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第五章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第一節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數學觀的意義

5-1

:托勒密地心說模型示意簡圖(引自姚珩和黃秋瑞,

2003

5-2

:哥白尼地動說模型示意圖,

O

為太陽,

O’

為地球,

G

為任意行星

(引自姚珩和黃秋瑞,

2003

然而,托勒密模型從漫長的時間檢驗中存留下來,且哥白尼模型 未得到任何觀察證實,比起托勒密模型也沒有更精確,兩者同樣能畫 出正確的天體運行圖。再者,相較於哥白尼模型,托勒密模型更能符 合人們的感覺,人們無法想像,若是地球在動,為何自己不會被拋到

題,哥白尼都無法解決,那麼他又如何相信「地動說模型」就是宇宙 的真正圖景呢?

十四世紀,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批評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迂腐,認 為宗教對人性的限制違背自然,甚至認為中世紀的文化是一種黑暗、

倒退的文化,而古希臘、羅馬文化才是光明、進步的文化,因而開始 復興古典文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古代和 16 世紀的觀察者發現,

在許多方面,自然似乎是受簡單性原則所支配,並引出一些諺語:

自然總是通過最短的路徑而運動;自然不會無目的地勞 作;然總是恰到好處;然以使用起來最方便的方式實施其 則,從不多費力氣。(伯特,2003,p. 25)

出生於這個時代的哥白尼,受到當時的氛圍影響,崇尚古典文化 對於自然真理的追求,而自然愛好簡單性,相對於托勒密的地心說模 型加入太多不必要、人為的大圓、小圓,自己的模型更為精緻,更符 合數學的簡單性、對稱性、和諧性、完美性,因此,哥白尼相信自己 的天體模型才是天體運行的背後真理。

《天體運行論》出版後不過半個世紀,一位具有天賦的青年,對 於天文學同樣地著迷,並且信奉哥白尼的學說,這位青年就是克卜 勒。克卜勒在 1596 年出版《宇宙的奧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這本書中記載著克卜勒早期對於天文學的基本假 定,以及他如何貫徹哥白尼的地動說,他認為宇宙由五個正多邊體及 六個正圓球殼組成(圖 5-3),每個正多邊形外接一個正圓,再外切下 一個正多邊形,而每一顆行星都在各個正圓軌道上運行(圖 5-4)。

5-3

:五個正多邊體

5-4

:克卜勒的日心說模型

克卜勒對天文學的興趣及其數學天賦引起了天文觀測學家第谷 的注意,第谷邀請克卜勒擔任他的助手,在第谷辭世後,克卜勒爭取 獲得第谷所累積大量精確的天文觀測資料,進而有機會揭示眾多數據 中的天文秘密。並且,從這些天文數據中,克卜勒發現自己年輕時所

的圖景與觀測的數據無法取得一致,克卜勒不得不拋棄哥白尼的正圓 軌道,修正理論以符合自然現象。

克卜勒在龐大的天文數據中,最早發現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會發生 變化,而什麼原因會引起這樣的變化呢?若是採用托勒密的均輪本輪 模型,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克卜勒最初「試圖通過一個本輪解 釋這種變化,然而,本輪機制與他對物理實在的直覺相抵觸。」(韋 斯特福爾,2000,p. 9)

克卜勒從接收到的火星觀測數據開始他的工作,過程中,他曾試 過卵形軌道,但還是無法與天文數據完全相符,最後,他發現如果假 定軌道是橢圓形的並且用橢圓作近似軌道,那麼便可解釋行星到太陽 的距離會發生變化。克卜勒如此敘述:

43 章中所提之圓,錯誤在於值太大;45 章中所提之卵 形,錯誤在於值之不足,其中超出與不夠之量剛好相同。而 僅有橢圓可被置放在圓形與卵形之間,所以行星的路徑僅能 是一橢圓。(Kepler, 1992, p. 56)

克卜勒對於最終能得到橢圓軌道這樣的結論感到非常地驚喜,因 此其手稿上在橢圓律的圖中還畫上了女神像(圖 5-5),並且作了以下 評論:

正如一個人從睡夢中醒來,以驚奇的目光注視一個新的 光亮。(韋斯特福爾,2000,p. 9)

5-5

:克卜勒的橢圓律

橢圓律的提出,「使得偏心圓和本輪的全部複雜性已淹沒在橢圓 的簡單性之中,然而,接受橢圓簡單性的代價,便是拋棄正圓及其所 擁有的完美性、不易性和有序性的優美古老內涵。」(Kepler, 1952)

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克卜勒便提出了另一條行星運動規則:

行星運轉所需時間,正比於它至太陽的距離,因各弧長 在與徑向垂直方向上之分量均同。(Stephenson, 1987, p. 163)

而面積律的主要價值是它揭開了天體秩序中其它的和諧,並且補 足了哥白尼體系的缺失:

它提出了新的一致性來取代圓周運動的一致性。(韋斯 特福爾,2000,p. 10)

面積律首次解決了行星速度的不規律性問題,而這個問 題是哥白尼在處理托勒密體系時的一個主攻點,可是他自己

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計算工作,這兩條行星規則記載於克卜勒 1609 年出版《新天文學》內。再經過近十年的努力,1618 年出版《世界 的和諧》,發表第三條定律:

