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第五章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第三節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第三節 第三節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 — —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科學革命的發展到 17 世紀,使得科學有如一條緊繃的繩索,繩 索的兩邊分別是擁護畢達哥拉斯派的數學觀,另一邊則是機械論哲 學。畢達哥拉斯派傳統對於自然的處理意欲從看似混亂的現象中找出 秩序,滿足於精確的數學規律描述,並認為這種描述即為其理解自然 的終極方法,而不再探討支配這種數學規則的原因,使得原因被蒙上 了一層神秘面紗;至於機械論哲學則力圖將自然哲學中每一絲混沌不 明的因素消除,證實可見的現象皆由不可見的機制引起,而這種不可 見的機制與日常經驗人們熟知的機制並無二致,如此追求因果關係的 闡述,常常與數學的精確描述背道而馳。因此,科學革命的充分完成,

在於消除這科學兩大主題之間的張力,做完整的統合。

在機械論哲學的影響之下,牛頓開始他在科學思維的最初探索,

關於他受到的機械論影響,我們可以從 1675 年他一篇名為「對光的 特性進行解釋的假說」的論文開始探討。在這篇論文中,牛頓記載了 他自創的自然體系以解釋光的特性,與其說這篇論文探討光學,不如 說他描述了一個簡要而非常精細的自然機械系統。其中最重要的觀點 即為「以太」的概念,如同笛卡兒渦漩說中的第一元素,以太是一種 由微小粒子組成的流體,可以充滿整個空間。

以太的功用不僅止於對光學的說明,牛頓還用以太解釋了不同的 現象,早期的牛頓認為所有物體皆由以太的凝聚所構成,當他在對宇 宙中的天體進行描述時,便可從中窺見其對於萬有引力的最初模糊概 念:

以太在地球中的凝聚必然會使以太朝向地球連續地運 動,從而使整個物體向下運動並使它們有重量,而太陽中以 太的凝聚也引起同樣的運動,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運

行。(韋斯特福爾,2000,p. 149)

牛頓並非只受機械論的影響,當他對天文學的興趣被激起後,他 接受了哥白尼、克卜勒和伽利略的信念,讓他心中渴望數學的靈魂甦 醒,使得他對於自然現象的數學描述同樣熱切。又因為以太的微觀機 制未能完滿地解決傳統機械論哲學所面臨到的問題,仍然存在感官描 述表象之下,機械論哲學難以解釋的現象,因此,牛頓採用了數學觀 的方法,在他的理論中加入了「力的概念」,這解釋了為何《原理》

一書中,他用微粒之間的作用力代替他早期所建立的以太的概念。

縱然笛卡兒的機械論哲學將伽利略一派所謂的「力」排除在外,

但對於牛頓而言,強調微粒之間的作用力絕不是對機械論哲學的否 定,而是應用這個概念,以解決機械論哲學無法完善解釋某些現象的 窘況,「力」的概念能將機械論哲學趨於完善化。

牛頓在《原理》一書中,用其第二運動定律寫下對於力的描述:

定律定律定律 定律 2222

運動的變化正比於外力,變化方向沿著外力作用的直線 方向。(牛頓,2005,p. 34)

用數學式子描述,則寫為下列形式:

dtmv F = d

上式中的 F 為物體所受的力,m 指質點的質量,而 v 則是物體的 速度。牛頓把力的概念當成是運動的量的變化量,而運動量的定義便 源於笛卡兒的機械論,笛卡兒機械論中,運動憑藉著一個物體對另一 物體的碰撞或壓力傳遞,因此牛頓早期對於力的概念,也是建立在物

體碰撞的基礎上,這在本篇論文第三章第一節關於牛頓早期對離心律 力的探討已被論述過了,因此,在牛頓早期的想法,他使用的力,與 笛卡兒「運動物體的力」在本質上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對於伽利略和笛卡兒而言,運動都只是一種物質的狀態,他們都 有著「改變狀態隱含著外在作用的可能性」這種概念,但未能以數學 精確描述,甚至他們並未能建立「力」的概念,在他們那裡,力的概 念仍是朦朧的。牛頓在這方面成功了,他將「運動量的變化代表力的 存在」的概念以精確的數學命題闡述,這即為他主要的貢獻:

