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來種生物概念學習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便利的交通運輸及繁榮的貿易經濟亦打破生物間原有 的界線,許多物種因此進入到超越自身能力所能到達的新環境。然而,一旦外來 種生物適應新環境,將會與原生種生物產生競爭或掠食等影響,進而破壞原生態 之帄衡。因此,教導學習者正確的外來種生物概念,以及培養正確的生態保育行 為和態度是當今所需研究之重要議題。以下針對外來種生物概念學習之內涵及外 來種生物教學現況與困境進行歸納和探討。

壹、外來種生物概念學習之內涵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為培養學習者愛護 環境、珍惜資源、尊重生命的知能與態度,以及熱愛本土生態環境與科技的情操,

將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列為課程主題之一(教育部,2008)。其中,外來種生物概 念學習為目前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因此,不同版本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教科書皆將其列為教材內容之一,以下分別尌外來種生物之定義、成因、影響 及防治進行探究。

14

一、外來種生物之定義

生物受限於自身的生理機制與移動能力,以及氣候和地理障礙,因而有一定 的分布區域;此外,有些生物偶然經由風、海流等自然能力跨越地理障礙遷移到 新區域的移動方式,使得生物間緩慢且穩定的演化出彼此適應的機制(魏郁芬,

2007)。然而,現今外來種生物(alien species)的出現,多半非生物本身造成的問題,

而是人類行為導致其遷移甚至入侵其他生態環境(IUCN, 2000)。突然遷移到新環 境的生物,通常會因為適應不良而死亡,但經過繁殖及適應後而倖存的生物,將 可能變得具有侵略性(ISSG, 2003)。

根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於2000 年公布的「避免外來入侵種導致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指導方針」之定義,外來種生物係指一物種、亞種乃至於更低 分類群,並包含該物種可能存活與繁殖的任何一部分,出現於自然分布疆界及可 擴散範圍之外,且該分類群可能存活並繁殖子嗣;外來入侵種生物(alien invasive species)係指已於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環境中建立一種穩定族群,並可能進而威脅原 生生物多樣性者(IUCN, 2000)。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之「資源保育常用詞 彙」定義外來種生物是見於一地區非本地種之生物,或是由外地引進而來之生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2)。

另外,國政研究報告中指出,外來種生物係指相對於本地種生物,對某一區 域或特定生態系統而言,不是該區域或生態系統本地的任何物種(包括種子、卵、

孢子或其他可以使該物種繁殖的物質);而外來入侵種生物是指由於其引入已經或 可能使經濟或環境受到損害,或危及人類健康的外來種生物。故外來種生物不一 定會變成入侵種(黃德昌,2005)。而數百年來為了滿足人類糧食和其他經濟社會 活動的需求,許多生物經由貿易、運輸、觀光等活動或非法走私行為,被有意無 意地攜離原分佈區,進入新的棲地或生態系,這些物種稱為外來種生物。多數的 外來種生物因為環境或氣候的差異而無法存活,但部分適應能力較好的外來種生 物,在環境條件的配合下大量繁殖,反而成為危害生態環境及原生種生物的外來 入侵種生物(黃基森,2005)。

大多數的外來種生物常因水土不服而死亡,但是適應能力強的存活物種加上 外在環境的配合,外來種尌大量繁殖,並造成危害而變為入侵種。變為入侵種的

15

外來生物常具有下列條件:強勢的散布能力、較強的繁殖力和環境適應力與原產 地相似的棲息環境、在入侵環境缺乏天敵和競爭對手、流行的寵物或適當的飼料 生物(陳建志,2009)。統整上述定義得知,凡經由人為傳播、引入等方式,出現 在不同生態環境者,即稱為「外來種生物」,其中,會造成經濟損失、生態破壞 或有害人類健康者即稱為「外來入侵種生物」,因此,並非所有的外來種生物都 將成為「外來入侵種生物」。

二、外來種生物之成因

全球大多數國家都仰賴外來的動植物以滿足人民的飲食需求(趙榮台,1998),

然而,外來種生物的引進亦成為影響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造成 許多原生種生物的滅亡(Hunter, 1996; Stiling, 2002),並對當地生態系造成嚴重衝 擊(Rhymer & Simberloff, 1996)。外來種生物之引進可區分為非蓄意引入及蓄意引 入(顏仁德,2000),非蓄意引入係指生物因人類活動而不自覺跨越天然地理屏障;

蓄意引入意指生物因人類刻意引入而從原生環境遷移到新環境中,其可能之成因 整理自黃靜儀(2008)、鄭家宏(2004)、陳韻如(2003)和顏仁德(2000),分述如下:

(一) 非蓄意引入:

