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安森林公園城市文化意象強化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安森林公園城市文化意象強化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College of Music.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大安森林公園城市文化意象研究 The Enhancement of City Cultural Image on Daan Forest Park. 洪子珣 HUNG, TZU-HSIUNG. 指導教授:夏學理 博士 Advisor: Jerry H. HSIA,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February 2020.

(2) 謝辭 寫論文的過程漫長而煎熬,從初期開始構思論文題目時的懞懞懂懂,再至後 來的訪談也是一波三折,撰寫論文的路途上更是瓶頸不斷、困難重重,無數曾經 以為自己沒有辦法突破的關口,卻一路過關斬將到了現在,最重要的莫過於一路 上幫助我以及陪伴在我身邊的人們。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夏學理教 授,從小論文開始就給予我很多的建議與指教,每一次的開會細心地與我修改討 論論文的內容,也在我遭遇瓶頸的時候提供不一樣的見解,使我能夠從一成不變 的思維中跳脫,尋找更有價值與效益的論點,是我能夠順利畢業的最大功臣。同 時,也需要謝謝兩位口考委員-楊其文老師與彭俊亨老師,謝謝老師們在口考時 給予詳盡的解析與意見,認真地與我分享所見所聞,並讓論文的內容更加精實, 也更有影響力。更要謝謝表演所的師長們,雖然在綜合大樓九樓相遇的機會不 多,但每次見面總會給予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短暫卻令人感到無比溫暖,一次次 不經意的加油都是學生成長的動力。也謝謝參與這篇論文所有的受訪者,因為你 們的侃侃而談,而使論文更加精彩豐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總是能激發我的靈 感,也讓我更能抬頭挺胸地去走完未完成的旅程。最後,感謝這段旅程中所有陪 伴在側的家人、朋友和你,有了你們無限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更有勇氣面對所有 挫折和挑戰,也讓這篇論文多了一些記憶和溫度,是你們讓黑暗的閉關期能有一 線曙光,讓我對未來更有期望,謝謝你們。再一次誠摯地感謝每一位曾經扶持 我、為我加油的人,讓我們一起攜手走向更美的未來吧! i.

(3) 摘要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至今建立 24 年,是全台灣第一座以森林公園為目標而 規劃的都會公園,提供在地居民休閒遊憩與接近自然生態的空間,更曾獲選為台 北市十大最受歡迎的公園第一名。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變下,城市開始積極 改造城市公共空間,透過文化元素的注入堅守著本土文化的特色,以免喪失了己 身的文化傳承,也因此都會公園也跟著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功能與意義,許多都會 公園開始積極讓多元形式的藝術文化活動在其中發生,間接地為城市塑造了十分 貼近在地生活的文化意象。而大安森林公園中也依循著這樣的發展脈絡,舉辦了 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活動,然而卻因種種的因素,難以在眾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 記憶或印象,即便是台北市市中心獨一無二的珍貴綠地,除了生態綠化以及休閒 放鬆的功能外,未能妥善發展運用城市公共空間以及現有的文化資源,將大安森 林公園之優勢極大化,並形塑獨特的文化意象,進而帶動更豐富多元的生活型態 在大安森林公園中發生。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台北城市的 文化意象以及大安森林公園本身的文化意象,與世界著名的都會公園做對照,了 解城市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所能為城市帶來的改變,並針對大安森林公園強化發展 藝術文化活動之可能性,去做出相關研究和深入訪談,了解大安森林公園是否能 夠擴大發展其藝術文化活動,以為大安森林公園樹立更加鮮明的城市文化意象。 關鍵字:城市文化意象、都會公園. ii.

(4) Abstract The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which was built twenty-four years ago, was the first urban park that was designed to be a forest-scale park in Taiwan. The park provides the locals a recreation area with a natural-like environment. It also took the first place of the top 10 list of the most favorite park of the Taipei city. However, it seems to have more expectations to meet for a park nowadays. It becomes a worldwide trend to develop local culture in public spaces, which help establish the culture image of a city. Comparing with being a traditional playground, urban parks are considered as a platform whic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ok places in. Affected by the globalism, more and more urban parks represent their cities’ cultures by holding art and culture activities, and so does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However,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faces a problem that the public has difficulties to associate the park with culture. Though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owns plenty of culture resources and has held a lo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people still regard it as only a natural playground. To convince the public to make the maximum use of culture resources in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and enhance the culture image within the represented urban park of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analyze the images of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and compare them to those successful cases in other cities by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gure out a strategy to enhance cultural image in Taipei Daan Forest Park and give out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Keywords: city cultural image, urban park.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 ....................................................................................... 9 第二節 都會公園與活動 .............................................................................................17 第三節 都會公園中的文化意象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訪談大綱.........................................................................................................4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6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49.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51 第一節 文獻分析與探討 .............................................................................................51 第二節 深度訪談結果論述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5 第三節 後續研究發展與建議 .................................................................................... 131. 參考文獻........................................................................................................................... 132 附錄……………………………………………………………………………………………………………………...136. iv.

(6) 表目錄 表 1 台北市都會公園場地借用情形 ...................................................................... 20 表 2 研究對象編列整理 .......................................................................................... 37 表 3 訪談大綱 ........................................................................................................... 45 表 4 大安森林公園之活動列表 ................................................................................ 57 表 5 都會公園案例比較………………………………………………………………………………………108.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48.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浪潮的影響,疆域國界間的隔閡被一點一滴地消除,各 地的資訊透過網路化世代快速流通,卻導致地區文化的傳承與地方區域的特色跟 著逐漸消失,為了在國際化與標準化的波瀾中,堅守自身獨有的本土特色文化, 許多城市開始透過藝術文化活動的舉辦,消除都會中人們的「文化失根感」,不 但能夠拉近繁忙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也具備緩解隨著都會化程度而增加 的壓力,協助在地居民更加認識己身居住的城市,進而對城市產生認同感,同 時,也能透過藝術文化活動的定位,建立起專屬的城市文化意象(夏學理、陳尚 盈、黃肇璟、翁鵲旻,2011)。 因此,越來越多藝術文化相關之展演活動開始發生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城市 公共空間之定義與功能日益精進,藉著人們頻繁往返的城市公共空間,讓藝術文 化得以貼近民眾的生活,提升市民整體藝術文化之素養,有別於單純的場地提供 者,甚至更多元且緊密地與在地文化有了進一步的連結(Paul Simpson, 2011)。根 據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民國 108 年的施政計畫,施政重點包含提升市民文化素養、 打造影視音產業、提升創造力以及保存文化資產等四大目標,施政重點的一之 1 中強調台北市應藉由舉辦各類型表演藝術活動、節慶活動或文創展覽,以提升市 民藝文氣息,並培養市民參與藝文活動的習慣,增加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人數, 且活動地點不應該只侷限於大型藝文展演場館,應多元開發畫廊、公園、咖啡廳 1.

(8) 等在地居民實踐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使藝術文化能更加平易近人,提升人民欣 賞藝術之興趣。 大安森林公園作為台北面積最大且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吸引多個政府重點 推廣的音樂節和藝術節將其設定為主要活動場域,例如:台北爵士音樂節、台北 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等,透過市民平時熟悉且使用率高的場域來舉辦藝文相 關活動,將能加強民眾參與意願,讓藝術進入社區,同時紀錄社區參與、地方特 色、藝術互動,積極發揮城市公共空間之功能,並讓原本不屬於藝文活動目標客 群的群眾也能更加認識藝術。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多元活動發生的場域-大安森林 公園,探討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之間的關係。 如今的都會公園被賦予許多除了休閒遊憩和生態保育之外的任務,將藝術生 活融入公園的硬體環境當中,讓都會公園成為得以代表該城市的象徵物,是謂該 城市之意象產生。每每造訪一個地區,隨著觀察者在該地生活的一段時間中,與 該地之實體建設進行互動,並和該地人文環境進行交流,透過接觸在地的生活模 式與文化習慣,產生一定程度的溝通與連結,將形成個人對於地區的文化意象產 生。透過在公園中形塑該地區特有之文化意象,進而對於城市意象產生影響,將 能有助於城市品牌形象之建立,鮮明的意象將能增加人們對該城市的認識,並能 迅速了解其在地特色與文化,有獨特性且正面的意象更能提升人們對該城市的到 訪意願,也能為城市建立更完整的品牌,因此意象的形塑對於區域社會、文化和 經濟發展層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Jan Gehl, 2011)。 2.

