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家興 博士.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 相關研究. 研究生:黃芸瑩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五月.

(2) 致謝詞 這麼漫長的路終於暫時告了一段落,回首進研究所的這段日子,有太多的話 要說、也有太多的人要感謝。會想要研究社會支持與求助態度,也與我這一路上 的感受有關,身邊他人的支持,以及心理諮商的療癒都讓我更認識並能承接自己 的各種想法、情緒,且讓我有很大的力量能夠繼續走下去。在這個論文結束的階 段,我要好好說出我的每個感謝。 首先要感謝的是林家興老師,感謝老師一直以來給我很大的空間以及信任, 在我需要的時候也給予很明確的指導,論文討論會大家的集思廣益對沒寫過論文 的我有很大的幫助;謝謝兩位口委老師林彥妤老師和吳淑禎老師的協助指教,老 師們的鼓勵以及意見指正都讓這篇論文更加完整。 感謝師大心輔所的同學瑞槿、書琴、書平、宛亭、幸如、芳廷、國禎、伊萱、 奕辰等所有同學的陪伴和支持,身邊同儕總是能讓我有安心跟滿滿的支持感,聚 會跟互相鼓勵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這個狀態下所感受到的一切有你們一起 體會和互相幫忙真是慶幸;感謝玫瑩、妮旳、煜智的協助,在繁忙的情況仍熱切 的貢獻自己有的資訊和智慧,沒有這些幫助跟鼓勵我也不會懂怎麼完整撰寫一篇 論文跟度過口試;感謝維序,沒有和你合作我真的不知道這篇論文什麼時候才能 完成,在進度上能一起前進真的很感恩。感謝實習夥伴佳汶的持續鼓勵與關切, 實習時一起扶持,當你先進入職場後仍繼續聯絡並且提供我很多休息的機會,這 個連結讓我在各種方面都有個出口,感謝你。 感謝 GG49 的陪伴,曉安、瑋璿、孫旻、逢頤、麗安、明廷、宇倢、齊翰、皓 斌、喬瑋、任弘等所有吉他社的人們,從大學到研究所,有你們在的地方就像另 外一個家一樣,在無助的時候有個去處,在需要的時候一直都在,大家一起說笑 聊天分享音樂,能有一個這麼放鬆的地方都是因為有你們,謝謝。 感謝四神湯,賴庭歡、邱騰箴、傅喬,十年的情感之深厚,每一刻的心情都. i.

(3) 有地方可以分享,每個時候都知道有人可以且願意承接這樣的自己,在這裡表達 我的感謝,之後還要繼續在一起。 感謝我的家人黃友正先生、李豔珠女士,以及黃淳純小姐一直以來對我無條 件的包容跟支持,謝謝你們讓我安心的當了這麼久的學生,謝謝一直當我堅實的 後盾,謝謝。 寫到這裡其實想到的還有很多的人、名字和好多細節需要感謝,每個生活的 當下和遇到的人也都還有很多想感謝的部分,礙於篇幅無法全部呈現,但每個與 我接觸的你和妳、每個景物、每個瞬間、每個協助、每句對話,都讓我許多時候 真的只有感謝可以訴說,我會將這些感謝好好的放入心中,並且用我的方式努力 回報。 最後,黃芸瑩,謝謝你,你辛苦了,我會繼續好好愛著你和其他的人。.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關係,研究方法主 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就讀於北部的大學生為研究樣本,並以分層立意取樣抽取 受試者,有效回收 892 份。 本研究主要研究工具為「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 、 「支持、鼓勵、安慰分量 表」及「求助態度量表」 。資料處理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積差相關、t 考 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主要結果如下:1. 大學生有 求助者佔全體 20.4%。2. 大學生的憂鬱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在年級上,不 會因年級不同而有差異。3. 大學生社會支持會因性別和戀愛經驗而有差異。4. 大 學生的諮商求助態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5. 大學生憂鬱和諮商求助態度間呈 現負相關。6. 大學生憂鬱和社會支持間呈現負相關。7. 大學生社會支持和諮商求 助態度間呈現正相關。8. 大學生憂鬱和社會支持可有效預測諮商求助態度。研究 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實務工作和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憂鬱、社會支持、諮商求助態度. iii.

(5) iv.

(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s in College Students Yun-Ying Hua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is study used stratified purposive sampling to choose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 = 892). The students are in various grades from northern Taiwan. The sample were administered a battery of selfreport instruments including personal data form, Tung’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DICS), Chinese version of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and Chinese version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 Short Form. All vali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study reveal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a) The preval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help-seeking experience was 20.4% (b)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 on depression, but no differ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c)There were gender and romance status difference on social support. (d)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 on help-seeking attitude. (e) A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is shown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s. (f) 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significantly predict help-seeking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limitat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depression, help-seeking attitudes, social support. v.

(7) vi.

(8) 目次 致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生的憂鬱理論及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及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大學生的諮商求助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 21. 第四節.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以及諮商求助態度的關係 ............. 27.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大學生求助概況、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現況 ..... 51 vii.

(9) 第二節. 不同背景大學生在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差異分析 . 59. 第三節. 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相關 ..................... 64. 第四節. 憂鬱、社會支持對諮商求助態度之迴歸分析 ................. 6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討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8.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分. ..................................................... 81. 英文部分. ..................................................... 87. 附錄 ................................................................99 附錄一.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9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02. viii.

(10) 表次 表 3-2-1. 正式樣本背景資料摘要表………………………...................................37. 表 3-3-1. 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各分量表因素說明………………………...40. 表 3-3-2. 「支持、鼓勵、安慰量表」內涵、題號與題數……………………...43. 表 3-3-3. 「求助態度量表」各層面內涵、題號與題數........…………………...45. 表 4-1-1. 求助議題次數分配表(N = 892)……………………………………..52. 表 4-1-2. 求助對象次數分配表(N = 892)……………………………………..53. 表 4-1-3. 求助經驗摘要表(N = 892)………………………………………......54. 表 4-1-4. 諮商經驗之次數分配表(N = 892)………………………………......55. 表 4-1-5. 大學生在憂鬱量表之描述統計摘要表(N = 892)………………......56. 表 4-1-6. 大學生憂鬱程度之描述統計摘要表(N = 892)…………….……….57. 表 4-1-7. 大學生在社會支持量表之描述統計摘要表(N = 892)…………......57. 表 4-1-8. 大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之描述統計摘要表(N = 892)………..........58. 表 4-2-1.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得分及差異性考驗摘要 表............................................…...……………………………...............59. 表 4-2-2.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得分及差異性考驗摘要 表............................................…...……………………………...............60. 表 4-2-3.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社會支持量表得分及差異性考驗摘要表………....61. 表 4-2-4. 不同戀愛經驗大學生在社會支持量表得分及差異性考驗摘要表…....62. 表 4-2-5.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得分及差異性考驗摘要表……........63. 表 4-3-1.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之積差相關矩陣……………64. 表 4-4-1. 大學生性別、戀愛經驗、憂鬱與社會支持對諮商求助態度之階層 迴歸分析摘要表(N = 892)…...……………………………...............68. ix.

(11) x.

(12) 圖次 圖 3-1-1.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研究架構圖………………34. xi.

(13)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將以研究者經驗和本研究重要性為開端,說明本研究 之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針對研究主題中 幾個變項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多年來,國內、外皆有許多研究在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吳兩賜,2014; 陳黛儀,2013;侯明玉,2012;Hayes, 1997; Lucas & Berkel, 2005; Yaris, 1996) ,根 據研究,大多數人心理疾病第一次出現在 15 到 24 歲中間的年紀(Wang, Lang, & Olfson, 2005) ,大學生的年紀即包含在此年齡階段之中,由此可看出研究大學生心 理健康之必要,若能加以防範,可促進國人未來整體心理健康。 談到心理健康不可不提到憂鬱症,憂鬱症被稱「二十一世紀的癌症」 , (Holden, 2000),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1)曾推測,至 2020 年,憂鬱症將成為第二大造成人類失能之疾病,僅次於心臟疾病。由上述研究可 知,憂鬱症對人類身心健康之影響皆大。根據董氏基金會連續五年來的調查,每 四或五個青少年當中,就有一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困擾(董氏基金會,2007,2008, 2013) ,張虹雯(2011)研究 1,232 位大學生,29.4%的大學生已達憂鬱症診斷標準, 可見大學生的憂鬱程度之高(黃惠貞,2003;吳元蓉,2005;葉雅馨、林家興, 2006),同時顯示目前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需要接受協助。 憂鬱症除了有會讓人失能的危機之餘,還有一令人無法忽視的理由來自於其 與自殺的密切關聯性。Lewinsohn、Pettit、Joiner 與 Seeley(2003)調查有憂鬱症 的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症狀表現,發現 54.5%比例有自殺意念。而在大學生的年齡 階段,除了有較高的憂鬱程度,也有較高的自殺比例,衛生福利部(2013)統計 民國 102 年全國人的死因,其中 15–24 歲青年死因當中,自殺居於第二位,比例 1.

