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一一

一、、、對相關、對相關對相關對相關教學教學教學實務工作者的建議教學實務工作者的建議實務工作者的建議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

(一一一)一)))結合志同道合結合志同道合結合志同道合結合志同道合或或或不同專長的教師共同發展教學課程設計或不同專長的教師共同發展教學課程設計不同專長的教師共同發展教學課程設計不同專長的教師共同發展教學課程設計

在本研究中,所發展之 SSI 教學課程設計,乃是由六名參與教師各自獨立 發展而成,SSI 本位教學乃是以衝突點為教學核心,其主要特質是跨領域與科 際整合。因此,當教學者對課程架構、社會時事脈動,所具備的敏銳性與覺察 力不足時,可能在進行議題教學時,會有所限制。因此,若能結合志同道合或 不同專長的教師,共同發展一個教學課程設計,可增加蒐集此種爭論性與整合 型議題的周延性,以及可促進分析不同領域資料及研究結果的深度,亦能彌補 實務教師研究經驗的不足,此種組合期待能有效建構 SSI 本位教學課程設計,

進一步提昇教學的品質。

((

(二二二)二)))可透過行動研究的模式可透過行動研究的模式可透過行動研究的模式可透過行動研究的模式,,,以提昇,以提昇以提昇 SSI 教學效果以提昇 教學效果教學效果教學效果

在本研究中,五位參與教師僅進行一個議題的 SSI 教學,學生在經歷爭議 點的機會與時間有限。SSI 教學所欲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思考批判能力、非形 式推理能力與溝通表達能力等等,皆需教學者於學習情境中創造機會與給予時

間,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歷,故如果能增加爭議性教學次數與時間,可能會 有更顯著的學習效果。再者,教師也需要有教導 SSI 的機會,以調整與修正自 己教學情形。因此,建議國小教師可透過行動研究中教學的模式,不但可給學 生經歷爭議性的機會,也可以讓教師在 SSI 教學過程中,以行動研究模式,藉 由蒐集相關資料,如教師課室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課後對學生的訪談等 等多元資料,據以研擬下次教學的改進行動方案,經循環且機動地調整教學方 式,如此一來,才能改進並提昇 SSI 的教學。

(三三三三))))在設計在設計在設計在設計 SSI 教學設計時教學設計時教學設計時教學設計時,,,,教師須注意到教師須注意到教師須注意到教師須注意到「「「「案例的情境化鋪陳案例的情境化鋪陳案例的情境化鋪陳案例的情境化鋪陳」」」」、、、、「「「「正正正正 反兩面平衡觀點的呈現

反兩面平衡觀點的呈現反兩面平衡觀點的呈現

反兩面平衡觀點的呈現」、「」、「」、「」、「小組合作須有效促進組內對話小組合作須有效促進組內對話小組合作須有效促進組內對話」小組合作須有效促進組內對話」」」以及以及以及以及

「「

「讀寫活動須成為啟動與延續對話的基礎讀寫活動須成為啟動與延續對話的基礎讀寫活動須成為啟動與延續對話的基礎讀寫活動須成為啟動與延續對話的基礎」」」

由研究結果中可獲知國小在職教師未來若欲編排 SSI 教學課程設計與從 事 SSI 教學時,可特別注意的事項,包括在鋪陳整個議題案例以及讀寫活動的 閱讀單題目時,皆需要注意到要有情境脈絡的鋪陳,以呼應 SSI 理念中的案例 理念;在進行 SSI 教學中的爭議呈現時,除了要以案例為起點,教師也必需要 注意有正反兩面平衡觀點的陳述,才能夠讓學生從中學會思辨能力,思索多方 立場;在 SSI 教學中,施以小組合作策略乃是為了落實組內對話機制,故教師 必須給與小組學生機會與時間,並且予以能夠促進小組進行對話討論落實的

「分組」與「組長角色」;在 SSI 教學中以讀寫活動作為鷹架的目的,乃是為 了啟動與延續對話機制,故教師必須注意讀寫活動中的讀寫單所鋪陳的題目不 能為封閉式題目,應為開放性題目,才能夠讓學生從中有自己的想法。除此之 外,教師在讀寫活動中的角色,應為協助者而非主導者,如此一來,才能讓學 生透過讀寫活動而啟動或延續對話。

二二

二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由於礙於人物、物力與時間方面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所收集的研究資料,

