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面向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面向

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方法與調整學校的環境,以幫助學生理解、

辨認知識結構上的差異,並讓所有學生的學業成尌得到確保,營造一個尊重差異 的學校氛圍。Banks(1996a)將多元文化教育的分類成五大面向,本節的內容以 其之五大面向為重點,再加入國內外其他學者相關且適合的論述做為補充,茲以 圖 2-1 表示「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面向」。

內容的統整

教師在教學時,自各種文化中選 取教學的例子和教材來闡釋學 科的原理、原則或概念。

偏見的減除

學生的族群態度是關心的重點,以 及如何藉由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教 材來修正學生的族群態度。

知識的建構

教師應協助學生瞭解、檢核及確認隱含 在學科中的文化假設、參照架構、偏見 及觀點等,是如何影響知識建構的過 程。

多元文化教育

平等的教學

教師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

以增進來自不同族群、文化 背景和社會階級學生的學業 成尌。

增能的學校文化

檢核教育措施、教學活動及群際互動等要 素作用下所產生的學校文化,營造一個使 來自不同種族、族群背景和社會階級的學 生皆能增能的學校文化。

28

壹、內容的統整

學校教師從各種文化之中,挑選符合教學所需的教材和例子,以闡釋任教學 科的主要理論、原則和概念。而內容統整的焦點所在是:教學課程中要包含些哪 些訊息?要如何將這些訊息統整融入到現有的科目中?要在哪些科目中來進行 教學?以及由哪些人來進行學習?

因此Gibson(1976)對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以下五種實施的步驟:

一、教導文化的差異或是慈善的多元文化教育

藉由補償與給予不同文化的學生具有均等的教育機會,幫助少數族群的學生 培養適應主流社會和文化的知能。

二、教導認識文化的差異的多元文化教育

教導學生認識差異並珍視不同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內涵,並接納他人也有「不 同」的存在權利。教導所有學生不同的文化知識及修正學校中帶有文化偏見的課 程,以促進跨文化的合作及族作為族群和諧互動的基礎。

三、教導文化多元主義

對於社會中的文化多元主義要予以保存並拓展,以打破多數族群主控的熔爐 觀教育,並鼓勵少數族群保存自我的文化及給予其參與政治的權利。

四、推動雙文化教育

即如現今倡導的雙語教學模式,透過語言的教育,使少數族群的學生或學習 者有能力在兩種不同的文化間順利運作,教導不同族群學生,特別是少數族群的 學生能在本身的微觀文化和鉅觀文化之間成功運作的技能,進而願意保存自己的 文化。

29

五、多元文化教育成為一般人的經驗規範

教導學生能以多元文化的內容運及有能力以多樣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間成功 運作,形成感知、信仰、評價及行動,成為正常教育教導的經驗規範的一部份。

而Grant與Sleeter(1994)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種實施方式:

(一)教導文化的差異和特殊性

學校提供均等的機會給低社經地位、少數族群等學生以融入主流文化中,也 尌是教導學生有別於主流認知模式、價值及語言,使其能在現有制度中運作。

其目標是要協助學生適應現有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一 套可幫助學生適應傳統的教室需求並取得成功的課程模式。而終極目標是要融入 主流社會當中。學生的興趣、學習形式、技能、語言和經驗背景是此時要考慮的 因素,並要根據於學生的經驗背景而運用不同的文化資源,來變換傳統的教學形 式和方法,以提升基本的知能。因此,較常採用的教學模式包括了:雙語教學、

補救課程以及適性特別教育。

(二)個人和團體之間的人際關係

避免學生因不同族群之間而起衝突,發展容忍、包容及接納不同群體共處的 社會結構的態度以及提升自我認同概念,而這要靠在多元族群的學校來運作推 展。透過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促進族群的和諧與融合,例如減除偏見及刻板印 象、文化的覺醒、族群認同和接納自我的族群,進而達到互相包容、尊重、欣賞 以及接受不同的群體的結果,珍視和明瞭個人和團體之間的關係。

促使不同性別、文化背景和種族的學生發展出正向積極的情感是這個階段的 目標。減低刻板印象,尊重自己及他人、發展和諧積極的同儕關係,進而促使不 同的社會團體之間發展出和平共處的關係,為增進學校整體的和諧要持續增強學 生的自我概念及減低對他人的偏見,最終發展出團結、包容及接受的情感以適應

30

社會生活,並達到跨文化的溝通。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目標尌是要促進個人和團體 之間的關係。

所以,課程的實施是要教導個體的同質性及差異性,及毀謗中傷和刻板印象 產生的原因,明瞭不同文化團體或是族群皆有貢獻。可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 略,讓學生發展出跨種族的關係,並能共同獲致成尌的目標。

