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失智症介紹

現今許多關於失智症的界定及病程的界介紹,提供了失智症主要照顧者 於照顧實務操作時對於失智症之理解,本節先針對失智症定義進行本研究研 究對象之定位,進而說明失智症之病程,將症候群中各種形況及各病程出現 之狀況,針對日間照顧中心中最常見的中度失智症進行探討。

壹、 失智症定義

我國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在龐大的老年人口數據背後亦隱藏著照顧問 題,而失智症照顧問題,亦是近年來於高齡人口中逐漸備受重視的議題,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1)指出失智症的類型一共可分為四類,包括:(一)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二)血管型失智症(三)其它因素導致的失智症。失智症中 尤以退化型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為最大宗,劉秀枝(2007)指出失智症中最常 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約占失智症的 60~70%,在北歐及北美地區,更高達 70~80%的比 例,所以,阿茲海默症又常常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或是老年癡呆症。然而失智 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 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 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 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 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關於失智症的分類,邱銘章、湯麗玉(2006)指出在失智症的分類上,

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 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故由此可知,罹患失智症的同時通常存在著兩種或以上之病因,故本 研究將失智症分類依病因來源分成三類如下所述:

一、阿茲海默型失智症(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阿茲海默症的定義(Alzheimer’s disease),Torpy(2004)將其定義為 是ㄧ種常見於 65 歲以上老人的失智症類型,患有此疾病患者其大腦負責認 知功能和記憶區塊的神經細胞缺損,導致記憶、語言和認知功能逐漸減退,

目前尚未確定疾病造成原因,僅知年齡和家族史是危險因子。

二、血管型失智症

根據伍碧濤(2006)指出血管性失智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的第二常 見的失智症,大約佔了所有失智症病患的 10﹪至 20﹪。其主要是由於腦血 管病變而造成失智症,依病理變化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大小血管梗塞,

第二類為微小血管病變所造成深部陷窩梗塞(lacunarinfact),第三類為以 腦室周圍脫髓鞘病變為主的皮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變。依照其病變的位置所在 患者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在中大腦動脈區域的腦病變,若是左側中大腦部 位受損,病人除了有失語症之外,亦可能有智能的降低。若是單純的角腦迴

20

(angular gyrus)受損,其症狀會類似阿茲海默氏症,病人會抱怨記憶困 難,並伴隨有流利但是錯亂和空洞的語言,以及書寫能力障礙、無法閱讀、

無法計算、無法辨識左右等症狀。而邱銘章、湯麗玉(2006)指出血管型失智 症主要臨床特徵包括:(1)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2)尿失禁(3)假延髓性 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控)。(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它因素導致失智症

其他因素導致引起之失智症,如腦瘤、腦炎、AIDS、外傷、酒癮、正常 腦壓水腦、維他命 B12 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在臨床診斷的工作上,這 些反倒是我們特別注意,因為其多半是為可治療之病因(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1)。

而在我國相關的醫學研究中,針對失智症的定義,李玉光、蕭玉芬(2009) 指出失智症是由於中央神經系統的退化萎縮而導致全面性心智功能的下 降,是記憶、智力及語言功能逐漸下降的疾病,並時常伴隨著人格改變及動 能力的失調,除了損及記憶力導致記憶功能退化之化,並將影響其他功能,

主要受影響的其他功能為認知功能,含括: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能力、

抽象邏輯思考能力,同時可能併發出現干擾行為、性情改變或產生幻覺妄 想,直接影響個案本身的社會互動能力,於人際關係互動及原本工作能力將 產生退化。

由上述可知,失智症其實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失 智症是由於腦部疾病造成的症候群,通常為慢性或進行性之本質可造成多種 高級皮質功能之障礙,包括記憶、思考、定向感、理解能力、計算、學習能 力、語言及判斷能力但意識狀態並沒有混淆。認知功能障礙常合併出現,且 往往在情緒控制、社會行為或動機等功能退化之前出現生理功能之退化直接 影響心理暨社會功能,由於記憶減退及溝通能力之喪失導致失智症長者在與 人群接觸時的社會互動能力會受到影響,並會產生令主要照顧者困擾的行為 及情緒,因此主要照顧者的照顧工作將更顯辛苦,李娟娟(2004)亦指出失智 老人的照顧工作比一般非失智老人的照顧工作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體力,因 為失智症患者除了認知與記憶能力受損外,尚有特殊的問題行為與情緒問 題,因此更增加了照顧的難度與困擾。