(15) 占 13.5%,高於全國十大死因前二名惡性腫瘤與心臟疾病。 由上述研究可知大學生憂鬱的比例相當高,而由於憂鬱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更使得大學生的憂鬱不容忽視。針對如此高的比例,大學生心理專業協助的需求 理應會有相當大的數量,然而,研究者探究自身經驗,在大學時期身邊常常有人 認為自己已在憂鬱狀態,想要向外尋求協助,卻仍然不會想要求助大學諮商輔導 中心尋求心理諮商。這個狀態其實不僅限於憂鬱的個人,當研究者向有心理困擾 的大學生提出心理諮商資源時,許多大學生便立刻表示會使用其他方式幫助自己, 並進而婉拒尋求心理諮商,此狀態表示儘管大學生有著心理困擾,會去尋求心理 專業協助的學生卻不多。許多研究數據更證實此一現象,當調查大學生求助心理 諮商的比例,過去的研究皆顯示會使用心理專業協助自身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只占 全體大學生比例不到一成(林幸台,1979;郭國禎,1986;董氏基金會,2007; Vogel, Wade, & Haake, 2006)。 大學生處於成年早期即將邁入社會的階段,若無法在此階段維護心理健康, 可能會對身、心安全皆有很大的影響,並將此影響過渡至未來社會生活。有鑑於 此,目前極需了解大學生尋求心理專業協助低比例的原因,以及大學生對於求助 心理諮商的態度為何?而經由過往研究與建議之後,是否有效增加求助心理專業 比例?此即為本研究欲探討大學生諮商求助態度以及求助現況之動機。 研究者曾詢問大學生對於求助心理諮商的想法,其表示當有憂鬱狀態出現時, 會因為孤獨感和無望感而不想尋求他人和心理專業,包括心理諮商的協助。基於 此心理困擾與求助心理專業比例上的落差,學者開始研究憂鬱與求助態度的關係, 王嘉琪(2010)研究發現憂鬱情緒和求助態度之間有顯著負相關,代表大學生的 憂鬱情緒越高,求助態度越低,並對求助心理專業抱持著負向態度。Wilson、 Rickwood 與 Deane(2007)也認為大學生憂鬱症狀與求助意願之間存在負相關, 越憂鬱的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意願越低,一些研究也支持這樣的結果(劉育均, 2014;Chang, 2007; Bilican, 2013; Pierceall & Keim, 2007) 。由研究來看,憂鬱對於 2.

(16) 諮商求助態度似乎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隨著憂鬱程度的提升,會降低對於求助 心理專業的態度,代表憂鬱對於諮商求助態度有某種程度的預測力,本研究欲探 討此一現象,期藉由對此現象的了解,進行對於憂鬱大學生的妥善協助。 那麼既然大學生憂鬱時不求助心理專業,會如何協助自己?程玲玲(1978) 研究大學生的求助對象主要為朋友、家人與老師。郭國禎(1986)的研究結果發 現當大學生遭遇困難時比較喜歡向朋友、同學或家人尋求協助,向輔導老師求助 者僅佔少數比例。Chang(2008)研究大學生以瞭解其有困擾時尋求協助的方式, 研究結果顯示,遭遇情緒困擾的學生中,依序會尋求朋友、媽媽、爸爸、兄弟姊 妹,以及親戚協助,在這之中只有 11.1%會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可見當大學生 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會求助的是身邊的人,包含朋友、家人等,較少會以心理 專業協助為第一優先順序。 研究者體認到,在大學時期,不論是對自己或是他人,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 影響,當心理有困擾需要緊急處理時,第一時間最先想到的就是向朋友傾訴或尋 求協助,藉由朋友的傾聽和支持,或是意見上的提供以作為對後續困擾解決的對 策,由此可知社會支持對於大學生指引尋求協助的密切性,由上述大學生遇到困 擾時的首要選擇可驗證此一經驗,表示人際關係和社交網絡的支持對於大學生心 理健康有一定的重要性。那麼,諮商求助態度是否也會受到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 的影響?有些研究證實,若大學生認為其社會支持程度越低,越會去尋求心理專 業協助。Goodman、Sewell 與 Jampol (1984)研究 100 名大學生的求助態度,發 現在相同的壓力事件情境下,求助態度較高的大學生其社會支持程度是較低的。 若是非正式的社會網絡無法協助個人,或是雖然有協助,但無法被個人知覺為其 協助是有幫助的,則個人就會去尋求心理專業協助(Vogel & Wei, 2005; Moos & Mitchell, 1982; Wills, 1983) 。如此看來,社會支持似乎會降低對於求助心理諮商的 態度,然也有研究指出,若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對於求助態度是正向的,相對也會 鼓勵個人尋求心理專業協助,並進而促進個人求助意願。(Wu, Stewart, Huang, 3.

(17) Prince, & Liu, 2011)。由此可知,社會支持可能緩衝大學生的壓力情境進而降低大 學生對於求助心理專業的需求,也可能因為其對心理專業的正向態度反而增進大 學生對於求助心理專業的意願。到底,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間實際的關係 為何,社會支持是否能夠預測諮商求助態度,此亦為本研究關心之焦點。 此外,許多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憂鬱之間互有影響。臺灣自殺防治學會(2012) 進一步指出自殺動機往往與在人際關係的挫折和累積或是強烈的情緒困擾有關。 黃弘年(2010)表示,社會支持會直接影響憂鬱,且社會支持是性別角色衝突與 憂鬱之間的影響因子。柯慧貞等人(2004)研究南區大專院校學生 5,137 人的社團 參與活動情形發現,有參與社團活動者,其社會支持的程度較高,憂鬱程度較低, 而自殺意念與行為也較少。由此可看出,有些研究主張社會支持會直接影響憂鬱, 而有些則將社會支持視為緩衝憂鬱的影響因子。社會支持經常被視為是防止憂鬱 症狀的保護因子,尤其是青少年過渡到大學生的這段時間更加被重視(Cohen & Hoberman 1983; Zimet, Dahlem, Zimet, & Farley, 1988)。 然而,憂鬱也可能使個人的社會支持逐漸降低。Coyne(1976b)認為個人在 展現憂鬱症狀的同時,由於個人對於自我價值及被他人接納的懷疑,會持續地希 望得到他人的支持,而這種持續及重複地再確認會逐漸使得他人無法理解並產生 嫌惡的感受,進而給予憂鬱者不真誠的支持和安慰,憂鬱者將會察覺到這之中的 不一致,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確無法與他人互動的再確認。使憂鬱的症狀再度被延 續(Coyne, 1976a; Coyne, 1976b)。Coyne(1976a)所做的研究更證實,周遭他人 環境的支持與反應對於個人憂鬱症狀的延續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看出社會支 持與憂鬱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少的社會支持可能引起憂鬱,而憂鬱的個人可能因 其與環境的互動而降低自身的社會支持。 由上述文獻和數據可以發現,憂鬱和社會支持都有可能影響諮商求助態度, 而憂鬱和社會支持本身似乎又有互相影響的關係,然而彼此的現況與關聯性,目 前仍未有一定的定論。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憂鬱、 4.

