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 —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第三節 第三節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 — —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月球試驗

牛頓在 1665 年就以數學論證出圓周運動的離心律力,當時牛頓 是以「遠離中心的趨勢(endeavor from the center)」來敘述,計算的 結果是「切線速度平方與半徑的比值」,也就是「直徑與週期平方的 比值」。若是將離心律力與牛頓所描述的克卜勒週期律(行星到太陽 距離的立方正比於它們的週期平方)結合,則可以得到離心趨勢的距 離平方反比律:

若用 E 代表遠離中心的趨勢,D 代表直徑,而 T 代表週 期,則 E 正比於 D/T 2而且 T 2正比於 D 3因此 E 正比於 1/D 2

(Cohen, 1980, p. 230)

上述的關係式在 1673 年才被惠更斯正式出版。根據文獻記錄,

牛頓在晚年提出自述,以辯駁其他人對於他提出離心律力優先權及方 法的爭議,牛頓述說自己提出離心律力的時間比惠更斯早,而且已經 知道要應用克卜勒行星週期律:

可能是 1666 年左右,我開始思考重力延伸到月球軌 道,而且也找出如何估計運動質點在球面內運行撞擊至表面 時所施的力:由克卜勒的行星週期律,我推算維持行星在它 們各自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圍繞中心距離平方成反 比。」(Cohen, 1980, p. 230)

上述提到的「開始思考重力延伸到月球軌道」,指的是牛頓大約 在 1666 年考慮的「月球試驗(moon test)」(Cohen, 1980, p. 233),科 學史家科恩認為有四點是牛頓先建立的假設或先備工作:

第一,他將重力延伸至月球的軌道。第二,估計等速率

圓周運動的離心趨勢。第三,對於克卜勒的行星定律(至少

而地表之重力加速度 g 為 9.8(m/s2),計算 g 與 E 的比值,可得

034 290 . 384,000,000 公尺,而月球繞地球運轉的週期為一個月,將一個月以 28 天計算,即月球運轉週期 T’為 2,332,800 秒,將月球繞行地球運動

依照牛頓所計算的離心律力,可得月球的離心趨勢 E’

0026 13 .

牛頓宣稱他在 1666 年就分析過行星運動,只是在 20 年 後才寫在《原理》上,… 。並且在 1660 年代中期,他就認 為力是相互作用的:月球拉地球的力與從地球延伸到月球的 力一樣大,行星也可能會拉太陽,這兩種力是相同種類的。

(Cohen, 1980, p. 232)

然而,即便計算值與理論值相當接近,也不能證明牛頓在當時已 經完成月球與地表物體的初步正確連結,因為這項月球試驗的問題不 是在於牛頓所用的單位,而是其基本概念的錯誤。科恩認為,牛頓在 1679 年到 1680 年間與虎克通信之前,都還是受到笛卡兒跟惠更斯的 影響,認為做繞行運動的行星具有「遠離中心的趨勢」,此時根本沒 有向心力的概念:

在 1660 年代,牛頓還是受到笛卡兒的影響,尚未建立 行星沿曲線運動是受到「向心力」而非「離心力」的概念,

直到 1679 年跟虎克通信後,才被提醒要考慮向中心加速的 運動與慣性運動的合成,而這就是「向心力」提出的關鍵。

天體重力延伸至月球,且是向著中心,這就是為何行星跟月 球受到向心力而持續不斷地偏離他們各自的慣性運動路 徑。(Cohen, 1980, p. 231)

重力是向著地球的向心力,而月球所受到的力是遠離地表之離心 趨勢,牛頓在 1666 年沒有任何根據地將「離心趨勢」與「向心的重 力加速度」兩個無關的概念進行比較,以致其工作無實質上的貢獻,

這也足以說明他在此時的物理概念還是含糊不清,在向心力的概念確 立之前,將兩者進行比較無法得到重要結果,對他人的質疑所提出的 辯駁,也因此顯得脆弱無力。因此,有學者考證過後,發現牛頓的自 述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在 1660 年代,在牛頓的手稿之中,都沒有發現明確的

暗示說太陽作用在行星之上的力與天體作用在月球之上的 力是同樣的。同時期,他認為行星有遠離的趨勢,而在 1679~1680 年代或是更晚,他認為行星受到向心力而連續地 偏離行星的慣性軌跡,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也就是說,在 1665 年代,牛頓還沒有萬有引力的概念,那他說早有這樣 的概念,只是晚了 20 年才發表,這樣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甚至在當時,他都還沒有月球會有力作用在地球上,或是行 星會作用在太陽上的概念。(Cohen, 1980, p. 233)

沒有向心力的概念,牛頓不可能提出「月球拉地球」的「引力」

說法,也就無法得到月球所受引力與重力來自於相同形式的觀點;另 外,牛頓在此時也沒有將月球與地球用數學的質點考慮,一直要到晚 期,他將克卜勒的面積律與向心力結合,開始考慮數學力中心和質點 的單一質點系統,接著將數學力中心再轉換成單一質點,建立兩質點 的二體系統,因此有了點與點之間引力的概念,最後再將多個質點結 合成具有大小,亦即佔有體積的物理實體替換,才慢慢發展成物理世 界的萬有引力定律。換言之,在 1666 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尚未 成形:

牛頓沒有使用點引力概念,仍舊侷限於傳統的機械論哲 學思維框架;他沒有指出萬有引力,而只是指出後移的趨 向。(韋斯特福爾,2000,p. 157)

一直要到 1680 年代左右,在牛頓建立月球繞行圓周軌道受到向 心力作用之正確概念之後,他才能提出正確的月球試驗,以計算月球 因受向心力影響,所產生的下落距離(圖 3-3)中的BD,其中月球為 A,地球為C(姚珩,1998,p. 204-206)。他引用了幾個數據:

(一)、月球至地球距離為 60 倍之地球半徑。

(二)、地球之圓周長為 1.232×108 Paris feet = 4.0×107 m 或地球的半

徑為 R=4.0×107 /2 = 6.37×106 m。

(三)、月球環繞地球一週為 27 日 7 時 43 分= 39,343 分。

(四)、每分鐘月球掃過之角度(弧度)為 =2 /39,343 radians。

3-3

:正確的「月球試驗」(引自姚珩,

1998

p. 205

故每分鐘月球向地球下落之距離 BD 為

( 2 )

sin δθ δθ ⋅

= AC BD

( 2 )

60 ⋅ δθ ⋅ δθ

R

(

12

)

(

606.37×106

)

(

2

π

/39,343

)

2

=

( ) m 87 .

= 4

另外,由伽利略之水平拋射公式,月球垂直(或向心)下落之距離 y 與向下(或向心)加速度 a 之關係為

A

C D

B

( 1 / 2 ) at

2

BD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