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者的背景

在工作實務經驗方面:有助於對個案教師教學信念的探索。

一、教學經驗:曾為托兒園所的保育員,實務體驗中得到非常重要的經驗累積 曾為一名托兒園所的保育員,在教學上都和整個學校的主軸在進行,比較沒 有自己的想法,多半都依著學校的行事曆及要求而行,當然按部就班中依然可以 累積的教學經驗,只是自我的思考部分即無法啟動,因此久而久之,便會對教學 上不夠衝勁與活力,便需要補充更多能量。

二、進入研究所後:更確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知識方面,修習「多元文化教育」、「比較教育」、「教育心理學」

等課程,在方法論方面,修習「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行動研究」等

課程,接受研究方法之正式訓練。

而這些研修的課程中,「多元文化教育」、「比較教育」兩門課程,對於在 幼教現場的我,特別有幫助,因為在當時的學習階段,我幾乎沒有這樣的觀念和 想法,很清楚的部份只是現在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但並不會多一些心思、反思孩 子們的成長應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及能力的培養,修習這些理論與實務的課程 後,更知道要多一些教學的思考、探究,並且和社區、社會、大環境更多的連結 與接觸,才不致成為教學上的井底之蛙。

三、研究助理的工作:帶給我許多探究的好奇心、想法與作為

有幸成為臺東大學原住民兒童數理研究中心的一員,接觸到有關「原住民文 化與科學」的研究議題,也隨著指導教授的引領,進入輔導的園所,觀察發現到 教師信念對於教學行為、幼兒學習等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

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中是扮演一個非參與觀察的角色,並不參與班級內任何師 生的活動,僅在教室現場的一角落進行觀察、記錄小美老師的教學內容與行為表 現。

除了實地觀察記錄外,並於每週二美語課時間(小美老師不用在教室中)與 小美老師在會議室進行一小時的訪談,從小美老師的成長過程、求學經歷及教學 的歷練等,請小美老師在於教育、教學的信念與原則盡其所能的和研究者分享,

之後加以綜合深入探索後,得到我們所想要了解的研究目的。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主要以訪談資料、教室觀察記錄與相關文件蒐集、分析作為結果 與討論的來源。主要探討小美老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本節之資料蒐集與分析,

主要分為兩部分:資料蒐集的方法、資料的分析方式。

一、資料蒐集的方法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方式以深度訪談法為主,輔以觀察法與相關文件之蒐集,

並從九十七年二月開始至九十七年十二月為止,為期十個月的教室觀察。以下分

別詳述三種資料蒐集的方式。

(一)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為了深入了解影響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內涵,深度訪談是蒐集資料的一種基 本策略,以開放式反應的問題(open-response questions)作深入的晤談,以 獲取相關的研究資料。訪談的目的,係去發現存在於其他人心中的是什麼,並允 許我們進入到其他人的關照之中(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所謂深度訪談是在訪問者和 受訪者之間針對研究的概略計畫互動,在本質上由訪問者建立對話的方向,再針 對受訪者提出的若干特殊主題加以追問,理想的情況是由受訪者負責大部分的對 話。與結構性的問卷訪談差異在於,深度訪談的設計是彈性的、反覆的、持續的,

並非研究者事前準備,然後照本宣科。

採取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的蒐集工作。採取半結構式訪談主要基於以下幾 個原因:

1.受限於研究者與受訪者的時間有限,半結構訪談讓研究者可以依據列出感 興趣的主題,事先擬好訪談指引,不致於使訪談的內容與本研究的主題偏離。

2.半結構式訪談的訪談問題較具彈性,受訪者得以自行決定表達方式與內 容,訪談者可以適時的提問以澄清受訪者的談話,以便更深入了解並呈現較為完 整的受訪者的經驗與感受。

本研究將正式訪談時間設定於每週二早上十點半至十一點半,幼兒美語課的 時間(此時段小美老師可以不用在教室裡),時間也會因內容而有異動,小美老 師和研究者在園所的辦公室對多元文化課程及教學的信念等議題做深層的分享與 對話,正式訪談時間列表如表3-1。

進行非正式訪談時研究者無法事先預設,故僅能以事後回溯的方式,將非正 式訪談的內容記錄於研究者整理的訪談記錄表之中,並以日期、次數與訪談的正 式程度為編號的方式,如:97.01.11 非訪,即表示 97 年 1 月 11 日所進行的非正 式的訪談,非正式訪談時間列表如表 3-2。

表 3-1

正式訪談的時間列表

正式訪談 地點 時間

97.03.04 正訪 辦公室 10:00~12:00 97.03.11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03.18 正訪 辦公室 10:00~12:00 97.03.25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03.31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04.08 正訪 辦公室 10:00~12:00 97.04.25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05.06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05.27 正訪 辦公室 10:00~12:00 97.06.10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7.11.22 正訪 辦公室 09:30~11:30 98.09.22 正訪 辦公室 10:00~12:00 98.10.09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98.11.20 正訪 辦公室 10:00~11:30