(9) 有鑒於國外許多成功的知名案例,將城市的在地特色融入城市公共空間中, 不論在地居民或外來遊客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發生的生活行為都能反映在場域的設 計和規劃上,而能很容易地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產生記憶或聯想。舉例來說,紐約 中央公園是紐約在地居民不可或缺的放鬆、休閒的好去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 中,紐約中央公園不只是提供接近大自然的綠化環境,更因其積極塑造的藝術氛 圍,並定期性舉辦大型藝文展演活動,因此被視為一個真正的展演空間,讓紐約 中央公園得以成為紐約指標性的活動舉辦場域,也間接強化了紐約在地文化之意 象表現(Colin Fisher, 2011)。 日本的上野恩賜公園傳承了該地區悠遠的歷史文化,洋溢著古典優雅的氣 質,也透過文化建物的增設與生態環境的形塑,滿足了在地居民與外來遊客們各 式各樣的需求,不僅鄰近東京藝術大學,延伸了校園內創新活力的藝術氣息,也 時常舉辦在地文化慶典與民俗音樂活動,促成多元文化的匯集與交流,不但能透 過來訪上野恩賜公園而更加認識日本在地的文化與生活,更能輕易產生上野恩賜 公園與東京的連結與想像。以上列舉的國外成功案例中,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之 間的關係十分緊密,透過特定的活動品牌建立或經時間堆疊而逐漸鮮明的文化意 象塑造,城市公共空間將能擁有其獨特的個性,而能吸引更多人前往駐足。 本研究認為城市文化意象之塑造,不只需要政府單位的積極介入引導,更需 要城市居民們的配合與包容,一個城市之規劃改造攸關城市景觀的改變與城市公 共空間之多元利用,勢必對於居民的生活型態造成某些程度上的影響,最具盛名 3.

(10) 之例子莫過於藝術之都-愛丁堡,研究者曾經到訪英國愛丁堡參與藝穗節之演出 活動,期間觀察到愛丁堡藝穗節的表演不但運用到整個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場館, 更遍佈愛丁堡的街道巷弄之中,讓藝術與生活緊密地融合,也因此大大凸顯了愛 丁堡之城市文化意象。然而,大規模的節慶活動卻會帶來市容的髒亂、生活環境 被破壞以及噪音吵雜等問題產生,愛丁堡政府除了大力推廣藝術文化活動的興 辦,更需提出完整的計畫與精準的效益評估,告訴在地居民策略之原因與目的, 以說服在地居民全力支持,並懂得欣賞藝術文化活動所能為生活帶來品質上的提 升。 回歸到本研究主題,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身為台北市最受歡迎之指標性都會 公園,雖然提供了舒適廣大的空間,予以休閒娛樂與環境綠化等豐富的功能,其 意象之形塑卻尚未鮮明。首先,大安森林公園管理單位之職責範圍有限,目前仍 著重在生態的保育與休閒設施的維修等工作,未能致力於文化元素的注入,也因 沒有適當的篩選機制,而讓藝文活動的品質參差不齊,而讓在地居民或外來遊客 無法產生認同感,甚至無法更進一步了解到台北城市獨特的文化特色。同時,台 北市在地居民對於藝術文化之認知程度不一,擁有藝術欣賞習慣之族群所佔比例 並不高,在不了解藝術文化活動的情況下,對於生活環境中頻繁出現藝術文化活 動的的接受度自然不高,更因為生活環境可能被影響而感到不安,因此更需要透 過多元的管道改變大安森林公園之文化意象,藉由城市公共空間的改造,提升人 民的藝術文化素養。 4.

(11)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釐清大安森林公園身為台北市重要都會公園,其所代表之 價值與意義,研究其目前文化活動之發生狀況與文化意象之呈現,並探討如何將 大安森林公園之文化意象表現加以凸顯強化,吸引更多藝文愛好者前往的同時, 也提升在地居民的文化素養,培養多元欣賞藝文活動的發生,並期望能讓更多文 化元素注入台北市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而形塑台北獨一無二之城市文化意象。.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大安森林公園之文化意象強化作為研究主軸,探討文化意象在城 市公共空間中的發生,是否能真正為一個城市帶來影響與改變。透過三個方向的 研究目的進行深入地探究,期許本研究能夠印證在都市公園中形塑文化意象之重 要性,並為大安森林公園提出強化文化意象之有效作法與改善方針。 一、 了解塑造文化意象對於城市公共空間及城市本身之重要性. 根據研究顯示,鮮明有特色的文化意象能夠增加空間的魅力,當一個地區擁 有了鮮明的文化意象,不但能夠加深人們對於該地的記憶或聯想,更能創造更多 想要再次進入該地造訪、觀光或生活之動機,對於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本身的各 方面發展都是相當大的助益(Müge Riza, Naciye Doratli & Mukaddes Fasli, 2011)。 本研究希望藉由大安森林公園的文化意象探討,首先深入了解都會公園作為重要 的城市公共空間,所展現出的文化意象是否與台北城市文化意象有所連結。再 者,分析出大安森林公園營造之文化意象,是否能對於台北城市的意象塑造、文 化推廣以及城市行銷帶來正面的影響或成效。最後,找出文化意象與城市意象能 5.

(12) 夠帶來之實際效益,並證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經營文化意象之必要性,促進大安 森林公園相關管理單位投入更多心力,以強化整體文化意象之形塑。 二、 研究都市公園中文化意象之形塑過程. 本研究透過世界著名的都會公園作為案例探討,分析城市公共空間之經營者 在管理城市公共空間時所做出的策略方案,分別以一個東方國家的都會公園與一 個西方國家的都會公園當作研究案例,深入了解其成立之目的與歷史脈絡,以及 探討目前都會公園之發展狀況,希望能進一步了解整體都會公園中公共藝術建設 或藝術文化活動為文化意象所帶來之影響與改變,確立文化意象在都會公園中的 塑造過程,並分析其成功之關鍵要素,予以本研究更進一步的研究內容與參考資 料,使本研究能夠對於大安森公園之文化意象強化提出更有效之建議和改善策 略。 三、 探討未來大安森林公園強化文化意象之可能性. 大安森林公園ˇ是台北市中最受歡迎的都市公園之一,本研究最終目的是希 望藉由城市公共空間中文化元素的注入,增加民眾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提升人 民的藝術文化素養。因此大安森林公園身為台北市極具代表性之城市公共空間, 透過文化意象之強化,能提升在地居民對於大安森林公園之認同度,也培養人民 欣賞藝術文化活動之習慣,同時,吸引更多外來旅客前往大安森林公園。透過引 入定期性或長期性藝文展演活動,強化公園中的藝術文化氣息,以此增加大安森 林公園文化意象之深度與廣度,並提供人們對大安森林公園產生不同的想像,創 6.

(13) 造更多值得吸引人造訪大安森林公園的動機與誘因。.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透過探討城市公共空間中藝術文化活動的發生,進行文化意象之形塑 過程,並以大安森林公園作為研究的主軸進行分析與比較。其中由於研究之論述 需求,經常使用「城市文化意象」、「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文化活動」等關鍵 辭彙,因此本章節將針對研究中大量使用的概念予以定義及說明,進行詳盡的名 詞解釋,以釐清本研究對於特定主題之觀念與認知。 一、 城市文化意象. 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之中脫穎而出,需要的是塑造別具辨識度與獨特性的城市 文化意象,而本研究中的城市文化意象指的是,在特定的城市內經歷一段時間的 生活與體驗,透過環繞於其中的街道景觀、實體建物、生活習慣與風俗民情的感 染,而感受到當地不一樣的文化風貌,並且能夠在往後提到該城市時,迅速浮現 腦海之記憶、聯想或情感,則為該城市的城市文化意象(翁子倫,2014)。透過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得以快速對於城市產生相對的理解與認識,更能顯示城市 中人民對於文化之不同的創造與包容。 二、 城市公共空間. 本研究將主軸聚焦在台北市的城市公共空間之一-大安森林公園,然而城市 公共空間也包含許多常見的場域,如:公司旁的公園綠地、車站前的廣場、建築 物之間的空地、通往百貨公司的巷弄街道等等都屬於城市公共空間的範疇。本研 7.