牛頓對於力的闡述同樣也深深植根於可以追溯到笛卡 兒、伽利略的數學力學背景之中。作為產生運動變化的力的 概念,是牛頓對動力學貢獻的中心所在。(韋斯特福爾,

2000,p. 155)

藉由「力」的概念之完整建立及精確的數學描述,牛頓將克卜勒、

伽利略一派的動力學提升到更高一層的理論力學層次中,在理論力學 的疆域中,不需要物理來源的力,任何力的中心皆可視為沒有質量、

沒有體積的「數學點」,只需要將力的數學形式做出清楚呈現即可,

就此,牛頓完成了他在《原理》第 1 卷的工作,全然地數學化,因此,

在這一卷中,我們只看到牛頓貫徹了運動量和力的概念,考慮個別不 同的情況,寫下力的數學描述式,為第 3 卷的將天上和地上現象統一 的力學系統工作奠定了基礎,依照理論力學的觀點來看,第 1 卷的價 值比《原理》一書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更為重大:

牛頓在第 1 卷中,把 17 世紀的力學科學引入到最完善 的水平,從而使它成為至今仍受到廣泛承認的成功的數學化 科學的典範。(韋斯特福爾,2000,p. 160)

而《原理》第 1 卷的最重要精神,便是力的概念的完成:

藉助於力,他成功地從研究所作中得出完滿的結論。沒 有力的概念,萬有引力定律就無以想像。在萬有引力定律 中,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學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熟水平,

並從此成為科學實證的範例。(韋斯特福爾,2000,p. 153)

牛頓能夠成功建立力的概念,源於他對於數學觀的信仰及徹底實 行於他的學說中,在他這裡,延襲於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一派的 畢達哥拉斯傳統獲得最光彩的勝利:

追求自由的殉道者的熊熊列火驅散了中世紀的黑暗。確 立日心學說的鬥爭,削弱了僧侶主義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證 明了數學論證比神學論證更具有說服力,為獲得思想自由、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戰鬥最終勝利了。科學的《獨立宣 言》,就是一本數學定理的匯集。(克萊因,2004,p. 124)

然而,牛頓的工作僅止於他對於數學觀的貢獻嗎?牛頓早期在機 械論哲學所下的工夫對於他整個學說毫無價值嗎?此處再深究牛頓 所謂「運動的量」背後意義,他在《原理》一書中通篇開頭的「定義」

中做下了明確的描述:

定義 定義定義 定義 2222

運動的量是運動的度量,由速度和物質的量共同求出。

(牛頓,2005,p. 23)

上述中物質的量,牛頓則首先為其下了清楚的定義:

定義 定義定義 定義 1111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體積共同求出。

上述的體積便可稱為笛卡兒所謂的廣延性,含有廣延性的物質和 運動是機械哲學中的基本要素,而運動的變化則是伽利略所探討的重 點,也就是伽利略所謂的加速度,而運動的變化要如何討論呢?牛頓 把運動的變化用抽象的量化方式表現,進一步地說,把力放在精確的 力學背景與機械論背景中,「力」通過其產生的運動的量而被量化,

這些隱含機械論要素的力都由數學所精確描述。因此,牛頓的「力」

是機械論和數學觀整合的唯一方法:

牛頓把這兩種觀點綜合了起來,牛頓的自然之書是用微 粒符號和微粒語言寫成的,這一點同波以耳一樣;然而,把 它們結合在一起並賦與整本書意義的句法卻純粹是數學 的,這一點又同伽利略一樣。(柯瓦雷,2003,p. 8)

對 17 世紀的科學而言,機械論追求因果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 的,而畢達哥拉斯傳統提倡的數學和諧性也是喜愛美好的科學家所尊 崇的,然而,數學觀和機械論哲學之間確實也存在著緊張,一旦牛頓 把這種緊張的關係解除,他便完成了 17 世紀科學最高的成就:

通過物質和運動的基礎上加上「力」這一個新的範疇,

牛頓使數學力學和機械論哲學彼此協調。(韋斯特福爾,

2000,p.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