總時數 23.5 小時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3-2

非正式訪談的時間列表

非正式訪談 地點 時間

97.03.19 非訪 遊樂場 09:30~10:00 97.03.20 非訪 教室 10:30~11:10 97.04.11 非訪 遊樂場 11:00~11:40 97.05.09 非訪 校外教學 10:10~10:30

98.11.18 非訪 教室 10:20~11:00 98.11.21 非訪 遊樂場 10:30~11:00

總時數 3 小時 20 分

揭露其教學信念的重要訊息,皆是資料蒐集的重點。對於本研究的有相關性的文 件如幼兒的作品、幼兒的檔案評量、幼兒的學習單、個案教師的教學日誌、個案 教師與家長在聯絡本上的互相回饋、個案教師的教學檔案等,以上這些文件資料 皆是探討個案教師教學信念的重要資源。

(三)非參與觀察法(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所謂非參與觀察法主要強調研究者不需要直接進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動場 域,研究者置身於被觀察的生活世界之外,從旁觀者或局外人(outsider)的角 度與立場,來了解現象或行為的意義(潘淑滿,2003,頁 271-272)。

本研究透過研究者非參與觀察個案教師與幼兒互動及教學的活動,每週觀察 一~二次,分別在不同的時段進班觀察,並做現場札記(field note),詳細記錄 活動過程,並於當天完成逐字稿。此外,研究者每次觀察後會做反省及寫下觀察 者看法(observer's comments),以釐清個人的偏見,或作為分析資料的參考。

觀察的時間如下所列表 3-4。

表 3-4

教室觀察時間表

觀察日期 地點 時間 備註

97.02.20(三) 個案教室/戶外 9:10~11:30 97.02.25(一) 個案教室/戶外 9:10~11:30 97.02.27(三) 個案教室/戶外 10:10~11:20 97.03.05(二) 個案教室/戶外 9:00~10:30 97.03.06(三)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3.11(一)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3.12(二)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3.13(三) 個案教室/戶外 9:10~11:30 97.03.17(二)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3.20(三)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3.25(一)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觀察日期 地點 時間 備註 97.03.27(四) 個案教室/戶外 10:10~11:20

97.04.01(二) 個案教室/戶外 14:50~15:50

97.04.10(四) 個案教室/戶外 9:10~11:30 烤肉活動 97.04.16(三) 個案教室/戶外 10:10~11:20

97.04.24(四)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4.25(五) 個案教室/戶外 10:00~11:30 園所外散步並觀 察周遭環境風景 97.04.28(一) 個案教室/戶外 09:30~11:00

97.05.06(二) 個案教室/戶外 15:00~16:00 97.05.08(四) 個案教室/戶外 09:20~10:30 97.05.09(五) 個案教室/戶外 9:00~11:30 97.05.14(三) 個案教室/戶外 10:30~11:30 97.05.23(五) 個案教室/戶外 09:30~10:30 97.05.28(三) 個案教室/戶外 14:30~15:30

總計 37 小時

二、資料的分析方式

本研究資料主要以訪談資料、教室觀察記錄與相關文件蒐集、分析作為結果 與討論的來源。

(一)資料的三角校正

本研究在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方面,首先針對所蒐集來的資料進行三角校正

(triangulation)。此處的資料校正包括兩類:第一類是比較從訪談、教室觀察 及文件分析所得資料的一致性;第二類是比較不同時間以上述方法所得資料的一 致性,藉以提高資料的可信賴度。唯在校正的過程中,需特別注意一點是:並非 不同時間或不同方法所蒐集的資料彼此不相吻合,即推翻或否定資料的貢獻,而 需進一步探究「為什麼」這些資料會產生不一致的原因,從期間的矛盾點去探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可能會發現一些表象不一致而深層卻隱含相同事實的情形。

(三)歸納分析

是分析的最後一個階段,再一次的瀏覽文獻,找出分析結果中與文獻相對應 的部分。此外,也企圖去找出各主類目之間的關係與相互影響,如教學信念與教 學決定之間的關係為何、教學反省在教學決定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等,即為研究 結果進行最後的綜合整理工作。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為了保護研究對象及相關人員的隱私,在研究報告中,全部以化名來代替受 訪談的個案教師及相關人員的真實姓名。

一、研究中所得的資料,採化名的方式處理

研究對象、研究場域或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凡為個人隱私的部分,

均採化名的方式。

二、徵求受訪者同意才錄音、錄影

訪談時及教室觀察時,一定和受訪者於研究前即先告知並得到同意,才能做 錄音、錄影的動作。

三、認清自己的研究者的角色,不干擾教室活動的進行

觀察記錄中,不介入教室內及戶外活動時的所有行動,以利觀察較細微之處,

亦使小朋友能更專注於學習中。

四、對於研究中所得的相關資料,予以保密

所有研究的相關資料,皆為研究者所需之研究內容,絕對保密以尊重個案教 師及園所的相關權益。

五、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

研究中除了能仔細搜羅所有相關資料外,亦以客觀的態度及開放的觀念來做

觀察記錄與後續研究,切記將個人主觀意識的介入研究中。

六、確定訪談的內容

對於不清楚的部份,務必和受訪者澄清疑慮,再行記錄。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幼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及影響其教學信念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幼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及影響其教學信念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