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培養暸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

7.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公佈時間 科目名稱 教學目標

民國

97

年 社會

8.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

之能力。

資料來源:

1.教育部中等教育司,《57年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681月初版,

19689月三版,頁89。

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61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7210月初版,頁

99。

3.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2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37月初版,頁

91。

4.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52月修訂,1986

8月第二版(修訂版)印行,頁95。

5.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83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1995

5月,頁147,217。

6.教育部,《89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訊網

(http://trc.nict.gov.tw/gs/cframe.htm),2010724日下載,頁264。

7.教育部,《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華民國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http://www.edu.tw/eje/index.aspx),2010715日下載,頁20。

8.教育部,《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華民國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http://www.edu.tw/eje/index.aspx),2009819日下載,頁2。

從上表不同時期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轉變,我們可以發現「歷 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漸漸受到重視。民國

57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 義務教育後,歷史教育的重點主要在民族精神教育,強調要灌輸 民族文化、認識民族傳統精神,以增強愛民族、愛國家的情操,

培養復興國家的責任。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歷史教學的內涵主

要是以認知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學生去「明瞭」、去「認識」歷史,

缺乏理解、分析、應用、評鑑等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如此,教 學方法中有仍提到,凡是知識概念、思想原則等學習活動,宜用 啟發教學的方法,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分析比較、歸 納整理,以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增進學生的知能。須使用問答 法,以啟發學生思考,養成學生慎思明辨、推理判斷的能力。11教 學不求敘述之詳盡,而且避免不需要的人名與地名之記憶,但求 能使學生認識史事之原委,明瞭其相互之關係,以期對過去的變 遷、當前的形勢及未來的趨向有確切的了解;進而明瞭個人在國 家的地位及對國家的責任、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與責任;使學生 能辨是非、別善惡,鑑往知來,作時代主流的參與者、推動者。

教師應於教學過程中,令學生了解中外歷史可分若干大段落,於 每個大段落中,指出其特點,說明諸特點構成之因素,及其進展 演變之過程。教師教學時,如能就歷史事件的發展趨向、重大事 件的是非得失、重要人物之忠奸善惡,指導學生做較深入的探討,

足以養成其分析綜合及理性思考、正確判斷的能力。12顯示當時編

11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57年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68 1月初版,19689月三版,頁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61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7210 月初版,頁9。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2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37 初版,頁26。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52 修訂,19868月第二版(修訂版)印行,頁26。

1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61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103。

輯委員已認知到歷史教育不應該是人、事、時、地、物的記誦,

而是要透過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受到當時整體環境 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方法並沒有受到重視。

民國

83

年以後歷史教育有了重大的轉變。在科目方面,基於

「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之理念,落實鄉土教育之實 施,於國一開設「認識台灣」乙科(分社會篇、歷史篇與地理篇),

代替原修習的國一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13歷史相關課程分為

「認識台灣(歷史篇)」與「歷史」兩個科別。另外,教學目標亦有 了大幅度的改革,一開始的總綱就指出國中義務教育的教學目標 在「啟迪創造、邏輯思考與價值判斷的能力,增進解決問題、適 應社會變遷的知能,並養成終生學習的態度。」14歷史教學目標更 是在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外,還強調要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 本質,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期能主動學習。歷史教學方法中 也再次強調要使學生認識重大史事的真相、明瞭其因果及互動關 係,以期對過去的變遷、當前的形勢以及未來的趨向有確切的瞭 解。教師教學時應就歷史事件的發展趨向、重大事件的是非得失、

重要人物的忠奸善惡,指導學生做較深入的探討,以養成其分析、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2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103。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74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107。

13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83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 育部,19955月,頁829。

14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83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1。

綜合及理性思考、正確判斷的能力,進而明辨是非,鑑往知來。15 顯示歷史教育的目標已有所改變,不只強調歷史知識的吸收,還 要求學習歷史知識的本質,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主張要培養學生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在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中看到,除了要充實基 本知識外,還要培養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解決問題、表達、溝 通、合作、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等能力。在與歷史教育關係最 密切的分段能力指標第二部份─人與時間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除了 要瞭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變遷,以及台灣、中國、世界在政治、

