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第四章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第一節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平方反比律

牛頓在《原理》第 1 卷當中完整建立力平方反比律及橢圓律的關 聯,因此,後人在講述平方反比律時,都普遍認為牛頓的靈感來自於 克卜勒的橢圓律,然而在檢驗《原理》第 3 卷之後,發現牛頓在論述 萬有引力的過程中,卻不是以橢圓律而是以正圓的週期律為依歸,在 本章中,將以《原理》一書的編排為基礎,重建平方反比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週期律

《原理》第 1 卷論物體的運動,主要是討論單一物體圍繞幾何力 心運動之純粹數學分析。該卷一開始便先給出質量、運動量、外力、

向心力等八個物理概念的定義,以及全書的論證基礎,也是大家所熟 悉的三個運動定律或公理,接著進入主題,從向心力問題的討論切 入。第 1 卷雖然有 98 個命題(或 50 個定理),然而牛頓在第 3 卷中 明顯提示,欲了解宇宙體系的讀者,只要仔細讀過第 1 卷中前面 17 個命題的內容,即已足夠。(牛頓,2005,p. 402)

其中命題 1 至 3,主要是陳述面積律:物體與某靜止點的連線在 相同時間掃過相等面積,與向心力的存在,完全等價同義(圖 4-1)。

4-1

:面積律與向心力的雙向關係(引自姚珩和田芷綾,

2009

《原理》命題 4 則甚為關鍵,此命題在歷史上首次出現在《物體 在軌道中之運動》(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的定理 2,牛頓運 用此命題,描述出圓周運動向心力的普遍數學表達式,以及一個相當

面積律 向心力的存在性

樣敘述,《原理》如此記載:

命題命題

命題命題 4 定理定理定理 4 定理

沿不同圓周等速運動的若干物體之向心力,指向各自圓 周的中心,它們之間的比,正比於等時間裡掠過的弧長的平 方,除以圓周的半徑。(牛頓,2005,p. 45)

其證明如下(Brackenridge,1995,pp. 85-90):

F

S B

D C

f

s b

d c

4-2

:兩個物體分別在不同半徑的圓上運動(引自

Brackenridge

1995

p. 86

兩個物體分別沿著兩個不同半徑的圓(圖 4-1)做等速率圓周運 動,其半徑分別為 SB 和 sb;線段 BC 和 bc 分別代表無外力作用時,

物體在時間 t 內之運動距離;弧 BD 和 bd 分別代表在向心力作用之 下,物體在時間 t 內之運動軌跡;則因為力作用而造成的物體在時間

t 內的運動偏移量分別為 CD 和 cd。

[A] 令同樣時間內,物體 B 和 b 分別繞行圓周畫出弧

BD 和 bd,另外,同樣時間內由於它們的固有力所畫出的切

線 BC 和 bc,其長度將與上述弧長相等。

F

S B

D C

4-3

:切線

BC

與弧長

BD

相等(引自

Brackenridge

1995

p. 87

若將切線 BC 繞著圓,則 C 點便會與 D 點重合,即 BC 線段長等於弧 長 BD,同理 bc 線段長等於弧長 bd(圖 4-3)。

[B] 向心力不斷地將物體從其切線拉回圓周,使得物體 分別畫出 CD 和 cd 線段。

令向心力分別為FC和fC,因此FC / fC =CD / cd。 依據歐幾里德的圓冪性質可得

CF BC CD= 2/

則兩向心力的比值可換成另外的形式

[C] 延 長 CD 、 cd 分 別 交 圓 周 於 F 、 f , 因 此

最後,取極限值

[D] 考慮非常小的距離 BD 和 bd,因此(1/2)CF 和(1/2)cf 可以用半徑 SB 和 sb 代替。

F

S

B C D

A

4-4

:當

D

點趨近於

B

點,則

CF

趨近於

2SB

(引自

Brackenridge

1995

p. 89

因為當 D 點非常接近 B 點時,CF 便趨近於 2SB(圖 4-4),所以 (1/2)CF 可以用半徑 SB 代換,即力與弧長平方除以圓周半徑成正比

( )

