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社會支持相關含義與影響,並整理與大學生社會支持相關文獻。

一、 社會支持的含義和影響

(一)社會支持含義

社會支持的定義和意涵有許多的面向和說法。Caplan、Robinson、French、

Caldwell 與 Shinn(1976)將社會支持定義為另一他人或團體給予個人任何形式之 支持和幫助,而此給予能使接受之個人達到其所渴望的目標。Cassel(1976)認為 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由特定他人,如伴侶、家人所形成之團體,從中獲得需求上 的滿足和信任,並使其在心理壓力歷程時能夠得到協助。Cassel(1976)也特別強 調初級團體的社會支持,包括家人、親戚、朋友等,認為這些社會支持的來源對 個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並可為個人帶來實質上的需求以及能量資源。House 與 Kahn(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個人可從此交流中獲得:1. 情 感慰藉;2. 互通物質資源;3. 知識資訊交換;4. 提高評價。House、Landis 與 Umberson(1988)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交網路中能知覺到他人對於情感上的 給予、接受以及協助等,且社會支持能有利於促進人類生存於社會環境。這種來 自朋友或家人等社會支持系統能顯著地維持個人的心理、社會和生理健康(Thoits, 1986),許多研究認為社會支持來自於實質上感受到其他人給予協助時的「知覺」

(Sarason, Shearin, Pierce, & Sarason, 1987; Sarason, Pierce, Shearin, Sarason, Waltz,

& Poppe, 1991)。由上述文獻可知,社會支持所包含的各面向(如社會支持的方式、

社會支持的來源等)至今仍未有明確的定義和範圍。本研究整理文獻後將社會支 持定義為指個人遭遇無法滿足需求的困難時,知覺到社交團體中的他人(個人主 觀認定的重要他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勵和安慰,以及訊息和資源的提供,

使其得到幫助,並能適應環境和維持心理健康。

(二)社會支持的影響

上述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多有提到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正向影響,也就是 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個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對於社會支持 的影響提出不同看法。本研究將從正反兩面探討社會支持的影響,分述如下。

1. 正面影響

對於社會支持的正面影響,許多學者採肯定的態度,並將社會支持的功能分 為兩種效果模式:主要效果模式(main effect model)和緩衝效果模式(buffering model)(Cohen & Wills, 1985; Shumarker & Brownell, 1984)。主要效果模式是指不 論個人是否處於壓力的狀態下,社會支持本身即能滿足個人需求,社會支持提供 給個人規律、正向、穩定的經驗回饋,使個人對於生活情境有正向的情感、擁有 可預測性以及穩定感,也能夠使個人再次認知到自我價值感,進而促進個人身心 健康,降低罹患生理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Cohen & Syme, 1985)。緩衝效果模式 則是指社會支持在在壓力情境中扮演中介緩衝的角色,當個人知覺到在某些感受 到壓力情境,社會支持能協助個人緩衝壓力造成的衝擊和影響,進而間接增進個 人心理健康。

另外,也有學者直接指出社會支持的功能:1. 增進個人情緒之穩定性:經由 他人的關心、尊重、鼓勵,可產生穩定正面的情緒;2. 增加認知廣度:對於他人 所提供有效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訊息,有助於解決困難情境、緩衝壓力負面 影響;3. 獲得人力、物力資源可解決實際困難:因他人提供人力、物力資源,可 克服財務危機、改善生活困境(鄭照順、戴嘉南,1996;Thois, 1986)。蔡嘉慧(1998)

也指出國中生社會支持愈多,主、客觀生活壓力愈小,其憂鬱情形愈不嚴重。

2. 社會支持的負向影響

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只有好的影響?陸洛(1995)提到社會支持之潛在的 負向作用,他認為當接收社會支持的人可能會對這樣的自己產生一些負向想法,

如破壞自己形象管理,尋求支持等於承認自己的無能、對於自我產生負向評價,

對於自信心與自尊造成威脅、坦露個人的弱點和知識的缺乏可能使人變得脆弱和 依賴,尋求支持亦等於曝露自己的缺點,使人變得脆弱,喪失自我管理能力,進 而習得無助、對於男性而言可能會感到破壞角色形象,尋求支持可能會破壞其扮 演強者的形象、社會支持本身對接收者沒有實質幫助,甚至帶來更多憂鬱、無助 與負面的自我知覺(引自賴美蒨,2009)。這表示由他人給予支持雖然是好事,但 這之中也可能造成自尊心受損、引發無助感、依賴感和罪惡感,進而耗損個人資 源或受到負向情緒的感染(Lu & Argyle, 1992)。探究社會支持無效果或產生反效 果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會支持 Bolger、Zuckerman 與 Kessler(2000)的研究也 發現社會支持的負面影響可能原因為有時社會支持給予無法實質協助個人,反而 使接受到社會支持會比未接受社會支持者更為焦慮、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對於當 事者來說不適切、社會支持使個人感受到自尊心的損害,使社會支持的效用降低,