(18) 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期能更深入了解三者關係之後,在對於大 學生求助心理專業的實務上能有所幫助,並能充實國內相關研究知識,以提供資 訊供日後研究人員與心理專業實務工作者參考。. 5.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節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提出相應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 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所形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1.. 了解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諮商求助態度之現況,以及大學生的求助概況, 包括求助議題、對象,有無求助心理諮商,以及諮商經驗的幫助性。. 2..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的差異情形。. 3.. 探討並分析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 4.. 探討並分析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對諮商求助態度的預測效果。. 5..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以及心理諮商輔導實務工 作者之參考。. 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1. 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諮商求助態度,以及求助概況為何?包括求助議題、 對象,有無求助心理諮商,以及諮商經驗的幫助性為何? 2. 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諮商求助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3. 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和諮商求助態度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4. 大學生的憂鬱和社會支持是否可以共同預測諮商求助態度?. 6.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探討的變項有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以及諮商求助態度,以下 將分別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一、 大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大學生係指教育部核准認可之各大專校院,包含公私立之一般 大學、教育大學、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的在學大學生(大一至大四,含延畢生)。 因現今大專院校學校數眾多,在考慮研究條件的限制後,以分層立意取樣的方式 選擇 103 學年度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輔仁大學以及致 理技術學院八間大學的在學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二、 憂鬱 本研究指的憂鬱並不是臨床上診斷之憂鬱症。憂鬱可能發生於對許多情境的 一個反應,反應表現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等方面,正常者和病態者都可能 出現此現象,只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憂鬱是受試者評估自己近兩 週內無望感、專注力衰退、憂鬱情緒或人際退縮等情況的頻率,並將此情況填答 於「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 (林家興、陳玉芳、葉雅馨、 徐佳玲、孫正大,2008) 各分量表後所呈現之測驗分數。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在該層面上憂鬱情形愈明 顯。 三、 社會支持 House 與 Kahn(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從這個交流中可 獲得:1. 感情的慰藉;2. 物質資源的互通;3. 知識資訊的交換;4. 提高評價。 本研究的社會支持指的是當個人遭遇無法滿足需求的困難時,知覺到社交團體中 的他人(個人主觀認定的重要他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勵和安慰,以及訊息 和資源的提供,使其得到幫助,並能適應環境和維持心理健康。本研究使用吳元 蓉(2005) 「人際親密量表」中的「支持、鼓勵、安慰」分量表為研究工具。社會 7.

(21) 支持係指研究對象在此一分量表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個人知覺到的社會支持 越充足。 四、 諮商求助態度 「諮商求助態度」是指個人尋求心理諮商的整體性態度傾向,包含認知、情 緒、行為三個面向,在認知面向,如個人對察覺自己需要心理諮商的幫助;情感 面向,如個人過去求助經驗的感受,以及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感受;行為面向, 如個人求助的習慣方式(王嘉琪,2010) 。本研究採用王嘉琪(2010)翻譯 Fischer 與 Farina(1995)發展之求助心理治療態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Short Form, ATSPPH-SF)測量諮商求助態度。 諮商求助態度係指研究對象在此一量表的得分,分數越高,代表諮商求助態度越 高。.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因此本 章將對憂鬱、社會支持、諮商求助態度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進行文獻之整理與論 述。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憂鬱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以了解其重要性及與其 他變項的可能關係;第二節為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諮商求助態度之 內涵及其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研 究;第五節綜合研究問題、文獻探討後,提出研究假設。. 第一節. 大學生的憂鬱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憂鬱相關含義與理論,並整理與大學生憂鬱相關的文獻。 一、 憂鬱的含義與類別 (一)憂鬱的含義 要定義「憂鬱」 ,國、內外學者皆有不同的說明和解釋(張春興,1995;陳錫 銘,1991;Coyne, 1976a)。憂鬱是一種形容情緒的詞彙,也是臨床診斷的一個症 狀。事實上,憂鬱因其複雜的現象,仍無非常清楚、明確的界定。Cantwell 和 Baker (1991)將憂鬱此一複雜現象分為四種層次: 1. 症狀(symptom)層次:指情緒狀態,例如煩躁不安、悲傷、傷心、煩悶、痛 苦、沮喪等,不一定是精神疾病。 2. 多面向的症狀(various symptoms)層次:某些憂鬱症狀,例如:食慾不振、煩 躁不安、喪失活力或體重減輕、失眠等,這些症狀類似於臨床精神病患的憂鬱 現象,不必然是精神或情感疾病。 3. 症候群(syndrome)層次:存在特定群集症狀(包括情緒、認知、及動機等方 面),可能存在精神以及情感性疾病。 4. 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層次:具有精神異常的特性,而且在某一特定 9.

(23) 期間內出現憂鬱的症狀,並造成個人失能(吳元蓉,2005)。 由上述看來,Cantwell 和 Baker(1991)將憂鬱以情緒狀態到疾病的層次分類, 從暫時的情緒狀態,到一組症候群,再來到疾病的層次。本研究想探討的是大學 生的憂鬱狀態,有別於精神疾病診斷。因此研究者將憂鬱的定義採用上述層次的 第二到三層次,將憂鬱視為多向度的症狀或症候群。即未到疾病診斷的階段,是 想了解大學生憂鬱時在行為、認知、情緒等面向上出現症狀的程度。 (二)憂鬱的類別 憂鬱隨著成因、症狀、以及程度的多樣性,而有不同的類別(吳佳璇、李明 濱,2002;Blatt, 1974) ,本研究著重憂鬱在多面向症狀上產生的現象。張高賓(2005) 編製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將國內兒童與青少年之憂鬱症狀歸類成認知、 想法、行為、情緒及生理四個層面,並分為五因素,分別是憂鬱煩躁情緒、無望、 自尊與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及品行-人際問題;余民寧、劉育如與李 仁豪(2008)為提供一般社會大眾作為簡易自評診斷使用,根據全人治療取向與 臨床診斷編製臺灣憂鬱症量表,並將憂鬱分為認知、情緒、身體以及人際四個向 度;Powell(1983)與沈楚文等人(1987)亦從將憂鬱症狀表區分為情緒、認知、 生理,以及行為等四個向度,在情緒方面,指愁眉苦臉、明顯的沮喪、悲傷、憂 鬱、消沉、情緒低落等;認知方面,指明顯的無助、無望、無能、無價值感、悲 觀、自責、罪惡感、出現死亡意念、自殺念頭以及思想緩慢等;在生理方面,指 對於性的興趣減退、食慾減低或喪失、失眠或過度睡眠、體重增加或減輕、體力 減退、常感覺疲勞等;在行為方面,指話少、音調低、速度慢、動作少且緩慢、 有時出現激躁行為,且自殺行為亦為症狀之一。林家興等人(2008)以 Powell(1983) 與沈楚文等人(1987)之分類為基礎編製「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將憂鬱 分為「生理」、「認知」、「行為」、「情緒」、「人際」五個向度,而在對大學生進行 施測後,將生理因素去除,顯示大學生在憂鬱症狀的表現與其他族群的不同。本 研究因研究對象為大學生,在類別以及特定年齡族群的考量下,以此分類為依據。 10.

