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收集

(二二二)二)))研究發現與研究發現與研究發現與研究發現與論文論文論文論文結果呈現結果呈現結果呈現結果呈現

各項編碼結果進行分析比對、歸納統整後,藉以形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與 結果。質性研究之目的在分析、詮釋及呈現發現結果。本研究之目的亦即透過 邏輯的分析過程,詮釋和描述所獲取的資料原因、結果與關係,研究者與指導 教授討論校正研究主張後,確立本研究的結論,隨後完成論文的撰寫。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

本節闡述本研究中有關資料收集的相關事宜,包括「資料收集的類型與時 間」與「資料來源和待答問題的對應」。

一一

一一、、、、資料資料資料資料收集收集收集的類型收集的類型的類型的類型與時間與時間與時間與時間

本研究進行的時間自95年1初至96年9月底,將近一年八個月之久。茲將研 究程序依據各時期參與教師的研討重點目標,分成四個時期,包括準備期(約 9501~9506)、教案期(約9507~9602)、教學期(約9603~9606)與省思期(約 9607~9609)。在研究各期間,所收集的各項資料以及所收集的時間點,可參閱

「圖3-4-2:各項研究資料收集的時間點」。

圖 3-4-2: 各項研究資料收集的時間點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透過蒐集多元資料相互佐證,以作為深入探究與描述 SSI教學團隊的整體性教師專業發展趨勢。所收集的資料類型共有三類五種,

包括第一類「文件收集」中的省思札記、開放性問卷、教學課程設計;第二類

「訪談資料」與第三類「課室教學錄影」,詳細情形請見「附錄一: 參與教師 各項研究資料收集的類型與時間」。詳細資料收集的情形,分述如下:

((

(一一一一))))文件收集文件收集文件收集 文件收集

在此期間中,文件收集包含了「省思札記」、「開放性問卷」與「教學課 程設計」。

「省思札記」是教師所自行書寫的記錄。由研究者商請參與教師於教學 前、中、後,隨時將自己在發展教學設計與教學時的心得與省思,記錄在教師 省思札記中,以瞭解參與教師對自己上課的觀察,和內心世界的想法與感受,

可見教師信念,作為三角校正的一部份資料。省思札記收集於準備期開始(95 年1月初)至教學期結束(96年6月底)。在本研究中,其中T1教師共11篇、T2 教師共11篇、T3教師共13篇、T4教師共17篇、T5教師共7篇與 T6教師共7篇。

「開放性問卷」則共有三次,分別收集於本研究中的三個時期間:教案期 期間(約95年10月)、教學期期間(約96年2月)與反思期期間(約96年8月)。

開放性問卷是以「教師對於爭議性科技議題的看法」、「教師對於教爭議性科 技議題的看法」、「教師教授爭議性科技議題的方法」、「教師準備教學的過 程」、「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的理解」、「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向度為設計 的核心。

「教學課程設計」則是六位參與教師以SSI為理念所各自獨立發展出來的 教學設計。其中包括包括T1教師「北極熊悲歌」教學課程設計、T2教師「家鄉 的火力發電廠」教學課程設計、T3教師「福寶濕地的變遷史」教學課程設計、

T4教師「土石流的產生」教學課程設計、T5教師「櫻花鉤吻鮭何去何從」教學 課程設計與T6教師「熊貓是否來台與手機使用兩議題」教學課程設計。收集於 教案期開始(95年6月底)至反省期結束(96年9月底),藉由研究期間所收集 的教案,以了解個案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所呈現的社會性科學議題理念。

(二二二)二)))訪談資料訪談資料訪談資料訪談資料

研究者對參與教師的訪談方式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的訪談。正式訪談是為了 瞭解參與教師在此歷程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情形。分別於四個時期裡,對六名參 與教師進行正式訪談,包括準備期期間(約95年3月)、教案期期初與期間(約 95年6月與96年1月)、教學期期間(約96年4月)與反省期期間(約96年8月),

約計三至五次。訪談大綱可見「附錄三:訪談大綱」。每次訪談時間約60~90

分鐘。訪談內容將有助於研究者了解經發展SSI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後對參與 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為何。譬如參與教師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定義的理解、在 整個歷程中所遇障礙、在整個歷程中的反思與收穫,以及獲致成長的因素等 等。非正式的訪談部分則依據六位參與教師在省思札記、開放性問卷與教學課 程設計中,所描述的內容,加以釐清,以明瞭每位教師行為背後的想法與理念。

((

(三三三三))))課室教學錄影課室教學錄影課室教學錄影 課室教學錄影

本研究為了解六名參與教師在進行自己所發展的SSI教學課程設計之情 形,將每位老師每次上課情況皆予錄影與錄音,並且將所有的錄音內容轉成「逐 字稿」,以利初步分析,以求更進一步了解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並做為 佐證與解釋研究結果的參考,詳細情形請見「附錄二:參與教師的各節課室教 學錄影明細」。每節課均為40分鐘。每位參與教師大致上是以每週兩節課的方 式進行。其中T1老師以「北極熊悲歌」為教學單元,共10節課; T2老師以「家 鄉的火力發電廠」為教學單元,共11節課;T3老師以「福寶濕地的變遷史」為 教學單元,共12節課;T4 老師以「土石流產生」為教學單元,共15節課;T5 老師以「櫻花鉤吻鮭何去何從」為教學單元,共11節課與 T6老師以「熊貓來 台與手機使用」為教學單元,共14節課。

二二二

二、、、資料來源、資料來源資料來源資料來源與與與待答問題的對應與待答問題的對應待答問題的對應待答問題的對應

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來源與待答問題的對應,則可見「表 3-4-1:本研究 中的待答問題與資料來源間的對應關係」。

表 3-4-1:本研究中的待答問題與資料來源間的對應關係 性科學議題理念的情形。誠如 Randi 和 Carno(1997)所言,當了解教師如何 轉換理念至實務,教育改革與師資發展才有可能不斷發生,也可由此看出教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