08

0.32(0.28)

0.20 0.29(0.19)

0.19

團體氣氛量表—

投入性(第一次)

0.10(0.18)

0.09

R2(%) 44.98 38.54 27.96 4.67

***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三、團體反治療性因素之複迴歸分析:

根據第四節所分析得到的結果發現,與團體反治療性量表六個因 素具有顯著統計意義的個人特質分別為:

1. 「缺乏投入」(因素一)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為第一次團 體氣氛-衝突性。

2. 「自我揭露的抑制」(因素二)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為婚 姻狀況、疾病年齡與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

3. 「負面感受的喚起」(因素三)方面:所有變項皆未具顯著意 義。

4. 「缺席」(因素四):具顯著意義之變項為前測中國人整體健 康量表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

5. 「與自己期望不符合」(因素五)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包 括診斷與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

6. 「不信任」(因素六)方面:具顯著意義之變項為第一次團體 氣氛-衝突性。

承續上述資料,研究者以六個治療性因素為效標變項,分別與其 顯著相關之人口統計學資料、治療前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第一次團體 聚會的感受為預測變項,進行複迴歸檢定分析,得到以下結論(詳見 表4-10):

1. 六個複迴歸模式中,「負面感受的喚起」(因素三)與「缺席」

(因素四)兩個複迴歸模式未達到統計學上之意義,其餘四個 複迴歸模式皆具備統計學上之顯著意義。

2. 以三項變項「性別」、「年齡」、「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的 構面來預測「缺乏投入」(因素一),達顯著水準(F=14.28,

P<0.001),其解釋的變異量達 45.17%。此外,預測變項(性 別、年齡、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對效標變項(缺乏投 入)的重要性依序為「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性別」、以 及「年齡」,其中「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構面達到顯著統 計意義。

3. 以五項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疾病年齡」、以 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的構面來預測「自我揭露的抑制」

(因素二),達顯著水準(F=4.76,P<0.001),其解釋的變 異量達 40.49%。此外,預測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疾病年齡、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對效標變項(自我揭 露的抑制)的重要性依序為「婚姻狀況」、「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疾病年齡」、「年齡」、以及「性別」,其中「婚姻狀 況」、「疾病年齡」、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三個構面 達到顯著統計意義,而在婚姻狀況中,「未婚者」特別具有顯 著意義。

4. 以四項變項「性別」、「年齡」、「前測中國人整體健康量表」、

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的構面來預測「缺席」(因素 四),並未達顯著水準(F=2.30),但其中「前測中國人整體健 康量表」以及「第一次團體氣氛-衝突性」卻達統計顯著意義,

因此將「性別」與「年齡」兩個構面排除後,單獨以「前測中

因此將「性別」與「年齡」兩個構面排除後,單獨以「前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