包括「省思札記」、「開放性問卷」、「教學課程設計」、「訪談」與「課室 教學錄影」,皆是教師方面的資料,並未收集學生學習方面的資料,僅能透過 長時間與參與教師接觸以收集資料,來增加研究的有效性。但是,從研究結果 中發現,學生的上課表現與反應是影響教師教學改變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

未來的研究若在時間的許可下,應同時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資料,以更 能詮釋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歷程。

((

(二二二)二)))可針對參與教師進行一系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可針對參與教師進行一系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可針對參與教師進行一系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可針對參與教師進行一系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進行觀察進行觀察進行觀察 進行觀察 一般而言,教師的改變與成長並非一蹴可幾,而本研究之參與教師礙於時 間的限制,只針對一個主題進行教學,但是教師在面對不同議題時是否會有不 同的教學應對與改變,則都需要透過一系列與長時間的教學觀察才可深入的瞭 解。因此,未來的研究若在時間的許可下,可針對一系列SSI的教學進行觀察,

並延長教師教學的時間,以更明瞭教師改變與成長的歷程。

((

(三三三)三)))可可可可探討探討探討探討教師如何教師如何教師如何顧及教師如何顧及顧及SSI教學理念與考量華人教學文化與心理顧及 教學理念與考量華人教學文化與心理教學理念與考量華人教學文化與心理,教學理念與考量華人教學文化與心理,,調,調調調 和出屬於華人的

和出屬於華人的和出屬於華人的

和出屬於華人的SSI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

在本研究歷程中,經收集多項相關資料,可發現在從事SSI教學的教學前、

中、後,參與教師皆表示需提供學生相對多數的議題內容知識,而非提供學生 初略的知識,讓學生認識SSI主題即可。雖然參與教師也表示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可經由不斷收集資料與判別資訊,來獲得與議題相關的知識,但參與教師 仍持有需將議題相關內容知識歸納,以提供學生進行SSI主題的學習。參與教 師更異口同聲地說出,如此一來,才能符合華人社會中所謂的好老師,此乃屬 華人教學文化。因此,在從事SSI教學時,如何顧及SSI教學理念與考量華人教 學文化與心理,調和出屬於華人的SSI教學模式,乃是可進一步探究之處。

(((

(四四四四)))) 可針對可針對可針對可針對開放式的學習單開放式的學習單開放式的學習單開放式的學習單,,,有助,有助有助有助於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作形成性評於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作形成性評於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作形成性評於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作形成性評 量

量 量

量,,,,做一探究做一探究做一探究做一探究

在本研究中,參與教師在學生的回饋問卷中,得知學生覺得寫學習單對於 自己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書寫的過程卻令學生覺得乏味無趣,可見透過讀寫活 動確實是有效的鷹架。然而,為何會造成學生在受益與有趣層面上有所落差,

以及教師如何針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特質做修正,以設計出讓學生可以有效學 習的讀寫單,以啟動與延續對話機制,都是可以再進一步討論的地方。此外,

善用開放性的學習單,相信可以達到更加的學習效果。然而,如何透過學習單 幫助教師形成性評量,皆是可再進一步探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2-2511-S-415-003)。

林樹聲(2007):國小資深科學教師的專業改變:以基因改造食品議題之教學為例。科科科科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548-570。

黃鴻博、郭重吉(1999):STS 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科科科

(3),341-364。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科學教育 211-232。

謝明學(2003):台灣中部地區在職國小教師對爭議性科技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台灣中部地區在職國小教師對爭議性科技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台灣中部地區在職國小教師對爭議性科技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台灣中部地區在職國小教師對爭議性科技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領域之教學意見調查

習領域之教學意見調查 習領域之教學意見調查

習領域之教學意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二、英文部份

Abd-El-Khalick, F., & Lederman, N. G. (2000). Improving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nature of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

, 665-701.

Aikenhead, G. S. (1994). What Is STS Science Teaching , In Solomon, J. & Aikenhead, G. S.

(Eds. ), ST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form

(pp. 47-59).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Allchin, D. (1999). Values in science: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Science and Education, 8, 1-12.

Bell, B., & Gilbert, J. (1996). Teacher development : A model from science education.

London:Falmer Press.

Briscoe, C. (1996). Teacher as learner: Interpretation from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chang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8

(3), 315-329.

Burden, P. R. (1990). Teacher development.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ecular(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Secular(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ject of th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