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程品質的重要方法。

三、 越是著重彈性績效的企業,越注重模組化和前 置時間的縮短,本研究也證實,越注重彈性的企業,模 組化的涉入就越深,同時也重視前置時間的涉入。

四、 當資源有限,企業越需選擇所處的環境投入資 源去做改善。當驗證營運績效的不同屬性需要不同的精 實手法去做投入,企業可以更集中在特定的區塊與手 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 小結

以上是本篇研究針對精實思維的介紹,由以上的文獻回顧我們可以知道,

精實思維的演進過程,以及精實思維的應用方式,透過個案我們也可以了解,

精實思維是非常廣泛且多方使用的。而由於精實思維包含了從高層次的思考,

到較低層次的執行面,本研究也將針對個案公司的流程,做一個全面性的建議,

以期望能提高個案公司的經營績效。因此,本研究將採用精實思維的五大原則,

也就是確認價值、描繪價值溪流、暢流、後拉及完善來檢視與建議個案公司,

並在中間結合 JIT 的要素,以對個案公司提出更好的辦法。

第三節 夥伴關係

由於專業分工與國際化的環境下,使得跟不同公司的合作關係變得越發重 要,合作的好壞也會直接的影響到了精實思維的表現,因此,此節將針對夥伴 關係相關的理論做探討,以了解該如何選擇夥伴以及如何建立合作的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一、 夥伴關係的定義

根據 Rackham、Friedman 和 Ruff(1997)等教授的著作《Getting

Partnering Right》一書中,將夥伴關係定義為“組織之間改以團結合作、合 力創造價值的方式來產生變化,共同創造新的合作經營方式,以達到協助企業 獲利與競爭力的提升。”而 Gulati(1998,1999)教授則是將夥伴關係定義為

“任何企業之間所發起自願的合作協議,此協議涉入夥伴之間的資本、技術或 具有專屬資產的交換、工想,以追求共同發展。”到了 2002 年,Greenstein &

Vasarhely(2002)兩位教授則是將電子系統用作夥伴關係的建立方式,因此將 夥伴關係更進一步定義為“組織之間透過專屬電子介面和運用,能鼓勵資訊的 分享,以增加交易夥伴的溝通以及助於信任和互動關係的建立。”由以上的定 義,我們可以了解到,夥伴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企業,經由電子系統 等工具的輔助,來投入資源建立一個合作關係,以創造一個新的合作經營方式,

來幫助彼此達成目標,並增加競爭優勢,以增加彼此的相互依存度。

Rackham 教授(1997)則進一步將夥伴關係依據緊密程度分成交易關係、服 務關係、夥伴關係以及聯合關係。一般的交易關係,買賣雙方僅以標準商品及 標準交易條件為交易目標,當交易結束時,則雙方關係也同時告終。服務關係 則是相對於交易關係,多了一些雙方資訊的交換,以幫助彼此的流程都能更加 順利。夥伴關係,買賣雙方基於相互信任、公開、利潤共用、風險共同分擔的 互動進行交易,強調共創長期的共同競爭優勢。最後,聯合關係則是買賣雙方 互相持有小部份所有權,來確保彼此的合作關係能夠維持較長的期間。

企業彼此之間的夥伴關係,應該依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最適的關係,並選擇 最適當的合作模式,以達到最佳的結果。因此,如何選擇夥伴以及如何建立合 作模式是夥伴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以下將針對如何選擇夥伴以及合作模式 的建構做一文獻的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二、 夥伴的選擇

1995 年代,Bergquist、Betwee 和 Meuel(1995)教授針對夥伴的選擇,提 出了六個思考的構面,分別為:

(一)參與家數的多寡:企業必須考量全盤的狀況後,來決定合作廠商數的多 寡,如果參與的組織多,建議以簽訂合約的方式,來更清楚劃分彼此的 工作,當然,參與的廠商都要獲得全體的認同。

(二)複雜性:每個合作夥伴的想法要越單純越好。在事前合作時要釐清每個 參與者的想法或目標,並針對此做一個討論,讓每個參與者都往同個目 標前進。

(三)組織的文化:雙方的文化越相近,越容易讓合作成功。

(四)細節的言明:針對彼此合作過程中可能造成彼此的變動要事先言明,才 不會有事後出現紛爭的狀況產生。

(五)過去的經驗:合作夥伴過去越有經驗,對合作的拿捏就越容易恰到好處,

合作也越容易成功。

(六)產品與服務的相容性:彼此產品與服務所需要的變動程度與彈性也是必 須納入考量的,如果比較客製化的產品,彼此關係所需要的彈性可能就 需要大一點,在當初找夥伴時就必須要納入考慮。

Brouthers(1995)則是以國際策略聯盟為範例,提出四項評估夥伴特質的 準則:

