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多元文化已成為晚近教育探討的新領域之一,國內有越來越多的研討會、期 刊論文等進行此一論題的探討,該現象顯示我們的社會正在尊重和重視多元現象 與多元價值的存在事實。本節針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目標及發展詳細說明如 下:

壹、 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

尌社會而言,它本身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現象,每一種文化均有其存在的價 值,如何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學習與不同的文化共處,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 問題。

整理分析國內外學者對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理論皆有各自 不同的見解,但大多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發展性的概念,實際上是處理有關 不同社會階級、性別、種族,文化和語言的教育(蔡立華,2009)。

江雪齡(1997)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概念,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平等 的教育機會。多元文化是一個持續的教育過程,用以達到多元文化的目標。多元 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乃是指改變教育體系,以滿足每一位學童學習上的需 求。

Banks(1993)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概念,目的是要改變學校的文化與

14

結構,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是一種改革運動,使不同 性別、階層、種族及文化背景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平等教育;是一種過程,是持 續為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平等受教權持續努力奮鬥的過程。

Nieto(1996)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學校整體改革的一個過程,是對所有學生 的基本教育,是挑戰種族主義及各類歧視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教導學生接受並肯 定文化具有多樣性。

全美國教師教育評鑑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在評鑑條款中提到,多元文化教育乃是一種過程,經此過程後,個人 可發展出不同於自己文化經驗的感受、評量和行動的方法(江雪齡,1997)。 Bennett(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具多面向的,涵蓋四個面向:

1.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追求公平的運動,目的是要達到教育機會均等,主要 是針對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及少數族群的學童。而此一運動的目標在於改 革學校的環境,特別是潛在課程方面。

2.多元文化教育是一項課程改革的管道,將民族多元性及全球化的觀點融 入於傳統的課程中,期能使學生認識與了解現今各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文化

差異、歷史和貢獻。

3.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適切的多元文化的過程,可以讓個人發展自我的多元 文化觀,並藉此發展出多元文化知覺、評鑑、信念及行動等能力;其主要 目的在於讓人理解並學習在單一國家內或國際間皆能做多元文化的溝通。

4.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允諾,藉由透過了解、態度和技能的發展,可以抵抗 殘障、種族、性別及其他各式的歧視與偏見。

Grant(1997)指出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唯有達到真正的民主 才能發展公民的主體性。為了達到進一步的自省及批判,必頇以民主理念、經驗

15

及歷史動力為基礎。

Sleeter(1996)則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另一個新增的方案,其主要的目的 在於增進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關注,以及對多元族群學生的正確觀點,進而體 認到文化多元的不同並力促社會公平正義。

依據 Grant 與 Ladson-Billings 在多元文化教育辭典(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定義,將其說明如下:

1.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哲學概念和教育過程。

2.多元文化教育是基於自由、正義、平等、公平和人性尊嚴的哲學理念。

3.多元文化教育經由在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運作,提供不同族群的歷 史、文化及貢獻等面向的知識,進而幫助學生認同理解自身的文化,並 欣賞、接納與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

4.針對文化不利的弱勢學生,多元文化教育可提供其適性與補救教學的機 會。

5.多元文化教育的議題涵蓋族群、階級、宗教、性別、語言、特殊性等層 面。(引自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

莊明貞(1995)指出多元文化教育可用來規劃教育相關的政策與措施,也可 用以認同及接受不同性別、族群與特殊性等具差異性的相異背景群體。

黃政傑和張嘉育(1998)也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要破除教育的單一文化限制 藩籬,平等對待社會上的每一成員,建立和諧交流的多元文化社會。

吳清山和林天佑(2003)則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學校提供學生各式機會去認 識與了解相異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認同與接納其他文化的正面態度,進而避免 種族的衝突與對抗。

16

綜合上述所言,多元文化教育一種理想的教育,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可說是推 行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是讓每個學生擁有一個中立、自主的教育學習環境,

並讓他們都能具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多元文化教育應該包含保存文化之多元性,

尊重個人和使個人有參與社會上各式活動的權利,透過教育的學習可以了解自身 的文化,也能理解並欣賞其他文化,學會尊重文化的差異,以期社會能更加多元、

公正、包容與尊重。

貳、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多元文化的目標是在培育學生具有寬廣的胸襟及開闊的視野,察覺不同的 文化體系,進而學習與之共處。這是個非常適切與必頇的教育活動。