甚至產生負面效果,並給個人帶來更大壓力。

從社會支持的正、負影響可看出,一般而言普遍肯定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 正面影響,然而不可一味強調社會支持的正面效果,有時社會支持可能會適得其 反,使個人憂鬱感程度增加。這使研究者感到好奇,那現在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憂 鬱之間的關係如何?會是呈現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有關社會支持和憂鬱兩變項間 的研究文獻會在第四節整理,接下來先了解有關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二、 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有關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與多元,最常見的是將社會支持變 項與其他身、心健康、壓力等相關變項做連結。黃淑貞(1997)研究大學生吸菸 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因素,認為大學生的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會影響大 學生吸菸行為;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研究全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

發現大學生遇到壓力時在尋求社會支持較問題解決和情緒發洩的次序高;江文慈

(2004)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發現大學生會綜合使用多樣的 策略來調整情緒,包括:從事愉快活動、尋求社會支持、改變認知等。研究普遍

認為大學生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能夠協助大學生調適生活與壓力(張治遙,1988;

葉在庭,2001),社會支持亦能協助調適接觸死亡的悲傷及生活調適(周梅琴,1997),

林昱秀與陳錫琦(2009)探究大學生接觸死亡經驗,發現研究者接觸死亡經驗中 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是多元的,有實質支持、情緒支持、訊息支持和評價支持 四種類型,且社會支持的效果包括提升生活品質、減緩壓力、協助悲傷調適及促 進良好的社會適應。另外,高月慈(2006)以自覺社會支持作為大學生自評健康 狀態預測因子;洪念哲(2014)探討憂鬱傾向及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暴食症之影響。

社會支持與正向心理也有一些相關研究,賴美蒨(2009)研究大學生人際親密、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發現大學生三者之間皆有顯著相關,且大學生的人際 親密、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也有學者表示社會支持能中介大學生感恩 與學校幸福感之間的關係(Sun, Jiang, Chu, & Qian, 2014)。上述國內的大學生社會 支持相關研究普遍都可看出社會支持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情緒、環境、生活適 應等影響。

除了心理健康,也有學者研究不同類型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情形,池妮聲(2011)

研究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知覺的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發現現今大學生知 覺最多的是朋友支持,而大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方面:安全依附高於矛盾依附、

矛盾依附又高於逃避依附,且大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愈多,生活適應愈佳;劉錦 萍(2007)研究家境清寒大學生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發現兩者呈顯著正相關。鐘 志強(2000)研究大學生之運動行為與運動社會支持研究;Murray、Lombardi、

Bender 與 Gerdes(2013)研究患有疾病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情況等。這些研究在在 都可顯示社會支持對於大學生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

由文獻可看出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生活適應等都有一定的 影響性,那麼,社會支持和提升與維護心理健康的心理專業之間關係如何呢?然 國內較少有社會支持與求助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亦會探討大學生社會支持和諮 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

三、 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一)社會支持與性別的相關研究

有關於社會支持與性別之間的關係,大部份研究都表示性別在社會支持中的 確存在差異(徐靜芳,2003;李金治,2003;徐珮瑜,2005;李靜如,2007)。王 春展與潘婉瑜(1996)研究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發現男生較女生少採 用社會支持方式抒壓。研究顯示女性能感知到較男性更多的社會支持感受,

(Sarason, Sarason, Hacker, & Basham, 1985; 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性別可以預測個人所感知到得的社會支持程度(Wang, Heppner, & Berry, 1997)。探究原因,可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注重社群 網絡中情感的連結以及尋求支持。此外,社會文化不鼓勵男性在人際關係中尋求 支持與連結,因此不僅限制了男性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程度,同時亦降低了男性實 際得到的社會支持協助(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由上述文獻來 看,性別普遍被認為與社會支持有顯著的關係。本研究亦將性別納入背景變項來 再確認其性別差異是否相同。

(Sarason, Sarason, Hacker, & Basham, 1985; 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性別可以預測個人所感知到得的社會支持程度(Wang, Heppner, & Berry, 1997)。探究原因,可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注重社群 網絡中情感的連結以及尋求支持。此外,社會文化不鼓勵男性在人際關係中尋求 支持與連結,因此不僅限制了男性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程度,同時亦降低了男性實 際得到的社會支持協助(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由上述文獻來 看,性別普遍被認為與社會支持有顯著的關係。本研究亦將性別納入背景變項來 再確認其性別差異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