(三)單一族群之研究

教導每一位學生有關於族群的本質,一般常採用的課程實施模式是「替代模 式」或是「附加的課程」。性別、社會階級、族群及特殊團體是主要研究的群體。

要使學生從那些群體的觀點了解其文化、貢獻及被壓迫的狀況,和其歷史奮鬥的 歷程。

課程的目的是要對特定的族群有即刻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及意願,

以協助特定團體改善其所處的社會狀態。所以,課程實施方式可以一個單元或是 一個科目來教導社會團體或是特定文化被壓迫的情形,並從其觀點來看現今所面 臨的問題所在。

(四)實施多元文化教育

強調公平的教育機會、社會正義、偏見的去除以及肯定不同的文化,改革學 校整體,使所有學生都能成為文化覺醒教育下的受益者。透過加強多元文化主義 的概念以瞭解並確保文化的不同。協助所有的學生藉由認識自己,並學習不同的 文化,尊重他人的權利,提升其能在多元社會中和諧互動的能力。

欣賞並認同不同的文化,任何族群、社會階級的人都有自由選擇權利與機 會,洞悉社會中有關教育公平的相關議題,並幫助所有的學生達成應得的學業成 尌。提升公平正義的機會、文化多樣性、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尊重不 同的文化群體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教學實施的策略可有以下幾種:課程內容要將不同文化團體的貢獻和概

31

念呈現出來及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並結合學生的經驗背景及興趣。使學生可以欣 賞與接納多元的觀點,進而發展出圓融和諧的思考模式,能接受他人的觀點,並 欣賞人和人之間的相同及差異處。採用的教學策略要能配合學生的學習型態。鼓 勵多種語言的學習與欣賞不同語言之美。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型態採用適宜的評 鑑方法,以確保所有的學生皆能達到成功。透夠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習與同儕相 處並能展現個人的特色。學校的多媒體教學以及作業,要能體現社會的多元性。

妥善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及聘任不同族群的教職員工做為學生楷模學習的對 象。善用親師溝通管道,提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參與戶外教學等課 外活動,不要以刻板印象將學生加以區別分組。

(五)多元文化與社會重建的教育

發展學生批判思考、分析不同觀點的能力,使其理解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政治 社會階層導因於種族、性別、階級及能力,並教導他們能採取促進社會結構平等 的行動力,以掌握自我的人生方向。培養學生去批判分析為何被壓迫團體會存在 社會中,並採取積極、團體的行動,打破社會階層中不對等的關係及體系。因此,

為了促使社會的公平及更加民主,並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有分析不同觀點的 能力,要利用「社會行動取向」才能達到此階段的目標是。

綜合以上所言,為了降低多數族群或保守者的反對與抗拒,多元文化教育在 內容的統整方面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所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先由教導人我之間 的同質性及異質性著手;進而藉由增進少數族群權力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和對族群 的認同感,令其更能適應與融入主流社會文化;接著再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生 活態度與價值觀及跨文化的學習能力,並勇於挑戰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以追求其應 享有的公平正義的對待。綜觀現今國內的多元文化教育如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疑 慮及衝突產生,若能將此循序漸進的觀念運用到其階段性任務發展中,當可讓目 前處在剛起步階段的我國多元文化教育推展更順利,持續邁向更圓滿的新境界。

32

貳、知識的建構

係指教師應協助學生瞭解、檢核及確認隱含在學科中的文化假設、參照架 構、偏見及觀點等,是如何影響知識建構的過程。當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必 頇協助學生理解知識是如何影響到個人和團體的族群、種族和社會階級地位等,

以及它是如何建構出來的。

以「教科書」為例,往往是從主流文化的觀點加以篩選,因此,常常見的偏 見有下列幾種類型(譚光鼎,1998;Gollnick & Chinn,1994):

一、消失不見

消失不見係指某些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化在教科書中被省略不提,或語焉不 詳、比例過低,這樣的省略好像代表這些團體在我們的社會中不是很重要的或沒 有價值的。Grant與Sleeter(1991)在分析了一至八年級的各科課程所使用的四十 七種教科書之後指出:這些教科書對於印地安人的介紹僅有一些歷史的敘述,及 簡略而模糊的介紹亞裔、西裔美國人的相關事蹟,並未呈現與這些族群文化相關

消失不見係指某些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化在教科書中被省略不提,或語焉不 詳、比例過低,這樣的省略好像代表這些團體在我們的社會中不是很重要的或沒 有價值的。Grant與Sleeter(1991)在分析了一至八年級的各科課程所使用的四十 七種教科書之後指出:這些教科書對於印地安人的介紹僅有一些歷史的敘述,及 簡略而模糊的介紹亞裔、西裔美國人的相關事蹟,並未呈現與這些族群文化相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