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面描述過各種變項與團體成效的相關性,內容相當的豐富,

相對的也表示影響到團體成效的因素相當複雜。然而這個部分,則將 重點放在相關於療效因素的各種影響變項。

(一)人口統計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診斷三方面。

1. 性別:Kivlighan 與 Mullison 在根據 18 個參加 11 次諮商團體 的研究中發現,男女在所有療效因素之間並無明顯之差異

(Kivlighan, & Mullison, 1988)。同樣的,在潘與符的研究中,

針對精神科急性病房病情較穩定的31 位病患(精神分裂症、

躁鬱症、重鬱症、精神官能症)進行人際互動取向團體心理治 療8 次,以精神醫學會團體心理治療小組(中華團體心理治療 學會前身)所編制的12 題之療效因素問卷,評估其療效因素,

結果發現男女之間並無顯著之差異,但男性在指導性的評價有 高於女性的傾向,而女性則在傾訴性因素有高於男性的趨勢

(潘、符,1996)。不過,在張氏等人針對急性病房住院病患 的療效研究中發現,女性對每一項療效因素的評價皆比男性 高,其中團體凝聚感、外現性人際學習、認同仿效、與利他現 象達顯著差異(張、黃、陳,1999)。

2. 年齡:潘與符(1996)的研究中,成人組(30〜60 歲)在 12 項療效因素的得分大多有高於青年組(30 歲以下)的傾向,

而張氏等人(1999)的研究中,年輕組(30 歲以下)則在外 現性人際學習比年長組有較高的趨勢,但兩組研究雖然在平均

得分上有所差異,卻皆未達到顯著之差異。

3. 診斷:潘與符的研究中,精神分裂症的普遍性和希望灌注在平 均值得分上高於躁鬱症,而躁鬱症的家重現性和仿同性較高於 精神分裂症,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潘、符,1996)。而張氏 等人的研究中,精神分裂組在團體凝聚感、希望灌注與利他現 象的評價顯著高於非精神分裂組(張、黃、陳,1999)。

4. 人際行為:在 Kivlighan 與 Mullison(1988)的研究中,另外 進行了不同人際態度與行為在療效因素上的比較,結果發現投 入性與支配性的態度並未有任何差異,但是參與性比較高的成 員,在認知因素的自我瞭解有明顯高於其他因素,比較不主動 的成員則在行為因素中的自我接露、人際活動學習、以及利他 性明顯較高。

5. 功能程度:Bulter 與 Fuhriman 將 23 個團體的 91 個門診病患,

包括精神病、人格疾患、精神官能症以及其他精神疾患,利用 功能程度量表(Level of Functioning Scale)將病患區分為高功 能與低功能兩組進行團體心理治療,比較兩組間在團體治療成 效上是否有所差異,結果顯示較高功能的病患在宣洩

(catharsis)、自我瞭解(self-understanding)、人際學習--輸出 與輸入(interpersonal learning--input, and output)的分數明顯高 於低功能病患(Bulter, & Fuhriman, 1983)。

6. 參與團體的次數:潘與符(1996)的研究中另外發現一個有趣 結果,連續參加二次的病患在普遍性及凝聚性的得分略高,但 未有顯著差異,而在連續參加三次的病患發現,其第二次與第

三次的參與在利他性則有顯著的差異,可能的原因是參加三次 的病患病情較穩定,對團體過程及規範較清楚。

7. 團體氣氛:在林與王的研究中,發現所有團體治療性因素皆與 團體氣氛中的「投入性」有顯著之正相關,而「認知性的獲得」、

「對團體的正向感覺」、「行動力的引發」、「利他性」、「建議的 提供」則與「逃避」有顯著正相關(林美珠、王麗斐,1998)。

另外,在反治療性因素中,「缺乏投入」、「自我揭露的抑制」、

「負面感受的喚起」、「與自己期望不符合」則與團體氣氛中的

「衝突性」達到顯著正相關,而「缺乏投入」則與「投入性」

呈現負相關。

關於各種變項與療效因素關係的研究並不多,雖然各個研究 中有一定的發現,但並無法完全推論於所有團體,只能提供治療 者在進行團體心理治療時的參考。

團體心理治療是一種相當普遍,而且有明確治療效果的心理治療 模式(Yalom, 1985)。許多研究提供了明顯的證據,說明團體心理治 療確實可以幫助病患緩解症狀、減輕困擾、以及預防疾病復發。雖然 國外的團體成效研究相當豐富,但反觀國內則仍然缺乏足夠的實證數 據,特別是在門診病患方面的研究,實顯不足,有待更進一步探討。

另外,在療效因素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所使用的評估工具大多來自 於Yalom 的療效因素量表,而且缺乏信效度的檢驗,雖然李氏(1992)

曾進行過Yalom 療效因素量表的中文翻譯版信效度的檢驗,但卻忽略 了文化差異,難以真實呈現出國人對於團體心理治療的療效因素。然 而,林與王(1998)雖然編制一份屬於國人文化的團體治療性量表與

團體反治療性量表,但可惜的是,後續學者的研究並不多見,時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