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

在全球化的浪潮影響之下,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迅速攀升,地方政府開始 試圖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行銷自己的城市,以讓在地性成為獨一無二的城市品 牌(劉俊裕,2013)。城市行銷與城市品牌的建立仰賴的是建立鮮明而有特色的 城市文化意象,不但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與辨識度,更能加強在地居民對於區域 的認同感,抑或是吸引更多人前往該城市觀光旅遊,並在強烈的競爭中突破重 圍,成就未來發展的成功關鍵要素(王鈺婷,2011)。

因此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成為現今城市管理者十分關注的課題,並透過城市 中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改良,進一步帶動人文氣息的營造,硬體設備方面進行文 化古蹟的維護、指標性地標的成立或公共藝術的設置等,使城市景觀上能夠擁有 符合在地特色且具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或城市公共空間(Müge Riza, Naciye Doratli

& Mukaddes Fasli, 2011)。另一方面,許多城市也越來越常使用文化活動來促進城 市形象的活化與改善,經由藝術文化活動將在地的特色文化凸顯出來,並藉著不 同的表演形式,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讓他人認識,同時吸引人群聚集,將氛圍的 塑造極大化的呈現(張竹君,2016)。

一、 城市公共空間

Greg Richards(2010)認為,現今的城市面臨兩種選擇,若不積極面對全球化 浪潮的挑戰,則必須抵擋得過時代迅速變遷的衝擊,城市文化意象成為行銷城市

10

重要之途徑,而城市也在強烈的競爭之下,開始聚焦在內部資源的運用,包括區 域歷史、城市公共空間、文化創意資源,並統整結合創造專屬的文化活動與節 慶,帶動在地文化特色的發展,並形塑城市文化意象,增加文化消費也培養藝文 活動的受眾,因而得以鞏固城市經濟結構的穩定性。

其中,城市公共空間更是最適宜接近群眾、聚集群眾,並推廣藝術文化特色 之空間。城市公共空間(City Public Space)最原本的定義為,城市中的建築建設之 間所存在之開放性空間,具有公共性1,是市民社會生活的場所,也是城市環境中 多元文化的載體,其對於城市環境建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在地居民生活的 品質都有相當的影響力。過去,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定義主要透過五個元素組 成,包含區域、標的性建築物、交界點、邊界以及路徑,在形式上通常指的是建 築、道路、樹木等實體項目,而構成如公園、綠地、水景等自然環境,或人為建 造的道路、廣場、運動場等。

近年來,因為科技時代的迅速轉變,城市公共空間單純為場域或物件的觀念 已經過時,外部環境轉換的驅使之下,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模式也跟著轉變。迅 速成長的文化創意產業帶動許多藝文展演空間的誕生,包括博物館、歌劇院、演 藝廳等的興建,薪資階層較高的族群將消費水平高的演出欣賞當作日常生活的休 閒娛樂。然而隨著藝術文化的普及,受眾的範圍和階層開始產生變化,中低階級 的人們也開始想接觸表演藝術展演或參與藝術文化節慶活動,因應普遍性的需

1 公共性(Publicness):公共行政中必須具備的條件,其意義來自「成熟」與「共同」兩個字,指 一個人須具備了解私人行為將會影響他人的能力,並應做出考量他人的行為。

11

求,藝術文化活動漸漸在正式場館以外的各個角落萌芽(Paul Simpson, 2011)。

如今是創意文化時代的來臨,都市規劃、設計與更新都更應該要從都市魅力 與環境品質的營造開始下手,利用當代文化產業進行都市發展之結合所形成的都 市型態,將能累積城市的獨特文化差異性,成為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城市公 共空間中的文化意象塑造將對於重建社區與在地認同都是一個新的起點,透過城 市設計或社區營造的方式,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格局,打造人們能夠互動之空間 感,增加交流對話的機會,越高的互動性,越有利於文化意象在生活中累積,並 能賦予城市公共空間專屬之價值與意義,使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得以體現城市歷史 文化與城市特色的標的性場域(Jan Gehl, 2011)。

面對藝術的普及化,城市公共空間得以聚集各式各樣的階層和族群,不同類 型的人們共同參與藝文活動,除了互相交流認識,也能製造多樣性文化衝突,產 生城市文化發展上意想不到的成長;節慶活動的舉辦也時常被當作標的性地標形 成的必經過程,因藝文活動吸引人群匯集,進而使人更加熟悉城市公共空間的環 境與氛圍。城市公共空間的經營與城市中藝術文化活動或節慶活動之間相輔相 成,間接營造出屬於城市的文化意象,而能為不論時間長短、曾經在該城市生活 過的人們賦予關於城市的記憶與聯想,是能讓城市從全球化競爭中發揚光大的成 功關鍵要素(Greg Richards, 2010)。

