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慧調查應用在課程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大慧調查應用在課程之相關研究

「敎什麼」的問題,是人類自有教育活動以來就存在的課程議題,尤其是在 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育人員組成專業團體,經過多次溝通後達到某種程度的共 識,因此,課程的發展與研究不時遭遇到「決定」的問題,然而,在團體決議的 歷程中,難免又一些人獲得較多的決定權,扮演著較重要的角色,導致最後的課 程品質不當,進而引起課程實施上的困難(游家政,1996)。王雅玄(1998)提 到課程的研究常藉由會議的方式進行,而大慧調查可以避免會議式討論的缺點,

省去會議中面對面所遇到的七個問題:1.重要成員對全體決議的影響力、2.浪費 時間或精力於討論不重要或分支的議題上、3.個人的判斷受群體壓力改變、4.避 免長篇大論、5.對先前論點的辯護(Uhl, 1990)、6.愛面子的心理因素影響、7.從 眾效應(bandwangon effect)(謝臥龍,1997)。因此,大慧調查將確保個人的意 見,能有效的包容多元觀點,避免預測的偏頗,減少面對面的對質;大慧調查使 用問卷方式蒐集群體的意見,和傳統問卷調查法有所不同,它需要多次的問卷回 饋,具有會議溝通的作用,但不必像會議般聚在一堂。黃政傑(1987)、游家政

(1996)就認為,大慧調查是擷取問卷調查及會議兩者的優點,而由表 2-3 可驗 證他們的觀點。所以近年來,大慧調查在建構教育指標上的應用日益普及(吳瓊 洳,2008)。

表2-3 大慧調查法、會議及問卷法的特點比較表

會議 大慧調查法 問卷法

不具名性

尚權屈從

參與人員

主要花費 旅費出席費 郵費(花費較低) 郵費(花費較低)

意見回饋

腦力激盪

意見表達 多次 多次 一次

參與者的權威性

從眾效應

耗費時間

資料來源: Harold A. Linstone and Murrary Turoff,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Landon: Addison Wesley, 1975)

首先將大慧調查應用在教育方面的是 Helmer(1966),他匯集各相關領域的 意見,來規劃政府籌募教育基金的目的及外來的使用方針。此後,大慧調查就被 應用在教育與課程的相關研究。在課程發展方面,尤其是未來的課程規劃,期望 學童的學習內容增加,但學習時間與課程容量有限,因此,在眾多課程內容中選 擇主要的學習指標就顯得特別重要(吳雅玲,2001)。而透過大慧調查邀請相關 領域的專家,經過數次問卷往返所產生的決策,對於課程的發展與規劃產生一定 的共識,較能符合大眾的需求。

下表為近十年,國內使用大慧調查進行課程發展研究的文獻,並符合本研究 目標:以確定教學課程內容的研究。如下表2-4 所示:

表2-4 近十年國內使用大慧調查進行課程發展研究文獻

本研究致主要是以大慧調查法(Delphi technique)擬定國民 中小學自然資源教育概念綱領為基礎,力於規劃簡明清晰的

(Delphi technique),經過三次問卷的調查,最後獲得專家群 一致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