(14) 究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定義為,一個城市當中,同時具備開放性與公共性之市民 社會生活場域(Paul Simpson, 2011)。城市公共空間應該要具備得以提供人們匯 集、互動、交流的空間,並對於市民來說有絕對的親近性,可以毫無壓力地進出 和使用,產生屬於這個城市公共空間獨特的文化累積(Jan Gehl, 2011)。 三、 藝術文化活動. 藝術文化活動的種類與形式十分多元,可能包含音樂、戲劇、舞蹈、電影、 座談會、視覺藝術以及節慶活動等等,而本研究探討的是城市公共空間中所發生 的藝術文化活動,因此面對使用者與消費族群的改變,藝術文化活動不再只是高 深莫測的精緻藝術,或只能在正式場館中演出的高水準表演,其中也應該涵蓋附 近居民自發性在城市公共空間中進行的文化性活動,以參與性及親近性為前提, 發展而成的藝術文化活動,才是本研究希望能推廣且讓一般民眾皆可接受之範 疇。. 8.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 在全球化的浪潮影響之下,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迅速攀升,地方政府開始 試圖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行銷自己的城市,以讓在地性成為獨一無二的城市品 牌(劉俊裕,2013)。城市行銷與城市品牌的建立仰賴的是建立鮮明而有特色的 城市文化意象,不但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與辨識度,更能加強在地居民對於區域 的認同感,抑或是吸引更多人前往該城市觀光旅遊,並在強烈的競爭中突破重 圍,成就未來發展的成功關鍵要素(王鈺婷,2011)。 因此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成為現今城市管理者十分關注的課題,並透過城市 中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改良,進一步帶動人文氣息的營造,硬體設備方面進行文 化古蹟的維護、指標性地標的成立或公共藝術的設置等,使城市景觀上能夠擁有 符合在地特色且具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或城市公共空間(Müge Riza, Naciye Doratli & Mukaddes Fasli, 2011)。另一方面,許多城市也越來越常使用文化活動來促進城 市形象的活化與改善,經由藝術文化活動將在地的特色文化凸顯出來,並藉著不 同的表演形式,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讓他人認識,同時吸引人群聚集,將氛圍的 塑造極大化的呈現(張竹君,2016)。 一、 城市公共空間. Greg Richards(2010)認為,現今的城市面臨兩種選擇,若不積極面對全球化 浪潮的挑戰,則必須抵擋得過時代迅速變遷的衝擊,城市文化意象成為行銷城市 9.

(16) 重要之途徑,而城市也在強烈的競爭之下,開始聚焦在內部資源的運用,包括區 域歷史、城市公共空間、文化創意資源,並統整結合創造專屬的文化活動與節 慶,帶動在地文化特色的發展,並形塑城市文化意象,增加文化消費也培養藝文 活動的受眾,因而得以鞏固城市經濟結構的穩定性。 其中,城市公共空間更是最適宜接近群眾、聚集群眾,並推廣藝術文化特色 之空間。城市公共空間(City Public Space)最原本的定義為,城市中的建築建設之 間所存在之開放性空間,具有公共性1,是市民社會生活的場所,也是城市環境中 多元文化的載體,其對於城市環境建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在地居民生活的 品質都有相當的影響力。過去,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定義主要透過五個元素組 成,包含區域、標的性建築物、交界點、邊界以及路徑,在形式上通常指的是建 築、道路、樹木等實體項目,而構成如公園、綠地、水景等自然環境,或人為建 造的道路、廣場、運動場等。 近年來,因為科技時代的迅速轉變,城市公共空間單純為場域或物件的觀念 已經過時,外部環境轉換的驅使之下,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模式也跟著轉變。迅 速成長的文化創意產業帶動許多藝文展演空間的誕生,包括博物館、歌劇院、演 藝廳等的興建,薪資階層較高的族群將消費水平高的演出欣賞當作日常生活的休 閒娛樂。然而隨著藝術文化的普及,受眾的範圍和階層開始產生變化,中低階級 的人們也開始想接觸表演藝術展演或參與藝術文化節慶活動,因應普遍性的需. 1. 公共性(Publicness):公共行政中必須具備的條件,其意義來自「成熟」與「共同」兩個字,指 一個人須具備了解私人行為將會影響他人的能力,並應做出考量他人的行為。 10.

(17) 求,藝術文化活動漸漸在正式場館以外的各個角落萌芽(Paul Simpson, 2011)。 如今是創意文化時代的來臨,都市規劃、設計與更新都更應該要從都市魅力 與環境品質的營造開始下手,利用當代文化產業進行都市發展之結合所形成的都 市型態,將能累積城市的獨特文化差異性,成為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城市公 共空間中的文化意象塑造將對於重建社區與在地認同都是一個新的起點,透過城 市設計或社區營造的方式,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格局,打造人們能夠互動之空間 感,增加交流對話的機會,越高的互動性,越有利於文化意象在生活中累積,並 能賦予城市公共空間專屬之價值與意義,使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得以體現城市歷史 文化與城市特色的標的性場域(Jan Gehl, 2011)。 面對藝術的普及化,城市公共空間得以聚集各式各樣的階層和族群,不同類 型的人們共同參與藝文活動,除了互相交流認識,也能製造多樣性文化衝突,產 生城市文化發展上意想不到的成長;節慶活動的舉辦也時常被當作標的性地標形 成的必經過程,因藝文活動吸引人群匯集,進而使人更加熟悉城市公共空間的環 境與氛圍。城市公共空間的經營與城市中藝術文化活動或節慶活動之間相輔相 成,間接營造出屬於城市的文化意象,而能為不論時間長短、曾經在該城市生活 過的人們賦予關於城市的記憶與聯想,是能讓城市從全球化競爭中發揚光大的成 功關鍵要素(Greg Richards, 2010)。 除此之外,為了活化城市公共空間並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不同類型的活動 開始在空間中發生。其中,Paul Simpson(2011)指出表演藝術擁有高度的互動性和 11.

(18) 易改變性,透過街頭表演或地方特色延伸之節慶活動帶動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氛 圍,是最直接能夠融入居民生活的方式,而能進一步將公共空間轉型成為另類富 含文化性與歷史性之表演空間,使城市公共空間多了一項附加的利用價值。利用 環境製造場域與居民或到訪者之間的親密感,並顛覆人們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既 有思維,創造獨特的回憶與聯想。 二、 城市文化意象. 以都市符號學之角度論述城市意象的觀點來看,人們對於環境的反覆觀察與 經驗累積,將能創造出內心情感與聯想記憶加乘後產生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間中 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更是此份情感和記憶的載體與傳播媒介,因此在強化城市 意象的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針對城市中人們廣泛聚集、生活與發展文化 的公共空間著手,將一段時間內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交織發生的人事時地物拼湊組 裝,是最能貼近在地居民生活文化的城市意象(Young, Yu Eun, 2012)。 19 世紀以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全球資訊快速傳播,地球村的概念逐漸取代 地方經營,不僅是貿易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逐漸成形,城市之間的競 爭力也相對提升,互相較勁成為旅遊勝地、受歡迎的職場場域或者文化寶地,追 求凸顯其絕無僅有的獨特性(張竹君,2016)。城市間的競爭被認為與該地地生 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有很大的關聯,城市居民幸福指數以及到訪者滿意度之提 升能夠為城市帶來正面的影響,同時,研究顯示鮮明有特色的文化意象將增加到 訪者對該城市之印象,並提高滿意度,因此城市積極塑造城市文化意象以吸引注 12.

(19) 目。為了在激烈的比較中突顯自我,城市透過三個方向來進行地方行銷:(一) 大型文化活動(二)維護及復興歷史古蹟(三)指標性地標的建設。其中,指標 性地標的建設最普遍被利用,提倡地方建築、公共空間的特色營造,希望能創造 專屬城市之標誌性意象(Müge Riza, Naciye Doratli & Mukaddes Fasli, 2011)。 一個城市蘊藏的文化意象包含了在該城市中經歷一段時間的體驗而形成的習 慣和印象,將會使人對於該城市產生特定的聯想,進而代表了整個城市的形象, 並有效傳達城市之價值與意義(木下齊,2018)。城市文化意象將會永恆地變 化,相對不同的氣候變遷、人文時代或社會改革,城市文化意象都將產生些許變 化,更會因個人的體驗和感受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印象,然而鮮明的城市文化意 象將能幫助城市達成城市品牌的塑造,且具有獨特性及不可複製性,透過建立城 市意象而能引起人們對於該城市更多的興趣,提升人們的到訪意願,達到城市行 銷的目的。 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與城市發展、包裝、行銷以及當地觀光旅遊息息相關, 藝術文化能夠在經濟面上,長期地為城市帶來豐沛的消費量能,同時在政治面 上,也已很自然的方式為城市宣傳行銷,實踐城市外交(夏學理、陳尚盈、黃肇 璟、翁鵲旻,2011)。城市文化意象可以透過空間的統整與特色活動的舉辦等方 面來達成,以能夠持續被普及與認識為目標,增加城市的知名度的同時也取得在 地的認同感。城市公共空間得以利用都市規劃,將街區、建物和城市的各個角落 加以整理,統一其設計和規模,投入公共藝術之佈置,使城市公共空間能更具記 13.

