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評選的意涵

在文檔中 壹、優質學校的意義 (頁 24-29)

第二節 評選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我國經過一連串的教育改革之後,推動各項教育政策,實際收到哪些成效,

目前並無足夠的實證資料可資佐證,主要原因在於缺乏一套嚴謹而客觀的評鑑機 制所致(吳清山、王湘栗,2004)。由此可看出評鑑至今建立完善機制乃為政策 施行中相當重要之一環,以下吾人玆就評鑑意涵及相關理論探討,以便對於評選 內涵有更深入認識。

壹、評選的意涵

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品質日益重視,歐美先進國家亦將教育評鑑視為提升教育 品質的重要策略,除了實施校務評鑑、方案評鑑和人員評鑑之外,政府亦補助學 者們進行教育評鑑相關的研究,以提升教育評鑑的品質;透過有效的評鑑,一方 面改進教育缺失,一方面提升教育品質(吳清山、王湘栗,2004)。由於提高品 質、追求卓越是政府以及企業永續追求的目標,因此,評鑑的規劃與實施乃為世 界的潮流(林天祐,2004a)。此外,於搜尋過程中發現許多文獻探討乃以評鑑做 為理論基礎,對於評鑑與評選雖具有差異性,但本研究鑒於廣泛性之考量,擬結 合評選與評鑑之看法,以評鑑理論為主軸藉以深入探究評選之意涵。

一、評鑑與評選之比較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指出「評鑑」乃指:「評述及鑑定事物的計畫和施行 結果,以為改進的參考。」;「評選」係指:「用公平的態度去評論比較,並加以 推選優劣。」從評鑑的本質來看,評鑑是一個比較應然面(如參考準則)與實然 面(如現況資料),以評定受評對象的優點或價值(Steele,1991;引自曾淑惠,

2002)。

在教育心理、測驗統計學或課程教學上,多數以「評量」稱之;在教育行 政領域上,則較多使用「評鑑」、「考核」或「評價」(謝文全,2005),評鑑在於 系統、客觀評估資料,以瞭解組織或個人的表現,作為判斷績效或改進的依據(林 天祐,2004a)。此外,許舒翔、周春美、沈建華(1999)指出評鑑是一種手段,

主要目的在於協助學校強化經營品質,以提升學校經營績效,最重要者在於學校 經營者的辦學理念及全體師生對於學校教育品質的正向期待,藉以塑造學校特色 與增強競爭力。

由上述可知,「評鑑」乃為一種能提昇學校經營效能與考核之手段,從各向 度資料評估,評定優劣之處以利日後持續改進;評選在於從一套嚴謹且客觀公正 的評選方式中,評選的歷程挑選出標竿學習的對象,以供他校學習;二者均在於 希望能在整體教育品質當中能有所提升與改進,然而,評選與評鑑雖不能等同而 言,但其評定歷程與所獲得結果之功效相符,本文雖也受限於評選之文獻及考量 二者多有所相符應之處,因而希冀從評鑑之本質內涵作深入探討,更加明瞭評選 的本質。

二、評選內涵

(一)評鑑之意涵

評鑑是對評鑑客體展開探討與評估的活動(潘慧玲,2005)。評鑑(evaluation) 一詞代表一種價值判斷的動態過程,在不同的教育領域,用法不同。在教育心理、

測驗統計學或課程教學上,多數以「評量」稱之;在教育行政領域上,則較多使 用「評鑑」、「考核」或「評價」(吳清山、王湘栗,2004)。

Stufflebeam(1974, 69-70)則採用 Scriven 的術語,雖指出後設評鑑的其概 念意涵,但同時也可看出評鑑的意涵為以下幾點:

1. 評鑑是優缺點的評估。

2. 評鑑為決策和績效服務。

3. 評鑑應評估方案的目標、設計、實施和結果。

4. 評鑑必須為所有受到方案影響的人服務。

5. 評鑑必須由內部人員和外部人員實施。

6. 評鑑包括描述問題、獲取所需的資訊、以及利用資訊做決策和判斷績 效等程序。

曾淑惠(2002)歸納評鑑有以下特徵:

1. 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而且從受評主體開始運作時就開始評鑑的過程。

2. 探究有關受評主體的社會、經濟、外在環境條件、內部發展環境、如 何設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產生的成果等相關問題。

3. 描述、蒐集、分析、報告有用資訊,以供決策。

4. 判斷受評主體的優缺點、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要為評鑑下一明確周延的定義並不容易,由於不同學者所處評鑑發展歷史背 景、評鑑取向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學者們或從本質、目的、功能、方法等

方面,或以獨立或以合併兩個以上的向度來定義評鑑,雖提出甚多看法,但終究 沒有一項定義能獲得評鑑領域學者的一致認同(曾淑惠,2004)。為瞭解各學者 對評鑑所下的定義,依年代、國外、國內的順序,列舉數端如表 2-1:

表 2-1 各學者對評鑑的定義

學者 評鑑的定義

Stufflebeam(1973) 評鑑是為了判斷可用的決策所做的描述、獲取及提供有用資訊的過程。

Tenbrink(1974) 評鑑是獲得資訊進而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程。

Chelimsky(1985) 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研究方法以評估方案的設計、實施與效益。