(24) 二、 大學生憂鬱的現況調查 整理憂鬱的文獻以了解和確立憂鬱的定義和類別後,接下來了解有關大學生 憂鬱的情形。根據研究,大多數人心理疾病第一次出現在 15 到 24 歲中間的年紀 (Wang, Lang, & Olfson, 2005) ,其中也包含憂鬱症(Lewinsohn, Duncan, Stanton, & Hautzinger, 1986),此研究顯示高中到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視,若此時 不多加注意心理健康,很有可能會發生心理疾病並延續到成年。 要特別注意的是,此階段的學生除了憂鬱症狀較嚴重外,同時也有較高的自 殺比率。衛生福利部(2013)統計民國 102 年全國人的死因,其中 15–24 歲青年 死因當中,自殺居於第二位,比例占 13.5%,高於全國十大死因前二名惡性腫瘤與 心臟疾病。 根據董氏基金會連續五年來的調查,每四或五個青少年當中,就有一人有明 顯的憂鬱情緒困擾(董氏基金會,2007,2008,2013),張虹雯(2011)調查 937 位大學生,22.4%的大學生其憂鬱情形已達憂鬱症標準,可見大學生的憂鬱程度之 高(黃惠貞,2003;吳元蓉,2005;葉雅馨、林家興,2006) ,亦表示目前有相當 數量的大學生需要接受協助。 這些調查研究皆表示大學生憂鬱狀態的議題需要重視和研究。若從年齡層來 看,大學生亦是各年齡層中最多憂鬱比率的族群,更是憂鬱症病發的開始階段, 並有著較其他年齡層高的自殺死亡率,因此研究大學階段之憂鬱議題確實有其適 切性。研究顯示人際壓力可能會促發自殺或是憂鬱(Hammen, 1991) ,本研究從上 述理論和相關研究都可得出,研究大學生的憂鬱刻不容緩,若要更加詳細了解大 學生的憂鬱影響和憂鬱症的發展,需多加了解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有關於個人憂 鬱和其社交系統的關係,也可從憂鬱的相關理論中了解。以下將提出憂鬱和社會 心理相關的理論解釋。 三、 憂鬱的社會心理相關理論 以憂鬱為主題的理論相當廣泛和多元,本研究將整理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 11.

(25) 論。 (一)心理動力取向 Sullivan(1953)提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他認為憂鬱的產生和治療都可從人 際關係著手。從個人出生開始,其就生存在一個複雜的人際網絡系統中,人和人 相處,彼此並產生相互作用,此相互作用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以及人格形成。在 人際關係中,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操作,隨著互動關係的破壞,可能會產生 人格障礙以及精神疾病,而若要能夠治療個人,也需要透過人際互動。也就是說 人際關係會影響憂鬱產生,然而個人與外界的親密關係能預防憂鬱,甚至能夠治 療憂鬱,因此,個人社會功能的惡化與憂鬱症狀顯現會具有一致性。 (二)Beck 的憂鬱認知理論 除了人際社會的觀點,解釋憂鬱最著名的理論為Beck的憂鬱認知理論。Beck認 為憂鬱者會對於自己、世界以及未來存在著負向的思考,也就是「負向認知三角 (negative cognitive triad)」的概念。Beck認為憂鬱者會因憂鬱衍生憂鬱基模 (depressogenic schemata),憂鬱的基模從兒童時期開始產生,並且潛在在個人思 考中,直到有類似的事件環境呼應此基模後就會被活化,使憂鬱開始發生,並因 此產生自己無能的失功能信念(maladaptive beliefs),以及對自己、世界以及未來 的走向產生負向自動化想法(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進而使憂鬱維持甚至惡 化。(Beck & Alford, 2009)。 (三)人際取向的憂鬱模式 從上述兩個理論可看出憂鬱可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影響,也可能受到自身信念、 價值觀所累積形成。Coyne(1976b)針對人際關係對於憂鬱的影響提出更深一層 的看法與研究,他認為憂鬱者與他人互動的關聯性容易被忽視,有許多假設和資 訊支持憂鬱者其症狀的持續來自於對環境扭曲的觀點。Coyne(1976a)認為憂鬱 者行為症狀(缺乏興趣、社交能力)的產生與維持來自於他人缺乏與憂鬱者溝通 之技能,並且無法克服這樣的困難,進而促成憂鬱者行為症狀的持續。在憂鬱症 12.

(26) 狀初期,憂鬱者會向周遭環境求助,此時他人通常會給予口頭上的支持及肯定, 然由於憂鬱的人對於自我價值及被他人接納的懷疑,會不斷迫使對方對於自己的 狀態重複給予支持及肯定。這種持續及重複的要求會逐漸使得他人無法理解並產 生嫌惡的感受,而此感受也會激起他人對此情況感到內疚。至此,他人會為了解 決上述情況,給予憂鬱者不真誠的支持和安慰,但於此同時,他人仍會因嫌惡感 而有意或無意地開始拒絕和抗拒憂鬱者,因此他人的口語安慰和支持逐漸與其展 現的行為有明顯的差異,憂鬱者將會察覺到這之中的不一致,並以此作為自己的 確無法與他人互動的再確認。對於自己的自我價值以及被他人接納再度引發負面 的想法,使憂鬱的症狀再度被延續(Coyne, 1976a; Coyne, 1976b) 。Coyne(1976a) 所做的研究更證實,周遭他人環境的支持與反應對於個人憂鬱症狀的延續起了重 要的作用。 如此看來,由上述的文獻可證實社會環境對於憂鬱的重要性,周遭他人是否 能給予憂鬱的人社會支持會影響憂鬱症狀的產生與延續。 四、 背景變項與憂鬱的相關研究 許多研究提出一些背景變項與憂鬱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本研究將整理出相關 文獻,找出可能對憂鬱有影響的背景變項,進而置入本研究的背景變項中,以確 認其對大學生憂鬱的影響。 (一)憂鬱與性別的相關研究 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出男性一倍(Rosen & Amador, 1997), 葉雅馨與林家興(2006)針對臺灣地區 18 歲以上民眾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女性平 均憂鬱程度高於男性,且女性有 12.74%的憂鬱情緒已經達到嚴重需要專業協助的 等級,相對的男性當中則有 9.66%,顯示女性達到嚴重憂鬱程度的比例比男性為高。 Nagelberg、Pillsbury 與 Balzer(1983)研究顯示,大學女生憂鬱程度高於男性,許 多學者也證實以上看法(楊順南,1996;Boggiano, & Barrett, 1991; Waelde, Silvern, & Hodges, 1994)。此為世人的基本印象,也是研究結果。但是近年來開始有不同 13.

(27) 的看法,許多學者認為大學生的性別與憂鬱並無顯著相關性(謝琇玲,1998; Kashubeck, & Christensen, 1995; Kimbrough, Molock, & Walton, 1996)。王嘉琪 (2010) 、吳元蓉(2005)表示大學生憂鬱情緒上男女比例並沒有顯著差異。更甚 者,有些研究看法完全相反,表示男大學生憂鬱情緒高於女性(張虹雯,2011)。 基於如此不同的研究結果,表示性別對於憂鬱的影響仍需加以了解。 (二)憂鬱與年級的相關研究 關於憂鬱與年級的相關研究,至今仍無定論,有研究認為憂鬱與年級之間有 關連(王曉玫,2002;江逢維,2004) ,有研究則直接認為憂鬱與年級並無顯著相 關(吳元蓉,2005;康維芬,2005;Kimbrough, Molock, & Walton, 1996) 。由上述 可知,各學者對於大學生的年級與其憂鬱之間是否有關連仍眾說紛紜,而這也使 得本研究好奇大學生年級與憂鬱之間的關連性。 目前我國對於大學生憂鬱的研究因其重要性而蓬勃發展,對於大學生憂鬱的 相關研究亦相當廣泛而多元。在大學生的階段,社會系統對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因素,故本研究即探討憂鬱的社會心理相關因素,想了解社會支持和諮商求助態 度與憂鬱之間的關係,進而達到降低和預防大學生憂鬱的效果,以及確認背景變 項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使實務者能參考本研究的結果。. 14.

(28) 第二節 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社會支持相關含義與影響,並整理與大學生社會支持相關文獻。 一、 社會支持的含義和影響 (一)社會支持含義 社會支持的定義和意涵有許多的面向和說法。Caplan、Robinson、French、 Caldwell 與 Shinn(1976)將社會支持定義為另一他人或團體給予個人任何形式之 支持和幫助,而此給予能使接受之個人達到其所渴望的目標。Cassel(1976)認為 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由特定他人,如伴侶、家人所形成之團體,從中獲得需求上 的滿足和信任,並使其在心理壓力歷程時能夠得到協助。Cassel(1976)也特別強 調初級團體的社會支持,包括家人、親戚、朋友等,認為這些社會支持的來源對 個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並可為個人帶來實質上的需求以及能量資源。House 與 Kahn(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個人可從此交流中獲得:1. 情 感慰藉;2. 互通物質資源;3. 知識資訊交換;4. 提高評價。House、Landis 與 Umberson(1988)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交網路中能知覺到他人對於情感上的 給予、接受以及協助等,且社會支持能有利於促進人類生存於社會環境。這種來 自朋友或家人等社會支持系統能顯著地維持個人的心理、社會和生理健康(Thoits, 1986),許多研究認為社會支持來自於實質上感受到其他人給予協助時的「知覺」 (Sarason, Shearin, Pierce, & Sarason, 1987; Sarason, Pierce, Shearin, Sarason, Waltz, & Poppe, 1991) 。由上述文獻可知,社會支持所包含的各面向(如社會支持的方式、 社會支持的來源等)至今仍未有明確的定義和範圍。本研究整理文獻後將社會支 持定義為指個人遭遇無法滿足需求的困難時,知覺到社交團體中的他人(個人主 觀認定的重要他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勵和安慰,以及訊息和資源的提供, 使其得到幫助,並能適應環境和維持心理健康。. 15.