(20) 憶點,無論長期生活的在地居民和短期經過之外來訪客都能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文 化氛圍(Mukaddes Fali, 2010)。 如今,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多數城市經營者為了提升公民的自我意識,將城 市中的在地性文化資產加以運用,以製造獨特性,而能和其他城市區分出差異, 因此藝術文化活動被視為一個城市文化顯現的有效手段(張竹君,2016)。節慶 活動、表演藝術演出、藝文展覽成為城市發展策略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復興城市 的必經過程(藍鴻苓,2017),於活動發生的期間,除了匯集人群,讓人與人之 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也能藉機觀察這個城市的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信仰、娛樂 活動。 最重要的是,根據藝文活動的定調與規劃,提煉出城市的重要文化與特色, 結合硬體設備及在地資源的支持,並透過藝文活動中多元形式的呈現,讓在地居 民與外來遊客都能更輕易發現城市值得矚目之價值與意義,也可以改善城市的形 象,並塑造地方文化創意的特色。Greg Richards(2010)指出,當文化的產物成為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且文化消費得以支配地方意象或城市生活時,藝 術文化活動便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 總結來說,城市文化意象的產生從過去針對建築和環境外觀上的總體營造, 到現在逐漸以藝文展演、節慶活動的方式,引領人們認識在地文化特色,擷取活 動氛圍所襯托出來的文化象徵,並形塑專屬城市的城市文化意象,進一步影響人 們對於城市的想法與感受,不僅增加外來旅客對於城市及空間的記憶點,產生深 14.

(21) 刻的印象,更能提升在地居民對於城市的認識及認同。 三、台北城市文化意象. 台北市作為台灣的首善之都,在各方面的資源都屬全台之冠,包括社會、教 育、經濟、城市建設等也都獲得中央政府豐富充沛的資源分配,在充足的資源之 下,執政者如何善用其優勢是最重要的,將資源整合運用、集中發揮,使台北城 市得以獲得明確的定位,在鮮明的城市文化意象包裝之下有效發展城市多方位之 進程,將能為台北城市帶來廣大正面的效益。台北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如校園、車 站、公園等,都是能夠彰顯城市文化意象的重要節點,城市中擁有的歷史、文 化、社會氛圍更是城市意象聯想不可或缺的元素,透過環境物件的組成以及情感 記憶的塑造,創造屬於台北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意象(彭嘉玲,2012)。 根據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2019 年施政報告書當中的紀錄,硬體環境的部分, 台北城市透過「台北市主要計畫銜接全國國土計畫及劃設國土功能分區之應辦規 劃及相關作業」,依照各區域之地方特色進行都市長程發展規劃,也積極推動大 眾運輸發展導向都市發展(TOD)以及市有用地及建物整合運用導向的都市發展 (EOD),致力使台北市的公共區域能夠得到更完整與系統性的規劃與更新。就目 前台北城市雜亂的建築、景觀與公共空間規劃,使台北時常帶給人欠缺美感的既 定印象,因此對於台北的城市公共空間更需要系統化的統整和一致性的規劃,包 含建築物屋頂或外牆設施的整理、劃設景觀地區以及興建裝置藝術設置等計畫, 讓人文藝術、環境友善、社區互信、民眾參與的精神融入城市景觀當中,也是台 15.

(22) 北市都市發展局一直以來改革的目標與期望。 同時,台北市政府也持續推動「東區門戶計畫」,開拓嶄新便利的生活圈的 同時,也希望透過闢建的城市公共空間來形塑首都國門意象,提供更多多元活動 的進駐及參與,讓空間與文化得以充分結合,產生新興的城市文化意象(台北市 都發局,2019)。根據 Greg Richards(2010)指出,不少城市也會透過舉辦大型賽事 以增加國際知名度、刺激城市觀光帶動經濟成長,也為城市提高國際形象,塑造 地方特色的文化意象,以台北市來說,2010 年的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 世界設 計大會、2016 世界設計之都以及 2017 年所舉辦的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便是很好 的例子,也是台北市府對於台北城市發展寄望的縮影,一個城市原本就應該擁有 各式各樣的面貌,但執政者得以透過大型活動的包裝統整,來行銷地方產業與文 化特色,彰顯地方的獨特價值,是城市行銷與城市發展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作 珩,2019)。 隨著眾人對城市行銷、城市形象塑造之概念的重視日趨重視,台北城市以打 造前瞻、愉悅、移居、文化、生態、資訊與安全之「永續台北生態城市」作為都 市發展願景,期望成為兼具「國際城」及有「幸福家」的溫暖人性城市(台北市 都發局,2019)。然而欲需要打造一個獨特鮮明的城市文化意象,仍需更多的聚 焦與整合,將台北城市的文化特色發展至極致,並提升城市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持續推動國際及城市交流,創造獨樹一幟的台北城市文化意象。. 16.

(23) 第二節 都會公園與活動 曾經在時代的演變下,公共空間存在的重要性逐漸被忽視甚至遺忘,淪為住 民或旅人碰巧行經之無意義的空間(Paul Simpson, 2011),然而,在全球化競爭的 浪潮之下,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是都市奔波的人們放鬆喘口氣的休息站,也是各式 各樣休閒娛樂活動發生的場域。不論其建構條件為何,城市公共空間都是城市總 體框架的支柱,因此需要注入更多的精力與巧思,使城市公共空間得以凸顯其歷 史性及文化性的一面,也讓城市公共空間具備極高的可能性成為形塑城市意象的 重要環節。 本研究聚焦討論每個現代開發的城市中都一定擁有的一片綠色淨土,探討都 會公園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不但兼具著維護城市生態保育與釋放在地居 民生活壓力的重要職責,也隨著全球化的演變,開始成為休閒娛樂活動與節慶活 動的舉辦場域,致使都會公園的發展更加多元與豐富,吸引許多文化力量注入的 同時,也讓更大量的人潮聚集,進而逐漸形成新的文化意象。 而都會公園在這樣轉型的過程中,面對的是一個城市中,各種城市公共空間 使用者的不同目的與需求,眾多活動的舉辦可能會為都會公園帶來新的族群到 訪,也能夠開發更多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卻也可能招致周遭居民的不滿,城市 經營者在多方權衡之間該如何平衡,並妥善經營管理城市公共空間,使其成為形 塑城市文化意象的助力,將是本章節研究的重點。 一、 都會公園之發展歷程 17.

(24) 城市公共空間之中,都會公園是體現在地居民生活行為與文化交流的地方, 隨著城市公共空間的改變,都會公園也經歷了許多轉型,而演變成現今多樣的型 態。最初公園單純地以公共建設及空間之目的開始建造,隨著時間的演進,公園 的概念和形式也日益多元(盧美玲,2013)。對於十六世紀的歐洲大陸來說,公園 是一個由王室或官方統一管理的開放性土地,為了野生動物之棲息而存在;直到 十八世紀,土地的擁有者為空間加入人造景觀的元素,通常是為了模仿大自然或 試圖降低人為對於大自然的侵入性而設計,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現一片人工打造的 自然環境。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初期,公園漸漸與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關聯 性,過去所使用的堡壘和莊園被轉化為公共用地,而人民的生活開始和公園產生 緊密連結,也是文化在公園生根萌芽的開端,人民的集會和遊行活動,民兵的操 練和演習都在公園中發生,創造了同一時間在同地點發生的社群生活 (Taylor, 2017)。 十九世紀時的紐約,都會中的公園被認為是在模擬郊外鄉村的氛圍,而能帶 給人們舒適、放鬆與休閒的感覺。隨著時代的進步,公園中開始會陳設供人運動 休閒的設施器材,使公園的功能性又更上一層樓。公園綠地的概念最早由 Frederick Law Olmstedh 提出,他和 Calvert Jackson Downing 共同創造富含景觀設 計的紐約中央公園,Frederick Law Olmstedh 曾經表示:「都市居民如此沈溺於賺 錢的慾望,不再能欣賞大自然與藝術之美。雖然努力賺錢的本身並不壞,但他往 往腐蝕人心,使人喪失文化或審美思考能力。」因此,規劃都會公園時更強調了 18.