21

22

由上表台灣失智症協會(2011)的資料可知,失智症病程由時間軸來看,記 憶會因為病程的進展而逐漸衰退,甚至影響到個人的生理功能退化,失智症主 要照顧者會因為病程的轉變而負荷越重,詹鼎正(2007)指出在眾多疾病中,因 失智症特有問題行為及症狀,失智症患者家屬是最辛苦的。而綜合上述病程的 變化,誠如李伊珊(2010) 失智初期對家屬是腦力與心力的煎熬,後期是體力與 勞力的折磨及時間無窮的付出。

使用日間照顧中心服務之主要照顧者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對象,而就收 托型態而言,日間照顧中心又以中度失智症為最多,故得先針對中度失智症進行 了解,中度失智症病程的特徵如曾怡萍(2010)的研究將失智症亦依時間序列將程 分為初期、中期、晚期。而中期的主要特徵:進入中期的時候,問題可能更為明 顯包括:(一)變得非常健忘,特別是剛剛發生的事情及人名。(二)無法單獨 生活。(三)沒有煮飯、清潔及上街購物的能力。(四)開始變得非常依賴。(五)對 於個案的衛生需仰賴他人協助,例如上廁所、洗澡及穿衣等。(六)說話愈來愈困 難。(七)出現遊走的問題;以及行為益發異常。(八)在住家的社區中也會出現走 失的情形。(九)可能出現妄想的情形。

此外,我國衛生署(2008)亦針對失智症病程進行分類,其中中度失智症病程 的特徵包括:記憶中度喪失,近事記憶困難,判斷力障礙,對時、地之定向力喪 失,自我照顧能力缺損,且有明顯複雜性日常生活功能障礙,需要部分依賴他人 養護者。而關於中度失智症症狀探討方面,台灣失智症協會(2006)特別針對中度 失智症症狀進行整理,分成生活能力和情緒二大方面。

首先生活能力上,指出當病程進入中期,患者的生活能力會繼續下降,對 於辨認人物、認識環境和區分時間等等會更加困難,本來應該認識的家人或朋友 可能也會認不出來,可能會分不清楚現在的季節,本來常走動、會認識的地方也 可能因會考不清楚方向而迷路,煮飯、洗衣服或是上街買東西等活動更無法自行 完成,個人清潔衛生處理不好,衣服穿不整齊等等,生活能力退化相當明顯。

在情緒方面,部分患者可能會有嚴重的波動,情緒容易激動而無緣無故大哭 或大叫、不合理的妄想或明顯的性格改變,有些患者會出現強烈的妄想,隨便亂 罵人,甚至出現暴力攻擊行為,或者會四處漫無目的地遊蕩、日夜顛倒,可能整 夜不睡,不停地走來走去,或聽到現實中不存在的人跟她說話,種種怪異的行為 常常會嚇到家人;但是這些異常行為並不會一定持續存在,這時患者的症狀可能 會嚴重到干擾他人的生活。

中度失智症由於病程中所引發的精神問題和行為問題,更加劇了主要照顧 者的照顧負荷,並且會產生諸多壓力和需求,顧心田(2010)指出失智症長者至 中期有時可能會出現未知或看似不合宜的情緒,而很可能是因為記憶上的錯 亂,對於自身也可能產生情緒管理上的問題,進而造成照顧者的困擾若是由家 人照顧更要面對自身對疾病及醫療系統的不瞭解、經濟上的壓力、與患者間的 關係、家人間如何分擔照顧責任等,因此照顧的壓力與困難倍增。

23

故若能滿足中度失智症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減輕其照顧負荷,對於中度失智 症的照顧負荷與照顧壓力應能得到緩解,林敬程(2010)為減輕照顧者所受之負 荷,對於照顧者可以提供支持性服務,來舒緩負荷使之有更大能力繼續提供照護。

本節先從失智症定義作為探討基礎,從各種不同的失智症類型中理解及發生 之原因,接續透過失智症病程之探討,理解失智症不同病程中之變化,從上述探 討中吾人可得知,失智症問題於高齡化的現代社會中,已漸漸受到重視,社會工 作者若能對失智症病程及照顧過程資訊理解透徹,必定能提供使用老人日間照顧 中心之主要照顧者正向助益。

24