(29) (二)社會支持的影響 上述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多有提到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正向影響,也就是 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個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對於社會支持 的影響提出不同看法。本研究將從正反兩面探討社會支持的影響,分述如下。 1. 正面影響 對於社會支持的正面影響,許多學者採肯定的態度,並將社會支持的功能分 為兩種效果模式:主要效果模式(main effect model)和緩衝效果模式(buffering model)(Cohen & Wills, 1985; Shumarker & Brownell, 1984)。主要效果模式是指不 論個人是否處於壓力的狀態下,社會支持本身即能滿足個人需求,社會支持提供 給個人規律、正向、穩定的經驗回饋,使個人對於生活情境有正向的情感、擁有 可預測性以及穩定感,也能夠使個人再次認知到自我價值感,進而促進個人身心 健康,降低罹患生理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Cohen & Syme, 1985)。緩衝效果模式 則是指社會支持在在壓力情境中扮演中介緩衝的角色,當個人知覺到在某些感受 到壓力情境,社會支持能協助個人緩衝壓力造成的衝擊和影響,進而間接增進個 人心理健康。 另外,也有學者直接指出社會支持的功能:1. 增進個人情緒之穩定性:經由 他人的關心、尊重、鼓勵,可產生穩定正面的情緒;2. 增加認知廣度:對於他人 所提供有效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訊息,有助於解決困難情境、緩衝壓力負面 影響;3. 獲得人力、物力資源可解決實際困難:因他人提供人力、物力資源,可 克服財務危機、改善生活困境(鄭照順、戴嘉南,1996;Thois, 1986) 。蔡嘉慧(1998) 也指出國中生社會支持愈多,主、客觀生活壓力愈小,其憂鬱情形愈不嚴重。 2. 社會支持的負向影響 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只有好的影響?陸洛(1995)提到社會支持之潛在的 負向作用,他認為當接收社會支持的人可能會對這樣的自己產生一些負向想法, 如破壞自己形象管理,尋求支持等於承認自己的無能、對於自我產生負向評價, 16.

(30) 對於自信心與自尊造成威脅、坦露個人的弱點和知識的缺乏可能使人變得脆弱和 依賴,尋求支持亦等於曝露自己的缺點,使人變得脆弱,喪失自我管理能力,進 而習得無助、對於男性而言可能會感到破壞角色形象,尋求支持可能會破壞其扮 演強者的形象、社會支持本身對接收者沒有實質幫助,甚至帶來更多憂鬱、無助 與負面的自我知覺(引自賴美蒨,2009) 。這表示由他人給予支持雖然是好事,但 這之中也可能造成自尊心受損、引發無助感、依賴感和罪惡感,進而耗損個人資 源或受到負向情緒的感染(Lu & Argyle, 1992)。探究社會支持無效果或產生反效 果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會支持 Bolger、Zuckerman 與 Kessler(2000)的研究也 發現社會支持的負面影響可能原因為有時社會支持給予無法實質協助個人,反而 使接受到社會支持會比未接受社會支持者更為焦慮、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持對於當 事者來說不適切、社會支持使個人感受到自尊心的損害,使社會支持的效用降低, 甚至產生負面效果,並給個人帶來更大壓力。 從社會支持的正、負影響可看出,一般而言普遍肯定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 正面影響,然而不可一味強調社會支持的正面效果,有時社會支持可能會適得其 反,使個人憂鬱感程度增加。這使研究者感到好奇,那現在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憂 鬱之間的關係如何?會是呈現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有關社會支持和憂鬱兩變項間 的研究文獻會在第四節整理,接下來先了解有關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二、 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有關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與多元,最常見的是將社會支持變 項與其他身、心健康、壓力等相關變項做連結。黃淑貞(1997)研究大學生吸菸 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因素,認為大學生的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會影響大 學生吸菸行為;王春展與潘婉瑜(2006)研究全台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 發現大學生遇到壓力時在尋求社會支持較問題解決和情緒發洩的次序高;江文慈 (2004)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發現大學生會綜合使用多樣的 策略來調整情緒,包括:從事愉快活動、尋求社會支持、改變認知等。研究普遍 17.

(31) 認為大學生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能夠協助大學生調適生活與壓力(張治遙,1988; 葉在庭,2001) ,社會支持亦能協助調適接觸死亡的悲傷及生活調適(周梅琴,1997), 林昱秀與陳錫琦(2009)探究大學生接觸死亡經驗,發現研究者接觸死亡經驗中 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是多元的,有實質支持、情緒支持、訊息支持和評價支持 四種類型,且社會支持的效果包括提升生活品質、減緩壓力、協助悲傷調適及促 進良好的社會適應。另外,高月慈(2006)以自覺社會支持作為大學生自評健康 狀態預測因子;洪念哲(2014)探討憂鬱傾向及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暴食症之影響。 社會支持與正向心理也有一些相關研究,賴美蒨(2009)研究大學生人際親密、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發現大學生三者之間皆有顯著相關,且大學生的人際 親密、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也有學者表示社會支持能中介大學生感恩 與學校幸福感之間的關係(Sun, Jiang, Chu, & Qian, 2014) 。上述國內的大學生社會 支持相關研究普遍都可看出社會支持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情緒、環境、生活適 應等影響。 除了心理健康,也有學者研究不同類型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情形,池妮聲(2011) 研究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知覺的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發現現今大學生知 覺最多的是朋友支持,而大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方面:安全依附高於矛盾依附、 矛盾依附又高於逃避依附,且大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愈多,生活適應愈佳;劉錦 萍(2007)研究家境清寒大學生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發現兩者呈顯著正相關。鐘 志強(2000)研究大學生之運動行為與運動社會支持研究;Murray、Lombardi、 Bender 與 Gerdes(2013)研究患有疾病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情況等。這些研究在在 都可顯示社會支持對於大學生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 由文獻可看出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生活適應等都有一定的 影響性,那麼,社會支持和提升與維護心理健康的心理專業之間關係如何呢?然 國內較少有社會支持與求助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亦會探討大學生社會支持和諮 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 18.

(32) 三、 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一)社會支持與性別的相關研究 有關於社會支持與性別之間的關係,大部份研究都表示性別在社會支持中的 確存在差異(徐靜芳,2003;李金治,2003;徐珮瑜,2005;李靜如,2007)。王 春展與潘婉瑜(1996)研究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發現男生較女生少採 用社會支持方式抒壓。研究顯示女性能感知到較男性更多的社會支持感受, (Sarason, Sarason, Hacker, & Basham, 1985; 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性別可以預測個人所感知到得的社會支持程度(Wang, Heppner, & Berry, 1997) 。探究原因,可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注重社群 網絡中情感的連結以及尋求支持。此外,社會文化不鼓勵男性在人際關係中尋求 支持與連結,因此不僅限制了男性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程度,同時亦降低了男性實 際得到的社會支持協助(Wester, Christianson, Vogel, & Wei, 2007)。由上述文獻來 看,性別普遍被認為與社會支持有顯著的關係。本研究亦將性別納入背景變項來 再確認其性別差異是否相同。 (二)社會支持與戀愛經驗的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與戀愛經驗似乎有些關聯。李靜如(2007)探討有戀愛經驗大學生 的成人依附、社交能力、社會支持、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發現在戀愛中大學 生的社會支持程度顯著高於不在戀愛中的大學生。徐珮瑜(2005)探討大學生社 會支持、分手益處追尋與分手調適之相關研究發現戀愛對象、戀愛次數、分手方 式對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而交往時間長短、分手距今時間也與社會支持有顯著 相關,且戀愛對象、戀愛次數、分手方式的社會支持來源有所不同。推估其關係 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學生會逐漸將原來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增加到親密伴侶身上 (Gable, Reis, Impett, & Ashere, 2004; Reis, Lin, Bennett, & , Nezlek, 1993)。國外一 項研究報告顯示約有七成的青壯年在戀愛關係中(Collins, 2003) ,花了大量的時間 和另一半相處以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Reis et al., 1993),因此在大學生的時期研 19.