(25) 文化的元素,希望在繁複的都市生活環境中給予人民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的自然場 域,也因為地處市中心,讓人民十分方便就能使用都會公園的多項功能(黃相 堯,2016)。 以紐約中央公園為例子,雖然都會公園曾經一度被認為是製造社會紛亂,或 聚集麻煩的地方,由於經營管理的不周全而導致有心人士的破壞。但經過周遭居 民齊力提供意見,並努力改造的情況下,由紐約的行政官員 Thomas P.F.做出決 策,在都會公園中注入音樂、文化以及表演活動等元素,希望改變增加人們到訪 公園的意願,增加上流階層的人進入公園的欲望,而此案例也會在後續進行更深 入的探討與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通常由政府單位或公共團體經營,以都市計畫為考量進行規劃 造園,可能因應民族性、都市形象以及法律或行政組織的不同而產生獨特的設計 經營方式,因此公園被認為是得以凝聚社會力量和塑造社會氛圍的工具,能夠提 供綠化環境、休閒遊憩、城市美化、都市生態的功能,同時也是能顯現市民生活 的一種象徵性空間文化形式,賦予了都會公園新的價值與意義(David J. Madden, 2010)。從都會公園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都會公園與人們生活緊密的關聯性, 透過城市經營者對於城市公共空間之設計理念作為主導,結合在地居民對於都會 公園的想像,而確立共同之目標,營造出眾人心目中最佳的生活環境。 二、 都會公園中的活動. 近年來,在都會公園中舉辦活動的頻率越來越高,活動內容也呈越來越多樣 19.

(26) 化的趨勢,不但有社區集會、運動賽事、野餐活動、休閒娛樂活動,更有很多音 樂節、音樂會與許多藝術節慶活動的發生(劉俊裕,2013)。藉由這些活動的舉 行,城市公共空間中有了更多文化元素的注入,使都會公園增添了不少生氣,也 能夠引發更多創意、創新的事物進入城市公共空間。 整個台北城市裡面有將近二十個公園,是台北市居民平時休閒遊玩的好去 處,除了原本綠意盎然的環境與提供簡單運動的公共設施,現今的公園在設備方 面的建構也越來越新穎,舉凡台北市中山區的圓山花博公園中有繩索攀爬、人工 草皮山丘流滑梯、鳥巢鞦韆,台北市信義區象山公園色彩繽紛的兒童遊樂場,台 北市士林區小巧可愛、卻又不失精緻的小孩天地,都是台北市鬧區中乍現的一片 舒心愉悅的淨土,每天吸引數百位到訪者前往參觀,或者是進行休閒娛樂活動。 和過往的都會公園相比較之下,不僅僅多了悉心配合環境而設計的外觀與設 備,也多了符合這些需求的公共藝術裝置,讓都會公園作為休閒遊憩的城市公共 空間的同時,也具備了觀光的性質,除了周邊居民每天能夠快樂無負擔地使用都 會公園,也多了許多觀光客到訪參觀遊玩。其中最特別的是,現今的都會公園在 假日的時總是充斥著人群與笑聲,因為總是會有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活動在公 園中發生。為了印證眾多活動的發生,本研究根據台北市場地借用一覽表之網站 中的資料,列舉 2019 年 9 月台北市都會公園的場地借用情形,並加以統整成表 格(詳見表 1)。 表 1 台北市都會公園場地借用情形 活動日期. 所在區域. 所在公園. 活動名稱 20. 活動性質.

(27) 108/09/01.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 國際唱客音樂交流計畫. 藝文活動. 108/09/02. 萬華區. 和平青草園. 萬華崛江藝術季. 藝文活動. 108/09/02.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 108 年度大安森林公園「健. 運動活動. 走教室樂活保健操」推廣活 動 108/09/02. 中山區. The Century Egg 皮蛋新加坡. 花博公園圓山園區. 拍攝活動. 單元劇拍攝 108/09/05. 中山區. 花博公園新生園區. 金克寧銀養廣告拍攝. 拍攝活動. 108/09/06. 大安區. 永康公園. 永康小農市集. 休閒活動. 108/09/06. 大安區. 敦仁公園. 108 年度中秋節園遊會. 節慶活動. 108/09/06. 中山區. 新興公園. 108 年聚葉里中秋節活動. 節慶活動. 108/09/06. 萬華區. 青年公園園區. 南萬華綠色生活市集園遊會. 休閒活動. 108/09/06. 北投區. 252 號公園. 2019 汽車音樂嘉年華. 藝文活動. 108/09/06. 士林區. 前港公園. 中秋節環保公益活動. 節慶活動. 108/09/07. 中正區. 中央藝文公園草坪區. SNOWKON 滑雪控社團四週. 休閒活動. 年-家庭野餐會 原樂好市 One Love Tape. 108/09/07. 中山區. 花博公園美術園區. 108/09/07.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區小舞台 愛學網節日行銷. 休閒活動. 108/09/08. 北投區. 252 號公園. 2019 汽車音樂派對. 藝文活動. 108/09/08. 大同區. 永樂廣場. 台北市迪化街徒步區計畫. 政府活動. 108/09/09. 內湖區. 港墘公園. 土地公廟會布袋戲表演. 藝文活動. 108/09/09. 內湖區. 明美公園. 灣仔庄福德堂福德正神聖誕. 宗教活動. 休閒活動. 千秋慶典 108/09/11. 北投區. 北投公園. 2019 台灣月琴民謠祭. 藝文活動. 108/09/12. 中正區. 二二八和平公園園區. 福德正神聖誕千秋祈福法會. 宗教活動. 21.

(28) 108/09/12. 士林區. 海光公園. 中秋節音樂晚會. 藝文活動. 108/09/12. 中山區. 新祿公園. 108 年中秋節聯歡活動. 節慶活動. 108/09/12. 中正區. 南昌公園. 108 年歡慶中秋歌唱聯歡活. 節慶活動. 動 108/09/12. 大同區. 歸綏公園. 普願宮文化祭活動. 宗教活動. 108/09/13. 大安區. 永康公園. 2019 台北市客家傳統文化信. 藝文活動. 仰系列活動 108/09/14. 北投區. 長安公園. 讀樂樂公園圖書館開幕活動. 藝文活動. 108/09/20. 大同區. 永樂廣場. 新文化運動時期大稻埕藝術. 藝文活動. 風華-子弟軒社推廣 108/09/20. 內湖區. 108 年度藝文民俗表演活動. 大湖公園. 藝文活動. 「秋的禮讚-文化藝術季」 108/09/20. 中山區. 明水公園. 文化就在巷子裡. 藝文活動. 108/09/20. 中山區. 花博公園新生園區. 金克寧銀養廣告拍攝. 拍攝活動. 108/09/20. 中山區. 花博公園圓山區. 網路影音廣告拍攝. 拍攝活動. 108/09/20. 中正區. 二二八和平公園園區. 2019 戀戀臺北城-史蹟趴趴. 藝文活動. GO 108/09/21. 松山區. 民權公園. 宏普盃松山盃槌球錦標賽. 運動活動. 108/09/21. 中山區. 復華公園. 108 年度客家文化在巷子. 藝文活動. 108/09/21. 北投區. 榮光公園. 讀樂樂公園圖書館開幕活動. 藝文活動. 108/09/21. 中山區. 花博公園美術園區. 原樂好市 One Love Tape. 休閒活動. 108/09/21. 士林區. 至善公園. 2019 心愛親子自然日. 休閒活動. 108/09/21. 中正區. 二二八和平公園露天音樂台 2019 戀戀臺北城-史蹟趴趴. 藝文活動. GO 108/09/22.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 22. Our Music 兒童音樂會. 藝文活動.