(

BC CF

) (

bc

( )

cf

) (

BC SB

) (

bc sb

)

f

Fc/ c = 2/12 / 2/1 2 = 2/ / 2/

此即為命題 4。而重要的推論如下,牛頓將命題 4 的結果與克卜勒週 期律結合,得到向心力與半徑平方成反比的結果。

命題 命題 命題

命題 4 推論推論推論 6 推論

如果週期正比於半徑的 3/2 次方,則向心力反比於半徑 的平方;反之亦然。(牛頓,2005,p. 46)

此處 「等時間裡掠過的弧長」 指的是速率 ,若圓半徑為 ,在

陽的運動中,也成立於衛星繞木星的運動中。類似的聲明也 出現在《原理》對於命題 4 的旁註中,牛頓說這個推論的情 況可以在天體中獲得。不過在《原理》中,還有一項附加說 明是沒有出現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中的:這是雷恩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哈雷(Edmond Halley,

1656-1742)、虎克已經分別觀察到的結果。在《物體在軌道 中之運動》中,寫道:上述的週期與半徑的關係已經被天文 學家所接受。而在《原理》中,牛頓的陳述更為簡明,既然 這個關係成立於天體,那麼他將要試圖詳細地探討距離平方 反比力。(Cohen, 1980, pp. 259-260)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橢圓律 橢圓律 橢圓律 橢圓律

虎克在 1666 年做的擺錘實驗,已經提供天體運動的模型,也就 是行星的橢圓軌道模型,而這也就是虎克一直試圖處理的問題:

用一根短繩把另一個擺球繫在這個金屬線的較低處,使 較小的球圍繞較大的球自由地作圓周或橢圓運動,而較大的 球則繞著第一個中心作圓周或橢圓運動。這是想說明月球圍 繞地球運動的方式。結果很清楚,無論是代表地球的大球,

還是代表月球的小球,都沒有沿著絕對的正圓或者橢圓運 動,不過兩球的重心似乎是沿著正圓或橢圓律運動,而兩個 球則繞著這一點沿小橢圓作著特殊的運動。(柯瓦雷,2003,

p. 179)

即便其受力與實際天體受力數學形式有著基本的不同,但虎克在 此實驗上的成就,不僅是提供可見的天體模型,他對於天體運動的描 述,也激發了當時代解決天體運行問題的一些靈感。

對於牛頓在吸引概念上的建立,不可否認虎克是啟發牛頓靈感的 角色,而虎克主要是為了行星運動的問題而希望與牛頓討論,而引起 牛頓對天文學的注意。牛頓與虎克對平方反比力的討論與接觸,開始 於 1679 年底,虎克當時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長,為帶動學會討論風 氣,且他也明白牛頓在科學上有許多重要貢獻,遂主動邀請他共同討 論,並以實驗檢視當時各種可能的自然科學想法與理論。

1680 年,相對於虎克一直熱衷於天文學,牛頓並沒有 直接回應虎克,而只是寄了一些與天體動力學的問題不相關 的實驗。也許是一開始牛頓沒有體認到虎克提出的問題的重 要性,或是當時他不認為這些問題是理解太陽系統的關鍵,

所以一開始牛頓並沒有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後來牛頓才證明 出在隨距離平方成反比變化的中心力(central force)以及物 體本身的慣性兩者共同作用之下,物體的運動軌道將會是橢 圓。再晚一點的時間,牛頓才承認自己在重力定律作用下的 天體運動學的主要第一步,是由於在 1679-1680 年間虎克的 刺激。(Cohen, 1980, p. 245)

虎克寫信向牛頓描述了近來的物理與數學訊息,其中含有笛卡兒 的渦漩理論,主張是天際裡的渦漩支撐並帶動著行星繞日運動,也提 到他本人對吸引力的猜想,及物體的彈性振盪。

1679 年,虎克寫了一封信給牛頓,希望他可以跟英國 皇家學會交換哲學思想,就此展開牛頓對於天文問題的強烈 注意力。信中,虎克提出「沿切線方向運動與朝向中心的吸 引(attractive motion towards the centrall body)之下的合成,