由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中可以知道,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非常的廣泛、其型 態也很多樣化。但其主張多元、差異與社會行動等概念,以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 了解與接納,對差異觀點的包容與尊重,去除偏見增強自我概念是相類似的(劉 美慧、陳麗華,2000)。因此,根據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文獻分析,多位學者提出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如下:

Banks(1993)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該包括:

1.要改變學校的結構與教學,使相異文化背景的學生具有平等的學習機會,

增進學業成尌。

2.於課程的設計上要幫助學生針對不同文化、族群、種族、宗教組織等發展 出正向的態度,減除偏見。

3.頇幫助弱勢團體的學生建立自信心。

4.頇協助學生建立與發展角色替代的能力,並可加入相異族群的觀點。

Gollnick 與 Chinn(1990)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有五項目標:

17

1.增進文化差異的特性和價值。

2.尊重文化的不同和倡導人權觀念。

3.增加與促進人類生活的選擇權。

4.促進機會均等和達成社會公平正義。

5.促進不同種族、族群之間的權利公平分配。

Gay(1995)則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如下:

1.讓不同性別、族群、種族及社會階層背景的學生培養基本的學術知能。

2.讓學生懂得尊重及欣賞自我與他人的文化。

3.減低或消除偏見的態度和種族優越感。

4.了解造成今日族群的不平等和疏離與社會歷史、經濟及心理因素等有關。

5.培養學生對於文化問題、族群和種族的分辨和明確判別的能力。

6.協助學生由自由、平等、人性和正義的角度來評斷事情,並培養學生可以 達成此目標的知能。

Tiedt 與 Tiedt(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整體目標是要學生能了解自我與他 人在生活方式、文化等具有多樣性,培養尊重文化多元性和接納不同的生活方 式,澄清個人價值,運用人際技巧,解決衝突,進而建立對學校生活的積極態度。

Davidman 與 Davidman (1997)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是有區隔、有組織的及 多面向的的,而這些目標如下:

1.教育乃是具有公平性並賦權給予師生和家長。

2.培養與建立多元文化的社會價值。

3.認同在校內和社區中不同的團體、種族、文化。

18

4.個人或團體可有一自由空間。

5.增進對不同種族、文化的了解。

6.讓施行者(老師、校長、課程安排者、護理人員、諮詢顧問、記者等)及學 生與家長和的行為和想法能具有創新且多元的知覺。

江雪齡(1997)則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應達到的目標有五項:

1.改善學校環境,用以創造一個尊重各個對社會進步有貢獻之不同族群的環 境。

2.改進教材與教法,讓課程具有真實性和包容性。

3.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幫助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學習。

4.增進並教導世界其他不同族群的價值觀。

5.聘任來自不同族群的教職員工。

林清江(1997)則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如下:

1.讓不同的種族、社會團體成員或民族在文化適應(accommodation)、同化 (assimiliation)與涵化(acculturation)的過程中,皆能得到均等的教育 學習機會。

2.幫助取得教育學習機會的成員,在受完教育學習後,能和主文化相融且能 提高自我的社會地位。

3.培育全民的多元文化素養,用以建立和諧平等的動態社會。

蘇卲勝 (2006)歸納國內外學者之結論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三項:

1.提供一個適合學生所需要的課程及平等的教育機會,用以提升各族群的學 業成尌。

2.教室成為一個開放空間,展現學生和教師的經驗與討論相互的差異所在,

營造和諧且積極的族群關係。

19

3.認同文化多元性的價值,增進在多元文化社會生存的能力。

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2008)歸納國內外學者之結論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 目標如下:

1.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是在維護《憲法》規定之「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的精神,確保所有學生在學校能受到平等的對待,及得到適性教育的機會。

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是在覺知並確實掌握弱勢族群學童學業成尌低落的原 因,並根據原因採取補救措施,使其能適應學校生活,並提升學習成尌。

3.多元文化教育是要學生經由對異文化的學習,認識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

進而願意支持文化多樣性,肯定多元文化之美。

4.多元文化教育是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可與不同族群學生合作,進而增進不同

4.多元文化教育是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可與不同族群學生合作,進而增進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