(29) 108/09/22. 大同區. 永樂廣場. 台北市迪化街徒步區計畫. 政府活動. 108/09/22. 萬華區. 青年公園露天音樂台. 親子關懷音樂會暨寫生活動. 藝文活動. 108/09/24. 大安區.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台灣歷史博物館活動影片. 拍攝活動. 108/09/26. 北投區. 北投公園. 2019 台灣月琴民謠祭. 藝文活動. 108/09/26.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區小舞台 2019 生態博覽會 ECO FAIR. 休閒活動. 109/09/26. 萬華區. 艋舺公園. 2019 萬華文化嘉年華-艋舺. 藝文活動. 文化節 108/09/27. 大安區. 大安公園. 九九重陽敬老活動暨社區治. 休閒活動. 安家暴反毒園遊會 108/09/27. 大同區. 六藝廣場. 儒風遊藝好時光園遊會. 藝文活動. 108/09/27. 內湖區. 湖山六號公園. 2019 三總健康 GO 淨山健行. 休閒活動. 暨親子園遊會 108/09/28. 內湖區. 2019 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愛. 大湖公園. 休閒活動. 的禮物家庭日 108/09/28. 士林區. 前港公園. 夏日親子聯歡園遊會. 藝文活動. 108/09/28. 中山區. 榮星公園. 野餐音樂會. 藝文活動. 108/09/29. 信義區. 松德公園. 音樂會. 藝文活動. 108/09/29. 大同區. 永樂廣場. 台北市迪化街徒步區計畫. 政府活動. 108/09/30. 信義區. 眷村文化公園. 傳統民俗文化表演. 藝文活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透過 2019 年 9 月份台北市所有都會公園之活動列表,本研究發現光是九月 份就已經有高達 54 場的活動在台北市發生,平均一週會有 13.5 個活動在各大都 會公園中舉行,幾乎每個週末都會有活動散佈在各處,除了九月由於台灣重要節 日中秋節的接近,而有許多鄰里之間的中秋慶典活動在都會公園中舉行之外,更 23.

(30) 有許多不同性質的活動選擇舉辦在都會公園當中,活動內容也包含了藝文活動、 運動休閒活動、宗教活動、宣導活動、政府活動與作品取景之拍攝活動,通常根 據區域的特性而吸引不同性質的族群來到都會公園舉辦活動。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活動,經由活動主題的定調與活動內容的策劃,不但能 夠匯集人群,為鄰里增添人氣,也具備著傳遞特定訊息或促進文化交流的功能, 將理念與思想經由精心設計的活動,更生動有趣地傳達。透過主題活動或節慶活 動的舉辦,除了能吸引相同興趣、相同目標或者是關心相同議題的的族群聚集, 一同參與活動,甚至有了凝聚力或對活動場域產生特殊的情感與連結,也能使在 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了解場域之文化與特性,進而對於場地形 成獨特的意象(David J. Madden,2010)。 以表格中的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為例,2019 年 9 月份當中變舉行 了三次的「原樂好市 One Love Tape」活動,該活動在台北各個城市公共空間中舉 辦假日市集的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提供台北市的原住民族業者發揮創意與拓展 能力的空間,並給予曝光的機會與平台。而 9 月份的「原樂好市 One Love Tape」 活動在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結合了該場域的原民風味館以及以原住民圖騰作為設 計發想的周邊設施,而使場域與活動形成清楚的連結,也能善用場域凸顯活動所 欲傳達之文化與內涵。 反之,提出幾個時常被當作活動場域的都會公園作為例子,台北市大佳河濱 公園舉辦馬拉松路跑相關賽事的頻率十分高,吸引眾多運動愛好者前往參與活 24.

(31) 動,也因為頻繁地發生而使周邊的居民將大佳河濱公園與運動產生連結,即便路 跑活動的主題及舉辦單位不一定相同,但想參加馬拉松比賽或相關活動的人,便 更容易聯想到大佳河濱公園;而台北市美提河濱公園連續作為好幾個野餐活動之 舉辦地點,包含 2018 年及 2019 年的 VOGUE 風格野餐日、2019 年的 ETtoday 好 朋友野餐日,2015 年及 2016 年的 TLC 台北野餐日等,不但讓參與活動的人都能 對場域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據本節的文獻回顧,了解台北市都會公園中舉辦活動的頻率確實不低,且 活動的範疇包羅萬象,顯示出台北市民善用了城市公共空間,而以多元活動的注 入,讓都會公園這樣的場域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都會公園中同質性活動舉辦的 頻率越頻繁,便越能讓人們對於都會公園形成既定的印象(黃相堯,2016),然 而一個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能只發生一種形式或一種類型的活動,因此在眾多性 質的活動此起彼落的進行下,如何將都會公園的文化意象強化與形塑,將成為本 研究探討的主要議題。. 第三節 都會公園中的文化意象 城市公共空間中活動的舉行與活動場域之間存在著互補與互助的關係,因應 主題活動的發生,吸引擁有共通特性的人群群聚,並由於活動而產生交流互動, 致使往後都有許多相似的活動逐漸進入都會公園中,為都會公園的功能創造另一 種可能性,也因為活動的進行而提升活動場域的曝光率與知名度。同時,活動的 舉行也能夠為都會公園周邊的商家與業者帶來商機,為區域帶來經濟層面上的發 25.

(32) 展,也使當地社區更繁榮地發展。 相反地,對於活動而言,都會公園的空間設計與環境特性,若能夠適切地和 活動產生結合,便得以輕易地加深人們對於都會公園的印象與記憶,透過自然、 開放性的活動場域,以及不同於正式場館的氛圍塑造,能夠融入在地的環境特性 或當地文化特色來襯托活動的主題。另外,由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質,得以 使許多非活動目標觀眾的市民,因為居住在周邊或平時習慣使用都會公園,而碰 巧進入活動場域,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平常不會參與的活動,認識不同文化與特色 的發展。 本研究透過分析紐約中央公園與日本東京上野恩賜公園之都會公園中的文化 意象塑造,分別以東方與西方各一個都會公園之案例,了解該城市都會公園的發 展歷程,以及實際經營與管理之策略。成功的文化意象塑造除了需要政府大力的 支持與帶動,整合可用之資源,也需要經由完整的策略規劃來說服當地居民配 合,並積極參與都會公園之文化意象塑造,其不僅僅帶動了周邊城市空間的活化 與發展,更能提升到訪者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印象與記憶,塑造得以烙印在腦海 中的城市文化意象。 一、 紐約中央公園. 紐約中央公園是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中心的一座大型都會公園,是紐約標的性 的景點,一個位在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的綠洲,也是能夠充分代表紐約在地文化 意象的城市公共空間,頻繁發生在公園中的休閒娛樂活動、文化藝術活動和政治 26.

(33) 社會活動,每年吸引了 3750 萬的人造訪,更對於紐約的觀光、經濟及文化層面 都造成很大的影響。紐約中央公園位在市中心,除了腹地廣大、富含多元設施等 功能,都讓紐約繁忙的日常生活有了喘氣的空間,對於許多造訪者來說,進入中 央公園就像進到一個與世無爭的綠色世界,得以隔絕紐約激烈的競爭(Daniel M. Haybron,2011)。 紐約中央公園設立於 1850 年代,由景觀設計師 Frederick Law Olmsted 及 Calvert Jackson Downing 設計。在公園開始建造以前,紐約正在經歷一段社會迅 速轉型的時期,大量的公司、銀行、廠房、商場進駐到這個城市中,各方面看似 蓬勃發展的同時,卻也造成經濟層面上階級的差距日益加大,族群間的隔閡也逐 漸產生,因此開始有商人、政治家以及中產階級的社會改革者推動都會公園的興 建,有別於過去傳統上公園所應該具備的功能,紐約在地居民反覆提出更動紐約 中央公園設計的要求,例如:加入園藝設計的大門、設置大型的花園廣場以及有 觀眾席的棒球場等等,在多數民眾的相互爭論下,紐約中央公園被注入許多新的 元素和概念,不論建築、通道或公園中的裝置設計,都讓中央公園不再只是「自 然景觀環境」,而成為一個能夠增加人民交流互動的場域,並給予不曾停下腳步 的人們一個休憩的空間。 Colin(2011)認為一個寬廣的綠色空間不只能淨化城市中的髒空氣和霧霾,也 可以使過度勞動的紐約人民離開室內,出門享受公園中的陽光與綠地,更可以讓 紐約客遠離不文雅的消遣,如:酒館或賭博等不良嗜好。紐約中央公園除了帶動 27.