任意兩個行星的週期,與他們的平均軌道半徑有 3/2 的 比率關係。(Kepler, 1952)

克卜勒正確地看到哥白尼體系何以未能達到幾何簡單性理想,他 建立的天體運行規則,確立了日心說的地位,將哥白尼的天文學完善 化,完成了他們的共同理念。從克卜勒的天體模型中可以看到,他對 於幾何學的信仰及堅持,就如同其他天文學家一樣,克卜勒相信只有 在天文學中才能得到幾何學的真實:

只有天體的幾何學才是本質的東西;因此,凡是在幾何 學中成立的東西,在天文學必定也完全成立。(伯特,2003,

p. 30)

中世紀歐洲同樣也關心地表現象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只不過總 是將原因以目的論來解釋,並歸於宗教的玄想。伽利略是克卜勒的同 時代人,他一樣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認識到,那些關於事物原 因和結果的玄秘說法,並不能增進科學知識,絲毫不能給人們任何揭 示和控制自然界運動的力量。有鑑於此,他提出要以一種關於現象的

「定量描述」來取代那些玄想。(克萊因,2004,p. 185)

1590 年,伽利略出版了《論運動》,當中記載了他對於流體靜力 學的定量描述,他將阿基米德的流體力學與中世紀風行的衝力概念連 接起來,建構了一種利用流體靜力學方式描述衝力的方法,並通過這 種方法建構了一種精確的定量動力學以補充阿基米德的靜力學。並從 中確立了他科學工作的基調:

伽利略追求一種定量的運動科學的理想,並且正是在伽 利略提供的基礎上科學革命才建立了它最輝煌的成就,即它 的力學。(韋斯特福爾,2000,p. 15)

哥白尼的地動說把運動賦與地球,而伽利略信奉哥白尼的理念,

在晚期為了表明他的信仰,在 1632 年,他出版了《關於兩大世界體 系的對話》。伽利略對哥白尼理念的信仰刺激伽利略以數學觀點更嚴 格地研究日常經驗中出現的地球的某些小部分的運動,因而誕生地表 物體的運動學,這門科學的開端同樣被記錄在伽利略的《論運動》中,

而詳盡的結構則被發表在 1638 年出版的《兩門新科學的對話》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Relating to Two New Sciences)中。

伽利略將世界上的東西做了兩種明確的區分,一種是絕對的、客 觀的、不變的和數學的,屬於神和人的知識的王國,這王國中的東西 具有的性質稱為第一性質;另一種是相對的、主觀的、起伏不定的和 感覺的,屬於意見和假象的王國,而這王國中的東西具有的則稱為第 二性質(伯特,2003,p. 63)。正如同哥白尼學說給予的啟示,伽利 略深知感覺到的對象並非真實的對象,因此,他竭力地追求背後真 理,而他的理念便忠實地呈現在他的運動學當中。伽利略的運動學,

其要旨就在於將運動從物體的本質中分離,運動只是物體所展現的狀 態,而靜止也不具特殊地位,不過是「一種無限度的慢」。如同他所 爭辯的:

需要考慮的是運動,就運動和運動的作用而言,運動在 某種程度上是相對於缺乏運動的事物來講的;並且在平等地 享有任何運動的事物之中,運動並不產生什麼影響,彷彿運 動並不存在一樣。因此,貨物隨同運載它的船離開起點,途

在原處,並沒有隨船移動;但是對裝載在船上的袋子、箱子 和包裹與船自身來說,這趟旅程不起任何作用,無法改變它 們之間的關備。的確如此,因為對所有這些東西來說運動是 相同的,並且它們全部平等地享有這種運動。從船上的貨物 來看,一個袋子在船艙中哪怕只是單獨被移動一英寸,就這 個袋子而言是運動,而所有貨物一起完成的 2000 英哩的行 程倒算不上是運動。(韋斯特福爾,2000,pp. 18-19)

伽利略提出「運動不需要原因,只有運動的變化需要原因」這種 想法,並且體認到,亞里斯多德從感官經驗出發來探討自然的方法是 錯誤的,必須從理想化的情況出發,以理性方法探討自然,而感官經 驗的實際情況只是理想化情況的一個不完美的體現:

對伽利略來說,真實世界是有著抽象數學關係的理想世 界。物質世界只是被仿制的理想世界的不完美的體現。要充 分地理解物質世界,我們必須在想象中從理想化的優越的視 角看待它。只有在理想的世界中,完美的圓球才能在完全光 滑平面上永遠滾動下去。而在物質世界裡,平面從來不是絕 對光滑的,滾動的球也不是絕對的圓,它最終會靜止。

(韋斯特福爾,2000,p. 21)

正因為伽利略體認到真實不能由感官決定,必須將實際世界的影 響消除而得到理想結果,他才能為等速度運動和等加速度運動提供真 實性、並用數學的術語描述這兩者:

正因為伽利略體認到真實不能由感官決定,必須將實際世界的影 響消除而得到理想結果,他才能為等速度運動和等加速度運動提供真 實性、並用數學的術語描述這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