所造成的行星天體運動」問題。(Cohen, 1980, p. 242)

牛頓很快地回覆,除了建議虎克以實驗來檢驗哥白尼的地動說 外,還討論到:假想人在北極上方,可觀察到在赤道線的山頂或高塔 上,靜止釋放一重球,且假設當球要抵達地球表面時,在球前方均無 阻力,彷彿有一坑道可讓其持續運動,則其運動路徑會是如何?牛頓 本身認為此球將以螺旋形(spiral)運動,最後抵達地心,為了清楚起 見,他自己還將螺旋軌跡畫了出來(圖 4-6)。(Taton & Wilson,1989,

p. 241)

牛頓回應了另一問題「在地球每日運動的影響下,物體 的自由落體運動」,他認為在北極上方看赤道面,物體不會 撞到地球的情況下,將會沿螺旋線運動。(Cohen, 1980, p.

242)

4-6

:地球內牛頓所繪之螺旋線軌跡

4-7

:地球內虎克所言之運動軌跡

然而,虎克認為物體在地球內所受到的力是指向地心,並且與距 離成正比,這個力的形式跟彈力很接近,可稱為「虎克力」,並且猜 測物體在地球內部的運動軌道會近似橢圓(圖 4-7):

而虎克很快地發現這個錯誤,所以他回應牛頓應該是橢 圓狀(近似橢圓)( The curve would be “rather a kind of elleptueid”.)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於找出物體在自轉地球上 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就是在數學上及物理上等價於找出行 星軌道;因為落體的運動就像是慣性運動與受到持續朝向中 心吸引力作用的合成運動。(Cohen, 1980, p. 242)

不過,虎克並沒有做數學計算以證明他的猜測。這個部分,由牛 頓後來在《原理》第 1 卷中的命題 10 證明出其反命題,命題 10 的敘 述如下:

命題 命題 命題 命題 10

一個質點沿橢圓環行時,指向該橢圓中心的向心力正比 於該質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牛頓,2005,pp. 69-70)

赤道

在處理完上述物體在地球內的運動後,虎克進一步於 1680 年 1 月給牛頓的回音中提到了下列重要敘述:

我的看法是吸引力永遠與至中心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在天體運動中,太陽,地球或中心物體是引力的來源,雖然 它們不能被假定為數學點,但可被視為物理的,且在足夠遠 處外,所受的引力可依據距離中心如前面所言(平方反比)

的比例來計算…。(Hall & Knight,1996,p. 205)

虎克還嘗試對受平方反比力之物體,尋找出其運動軌跡,並向牛 頓提供自己的看法,建議牛頓從事此計算,且相信以牛頓傑出的數學 方法,必可解決此問題,在同一封信中寫道:

吸引的大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且速度與距離成反比。

因中心吸引力使得速度會偏離其原來的直線切線軌道,而畫 出適當的曲線軌道,且此中心吸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我毫無疑問,以你傑出的方法能夠輕易地找出這會是何種曲 線,並且提供此命題的物理原因。(Cohen, 1980, p. 244)

信中很清楚顯示出,平方反比力似乎是首先出現在虎克所言的吸 引力中,因此這段描述在歷史上被當成是虎克發現重力的平方反比律 的證據,然而,從信中也很清楚地看到,虎克並沒有說出在地球外的 物體運動軌跡會是橢圓。而牛頓為了支持自己才是第一個發現者的說 法,將自己年輕時所得出的圓周運動加速度定律( )導出平方反

信中很清楚顯示出,平方反比力似乎是首先出現在虎克所言的吸 引力中,因此這段描述在歷史上被當成是虎克發現重力的平方反比律 的證據,然而,從信中也很清楚地看到,虎克並沒有說出在地球外的 物體運動軌跡會是橢圓。而牛頓為了支持自己才是第一個發現者的說 法,將自己年輕時所得出的圓周運動加速度定律( )導出平方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