(34) 精緻休閒娛樂活動的再生,更能讓人透過更社會性與文化性的角度認識紐約這個 城市。 直至 20 世紀,即便曾經面臨了許多新的問題,Fiorello Henry La Guardia 被 選為市長後,聯合政府部門中五個和公園有關的部門,重新整頓紐約中央公園, 且紐約客也努力改造他們的公園成為更符合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除了日常休閒 活動的野餐、運動之外,開始有更多元且各種各樣大小規模的的活動發生在此, 包括政治集會、節慶活動和大型音樂會等,1960 年代時的紐約中央公園便已活躍 地成為足以反映當代生活文化和政治潮流的場域。紐約中央公園被認為是個能夠 匯集各個種族、階級、世代與鄰里的公共空間,幫助紐約人民找回自我的價值與 定位,更能記錄下在這片綠地中相互交流、發展的片刻,並反映在公園的各個角 落當中(Colin Fisher,2011)。 紐約中央公園目前由非營利組織中央公園保存委員會所管理,除了積極於維 護並提供一個更全面性的休閒空間,更致力於成為紐約重要的活動舉辦場地,公 園中全年無休地舉辦各種演出和活動,除了增進紐約在地居民的互動機會,也讓 公園得以吸引除了在地居民以外的造訪者前往觀光朝聖,製造更多專屬於紐約中 央公園的聯想與回憶。紐約中央公園內部擁有許多與城市連結的裝置藝術和景 觀,包含雕塑、造景和門廊的設計等,都有其獨特的背景與故事,讓到訪者都能 透過在公園中漫步,更加深入了解這個城市。 中央公園保存委員會為了方便人們前往紐約中央公園參與活動,設立了專屬 28.

(35) 的官方網站,記載著紐約中央公園的歷史脈絡、發展經過,並詳細條列公園中的 設施、裝置藝術以及曾經舉辦過的活動,更統整歸納出未來即將發生的活動列 表,提供了資訊平台讓民眾得以從官方網站中找尋所需的活動資訊。中央公園保 存委員會甚至區分到訪者為不同類型的客群,而能針對他們的需求來改善或增加 公園的設備及活動項目,例如:藝術愛好者、運動愛好者、賞鳥愛好者、寵物主 人、家庭、歷史愛好者、自然愛好者及首次到訪者等,可見中央公園可囊括之多 元功能性,不只完整體現紐約的多樣與多變,也見證文化匯合與交流在城市公共 空間的發生,是紐約不可或缺的城市公共空間(Christopher C. Weiss,2011)。 為了增進人們交流互動的機會並助益文化意象的發展與衍生,紐約中央公園 定期安排各種文化活動、音樂會和戲劇表演,提供在地居民和遊客一個體驗藝術 文化的絕佳機會,其中包含長期性經營的莎士比亞戲劇節(Shakespeare in the Park) 以及夏季舞台藝術節(Summer stage festival),每年都吸引了約 11 萬名觀眾前往, 為紐約帶來各方面的經濟效益。莎士比亞戲劇節發源自 1954 年,由 Joseph Papp 創立,宗旨是希望劇場能成為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城市圖書館的書籍一樣 唾手可得,也因此選擇紐約中央公園中的公共劇院為活動舉辦的場所,是廣受紐 約客以及外來遊客歡迎的免費戶外戲劇節,也成為許多演出製作前往百老匯的跳 板,支持推廣了紐約眾多藝文團體與表演藝術劇院的發展。 藉由莎士比亞戲劇節的知名度及連貫性,紐約中央公園得以在每年夏天都吸 引了將近八萬人前往參與盛會,忠實於莎士比亞劇作的人們更是期待著一年一度 29.

(36) 的活動在紐約中央公園中發生。在這樣的活動當中,人民獲得更多走出戶外的契 機,與不同生活圈的人邂逅,藝術愛好者也能夠在此享受城市公共空間轉換為藝 文空間的力量,更讓在地居民與短暫停留之到訪者都能迅速感受到紐約之文化氛 圍與意象,將城市公共空間之價值發揮至極大值(Paul Simpson,2011)。 二、 東京上野恩賜公園. 上野恩賜公園為日本東京著名的都會公園,於 1873 年 10 月 19 日正式開 園,現今由東京都建設局負責管理。其原本隸屬於日本皇室,直至 1924 年由大 正天皇下賜予東京市管理,因此其全名為「上野恩賜公園」。上野恩賜公園位於 日本東京都台東區,佔地大約 53 萬平方公尺,是日本第一座公園,也是東京最 大的公園,更是東京的文化中心。上野在日本的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9 世紀 60 年代的明治維新,結束了 300 多年的幕府統治,政權從諸侯將軍手中 重歸天皇,而東京即為過去的皇居,上野也因其地利之便被闢為日本第一座公 園,致使上野公園承載了日本悠遠的歷史文化與時代意義。 當年「公園」的概念剛從歐美傳入日本,公園的興建被認為是「是否能與歐 美都會並駕齊驅」的比較點之一,因此日本第一座上野公園的建立,成為現代都 市文明發展的象徵,也是觀念與文化的傳承(楊佳嫻,2019)。日本現代公共公 園的創始階段,便能看到西方發展城市公共空間對於日本的影響,西方的概念中 城市公共空間發展至得以擁有的多元功能性,也讓日本人見識到都會公園不只能 綠化環境並增加人民休閒放鬆的空間,也能注入更多在地文化的特色,建構得以 30.

(37) 保存文化且形塑都市意象的綠色公共空間。 由於 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是日本社會對於公園營造重視的黃金時期,在地 居民積極參與上野恩賜公園的規劃與建設,使城市公共空間的興建充滿了共同投 入的記憶(曹康、董文麗,2017)。公園內豐富的設施不外乎明治初期的近代日 本建設期間的寺廟與宅邸,包含寬永寺、德川家靈廟、東昭宮和清水堂等古蹟文 物,因此有「史蹟和文化財務的寶庫」之稱,使上野恩賜公園孕育著豐富的歷史 意義,也在近代於園中設置多個重要文化建設,例如: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西 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上野動物園等,便利的交通位置與歷史悠久的文化 資源除了讓上野公園被譽為世界文化與藝術發信地的「文化之森」,更是日本人 心中重要的古典音樂發祥地。上野公園擁有三得利音樂廳和新國立劇場,完善的 設備吸引不少國際知名的音樂會和歌劇進駐演出,東京文化會館更是歌劇和芭蕾 的演出重地。 相較於上野恩賜公園廣大的面積,大安森林公園並沒有足以容納專業展演場 館的空間,以先天條件來說,文化意象的形塑相對增加了不少難度,然而上野恩 賜公園除了以上正式場館或專業展演空間以外,同樣在戶外的公園區域舉行了許 多藝術文化展演活動,吸引大量喜愛文化藝術之外來訪客前往朝聖,也獲得在地 居民高度的認同,將都會公園中的文化氛圍發揮至極致,使上野恩賜公園與藝術 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聯想與連結,也因此上野恩賜公園得以被各界認可成為東京 最具文化氣息的公園。 31.

(38)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戶外大型活動包括東京之春音樂節、UENOYES,更因緊鄰 東京藝術大學,每年東京藝術大學的藝祭、畢業展都為上野公園增添了不少藝術 文化的氛圍。首先,東京之春音樂節於 2005 年成立第一屆,主打將歌劇、管弦 樂、室內樂和親子音樂會融合,並打造多元豐富的舞台讓民眾得以一次擁有多種 文化體驗,同時更配合著上野公園最著名的櫻花季,照顧良好的櫻花林與櫻花大 道提供在地居民和訪客一個休閒觀光的絕佳景色,也增添了音樂節的人氣和特 色,源源不絕的人潮能夠一邊賞櫻一邊沈浸在古典音樂的淨化之中,創造獨特且 符合日本在地文化特色的都會景觀,賦予上野恩賜公園一個新的文化意涵。 另外,UENOYES 由東京文化新構想實施委員會「上野文化の杜」及公益財 團法人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共同主辦的系列文化推廣活動,主要以上野恩賜公園 竹之台廣場為活動場域,以各類型展演活動為媒介,希望集結擁有著不同殘疾的 文化人士,從各年齡層、各種族、各國的人們一起關懷社會,並讓上野公園能成 為向世界發聲的發信地,也藉機展現屬於上野公園獨特的文化。系列活動當中包 含飽含社會意涵的公共裝置藝術和系列展覽,也於活動期間邀請許多音樂家和藝 術家共襄盛舉,不但推廣日本社會關懷的價值與意義,更提供人們從更多元的角 度認識日本在地的文化特色(上野文化社,2019)。 透過以上的活動均可以明顯感受到上野恩賜公園已經不只是休閒遊憩抑或是 生態保育導向之都會公園,其內部大量設置的文化機構設施使其得以成為十分完 善的展演空間,戶外的場域也被充分地利用。政府主導的建構形式與方向為了配 32.

