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在歷程中的專業成長

過程的最後階段,參與教師反思整個發展 SSI 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學歷程,

也進一步表達出推廣 SSI 教學的有利因素。這些有利的因素,包括目前我國九 年一貫課程鬆綁,給與教師專業自主權,教師可以自編課程。此外,也因九年 一貫的實施,課程也已逐漸強調生活化,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培養 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以及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如 T6 教師表示九年一貫的鬆 綁,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綜合課程或者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來進行 SSI 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的鬆綁,現行課程的綜合課程或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皆可以 推行SSI教學。』

(開放性問卷-960809-T6)

T1 教師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認為目前課程架構中皆有安排彈性課程,

因此可利用此段時間進行。如以下所述:

『進行 SSI 教學時可以另外設計主題式教學,而現在整個課程架構中,都安排 了可靈活運用的彈性課,而各校都可自行設計學校本位課程,所以 SSI 教學 可利用這些彈性的時間進行教學。』

(開放性問卷-960809-T1)

另外,T4 教師也表示因 SSI 課程多生活化,因此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近,

較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

『目前課程已逐漸強調生活化,因此 SSI 議題較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開放性問卷-960809-T4)

T6 教師則表示 SSI 教學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與當今九年 一貫的課程理念相符:

『符合時代需求,學生必須培養一些能力面對他以後的社會生活,SSI 教學正 可以提供。』

(開放性問卷-960809-T6)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新聞媒體與資訊發達,學生接受到社會性科學 議題的機會相對提高許多,因此學生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多不陌生。如 T5 教 師在開放性問卷中所提到的,目前許多媒體都一再強調許多爭議性議題,因此 學生接觸的機會大,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討論:

『目前全球有許多爭議議題,媒體一直在強調,能引發學生興趣。』

(開放性問卷-960809-T5)

此外,也因為資訊的發達,當學生要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相關內容資料 的查詢,也較容易。如以下 T2、T4 與 T6 教師所言:

『新聞傳播資訊的發達,學生容易取得資訊。』

(開放性問卷-960809-T6)

『學生接受的訊息較以前為豐富。資訊發達,學生查詢資料方便。』

(開放性問卷-960809-T4)

『現在的資訊很發達,學生查詢資料非常容易。資訊很發達,學生就會覺得 說,這個東西我聽過,他如果想要再進一步去查詢資料的時候容易取得。

(訪談-960816-T2)

以上皆是參與教師所述目前有利於社會性科學議題本位教學推廣的原 因。透過以上這些資料,可以得知參與教師樂於實施 SSI 教學的意願。然而,

研究者卻發現雖然參與教師表示樂於實施的意願,但若進一步請參與教師以自 身做為種子教師,將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現場時,對於參 與教師,卻是困難的。

參與教師指出主要困境是台灣教育環境過度重視升學考試,家長一昧重視 學科成績,教師需不斷趕課與複習課程,因此並沒有時間可以實施 SSI 教學。

如 T3 教師所言,SSI 教學並非學校課業主科,因此受到時間受到排擠,不易 實施:

『考試引導教學,雖說在小學階段,學校不致於給教師很大的升學壓力,但 是教師仍須對家長負責,所以學校課業仍是主軸,需趕課、需複習、時間常 常不足以實施 SSI。』

(開放性問卷-960809-T3)

T2 與 T6 教師皆提到由於家長對於課業的重視,因此若要在課程中安排 SSI 教學,可能會引起家長的反對聲浪:

『家長的反對,因為家長認為會多多上國、數科目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許多家 長認為 SSI 等課外知識與科學無關,所以就不重要。而且教學時數有限:有 時國、數科目內容上不完,就要用其他時間加強。』

(開放性問卷-960809-T2)

『家長對課業的重視,若要實現 SSI 教學有些家長不一定會配合。(非月考科目)』

(開放性問卷-960809-T6)

上述參與教師所述「台灣教育處於升學主義」困境,這和靳知勤與陳又 慈(2007)發現國小自然科教師認為在教學上使用 STS 議題主要的困難,以 現行架構障礙為多的結果是相似的。在本研究中,涵蓋 STS 精神的 SSI 教學 亦呼應此項研究結果。

事實上,在教師想要進行任何新的教學理念或方法時,皆是會面臨到「台 灣教育處於升學主義」的問題。因此,除了現行架構問題之外,教師信念也 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林樹聲(2007)就曾指出教師在進行爭議性科技議題 時,所扮演的角色是「冒險者」,他點出台灣教師在實施新理念教學時,是在 面對整個學校文化,甚至社會文化,所帶來的現實與理想間的拉距戰。在本 研究中,參與教師更是有感而發地說出,願意突破僵化教學模式的教師,剛 開始總是孤單的。如在省思期 T4 教師在開放性問卷中,是這麼說的:

