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首先鋪陳研究的背景,說明研究的動機,復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及所欲 探討的問題,並針對一些特定的名詞加以解釋。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 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的現今,正處於瞬息萬變的時代,隨著科技發展,不論是經濟 體制、社會結構或者是科學技術各層面的變化,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紛至沓 來,不僅碰撞實際生活,也挑戰既存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和對生命意義的詮 釋,這些細微變化看似微小,卻不容忽視,因為這些改變能於無形中影響我們 的生活。這種由科技所衍生且又衝擊到個人,甚至整個社會的議題,被稱為「社 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 SSI)」(Sadler & Ziedler, 2004)。這類議題 的解決方式,需跨越多層面的考量,莫衷一是,因此複雜程度,可想而知。例 如「基因改造食品」影響擴及生態、經濟、人體健康等層面,若欲解決基因改 造食品的問題,則需考量農民經濟收入、相關法令的制定、基因改造的技術與 成本等;從科學家角度看待基因改造食品,會認為是科學的一大進展,生態學 家卻會認為是破壞生態平衡。諸如此類的議題,尚有生物複製技術對社會的衝 擊、能源發電形式的選擇、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之間的抉擇等等。

2000年英國科技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ST)與衛爾康基金 會(Welcome Trust)共同合作調查英國成人特別感興趣的科學議題,在該研究 中以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方式,取樣1839個具代表性的

英國成人,結果發現英國成人特別感興趣的科學議題分別為「健康議題」有 91%、「醫學新知」有87%、「環境議題」有82%、「創新科技」有74%等等,健 康議題如使用手機對身體的影響,醫學新知如複製人,環境議題如全球暖化等 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份都是科技應用於社會,所帶給人們利益層面,

可見科技在健康、醫學與環境各層面的應用,所帶來的影響,已引起關注

(Ratcliffe & Grace, 2003)。

在未來,相似議題勢必將層出不窮,等待給予適當的解決,而絕大部份的 學生都將成為社會中的公民,肩負著對這社會的責任,參與大眾事務的決定。

所以,在學生成為公民角色的同時,不可輕忽隨著社會改變所產生的各類問 題,以及在面臨這些相似議題上所應有的判斷與經驗,故具備對社會性科學議 題做出合理決定的能力,也成了現代公民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學校教育的目 的在於幫助學生能夠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使學生面臨多元而複雜的社會情境 時,能夠獨立判斷並做出決策,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公民(Ramsey, 1993)。透 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正可以培養學生做決策的能力,並且成為負責任的公 民途徑之一,因此教導學生社會性科學議題有其教育意義。

教學情境中扮演關鍵人物的教師,更是直接、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故 教師需配合時代的變化不斷的進修與研究,才能真實的反應出對教育環境的需 求。此外,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賦予教師發展課程與自編教材,期許教師 展現專業自主的一面(教育部,1998),促使教師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逐漸變成「課程設計者」與「決定者」。姚如芬(2004)亦提出教師的角色,

由過去的課程「消費者」轉換成課程「生產者」的角色。學者Bell 與 Gilbert

(1996)研究發現,教師參與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可促進自身教學專業成長。

再者,任何課程的改革應用於教學中,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於教師(Tobin, Tippins & Gallard, 1994)。此外,學者 Wallace 和 Loudon(2000)認為教師藉 著學習新興的教學理念或教導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是一種充實教師專業知能的

方式之一。林樹聲與李田英(1997)指出教師可透過教學實務,瞭解不足之處,

並根據自身所需,進一步地自我進修或參加在職訓練課程,這樣不但可反映實 質的教師自我成長,同時也達成了教師自我實現。

因此,若能透過教師參與發展自己所不熟悉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模組,

對於教師而言,不但是專業上的挑戰,也可經由發展教材之過程,增加對於社 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理念的認識,亦能作為檢視教學成果的依據與提供教學反思 的途徑。