(39) 合整體都市計畫,試圖吸引文化藝術愛好者前往上野恩賜公園,以引導人民多加 利用都會公園休閒與綠化以外之功能,並相互交流而能產生更具文化性之空間文 化,同時透過培養附近居民參與文化活動之習慣,創造更多藝術活動在此發生的 可能性(曹康、董文麗,2017)。. 33.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文獻分析法是質性研究方法的一種,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或研究主題,蒐集 相關報導、調查報告、學術期刊與市場資訊等,透過將蒐集到的文獻資料編碼歸 納,以整理出研究的脈絡與所需的資源,並針對符合主題之相關文獻加以分析詮 釋(Patrick,2015)。 而主要的文獻來源有四種,第一為正式公開紀錄,例如:官方紀錄、年度報 表、政策手冊、課程大綱或組織呈現之活動紀錄等被記錄且統整於公開平台之資 訊,是文獻研究中最大宗的來源;第二種是專題報告,通常是由學者專家所提出 的論點或建議,以及學術上之期刊和論文等;第三種則是個人資訊,包含分享於 社群軟體之個人經驗、私人安排之行事曆或工作日誌、生活事件的紀錄或日記等 能夠得知個人狀態反映之文字紀錄;第四種為有形的展示,例如:傳單、海報、 議程等實體物件 (O'Leary, 2014)。 運用文獻分析法時,研究者應先設定詳細的計畫與流程,以確保文獻資料知 可信度與降低文獻資料蒐集過程中的偏差,蒐集文獻時需充分閱讀次級資料,按 照研究問題之類別歸納整理,並依需求選擇工具書或資料庫,再將研究問題轉化 為查索語言2,讓文獻之蒐集能更加精準有效率,文獻蒐集的過程更應確實了解文 2. 查索語言(searching language):可被工具書或資料庫所準確接收之關鍵詞,也可稱為描述與或專 有名詞。 34.

(41) 獻的來源和背景,適時做摘記並彙整,最後加以評論並開始分析文獻資料,以獲 得與研究主題相符的資訊(Patrick,2015)。 本研究針對大安森林公園進行案例分析,首先根據本研究所蒐集到的次級資 料,了解大安森林公園之發展歷史與脈絡,並探討大安森林公園具備之硬體設 備、使用功能與意象呈現,將陳述內容與文獻回顧中提及的兩座國外都會公園之 案例相互比較,彙整其中文化活動、藝術展演以及民俗節慶活動之舉辦情形,透 過文獻之蒐集深入了解兩個都市公園運作的流程以及藝文展演活動在公園中發展 的狀況,分析這些過程中值得學習與效法之關鍵作法,並且實際運用在大安森林 公園文化意象之強化當中,利用國外都市公園成功將文化藝術帶入城市公共空 間,並塑造出完整鮮明的文化意象之案例,協助大安森林公園強化文化意象之策 略規劃。 二、 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訪談是指一位以上之訪談人與一位以上之受訪者進行訪問交談,是一種收集 資訊的工具,從訪談過程中得以探討所需要了解之研究問題。深度訪談則相較於 單純的訪談,更能深入受訪者的內心深處,抽絲剝繭地探訪出受訪者真正的感 受,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為探究語言以及範疇的有效方法,由其中可看見受訪者 如何建構自身世界及理解自身行為。 深度訪談可分為三種:結構式深度訪談、無結構式深度訪談以及半結構式深 度訪談,訪談的進行通常由訪談者依據研究主題和研究目的設定一個適切的訪談 35.

(42) 大綱,以其作為一個標的,透過語言溝通來獲取受訪者的某些訊息,而結構式訪 談則是將這個流程標準化運作,是一種對訪談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須按照統一 的程序和方法操作,能夠獲得較高的回收率且方便將資料量化,也能在回答問題 之外多觀察受訪者的態度與情緒表現;無結構式訪談則被稱為非標準化訪問,是 一種半控制或無控制的訪問,事前並不會預定問卷、表格或提出問題的標準流 程,只會提供受訪者一個題目,爾後便由訪談者與受訪者自由交談,可以隨意提 出自己的意見與感受,不需要根據訪談目的去做回答,也因此較難掌控訪談之成 果(Colson, 2017)。 本研究採用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之間的半結構式訪談,又可稱為引導式訪 談,相較於結構式訪談,是一種較開放性的資料蒐集方式,研究者可依照實際訪 談狀況對問題選項做適當的調整,也可針對受訪者回答之內容延伸出其他的問 題。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訪談四個不同領域之受訪者,分別以不同面向之觀點了 解大安森林公園過去與現階段之發展以及藝文活動在其中成長之狀況,並能深入 探討針對大安森林公園之文化意象強化研究對於不同視角的人所能提供之建議與 看法,最後統整四個部分之訪談結果,歸納出能夠有效解決研究問題之方案及應 對措施。.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針對四個不同領域之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分別為大安森 林公園管理單位(1 位)、大安森林公園中藝文活動之執行者(2 位)、城市公共 36.

(43) 空間與文化意象研究之相關學者(3 位)以及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11 位),包 含研究者於大安森林公園中隨機訪問之匿名使用者,有 4 位大安森林公園附近之 在地居民、4 位大安區以外之台北市民和兩位大安區里長,共 10 位不具名受訪 者,以及 1 位台北市市議員,共 17 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 表 2 研究對象編列整理 代碼. 類別. 所屬單位及職稱. 管理處. 大安森林公園管理單位.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 藝文活動執行者.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何康國團長. —. 藝文活動執行者. 台北市文化局藝術發展科人員. RD01.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居民. RD02.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居民. RD03.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居民. RD04.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居民. RD05.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台北市在地居民. RD06.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台北市在地居民. RD07.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台北市在地居民. RD08.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台北市在地居民. RD09.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區里長. RD10.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大安區里長. —. 在地居民與民意代表. 台北市吳世正市議員. 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 劉俊裕教授 —. 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 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監陳惠婷老師. —. 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 紐約大學 Steinhardt School, Graduate Program of 37.

(44) Performing Arts Administration 主任 Dr. Richard G. Maloney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本研究訪談對象之意見,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對於 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或變革,除了管理者要能夠整合團隊資源,有系統性地朝 共同目標前進,也需要城市公共空間之實際使用者來決定空間的功能及定位為 何,並借助專家學者之觀察經驗適時給予建議與輔助。 因此本研究透過不同面向之觀點深入了解台北城市和大安森林公園之意象發 展過程,並加以探討城市公共空間塑造文化意象之策略方法,共同分析其中曾經 或可能遭遇之困境和問題,以及受訪者對於此議題之想法與意見,進而找到強化 大安森林公園文化意象之適切管道,是本研究之宗旨與目標。 一、 大安森林公園管理單位 本研究希望透過訪談管理單位,從經營者的角度認識大安森林公園之歷史脈 絡與發展過程,探討其所經歷的困境和障礙,並希望透過訪談政府管理單位而能 進一步得知現有計畫與策略,進而與管理單位深入探討未來重新規劃經營,並確 認形塑大安森林公園中專屬的文化意象之可能性,從城市公共空間經營者的角度 端倪大安森林公園所需要之改善為何。 大安森林公園目前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簡稱公園管理 處)負責,是台北市政府所轄的二級機關,隸屬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前身為台北 市工務局所屬公園管理所,主要負責進行園區的環境清潔、綠化管理以及公共設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t is my pleasure to welcome our special guest Miss Linda Chu, the chairperson of the New Life Group, and all of you to our annual Cultural Festival. The Cultural Festival is

Diagonal elements in bosonic environments protected by (fermion) parity so that the qubit state decohere completely but does not thermalize for sub-Ohmic environment.. This is not

In conclusion, we have shown that the ISHE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trinsic orbital- angular-momentum Hall effect so that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tum spin current is zero in a

(D) It is good news that Janet has returned to her hometown forever 5.This drink became very popular in Europe so that everybody’s.. favorite was chocolate in milk instead

It clarifies that Upāyakauśaly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accepted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wisdom in Mahāyāna Buddhism which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

It is useful to augment the description of devices and services with annotations that are not captured in the UPnP Template Language. To a lesser extent, there is valu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