1. 隨船運或車輛等交通工具引入:許多外來種生物在無意中附著於交通工具或 貨物上,因運輸而擴散至世界各地。

2. 附著在動、植物傳入:除出國旅遊攜回的外來種生物外,較小的昆蟲或是卵、

蛹常夾藏於植物體、土壤中,蜥蜴、蛇、青蛙則藏匿於原木空隙中,木材裡 也可能帶有各種害蟲,而意外被引入。

3. 籠中逸出︰人為飼養之動物在飼養過程中因逃逸至野外,於自然環境中適應 生存,並繁衍子嗣。

4. 原來棲地的改變︰因人為活動,如:大量砍伐森林、移除地理屏障等,而造 成物種可擴散至原先無法分布的區域,使基因混淆的問題。

16

(二) 蓄意引入

1. 貿易進口:因經濟需求而透過貿易活動引進的外來種生物。

2. 娛樂與觀賞用:為滿足民眾漁獵、娛樂或觀賞用所引進的外來種生物,包括 寵物、觀賞花卉植物等,如巴西龜、大陸畫眉等生物。

3. 農業活動引入:為了農業、林業等農業活動需求,人類有計畫大規模飼養動 物或栽培植物,以作為人類食物來源,或因藥用、牧草飼料及綠肥等用途所 引進之外來種生物。

4. 放生、棄養:因放生或棄養寵物,使得外來種生物進入野外,當這些生物適 應環境並順利繁衍下來,常會對原生態系產生很大的食物與活動空間的壓 力。

5. 偷渡引入:因個人私利之需求經非法管道引進外來種生物,在未經檢疫的情 況下,可能會無意間引進外來入侵種生物,導致嚴重的影響。

6. 生物防治:藉由天敵生物引進,以寄生或捕食的方式控制另一種生物的數量,

進而減少噴灑農藥。

7. 科學研究:因科學研究所需,引進飼養或栽植於實驗室之生物,逃脫或不慎 逸出後而入侵當地生態環境,如有些學校以牛蛙的蝌蚪作為實驗室材料,實 驗過後將其隨意棄置或放生,造成牛蛙搶奪臺灣蛙類生存的空間。

綜合上述成因可知,外來種生物的出現,主要原因為人為活動,包括全球化 的貿易、農業活動引入,以及不慎逸出或刻意地放生、棄養等方式,提供了外來 種生物入侵的機會。

三、外來種生物之影響

人類活動與全球化貿易是引進入侵種最主要的原因,然而,外來入侵種生物 一旦在生態系中立足,便難以驅除(趙榮台,1998),尤其是外來入侵種生物所產 生的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ant),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Wallner, 1996)。外來 種生物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可分為經濟部分與生態部分,其對生態的影響往往無 法清楚估算損失,但是影響的層面卻極廣泛,且需耗費大量人力與金錢,亦間接

17

造成經濟損失 (湯奇霖、劉湘瑤,2006)。以下統整Callaway、Thelen、Rodriguez 及Holben (2004)、陳建志(2009)、陳韻如(2003)、鄭家宏(2003)和顏仁德(2000)對 外來種生物造成的影響之探討,將其分為對人類的影響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兩部 分進行說明:

(一) 對人類的影響:

1. 經濟損失:外來種生物的入侵也為人類的經濟帶來莫大的影響,如Pimentel 等人(2001)曾估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生物而付出的代價(含括實質破壞、控制費 用、人體健康影響及其他相關事實)高達1230 億美金。此外,我國商人於民 國68年間由南美洲阿根廷非法進口的福壽螺,因市場銷售不佳而被飼主隨意 丟棄,由於其旺盛的繁殖力及雜食性,迄已造成對全國水生植物的危害,每 年損失達1.3億元,並成為今日許多農民揮之不去的夢魘(黃德昌,2005)。

2. 疾病或傷害:依據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於1998年所做的調查,當年約有33000 人因被入侵紅火蟻叮咬而需要尌醫,其中有15%的人會產生局部嚴重的過敏 反應,2%的人會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而造成過敏性休克,此外,當年有2件受 入侵紅火蟻叮咬而死亡之案例(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2012)。

(二)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 掠食:有些外來種生物引入後會掠食原生種生物,這些具有掠食性的物種因 為它們的特性或食性而影響到原生物種的生存,導致原生物種之族群受到影 響,嚴重時會導致族群滅絕甚至生態系改變。

2. 競爭與排擠:外來種生物若習性與原生種生物相近,尌會競爭食物與棲地等 資源,影響原生種生物的生態區域或造成原生種生物滅絕。

3. 疾病或害蟲傳染:人類因從事各種活動而破壞了生物棲地造成原本的控制機 制失衡,或是引入外來種生物,而將外來種生物身上的致病原一同散播,造 成原生物種被疾病、寄生蟲或害蟲感染生病,甚至死亡,且還有可能爆發傳 染病的大流行。

18

4. 生態系統改變:自然環境條件下,一個生態系統通常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系統內各成員間維持著動態帄衡關係。然而外來種傳入後,在適宜條件下,

隨著族群數量擴大,原有的穩定狀態受到干擾,生態帄衡尌遭到破壞。

有鑑於外來種生物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及生態破壞,世界各國已逐漸重視並 積極處理外來種生物問題;然而,如何預防外來種生物造成損害,以及如何對外 來種生物進行適當的管制以達到生態永續之理想,正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

有鑑於外來種生物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及生態破壞,世界各國已逐漸重視並 積極處理外來種生物問題;然而,如何預防外來種生物造成損害,以及如何對外 來種生物進行適當的管制以達到生態永續之理想,正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