(33) 究其戀愛關係是必要的(Reis, Collins, & Berscheid, 2000) 。而個人不止會花較多時 間在伴侶身上,研究指出,在個人遭遇困難時,另一半將會在協助困難上扮演舉 足輕重的角色,陪伴伴侶解決遭遇的困境以及壓力(Gleason, Iida, Bolger, & Shrout, 2003; Thompson, & Bolger, 1999)。因此,研究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其戀愛經驗的關 係有其重要性。. 20.

(34) 第三節. 大學生的諮商求助態度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將介紹諮商求助態度相關含義與影響,並整理與大學生諮商求助態度相關 文獻。由於心理專業詞彙多元,如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心理輔導等,雖皆有不 同,然過往研究在研究求助態度時,並無限制求助何種心理專業,故本研究雖聚 焦於了解大學生對於心理諮商的求助態度,仍將會對求助心理專業態度進行全面 性探討。 一、 諮商求助態度的含義 諮商求助態度,指的是個人對於求助心理諮商的態度,研究者將先從「求助」 和「態度」兩者詞義開始說明,再進而為此做出定義。「求助」(help-seeking)指 的是當個人遭遇問題、困難或情緒困擾的溝通歷程。當個人承受壓力時會向外尋 求協助,使自己能得到支持、建議和幫助以解決危機(Offer, Howard, Schonert & Ostrov, 1991)。Rickwood、Deane、Wilson 與 Ciarrochi(2005)將求助定義為一種 積極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溝通行為,個人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求助)獲取外在他 人的了解、建議、資訊提供、治療以及他人對於個人在面臨問題和痛苦經驗所提 供的支持來獲得幫助。所謂的正式求助指的是求助以受過足夠的心理健康專業訓 練,並通過認證的專業人員,例如學校輔導老師、專業輔導機構、心理師等;而 非正式求助則是求助於非專業的資源,例如父母、手足、同儕或伴侶等的資源 (Menna & Ruck, 2004; Offer et al., 1991) 。國內學者指出求助包括與他人討論與直 接向他人請求協助,以及個人以正式、非正式網絡來處理個人面臨到的危機事件 (李柏英,1985;陳茱麗,1989)。綜上所述,求助是指當個人遭遇困擾時,透過 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網絡方式向外發出需要協助的訊息,並進而解決問題,如此因 應問題採取各種行為的過程即為求助。 而「態度」(attitude)的解釋則有許多說法。張春興(2011)提到「態度」是 指個人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以想法或正負面感 受所表現的一種傾向,而此傾向具有持久且一致性。Fishbein 與 Ajzen(1975)認 21.

(35) 為態度是指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所產生的某種信念、或是正負面想法的整體性評 價,或是個人的情感本質。李美枝(2000)認為「態度」是指個人對一特定對象 所持有的一種評價和感覺,包括有認知、情感與意向的成分。態度是一種內在的 行為傾向,因此態度也可以說是影響行為的一個因素。態度可被視為是「依某個 評價向度對某個刺激所做的分類,此處所指的評價向度是以『情感』 (Affective)、 『行為』 (Behavior)與『認知』 (Cognitive)的訊息為基礎。」 (張滿玲譯,1999)。 對於求助與態度的定義了解後,可得知求助態度為當個人遇到問題、壓力或 特定事件時,其對於尋求協助的整體性情緒、認知與行為,包括是向他人尋求協 助,以及對於向他人請求協助以解決問題的態度(賀孝銘,1989) 。如將諮商求助 態度的對象設定為學生,並將求助資源範圍定在心理諮商,求助態度可定義為學 生對於接受心理諮商所持的態度,也就是學生對於遇到困擾時去尋求心理諮商協 助時的一種感受何想法(郭國禎,1986) 。求助態度可以是個人處於危機或心理不 適的情境中,對於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整體性評價傾向。包含了個人對心理專業 是否可以解決其困擾問題的評估,以及個人對心理專業人員評估信任的程度(張 虹雯,2011)。「求助態度」是指個人尋求心理專業輔導的整體性態度傾向,包含 認知、情緒、行為三個面向,在認知面向,如個人對察覺自己需要心理諮商的幫 助;情感面向,如個人過去求助經驗的感受,以及對於心理諮商的污名感受;行 為面向,如個人求助的習慣方式(王嘉琪,2010)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諮商求助 態度定義為當個人遭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或情緒困擾時,其求助心理諮商的 態度傾向,其態度包含認知、情緒、行為等面向。 而許多研究顯示,若想深入了解是什麼影響尋求心理治療,求助態度會是最 佳的預測指標(Carlton & Deane, 2000; Cepeda-Benito & Short, 1998; Deane & Todd, 1996; Vogel & Wester, 2003) ,若一個地方對求助心理治療有著負面的態度,相對的 使用心理治療協助自己的人也會減少(Cepeda-Benito & Short, 1998; Cramer, 1999; Deane & Todd, 1996; Kelly & Achter, 1995)。由此可見研究求助態度之重要性。若 22.

(36) 想知道大學生在憂鬱時,其是否會尋求心理治療,則研究大學生的求助態度便會 是必然的。而有關如何測量大學生的求助態度,以下將說明之。 二、 諮商求助態度的測量 求助態度的測量依據研究者探討的目和主題不同,測量的方式亦有所不同, 求助態度的測量可以質性訪談方式,或量化調查問卷方式進行。以下將整理出相 關的文獻。 質性研究部分,研究者主要以訪談分析探討求助態度與行為(陳茉麗,1989; 夏敏,2000;程小蘋、陳珍德,2001;張虹雯、陳金燕,2010;Swagler & Ellis, 2003; Yeh, Inman, Kim, & Okubo, 2006; Oswaldo Moreno & Cardemil, 2013),求助態度的 質性研究強調了解研究對象的實際態度和行為,藉此了解影響求助態度和行為的 影響因子。 在量化研究部分,Fischer 與 Turner(1970)編製的「求助心理治療態度量表」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 ATSPPH)。 ATSPPH 為較多國、內外學者研究求助態度使用的研究工具(林幸台,1979;郭國 禎,1986;陳淑娟,2000;Obasi & Leong, 2009; Vogel & Wester, 2003),共有 29 題,其中包含四個分量表,分別為「識別是否需要心理治療幫助」 、 「污名忍受度」、 「人際開放」和「對心理專業人員的信任程度」 。Fischer 與 Farina(1995)發現將 題目縮減至 10 題,留下「心理治療幫助的必要性」以及「對心理專業人員的信任 度」兩個構念,此量表與原量表亦呈現高相關,即將 ATSPPH 縮減為 10 題,遂發 展成為「求助心理治療態度量表-短式(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 - Short Form)」 ,以下簡稱為求助態度量表。求助態度量表 採用 Likert 式四點量表計分,總分得分越高者,表示其求助態度越正向。國、內 外學者使用量化研究測量求助態度時,多採用此量表為測量工具,而此量表使用 後經學者檢驗,也表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王嘉琪,2010;張虹雯,2011;洪菱, 2014;Chang, 2007; Chang, 2008; Fang, Pieterse, Friedlander, & Cao, 2011; Shaffer, 23.