Stufflebeam & Shinknfield(1985)

評鑑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評鑑是一種計畫、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判 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涉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 的價值及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決策,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增 加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Worthen & Sanders(1987)

評鑑是決定某件事情的價值。

Alkin(1990) 評鑑涉及系統化地蒐集、分析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改變態度或改進方 案運作資料的活動,其中系統化指評鑑需經過規劃。

McLauaglin(1990) 評鑑是提供決策者有關於方案運作或效能的可信、有效、相關且有用 的資訊。

House(1993)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來決定事物的程度或價值。

Worthen, Sanders & Fitzpatrick(1997)

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決定受評對象的價 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Douglah(1998) 評鑑是一個持續的探究過程,探究有關社會、經濟、環境條件與方案 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探究有關方案如何設計、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 圖等問題,探究有關方案欲產生成果的相關問題。

Boulmetis & Dutwin(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目標是否達成或目 標達成的程度。

Stufflebeam(2003) 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果的優點、價值的描述性、

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應用的歷程,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

表表 2-1 各學者對評鑑的定義(續)

學者 評鑑的定義

陳玉琨(2004) 評鑑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

資料來源:引自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

1-26。

根據表 2-1,可以瞭解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進行審慎、系統化的蒐集資 料與分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當中的比較,並量定利弊得失和原因,藉以獲 取作決定的有用資訊,提供改進的歷程。

(三)教育評鑑的類型

教育評鑑的類型很多,如潘慧玲(2005)指出教育評鑑的內涵可依評鑑客體 之不同分為方案評鑑( program evaluation )、校務評鑑、課程評鑑、教材評鑑、人 員評鑑等。

常見的分類方式可能從教育評鑑的目的、本質來加以分類,亦可從接受評鑑 的客體、教育評鑑的方式,以及教育評鑑在教育決策上應用的情形來加以分類,

茲扼要說明如下:

1. 從評鑑的目的來區分,包括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

最早由 Scriven(1967)所提出來,形成性評鑑係指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 中,為提供管理者、主事者改進資訊,藉以提升教育活動品質與效果,所進 行的評鑑;總結性評鑑則指在教育活動結束的階段,為瞭解教育活動的實用 價值與實施成果,所進行的評鑑。

形成性評鑑的設計和使用,強調仍處於發展中階段受評對象改進的目 的;總結性評鑑的設計,目的在於呈現有關受評對象的優點與價值的結論,

並作為是否繼續維持、擴大或終止的建議(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

2. 從教育評鑑的本質來區隔,包括真評鑑、準評鑑和假評鑑

Stufflebeam 和 Shinknfield(1985) 依據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在 1981 年所發 展的三十項評鑑標準,將教育評鑑分為假評鑑(pesudo-evaluation) 、準評鑑 (quasi-evaluation) 和真評鑑(true evaluation) 三種。其中假評鑑包括秘密調查 (covert investigations)、公共關係-授意的研究(public relations-inspired studies),準評鑑包含目標本位研究(objectives-based studies)、實驗導向研究 (experimentally oriented studies),真評鑑則有決策導向研究(decision-oriented

studies)、當事者中心研究(client-centered studies)、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 和 消費者導向研究(consumer-oriented studies) 。

3. 從接受教育評鑑的對象而言,包括人員評鑑與方案評鑑

人員評鑑的對象包括教育事業中的重要角色,如:學生評鑑、教師評 鑑、校長評鑑和行政人員評鑑等;另外,美國有對學區教育局長的評鑑;

從評鑑的方案 觀點而言,就美國的國情一論及教育評鑑,通常指的就是方 案評鑑(潘慧玲,2004),以我國的情況來說,校務評鑑、課程評鑑、教材 評鑑,以及特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營養午餐、生命教 育、法治教育、學生輔導計畫、教訓輔三合一等評鑑,都可以歸類在方案 評鑑的內涵中。

4. 從評鑑的方式來分析,包括自我評鑑、內部評鑑和外部評鑑

自我評鑑通常由受評鑑者根據自行發展或他人已發展出的評鑑檢核工 具,填寫相關資料,自行進行逐項的檢核,以瞭解自身的實際表現和原先 設定目標間的差距;內部評鑑通常是由受評鑑組織內自組評鑑小組,其小 組成員除受評單位人員之外,亦可包括校外學者專家,兼採家長或學生的 意見調查等方式進行;外部評鑑通常是由主管的上級機關所主導,其具體 作法是邀集行政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學校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

組成外部評鑑小組,進行評鑑工作。

5. 從教育評鑑在教育決策上應用的型式上來區分,可以分知識性、社會性 和象徵性

知識性的應用以教育評鑑所提供的知識為基礎,用以協助決策或發揮 教育作用;社會性的應用則有兩項功能,一是藉評鑑結果提高決策的合理

知識性的應用以教育評鑑所提供的知識為基礎,用以協助決策或發揮 教育作用;社會性的應用則有兩項功能,一是藉評鑑結果提高決策的合理

在文檔中 壹、優質學校的意義 (頁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