綜合上述,可得知社會性科學議題探討的重要性,以及教師是影響學生學 習的關鍵人物。故在本研究中,將聚焦於探討國小在職教師從發展社會性科學 議題教學模組至從事教學之整個歷程中的專業發展情形。Duke(1990)曾指出 教師專業發展傳達出教師是持續發展的個體,需透過有系統的學習歷程,來幫 助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隨時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監控教師反省思考自身的教 學活動,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促進專業成長。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 觀察者角色,於九十五年一月初,加入六名國小在職教師與一名科學教育學者 所成立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團隊,至九十六年九月底,進行為期約一年八個 月的研究,並且在此期間觀察參與教師在研究期間的專業發展情形。期盼透過 此研究,一方面能探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重點內涵與實施教學的適切途徑;另 一方面則能提供師資培育機構,在教學與設計教材上的參考資料。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 研究目的與 研究目的與 研究目的與待答 待答 待答 待答問題 問題 問題 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將於研究期間,觀察參與教師從編排社 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模組至實際進行教學,在這整個歷程中的專業發展情形。藉 由收集個案教師的「省思札記」、「開放性問卷」、「教學課程設計」與「課室教

學錄影」,同時配合階段性「訪談」,試圖解讀出個案教師在此歷程中之專業發 展情形。為達上述目的,研究者提出具題的探究方向,擬定待答問題,如下:

一、探討參與教師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學的情形。

二、探討參與教師在整個研究歷程中的專業成長情形。

三、探討參與教師在整個研究歷程中的困境與需求。

希冀藉由以上不同問題面向來回答研究問題,建構參與教師從事社會性科 學議題教學之專業發展的面貌,以達到本研究之目的。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研究定名為「國小在職教師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中之專業發展研究」,

本節將針對此研究中的名詞加以界定,說明如下:

一 一 一

一、、、、國小國小國小國小在職教師在職教師在職教師(在職教師(((in-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 國小在職教師係指目前在學校擔任教師職務者。

本研究中則限縮於目前就讀中部某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在職班的六位國小 在職教師,在研究內文中稱作「參與教師」。其中包括台中市 1 名教師、台中 縣 3 名教師與彰化縣 2 名教師,共計 6 名教師 。

二 二 二

二、、、、社會性科學議題社會性科學議題社會性科學議題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fic issue)( ))

Sadler 和 Zeidler(2004)指出社會性科學議題是發生於社會情境中,由 於科學的發展,對社會同時存在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因而產生不同的立場,甚 至是對立的衝突,所衍生出來的議題。

本研究中所指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界定為六位加入 SSI 研究團隊的參與教 師,所分別發展出的環境議題,包括 T1 教師以「北極熊悲歌」為案例,探討 全球暖化的問題;T2 教師以「家鄉的火力發電廠」為案例,探討能源發電的

選擇;T3 教師以「福寶濕地的變遷史」為案例,探討經濟利用與濕地保護;

T4 教師以「土石流的產生」為案例,探討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T5 教師以「櫻 花鉤吻鮭何去何從」為案例,探討經濟價值與生物保護;T6 教師以「熊貓是 否來台與手機使用兩議題」為案例,探討物種保育與科技便利(此為兩個分開 的議題,為同一教師所發展)議題。在本研究內文中,將使用社會性科學議題 的縮寫「SSI」,代表社會性科學議題。

三 三三

三、、、教學模組、教學模組教學模組教學模組(((teaching module)( )

陳文典(2001)認為教學模組是由一個待探討的議題為主題所貫穿的一系 列教學活動,每個教學活動皆與主題相關,但可獨立存在,因此教學者可依據 教學目標而自行調整與運用,最後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對議題有所認識,換言 之,教學模組具有主題式教學的概念,且具有獨立與目標明確的特質。

本研究所稱教學模組,是指本研究的個案教師依其所選擇的研究主題,視 其教學目標、學生興趣與學習環境,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進行教學,所各自發 展的教學課程設計,以達學習目標。

四 四四

四、、、教師、教師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專業發展專業發展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Duke(1990)指出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知識的獲得,也是一種動態的學習 歷程,可增進教師對教育環境的瞭解,來幫助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隨時進行有 效的教學活動,並且可強化反省的能力,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

本研究中之教師專業發展,指的是個案教師發展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模組 與從事教學過程中的一連串動態歷程,進一步將所欲探究的教師教學專業發展 內涵界定如下:(一)參與教師對SSI理念的認知(包括SSI專業知識與對SSI 知識體系的了解);(二)參與教師對SSI教學的認知(包括參與教師對SSI教 學的主張,以及參與教師如何使用有效的表徵與策略,來教學生內容知識);

(三)對學生學習SSI的理解(係指參與教師對學生學習SSI的認識與看法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