『願意突破舊模式,突破傳統教學的教師其實在大環境下是不易尋找的,

而為新者一開始總是孤獨的。』

(開放性問卷- 960809-T4)

這也意謂著教師專業發展並非只有重視教師專業發展或師資培育的制 度,如何免除教師在學校或社會文化下,所遭遇的阻力與困境,亦是尋求教 師發展延續所需注意的前提。Speaker 和 Madison(1993)教師是推動課程實 施的主力,若教師心中沒有對新課程建立一個正向的基本信念,縱然他們使 用新課程的教材,他們的教學仍是膚淺的新課程,無法展現出新課程的精華 所在。McGinnis 和 Simmons(1993)指出教師在決定教學的課程架構時,會 受個別學校文化的左右。因此,除了外在因素之外,支持教師發生專業改變 的主因之一是教師能夠發自內心,主動追求專業發展,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接受嘗試新的方法,與教師自身的動機非常相關(Briscoe, 1996)。黃鴻博和 郭重吉(1999)接納一個新教育理念到將其融入於實際教學中,涉及不僅是 概念與技術性之識的獲得,還包括個人信念的改變。所以,在教育改革中,

若要增進教師專業發展,勢必要引起教師的共鳴,故需以了解教師的想法為 起點,以促發教師追求自我成長的內在動機為訴求,以免除教師在學校或社 會文化下所遭遇的阻力為前提,如此一來才較接近教師的立場,進而才可能 有較明顯的進展。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在本章中,研究者經研究分析後,獲致下列結論,並根據結論提出幾點建 議,以供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

本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在職班的六位國小在教師為研究對 象。此研究個案提供我們瞭解國小在職教師,從編排 SSI 教學設計至從事 SSI 教學,整個歷程中所獲知的理念、困境與教師專業發展。茲將研究發現總結如 下:

一 一一

一、、、 參與教師對於、 參與教師對於參與教師對於參與教師對於 SSI 教學課程設計教學課程設計教學課程設計以教學課程設計以以以案例案例案例案例(Case)基礎的基礎的基礎的基礎的觀念觀念觀念觀念可更精進可更精進可更精進 可更精進 社會性科學議題中的案例(Case)特質,乃是讓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案例 的特定情境脈絡,來讓學生進行知識與相關能力的學習。在本研究中,發現參 與教師對於 SSI 教學中須以案例為基礎的觀念,可更精進,則所設計的教學模 組會更完備。此外,可發現所發展 SSI 教學課程設計,深受華人文化影響,強 調內容知識的給予以及引起動機。因此,參與教師對於 SSI 教學設計以案例為 基礎的觀念,若能更加精進,可使教學設計更加完備。

二 二二

二、、、 參與教師、 參與教師參與教師參與教師若若若若能提供正反且平衡的意見能提供正反且平衡的意見能提供正反且平衡的意見能提供正反且平衡的意見,,,,則更能則更能則更能則更能營造爭議點的對話營造爭議點的對話營造爭議點的對話營造爭議點的對話 (discourse)情境情境情境情境

在本研究中,六名參與教師有五名教師乃採環境議題作為 SSI 中的案例,

以供學生進行對話與討論。SSI 教學的特色,乃是透過爭議點的營造,呈現不 同立場的說法,營造學生的對話與討論情境。當參與教師以環境議題作為 SSI 中的案例時,營造出案例的衝突點,就顯得格外重要。研究者發現參與教師在 發展以環境議題作為 SSI 的教學課程設計時,在身處華人教學文化的影響下,

多固持某特定的觀念,如傳統環境教育的保育概念。是以,在華人文化氛圍下,

教師提供給學生相關訊息時,多直接傳輸保育觀念,偏於某保育立場。

然而,以 SSI 精神來進行環境議題的討論時,並非不強調環境保育的重要 性,而是希望透過在「環境保育」與「自身利益」產生衝突時,學生可以透過 各種立場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的解決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任何一種解決方式的 有限性,並且能夠進一步省思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愛護我們的環境,而非僅 是口頭上的宣稱保護環境。所以,參與教師在發展以環境議題作為 SSI 的教學 課程設計時,若教師能提供學生正反且平衡的意見,讓學生從中去思索多方說 法,加以判斷進而做出一個自己的決定。因此,當參與教師若能提供正反且平 衡的意見時,則更能營造爭議點的對話(discourse)情境。

三、參與教師參與教師參與教師於參與教師於於於 SSI 教學中教學中教學中教學中,,,,若能善加若能善加若能善加若能善加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則更能則更能則更能營造組內則更能營造組內營造組內營造組內

三、參與教師參與教師參與教師於參與教師於於於 SSI 教學中教學中教學中教學中,,,,若能善加若能善加若能善加若能善加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運用小組合作,,,,則更能則更能則更能營造組內則更能營造組內營造組內營造組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