(一)互補的技能(Complementary skills):合作的對象提供的技能、經驗與 知識等,必須是明確且能夠應用於本身的產品或服務的。

(二)合作的文化(Cooperative culture):合作是雙向的交流,管理者要重視 從夥伴學習的機會,並且注意參與的所有員工,彼此是存在文化差異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也要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

(三)相同的目標(Compatible goals):在形成合作之前,必須確認此次的合 作是基於甚麼目標,而不是草率的決定。如果雙方的目標衝突,可能會 造成此次合作的績效不彰。

(四)相同程度的風險(Commensurate level of risk):合作之目的是降低風 險,但也有可能因合作而產生其他的風險,因此,雙方必須針對可能產 生的風險做一個評估,盡量與合作對象的風險差距不要太大,合作成功 的可能性較高。

Robinson、Hewitt 和 Harriss(2000)則是提出選擇夥伴的十個指標,分別 是:

(一)宗旨、價值以及運作原則的相似性

(二)組織過去的效率

(三)組織的誠信程度

(四)組織的透明公開

(五)平等的相互關係

(六)組織之間沒有檯面下的暗中互動

(七)願意承諾持續性、長期的關係

(八)願意節省文書工作的負荷

(九)有不同特質或專長的夥伴

(十)長時間的關係規劃

吳思華(2000)則在《策略九說》中,提到了選擇夥伴的三個思考架構,分 述如下:

(一)提供重要資源的能力:

由於合作是希望發揮專業分工、資源互補的功能,因此,每一個夥伴均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在某一關鍵資源或業務方面具有專業能力,如此才易形成良性的關係。

(二)組織特性、經營理念與策略取向和本企業相近

由於夥伴關係常透過非正式的方式,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如果成員間彼 此的組織特性,例如規模、技術能力、經營理念或企業文化等相距過遠時,

必然很難進行對話,無法維繫長期的合作關係。相反地,如果夥伴間的策 略取向較接近,對運作自然有較大的助益,因此,成員間的屬性是必須考 慮的重要指標。

(三)與本企業間存在非正式的人際關係

如果夥伴關係在沒有正式權威體制的控制下緊密、彈性的配合,除了基 於各成員間互補、互惠的自利動機外,成員間存在的非正式人際關係,往 往是維繫合作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亞洲人常因為交情而形成信任與道義。

因此,在選擇夥伴時,非正式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必須考慮的標準。當存在 非正式的人際關係時,往往是企業遇到機會時掌握機會,遇到困難時共同 克服的最佳保證。

綜觀上述的文獻,可以歸納出選擇夥伴的五個關鍵要素,分別為能力的互 補、文化的相似、目標的一致性、組織的相容性、組織的信譽,而這些要素都 會影響到廠商的合作績效,因此,這些要素都要納入檢視與分析過程之中。

三、 合作模式的建構

選擇完夥伴後,則要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彼此的關係,根據吳思華(2000) 的策略九說中,將合作模式的建立分成了三個階段:

(一)建構階段

由於夥伴關係必須在適當的環境下,才容易形成穩固的關係。因此,第一 步必須要尋找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合作情境,夥伴間的關係不必然是零和競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如果能夠找出一個對大家都有好處的非零和情境,對彼此合作的意願是一個很 大的助力。

其次,每個夥伴對此次合作的目標與本身條件都應有正確的認知與共識。

如果每一個夥伴都有正確的認知,就比較不容易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且較願意 誠心的投入,有助於關係的形成。

最後,加強夥伴間的信任,即使甲方的資源被另一方所掌握,甲方都要相 信另一方會妥善地使用其資源,這樣的信任感出現,夥伴關係才有可能成形。

由於信任感必須要長期的互動,因此,策略上,任何一個嘗試建立信任感的夥 伴都應該讓對方相信,若不遵守約定,對方才會是最大的受害者,有這樣的想 法為前提,信任感才容易建立。

(二)發展階段

當夥伴關係形成後,如何促進關係的成長與茁壯,就是所有成員的目標。

由於外在環境不斷地在變化,應以動態的思考邏輯來檢驗整個關係的狀況,並 對未來可能發現的情況預做準備。學者 Moore(1993)將此階段分成四期,分別 為誕生期、擴展期、領導期和自我蛻變期。不同階段對夥伴關係都有不同的意 義,因此,領導者需要視不同的階段調整自己的企業,以讓此關係能夠繼續或 者結束,再另外開闢一個新的夥伴關係,讓自己與夥伴都能達到雙贏。

(三)維持階段

最後,如何維持夥伴關係能夠長期地運作下去,是所有成員必須努力的。

維持夥伴關係要注意到的事項很多,大致上來說,有幾項特別要注意,第一、

必須要利益分配適當,針對貢獻度與風險承擔程度來分配利益。第二、必須要

必須要利益分配適當,針對貢獻度與風險承擔程度來分配利益。第二、必須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