除此之外,為了活化城市公共空間並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不同類型的活動 開始在空間中發生。其中,Paul Simpson(2011)指出表演藝術擁有高度的互動性和

12

易改變性,透過街頭表演或地方特色延伸之節慶活動帶動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氛 圍,是最直接能夠融入居民生活的方式,而能進一步將公共空間轉型成為另類富 含文化性與歷史性之表演空間,使城市公共空間多了一項附加的利用價值。利用 環境製造場域與居民或到訪者之間的親密感,並顛覆人們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既 有思維,創造獨特的回憶與聯想。

二、 城市文化意象

以都市符號學之角度論述城市意象的觀點來看,人們對於環境的反覆觀察與 經驗累積,將能創造出內心情感與聯想記憶加乘後產生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間中 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更是此份情感和記憶的載體與傳播媒介,因此在強化城市 意象的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針對城市中人們廣泛聚集、生活與發展文化 的公共空間著手,將一段時間內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交織發生的人事時地物拼湊組 裝,是最能貼近在地居民生活文化的城市意象(Young, Yu Eun, 2012)。

19 世紀以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全球資訊快速傳播,地球村的概念逐漸取代 地方經營,不僅是貿易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逐漸成形,城市之間的競 爭力也相對提升,互相較勁成為旅遊勝地、受歡迎的職場場域或者文化寶地,追 求凸顯其絕無僅有的獨特性(張竹君,2016)。城市間的競爭被認為與該地地生 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有很大的關聯,城市居民幸福指數以及到訪者滿意度之提 升能夠為城市帶來正面的影響,同時,研究顯示鮮明有特色的文化意象將增加到 訪者對該城市之印象,並提高滿意度,因此城市積極塑造城市文化意象以吸引注

13

目。為了在激烈的比較中突顯自我,城市透過三個方向來進行地方行銷:(一)

大型文化活動(二)維護及復興歷史古蹟(三)指標性地標的建設。其中,指標 性地標的建設最普遍被利用,提倡地方建築、公共空間的特色營造,希望能創造 專屬城市之標誌性意象(Müge Riza, Naciye Doratli & Mukaddes Fasli, 2011)。

一個城市蘊藏的文化意象包含了在該城市中經歷一段時間的體驗而形成的習 慣和印象,將會使人對於該城市產生特定的聯想,進而代表了整個城市的形象,

並有效傳達城市之價值與意義(木下齊,2018)。城市文化意象將會永恆地變 化,相對不同的氣候變遷、人文時代或社會改革,城市文化意象都將產生些許變 化,更會因個人的體驗和感受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印象,然而鮮明的城市文化意 象將能幫助城市達成城市品牌的塑造,且具有獨特性及不可複製性,透過建立城 市意象而能引起人們對於該城市更多的興趣,提升人們的到訪意願,達到城市行 銷的目的。

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與城市發展、包裝、行銷以及當地觀光旅遊息息相關,

藝術文化能夠在經濟面上,長期地為城市帶來豐沛的消費量能,同時在政治面 上,也已很自然的方式為城市宣傳行銷,實踐城市外交(夏學理、陳尚盈、黃肇 璟、翁鵲旻,2011)。城市文化意象可以透過空間的統整與特色活動的舉辦等方 面來達成,以能夠持續被普及與認識為目標,增加城市的知名度的同時也取得在 地的認同感。城市公共空間得以利用都市規劃,將街區、建物和城市的各個角落 加以整理,統一其設計和規模,投入公共藝術之佈置,使城市公共空間能更具記

14

憶點,無論長期生活的在地居民和短期經過之外來訪客都能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文 化氛圍(Mukaddes Fali, 2010)。

如今,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多數城市經營者為了提升公民的自我意識,將城 市中的在地性文化資產加以運用,以製造獨特性,而能和其他城市區分出差異,

因此藝術文化活動被視為一個城市文化顯現的有效手段(張竹君,2016)。節慶

活動、表演藝術演出、藝文展覽成為城市發展策略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復興城市 的必經過程(藍鴻苓,2017),於活動發生的期間,除了匯集人群,讓人與人之

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也能藉機觀察這個城市的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信仰、娛樂 活動。

最重要的是,根據藝文活動的定調與規劃,提煉出城市的重要文化與特色,

結合硬體設備及在地資源的支持,並透過藝文活動中多元形式的呈現,讓在地居

結合硬體設備及在地資源的支持,並透過藝文活動中多元形式的呈現,讓在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