(37) Vogel, Wei, 2006; Vogel, Wester, Wei, & Boysen, 2005) 。故本研究亦使用求助態度量 表為測量諮商求助態度的研究工具。 三、 大學生的求助態度與求助經驗 因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許多學者想了解大學生面臨困難時, 是否會求助?而其求助的來源如何?求助的經驗為河,以及大學生除了會尋求非 正式的資源,如家人、同學、朋友、伴侶等,是否會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而其 對於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的態度又是如何?以下將整理出學者對這些問題的研究, 進而確立本研究的研究方向。 針對大學生的求助經驗,許多學者研究大學生的求助來源。程玲玲(1978) 研究大學生的求助對象主要為朋友、家人與老師。郭國禎(1986)的研究結果發 現當大學生遭遇困難時比較喜歡向朋友、同學或家人尋求協助,向輔導老師求助 者僅佔少數比例。Chang(2008)研究大學生以瞭解其有困擾時尋求協助的方式, 研究結果顯示,遭遇情緒困擾的學生中,65.5%會尋求朋友幫忙,41.1%會尋求媽 媽幫忙,24.7%會尋求爸爸幫忙,21.2%會找兄弟姊妹幫忙,5.7 %會找親戚協助, 在這之中只有 11.1%會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其中 5.7%會找老師幫忙,2.2%找 心理師,5.1%找醫生,1.3%找社區心理衛生機構幫忙,1.9%尋求宗教的協助。上 述可以顯示大學生遇到困難時,主要還是求助於非正式管道的協助,也就是家人、 朋友、師長等,較少的比例會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 那至於大學生求助的比例有多少呢?林幸台(1979)研究 276 位一、二年級 大學生,其中只有 10%的人有求助經驗;郭國禎(1986)調查 1778 位大學生,只 有 11.7%曾求助諮輔中心;董氏基金會(2007)調查 6200 位大學生,只有 4%的學 生曾求助心理專業;Vogel、Wade 與 Haake(2006)研究美國 655 位大學生,約有 4.7%的大學生有求助經驗。這些求助經驗的研究數據都可以表示,當大學生遭遇 困難時,其求助心理專業的比例普遍偏低,為了增加大學生求助心理專業的行為, 學者也開始研究大學生的求助態度現況。 24.

(38) 劉育均(2014)以 342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求助態度之現況,結果 發現:1. 女性大學生求助態度較為積極;2. 文理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學生求助態度 高於設計學院與管理學院;3. 大學生的求助態度與自重感、對自身問題的意識程 度,以及憂鬱程度有相關。王嘉琪(2010)以 666 位大學生為受測對象,進行問 卷調查,發現 1. 憂鬱情緒、自尊、維持自我信心、減低自我感與揭露預期效益對 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2. 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 、 「揭露預期風險」、 「求助社會污名化」 「求助自我污名化」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扮演中介角色; 3. 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的各變項對「求助態度」的 影響路徑不同。洪菱(2014)研究成人依附風格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得出兩 者之間有關係,且這之中有知覺社會支持、污名為中介變項。夏敏(2000)的研 究結果指出唯有大學生 1. 願意對求助行為以嘗試角度看待 2. 原有的社會支持系 統無法解決其困擾 3. 對諮商專業具有正向評估 4. 專業機構具有吸引力、便利性 與信任感才有可能選擇尋求諮商服務。程小蘋與陳珍德(2001)表示大學生在決 定尋求諮商協助前會有一些矛盾和衝突,大學生雖然希望諮商能解決困擾,然會 對於諮商的不了解和去受輔的汙名感而卻步。 學者們研究求助態度,無疑是想了解學生對於處理困擾的心態,並提升其對 於求助心理專業的正向態度,增加適當的求助行為,以更適當的方式處理自己的 心理困擾,促進心理健康。有學者更研究如何推廣諮商方案以提升正向求助態度 並提出建議,杞佳泰(2014)研究不同諮商推廣方案對大學生求助態度之影響, 建議應減少以恐懼訴求為主的推廣方案。而這些研究和建議,是否對於大學生的 對於求助的正向態度產生一定的效用?大學生的求助經驗是否增加?遇到困擾時 求助心理專業的比例是否上昇?本研究於探究影響諮商求助態度因子之餘,也將 關心目前大學生對於求助經驗的概況,如求助經驗比例、求助對象及求助心理諮 商感受等,以了解經由過往的研究與建議,大學生的求助概況是否有所不同。. 25.

(39) 四、 背景變項諮商求助態度的相關研究 有關於性別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許多研究皆有一致的發現,也就是女性 對於求助態度保持的想法較男性正面,也相對較積極尋求心理專業協助(Addis & Mahalik, 2003; Ang, Lim, & Tan, 2004; Morgan, Ness, & Robinson, 2003; Rickwood & Braithwaite, 1994; Vogel & Wester, 2003)。國內研究也指出女性大學生的求助態度 較男性積極(劉育均,2014) ,女性較男性求助態度更為正向,而女性求助的人數 比例也高於男性(王嘉琪,2010;Chang, 2008) 。若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可能為男性 在尋求心理專業協助時比起女性會經驗到較多的自我汙名和社會汙名,會認為求 助是懦弱的表現,或是會傾向自己解決。 雖然肯定性別和求助態度有關的研究甚多,然許多研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 這些研究顯示求助態度並沒有性別差異(Atkinson & Gim, 1989; Atkinson, Lowe, & Matthews, 1995; Masuda, Suzumura, Beauchamp, Howells, & Clay, 2005; Furnham & Andrew, 1996)。包康寧(2010)研究國中生的整體求助態度,發現求助態度不因 性別而有差異。杞佳泰(2014)也有相同的研究結果,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在求 助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這似乎表示性別並不會影響個人求助心理專業的態度 (張虹雯,2011)。 由文獻可知,性別與求助態度的關係至今仍無一致的定論,故探討性別與求 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便有其必要性。. 26.

(40) 第四節.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以及諮商求助態度的關係. 一、 大學生憂鬱情緒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在憂鬱與社會支持相關文獻部分即可了解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有一定影響 力,而憂鬱與社會支持之間更有著互相影響的關係。有關大學生憂鬱與社會支持 的相關研究部分,黃弘年(2010)表示,社會支持會直接影響憂鬱,且社會支持 是性別角色衝突與憂鬱之間的中介變項。柯慧貞等人(2004)研究南區大專院校 學生 5,137 人的社團參與活動情形發現,有參與社團活動者,其社會支持的程度較 高,憂鬱程度較低,而自殺意念與行為也較少。由此可看出,有些研究主張社會 支持會直接影響憂鬱,而有些則將社會支持視為緩衝憂鬱的因子。社會支持經常 被視為是防止憂鬱症狀的保護因子,尤其是青少年過渡到大學生的這段時間更加 被重視(Cohen & Hoberman 1983; Zimet, Dahlem, Zimet, & Farley, 1988) 。由高中到 大學,許多人經歷離開家人和高中朋友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此時可能需要出外租 屋或住宿舍,此外,校園生活也是全新的生活圈,此時若沒有社會支持以促進歸 屬感、安全感,和對環境的控制感,可能會降低自尊,增加壓力,進而引起憂鬱 (Cohen & Hoberman, 1983; Kawachi & Berkman, 2001)。 二、 大學生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憂鬱與求助心理專業態度之相關研究並不多,主要是研究大學生憂 鬱時會有的求助心理專業行為和求助對象(董氏基金會,2007;程小蘋、陳珍德, 2001) ,董氏基金會(2007)調查 6,200 位大學生的求助經驗,只有 2.3%的大學生 曾求助學生諮輔中心,由此可知大學生當遭遇困難或有憂鬱情緒時,較少尋求心 理專業的協助。 那大學生的憂鬱和求助態度關係如何呢?王嘉琪(2010)研究發現憂鬱情緒 和求助態度之間有顯著負相關,代表大學生的憂鬱情緒越高,求助態度也越負向, Wilson、Rickwood 與 Deane(2007)也表示大學生憂鬱症狀與求助意願之間存在 負相關,越憂鬱的大學生求助心理諮商的意願越低。Chang(2007) 、劉育均(2014) 27.