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外,還要知道歷史解釋的多 元性及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16在課程設計上,強調要結合學 生居處的生活環境和經驗,盡可能朝生活化、活動化與多元觀點 的方向設計,把握核心價值和基本課題的討論、思辯與欣賞,排 除瑣碎知識和零碎細節,以激發學習興趣與成效。教學實施過程 則強調民主社會中多元寬容、理性溝通、尊重差異的重要性,凡 涉及區域之差異、議題之探討、因果之釐定、意義之詮釋及價值 之評斷,應持開放討論、尊重多元之態度,真實呈現當今社會中 既存的各種不同意見或史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分析之能

15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83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152,

225-226。

16 教育部,《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頁4-5。

力,並兼顧對於本土社會的認識以及國際視野的培養。17從以上教 學目標的內容,我們可以再次確認,在歷史課堂上,歷史教師要 教的,學生要學習的,不只是歷史知識的記誦,不是比誰知道的 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多,而是要認識歷史科的本質,培養歷史科 獨具的分析歸納、思考理解、探討研究之能力,也就是歷史思維 能力。

二 二二

二、、、、英國歷史教育改革英國歷史教育改革英國歷史教育改革 英國歷史教育改革

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歷史教育趨向,深深受到英美歷 史教育改革的影響,因此在探究台灣歷史思維能力之教育前,必 須先了解英美歷史教育的改革與現況。

英國歷史教育的發展,在近三十年來有了重大的改變,不僅 出現了「新歷史科」的呼聲,而且已經在學界研究者及學校教師 的配合下,建構出一套從歷史教學的哲學基礎一直到課堂教學模 式的新架構,在英國的學校教學中發揮日益強大的實際影響,甚 而有人已稱之為「新正統」。18

會有這麼重大的改變,主要是因為

1960

年代後期英國歷史教 育遇到的危機所致。當時,英國面臨帝國日亦崩潰、經濟惡化,

教育經費大幅被削減,社會希望追求有效的教育,培養更能面對

17 教育部,《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頁23。

18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高雄市:龍騰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6-7。

挑戰解決困境的成員,學校教育被期待提升國民素質,帶動了對 學校教育的檢討以及學科改革的工作。在這樣的教育改革浪潮 下,歷史教育亦受到衝擊,歷史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進而對傳 統歷史科產生質疑,19有人認為要改變學習的史事內容主題,強調 一些更具有時代性、社會性的題材;有人認為要把學習的內容重 心由史事轉為歷史方法和概念。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其缺失,什 麼是具有時代性、社會性的題材?沒有歷史知識作基礎,要怎麼 學習歷史方法和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第三種模式─從歷 史知識的本質、歷史學的思維找答案。20

1972

年,學校委員會(Schools Council)開始推動第一個專門 針對歷史科發展的國家課程發展計畫─「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畫

13-16

(Schools Council History Project 13-16

, 簡 稱

SCHP13-16)

。他們不再從第一層次「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去思考,

而是從第二層次「對過去事情的瞭解」去思考,去訓練學生的歷 史思維。21他們認為,與其讓學生在腦袋中裝滿一些已經事先消化 好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藉由歷史學習去增進自己的思考能力,因 此以「歷史是一種探究的方法,而不只是知識的載體」為理念基 礎,設計出一套適合

13-16

歲階段,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

19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頁18-19。

20 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5,

19968月,頁51-52。

21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1。

的新課程大綱,以及配合此大綱的教材。22

SCHP13-16

計畫成 功推動的基礎下,英國歷史教學界完成了巨大的轉變,許多學者 與教師們開始倡論「新歷史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看待學校中的

的新課程大綱,以及配合此大綱的教材。22

SCHP13-16

計畫成 功推動的基礎下,英國歷史教學界完成了巨大的轉變,許多學者 與教師們開始倡論「新歷史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看待學校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