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 、 、在家自行教育 在家自行教育 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在家自行教育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參 參 參

參、 、 、 、在家自行教育 在家自行教育 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在家自行教育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課程與教學實施情形

在家自行教育在國外實施多年,以美國為例,各州皆明白訂出在家自行教育 的相關辦法,因此相關的研究也很多。在國內對於在家自行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 的研究,目前有「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丁莉杰,2002)、

「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方慧琴,2002)、「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研 究」(蘇盈方,2002),這些研究中雖然不是直接提到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但是多有提到課程與教學的部分。

一 一 一

一、 、 、 、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內容 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內容 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內容 在家自行教育的課程內容

對課程的定義,學術上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主要的有以下的看法(王文科,

1999;黃政傑,1998):

(一)課程即科目

課程被當作學習訓練的科目,或與科目有關的大綱、教科書或其他教材,這 是最傳統的的課程,課程設計者要規劃哪些科目?需要多少時間?順序要如何安 排?

(二)課程即經驗

課程是學生與生活周遭人事物環境交互產生的過程與結果,視課程為經驗 者,認為課程是學生學習的經驗,包含所有課內與課外的活動、人際互動、有關 與無關的學習經驗等。以課程為經驗者乃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整個環 境中的整體性,是最廣闊的課程範圍。

(三)課程即目標

主張課程是一連串目標的組成,不論這些目標是指一般目的、或是表現目標、

行為目標。主張用目標來界定課程的,都是具有科技和績效取向,強調目標的明

確性和可觀察性,期待能藉此以引導所有課程的活動,以彰顯出課程的效果。

雖然對於課程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釋,每一種概念都有其重點與價值,必須按 不同的需要和方式有不同之解釋。在家自行教育家庭所強調的是將每天的生活融 入在課程中,在課程的設計、取材以生活周遭的一切為主,並非在固定的學科與 既有的教學計畫。在家自行教育在課程的概念上,重視的是以生活為重心的學習 互動經驗。研究者將在家自行教育課程定義為廣義的學習經驗,包含外在課程與 潛在課程的影響。

二 二

二 二、 、 、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實施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實施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實施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實施

教學顧名思義含有「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根據林生傳(2000)所述,

教學應包含以下幾項重點:

(一)教學是教育的主要活動,藉此達成教育目的與理念。

(二)教學是施教者與受教者進行的互動,藉此達到教育目的與理想。

(三)教學是一種策略,而且是多樣化、複雜的。

(四)教學是一種邏輯的行動,必須要有順序、合理的。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自然也包含「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互動,只是 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之處,在於在家自行教育者往往是自己的父母親或 是監護人,並且與學童間的互動是密切而良好的。研究者對教學上的定義包含教 學互動的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的應用以及教學評量等。

哪一種課程才是教學?蘇盈方(2002)研究中顯示在家自行教育家長認為在課 程時間安排上,可分為固定劃分與彈性劃分,固定劃分的課程時間和學校的時間 表相似,只是較一般學校而言,更有彈性,並且依照孩童每天的學習狀況做時間 上的調整;而彈性劃分則主張與學校方式相同,因此主張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之 中。而無固定和規律的時間表。至於返回學校上課的情形,有半數家庭會自行安 排返校活動,也有不少家庭從未返校過(方慧琴,2002)。不論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

時間為何,但是研究都顯出在家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所能利用的學習時間其效率 比就學的學童好。亦即只要利用短暫的教學時間,就可以學習到學校所教的知識。

在研究中對通識課程的研究上有靜心、發問、開放、示範、實作等方式;在 語文課程方面,則是聽、說、讀、寫並重;在活動課程方面,則和一般學童學習 方式無異。在家自行教育的資源運用可分為校內與校外資源(丁莉杰,2002)。一般 而言,校內的資源較少運用而校外的資源較常運用,校外資源則有包括圖書館、

博物館、大學、公園、百貨公司、教會、當地的商店以及學校等(蘇盈方,2002),

在家自行教育的家庭既是以「家」為中心,落實生活即教育的概念,在學習資源 上,除了教科書外,自然俯拾即是生活資源為主要運用原則。利用生活中的資源,

除了將新概念與知識連結,透過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各種學習資源更能使孩童獲 得有意義的學習結果(張芬芬,2001)。

三 三 三

三、 、 、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評量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評量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評量 在家自行教育的教學評量

藉由教學評量了解學生對所學是否吸收、教學者的教學是否達成目標;此外 也提供給教學者診斷學習者的問題之處。因此簡單來說,教學評量乃是為了解學 生所學,在不同的階段或是不同的教學方式就會有不同的評量方法。依照王文科 (1999)對評量的分類約有以下幾項:

(一)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是針對某一教學方案或某一課的教學,根據蒐集而來的資料,在 發展階段立即予以修正;而總結性評量則是針對已發展完成的教學方案或已告一 段落的教學做最後一次的評量。

(二)常模參照評量與效標參照評量

常模參照評量的用意乃在比較某生和其他同學分數的差別,以了解該生表現 的所在位置或者是等級。效標參照評量的焦點則在於評量某生熟練或精熟某特定 技能的情形,而不與其他同學在同一技能上的表現作比較。

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上在理念或是哲學背景的思考上可能有極大的差 異,而反映在外就是表現在教學上。在家自行教育除了重視每個學生不同的特性 所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家教育所使用的教學資源也較一般學校教育所使用的 廣泛(蘇盈方,2002)。在家自行教育課程因強調學童親自參與以及觀察、動手操 作、親身體驗,因此,評量方式除了傳統紙筆測驗外,經常採用的還有以下幾種 方式:觀察和紀錄、作業和習作檢核表、學習單、作品量表以及學習檔案記錄評 量。透過這些評量的方式除了可以幫助教學者的瞭解學童的學習經驗,找出學習 中的錯誤和迷思、更可以透過觀察來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反應、甚至包括傳統 評量較難發覺的情意表現、同儕之間的互動等。因此,在家自行教育多元的評量,

除了可以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的評量,更可兼顧學生個體以及群性之發展。

關於對在家自行教育學童是否返校接受評量的看法反應不一,有些家長認為 評量可以顯示家長的教法是否能被學童所接受,而持反對立場的家長則認為在家 教育就是要脫離傳統的紙筆測驗,針對學童的身心特質施教,因此沒有辦法也不 需要接受學校的評量。家長為學童設計教學評量方式包括有聽寫考試、閱讀書冊 記錄表、學生的觀察紀錄、實驗成果紀錄、作品、測驗卷、練習本、經文背誦等,

多數家庭教學評量方式乃是由家長評量並保存學習的過程與結果(丁莉杰,2002;

蘇盈方,2002)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美國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

關於在家自行教育的發展,先要從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來談起,由於家長的教 育選擇權,使家長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有選擇的自由,因此產生了許多公立學校 外的教育體制,例如夏山學校、森林小學、華德福實驗學校等,後來才有在家自 行教育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