(41) 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王嘉琪(2010)表示憂鬱與求助關係的負相關可能來自 於對求助心理專業的自我和社會汙名。大學生覺得會憂鬱是自己有問題,或是會 因此擔心社會的評價,因此會傾向不表達自己的憂鬱,進而無法求助。Bilican(2013) 研究土耳其的大學生求助態度和憂鬱情形,發現雖然有 27%到 41%的大學生已顯 著經驗到心理上的困擾,在這之中卻只有 13%到 15%比例的大學生願意求助於心 理治療,Bilican(2013)認為此結果與大學生一般對心理專業資訊不足,而寧願求 助於朋友或家人所致。而對心理資訊較了解的本科系學生呢?其心理專業的求助 意願也不高,一項研究顯示儘管了解有可使用的有效治療方法,大多數的心理系 大學生仍會傾向尋求非正式資源的協助(如朋友、家人)採用是非適應性的策略 以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而不是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Pierceall & Keim, 2007)。 然也有學者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發現。張虹雯(2011)研究大學生憂鬱情緒和 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發現其關聯性並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大學生憂鬱情緒程 度越高,其求助態度不一定高,張虹雯(2011)認為這可能反應當一位大學生憂 鬱時,因其較可能選擇心理專業以外等方式解決自己困擾。 上述兩種不一致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仍 待確認與探討。憂鬱是否與諮商求助態度有關?若有關的話其關係為何?本研究 欲了解此疑問以便對日後學生的心理健康處遇有更多地了解和協助。 三、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有關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的相關研究,至今仍沒有一定的結論,有些研 究顯示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求助態度(Kelly & Achter, 1995),有些 研究則社會支持與求助態度之間有所關聯(Carlton & Deane, 2000; Deane & Todd, 1996),而關聯部分也不盡相同。 有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求助態度為正相關,也就是個人的社會支持越高,其 對求助心理專業亦抱持的正向的態度(Nam, Choi, Lee, Lee, Kim, & Lee, 2013) ,有 些研究則認為社會支持和求助態度為負相關。Vogel 與 Wei(2005)認為社會支持 28.

(42) 程度越低,個人越會去尋求心理專業協助。若是非正式的社會網絡無法協助個人, 或是無法被個人知覺是有幫助的,則個人會去尋求心理專業協助(Moos & Mitchell, 1982; Wills, 1982, 1983) 。Goodman、Sewell 與 Jampol(1984)研究 100 名大學生 的求助態度,發現尋求諮商協助的學生較其同儕更少與家人親近,也更少與其父 母談話,這些學生的社會支持也較少,包括物質、生理協助、正向回饋肯定以及 正向的社會參與等。也就是在相同的壓力事件情境下,求助態度較高的人其社會 支持程度是較低的。 針對社會支持和求助態度之關係如此不同的結果,學者表示個人在遇到問題 時,會先確定身邊是否有可得的人際資源,以及知覺到社會網路的協助與支持, 則會降低其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的意圖(Goodman, Sewell, & Jampol, 1984) 。然而若 個人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也要看其社會支持網路對於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的態度。 若個人支持系統反對其尋求心理資源,會降低個人的求助意願(Mays, Beckman, Oranchak, & Harper, 1994);若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對於求助心理專業資源的態度是 正向的,相對也會鼓勵個人尋求心理專業協助,並進而促進個人求助意願(Wu, Stewart, Huang, Prince, & Liu, 2011)。 由上述研究可知,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的關係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定論, 有關於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呈現負相關的解釋,學者主要認為個人認知到身 邊資源不足,所以決定尋求專業協助,或是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本身對於心理專 業抱持著負面的態度,甚至個人認為社會支持系統已可解決自身問題,故決定不 尋求專業協助;至於正相關的部分,可能是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鼓勵個人尋求心 理專業協助,進而提高個人尋求心理專業協助的意願。目前國內對於大學生社會 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的研究較少,且此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也有必要再進一步研究, 故本研究將探討大學生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之關係,以了解社會支持與諮商 求助態度的實際相關情況。 綜合三變項兩兩相關的研究,可以發現各自的關係都有需再確認的部分。大 29.

(43) 學生社會支持與憂鬱普遍認為呈現負相關,也就是有較高憂鬱的大學生,其社會 支持可能是較低的。然而有關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和諮商求助態度與社會支持 之間的關係,目前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故本研究將聚焦於大學生憂鬱、社會支 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的相關上。而若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以及社會支持與諮商求 助態度皆呈現顯著的相關,那麼憂鬱和社會支持是否能夠預測諮商求助態度,而 其預測的程度又有多少?本研究並加入背景變項以了解其與三變項間的關係,以 期能對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能有更深層的認識,並以此結果與 過往文獻進行對話和驗證,以豐富大學生實證研究結果,最後期待以此結果在實 務上提出有用的建議。. 30.

(44)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問題,以及文獻探討之整理,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1.. 不同性別、年級的大學生在憂鬱上有差異存在 1-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憂鬱上有差異存在。 1-2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憂鬱上有差異存在。. 2.. 不同性別、戀愛經驗的大學生在社會支持上有差異 2-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社會支持上有差異存在。 2-2不同戀愛經驗的大學生在社會支持上有差異存在。. 3..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諮商求助態度上有差異. 4.. 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有顯著相關 4-1大學生的憂鬱與社會支持有顯著相關。 4-2大學生的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有顯著相關。 4-3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有顯著相關。. 5.. 大學生的憂鬱與社會支持可以共同預測諮商求助態度. 31.

(45) 32.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了解大學生的憂鬱、社會支持和諮商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將透過 問卷調查法收集北部大學生的資料以回應研究問題與假設。本章將說明研究方法, 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第三節闡述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 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上述文獻整理與探討之結果可發現,大學生隨著背景不同可能造成憂鬱、 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上的差異,文獻表示在性別變項中,可能在憂鬱、社會 支持和諮商求助態度上都有差異;而年級對憂鬱的影響較無定論;此外戀愛經驗 的有無,以及是否在戀愛中對於社會支持可能有影響,故本研究先將背景變項納 入研究架構中,以看其在三變項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一、二、三)。 再來,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也可以發現,三變項之間的相關亦待探索。研究 顯示憂鬱越高的大學生,其社會支持程度較低,然而大學生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 間的關係無法確定,研究者推論憂鬱與諮商求助態度有顯著相關,但關係的方向 仍尚待釐清。而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間可能存在不同關係,有研究顯示社會 支持低其諮商求助態度可能較高,然也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高其諮商求助態度可 能高也可能低,支持兩者之間為正相關的研究認為社會支持高的大學生,其對於 求助心理專業的態度會較為正向和開放,故研究者亦預期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 度之間存在正相關。基於上述想法,本研究假設三變項間皆有顯著相關(研究假 設四)。 最後,根據憂鬱和社會支持兩者間與諮商求助態度的關係,本研究預期兩變 項可共同預測諮商求助態度,並且將控制背景變項,以了解憂鬱與社會支持對諮 商求助態度的單獨影響力(研究假設五)。 33.

(47) 研究者依據上述概念,提出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本研究先探討不同背景 變項的大學生在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的現況,再進一步瞭解不同背景 變項的大學生在憂鬱、社會支持及諮商求助態度等變項上是否有差異存在,最後 並探究三者間的相關,以及憂鬱、社會支持對諮商求助態度是否具有預測力。. 社會支持 背景變項 1. 性別 2. 年級 3. 戀愛 經驗. 圖 3-1-1. 憂鬱 憂鬱情緒 憂鬱認知 憂鬱行為 憂鬱人際. 諮商求助態度 正向諮商態度 負向諮商態度 自行解決態度. 大學生憂鬱、社會支持與諮商求助態度研究架構圖.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Population: the 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known, but the parameter(s) which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is unknown.. Sample: Draw a set of random sample from the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i) a review of item selection algorithms from Robbins–Monro to Fred Lord; (ii)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arge sample foundation for Fred Lord’s maximum

The personal data of the students collected will be transferred to and us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for the enforcement of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school

(2) 一案到底服務專員對於 求職挫折民眾,提供情緒 支持與關懷服務,運用諮 商技巧正向鼓勵求職民 眾,以提升求職民眾自信

ESDA is used by schools to collect and manage self-evaluation data, includ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on-line Stakeholder Survey (SHS), assessing students’ affectiv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